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灯,但比没灯还黑,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化了妆要化出天然效果--我尤其喜欢娄烨关于人物化妆的这个特点,苏州河里的周迅,紫蝴蝶里的章子怡都绝佳,是你未曾见过,在别处见不到的她们。他要求化妆师必须呈现出人物面部的粗粝感,无论是井柏然还是宋佳都化出这种效果,其中有一场娄烨专门对化妆师说今天井柏然太干净了。而紫蝴蝶里的章子怡是最容易的,因为她一脸雀斑,其它电影里都遮掉了,娄烨电影里刚刚好。纪录片里胡玲(《颐和园》里李缇)说十几年了,娄烨导演一直坚持这个风格,她是笑着说的,她是从《颐和园》算起的,但从苏州河起,二十多年了。
娄烨的美学追求是氛围,因为氛围是最打动人心,可以迅速带人入戏的东西,只要高明的导演做得到这个,贾樟柯镜头下的汾阳有同样的效果,不知他是怎么做的,我猜他有很多拍好的真实素材可以用,而且他的光影远没有娄烨考究。《风雨云》后期制作人员,不无抱怨的说,导演,我们这么一格一格的修,付出98%的工作量,只能提升2%的效果,值得吗?
我记得在《颐和园》的DVD里看到过一段附赠花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娄烨,他温文儒雅,说话轻柔缓慢,对工作人员和演员都非常耐心,彬彬有礼,当然导演身负重任,不可能一直是彬彬有礼的。不过娄烨的确不是那种坏脾气导演,在这个纪录片里,他发火最大的一次是拍到半夜,剧组的人却没有饭吃,原因是当天的炒河粉太好吃,前面组里的人有的吃了两份儿,给吃完了,到这个夜间组没吃的了。他打过去大骂制片组负责餐饮的人,骂得最狠的就一句:你疯了吧。你是不是疯了。后来他要求这个主管当中道歉。当然他说了很多操和他妈的,但那都是在高兴时用的语气助词:操,这就对了。啊,这他妈的太牛逼了。
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个说话很坚决严肃的人,道具组做的桌子不太行,他打过去说,你直接承认你做错了就完了,有那么难吗?演员档期发生冲突必须请假离开两天去参加别的发布会时他非常生气,但最后还是妥协了(本来按照合同他不需要妥协的)。
从这个纪录片里我们窥见娄烨的工作状态和他做电影的方法,看起来杂务他涉及的比较少,是个善于管理的导演,他更多关注的是艺术方面的要求,光影,台词,动作设计这些,好几个镜头令我非常感动,一个是他们等了两天终于拍到了自然的完美的夕阳场景,他心满意足,高兴的像个孩子。另一个是因为派出所的阻挠,他可能无法拍摄冼村那个城中村的场景,他忧心忡忡,说如果这个拍不了这个片子就完了。
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终于明白为何我那么喜欢娄烨的电影。他总是喜欢用晃动的镜头,看也看不清的黑乎乎的画面,粗粝的影像来讲他的故事,我很难忍受别的导演这么做,但他的电影却总吸引着我从头看到尾还要再看一遍。宋佳受访时被问到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时说,在千万人面前过一遍,不如打动一个人的心。娄烨则直接反问:有区别吗?拍商业电影和拍文艺片有分别吗?难道你要区别对待吗?
我的确分不出他的作品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目前娄烨公映过的电影大概只有《紫蝴蝶》《浮城谜事》《推拿》和这部《风雨云》,这些电影质量都高过其它公映的国产电影,更别提那些未曾在中国公映过的精品。我最喜欢的是《颐和园》看过三四遍,接着是《春风沉醉的晚上》其它几部不相上下,我不太喜欢的是巩俐演那个《兰心大戏院》。
最后我才知道娄烨这部《风雨云》为了公映已经被迫剪的面目全非。从制作完毕到上映,为了过审,花了两年时间。开始时他说火人这个绝对不能剪,但最后还是剪掉了。被问及剪了哪些时,娄烨痛心的说,经过近五十年的意识形态审查,我们的观众已经丧失了欣赏好电影的能力,导演也形成了自我审查的习惯。今天这部电影公映了,但对你这个问题,我选择沉默。这就是《梦的背后》,梦的背后是多少酸楚。
很多人不能理解审查多么可恶,这个制度像空气一样存在于中国大地,一点一点具体而微的剥夺了众人审美的权力,把观众都弄成了一群傻逼。艺术创造者是痛苦的。娄烨拍了不少不能公映的电影,大部分都是佳作,蜚声海外,但我相信,像所有艺术家一样,他仍然希望更多的中国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