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柴静的资本

大学二年级,宿舍刚刚开通互联网,主要是连接各地大学,那时最常去的是北大天网的FTP,舍友们在上面拖了不少毛片下来,我则拖了不少地下摇滚和地下电影下来。不是我纯洁,是那时对摇滚的需求大过女生,是因为我实在没经验从重叠的目录中找到名字一本正经的毛片。

我拖下来的地下电影中,有一部叫《分家在十月》,大家都看得High了,比看毛片人还多,纷纷表示:不可能吧,怎么这么像崔永元的声音。到最后他们也不能相信这就是崔永元本人的声音,直到我又找到了《东方红时空》。

看了这个央视的内部晚会,一个大二学生会怎么想?我要有个这样的工作单位就好了!我把这些视频散播到中文系那帮土鳖处,他们果然就照虎画了只猫出来。许多年后,他们留在了各个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男生个个都胖了,女生个个都更妖媚了,“求实,公正,平等,前卫”的口号,一个也没做到。

差不多十年了,看柴静这本《看见》,又想起旧事,这本书400多页,我一个字一个字看完了,并且常常往回翻,常常停下来想想。这本书很有价值,传播了许多知识,许多经验,而且,写的很好看,很吸引人--这本身就是很好的说明,柴静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传播人,新闻手艺人。

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少再看国内的新闻节目了,肉麻,恶心,令人起生理反应,想吐。至今我最爱的,一直追看的深度新闻节目是《60分》,看多了,你会看到他们的认真、扎实、引人入胜,无论多么枯燥的题目:科技,体育(体育对我而言是枯燥的,我最讨厌看球),医疗,他们都能做的引人入胜,《60分》的中文译名是 《六十分钟时事杂志》他们的背景是一本杂志的样子,有封面报道,有软性新闻,之前还有5分钟Andy Rooney的小幽默评论,直到Andy Rooney去世。这是完整的媒介呈现:硬新闻,深度,软新闻,趣味性。柴静的节目看的也不多。但这些“记者手记”更加珍贵。

我很喜欢写东西,自以为可以写好,但越写就越觉得自己差,有段时间甚至绝望的以为:我没天份。实在写不下去了。但,我可以没天份,但我真的喜欢。所以又坚持下去,从头学起,一字一句的学起,过了一道关,又过一道关。柴静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多,我做了很多摘录。

中国还有哪个记者有这样的机遇,我见不到,偶尔看柴静的节目,觉得已经接近《六十分》的水平,不是我崇洋媚外,中国的电视媒体,没有一家可以达到《六十分》的水平。这也是看这本书,我感到疑惑之处,对于如何进了央视,柴静写了寥寥几句,大体上就是陈氓看中她,拍板定夺(用的方法居然也是让她看内部晚会的录像,这个晚会录像,真的可以吸引所有理想主义青年),中间从一个节目组到另一个节目组,柴静也都是只有一句话交代:后来,我离开新闻调查。为什么离开?没人知道答案,看她也不像服从组织分配的角色。

从这本《看见》的采访手记中可知,柴静什么题材都操作过,无论是风靡全国的“正龙拍虎”,还是硬邦邦的土地政策,还有没什么做头的中国例行节目“两会嘉年华,她都参与了,上山下乡,出村进城,个人的,集体的,领导人,草根,全都覆盖到,这样的经验,还有哪个记者能躬逢其盛?

这本书里的柴静,令我想起杨德昌电影《独立时代》里的女主角,她本质就是那么一个人(据说是杨根据自己第二任妻子彭凯立塑造的),但大家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觉得她做作虚假,对她求全责备。

这些采访经历中,柴静不止一次推翻自己--这种精神危机,灵魂拷问有多难熬,有多痛苦,经过的人才知道---相信我,可以减肥,真的。

在这历次精神危机中,很幸运的,她都遇到指点迷津的人--这不仅仅是幸运,人们愿意帮她不仅仅因为她是女的,还有几分姿色。央视这样的人一抓几大把,可只有一个柴静走出来。

看到最后她写的《陈氓不死》,这一篇之前在blog上也看过了,这次真的伤心落泪,尤其柴静写他揽着睡着了的儿子小声唱《光阴的故事》。陈氓到过我们学校,做了一次讲座,虽然我相信新闻系那帮土鳖可能大部分根本不知道陈氓是谁,但我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理想青年,还是没法搞到票去听。再有他的消息就是他胃癌英年早逝了。

央视这块臭招牌下,人们会记住这批人。记住他们曾经提出“求实,公正,平等,前卫”的媒体口号,这个口号,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放到每一个媒体,都是不错的指导思想。一个媒体,能做到这八个字就是成功的媒体,就是有良知的媒体。

看这本书,跟着柴静的脚步,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十年,中国发生了多少荒唐事,并且一直这么荒唐下去。这是柴静的个人史,也是中国这十年的断代史,从SARS开始,到卢安克药家鑫结束,这十年发生了很多事。

这本书刚出版时有些过度炒作的感觉,接着有人八出柴静的恋情,大家跟着起了不少哄。反而把这本书淹没在八卦海洋中,过去几个月,拾起来看,尘埃落定,的确是本好书。其实对柴静这样的人而言,爱情太小了,她并不是不需要,而是没有那么重要。这是宿命,她的命运不是做个情情爱爱的女人。

曾经我做过记者梦,想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现在,十年过去,我仍抱有此梦想,并且也有了明确的想法把它实现。过去这些年,当我学习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记者真是一个需要排除万难的职业,写东西真是件辛苦事。也许到四十岁,我可以做一个自己满意的记者。

出书时的热闹过去了,这番热闹中,也看到不少媒体同行的冷嘲热讽,现在书看完了,从专业角度出发,和柴静相比,很多批评她的人,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3 則留言:

  1. Give please. 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being self-evident. Help me! I find sites on the topic: Paroxetine citalopram the same. I found only this - what does paroxetine look like. Playing to his anxiety understanding, he has over 300 antidepressant-like mothers, paroxetine. This is a deal of studies by importance citalopram, paroxetine. With love :o, Mac from Rwanda.

    回覆刪除
  2. Hi. I wanted to thank you for the excellent facts youve posted on your internet site. I will definitelycome back to check it out once again and have subscribedto your RSS feed. Have a fantastic day.

    回覆刪除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