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知不道~~

最后两分钟,镜头颠倒摇晃,是以马大三被砍掉的头颅的视角拍的,在他的眼中,整个世界颠倒了,晃动着又恢复正向,电影画面也由单调但有力的黑白变成了彩色,红色,血淋淋的头颅,黄绿色,国军整齐挺括的军服,这颗头颅澎湃着热血,稳稳的坐落在大地,他眨眨眼睛,努力的想要做出嘴角上翘的笑容,然而,终于没有完成,闭上眼睛,满怀疑惑的去投胎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又看了一次《鬼子来了》,仍然心中怅恨,久久不能释怀。
  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末期发生在中国河北一个偏远山区小村庄挂甲屯里的简单故事。一个日本兵花舞小三郎,一个翻译董汉臣被不知名的力量(也许是抗日土匪,也许是共产党,也许是国军)俘获,在大年二十九的夜晚,用枪逼着,强行交给挂甲屯村民马大三,让他暂为保管,让他抽空审审。然后一去无踪影,马大三遂和村民一起商议如何处理,他们先是好好的招待等着『』来取,其后决定杀了他们,但下不了手,最终决定和日军交换粮食,最后日军交换了粮食还和村民联欢,联欢时,花舞小三郎为了保命,表现『英勇』的杀了一个村民,然后大屠杀开始,已经是战败国的日军,将手无寸铁的村民全部屠杀并烧了村子,马大三因为去接相好的幸免于难,出于内心的愧疚和仇恨,他决定为全村人复仇,杀了几个已经是战俘的日本兵,被国民党军公审处死。
  
  我相信故事多半是真实的,他的荒谬在于没有被日本人屠杀的中国人,最后被中国人自己名正言顺大义凛然的消灭了。杀起日本人软弱无力的国军,斩首自己人时显得那么理所应当。日本的翻译官,汉奸董汉臣被国军处死前面带笑容,他也对自己短暂的一生感到迷惑不解,感到滑稽可笑。马大三死前,什么也不想说,仰天长啸(其实是学驴叫~~)这个世界,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经历的世界,是如此荒谬,以至于无可名之,无话可说。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深刻的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国民性,小农意识云云,那么让我们循着情节来看看,到底哪里劣根了?他们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大多数普通的人一样,把私利放在首位,凡事先考虑自己,但内心又有着作为底线的善良和道德心,耻辱感---这种人在美国在全世界都不少,可以说是所有普通人的共性。
  
  日本人一方,也不过是普通的日本人,本是农民,25岁,被天皇洗脑一番,拉上战场,一刀没杀死,一下子醒悟过来,再也不敢言死,再也不想死了。这是普通的日本农民--尽管这个民族性格那么极端,然普通人也不过如此。翻译官董汉臣不也是为了生活?
  
  就是这样普通的两拨人相遇了,他们交往的很好,日本驻扎在挂甲台近8年,没有屠杀骚扰当地百姓(估计他们的生存也是靠当地农民),唯一的暴行就是抓了马大三的鸡煮了吃。甚至还和百姓联欢。若不是软弱的日本农民花舞小三郎为了自己活命违背道德和武士精神,也许会是个不错的大团圆结局:日本战败,这里的炮楼驻军回到日本,继续做农民。
  
  从这个方面来看,日本农民不如中国农民,更有劣根性。更愚蠢可笑。
  
  然而,更可笑的来了:国军军官(吴大维饰演),瞧瞧那公审大会的气势,那语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何其相似,他是国军,何尝不是g军,何尝不是任何一个在中国取得政权的统治者?
  
  我个人以为,最后5分钟才是全戏的高潮,才是国民性登台表演的时刻,甲午战争战败时,中国人没想过世界和平,日军侵略时没想过国际和平,战争结束了,一个中国农民,杀了几个日本战俘,影响了国际和平局势,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从小处说,这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国际和平了,我们也要和平,要优待战俘。往大处说,这种不必要的虚荣,多么愚蠢,别人不讲信用刀枪相加时,我们受着,所谓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你拍死我了,但我死的有面子。
  
  中国一贯就是这么拧巴,该讲道理时,耍流氓,该狠的时候,又学人家,假模假式的讲道理,对,是假模假式的讲道理。这背后就是中国的基因。
  
  这部电影是拍给中国人和日本人看的,我说的是正常人,不是爱国抗日愤青,也不是日本那些狂热铁血的右翼人士,如果这两类人成了主流,那世界将多可怕。
  
  我有个前同事,超级喜欢潘长江拍的《举起手来》,而那部电影,我就算呕吐着,也无法卒看。
  
  战争是残酷的,中日之间似乎也一直都有不同戴天之仇,二战打得如火如荼,然而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这群普通的日本农民和中国农民,和平友好的相处着。日军日日高奏军歌,气昂昂的出村儿,过河,进城,住进炮楼,沿途给小孩儿发糖吃,变魔术玩。挂甲台的村民们收到日军送的粮食也开心的奔走相告,与日军协同联欢。当所谓『国际形势』逼近这群普通人的生活,一切温情都湮灭了。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的表现了中国农民的普遍特征,演的活灵活现,像『出了村儿,就过了河,过了河就上了山。。。。』这样的对白,说对白时那样的神态,全村人个个喊杀,个个又都不敢杀,有人出来杀了,大家都避之三舍这样的复杂心情,中国村落文明及道德感的单纯和复杂,尽在这一出精彩的黑白电影中。
  
  姜文可以演霸气外露的大英雄,也可以演一个憨直胆小的村民,可以导演一部气焰超越好莱坞大片的《让子弹飞》,也可以制作一部几乎全部用黑白画面,直指中日(或者人类)弱点,演绎世事荒谬的《鬼子来了》,这不是才能是什么?有霸气又如何?外露又如何?闭嘴别再说什么纳粹附体之类的P话。见识的少永远都觉得自己无比正确,俗话说,天黑请闭眼,SB请闭嘴。
  
  PS:
  
  一点八卦,我记得以前在哪儿看到 姜红波(女主角)和 尤凤伟(原著小说及编剧)都和姜文闹了点儿不愉快,谁给八八?
  
  演花舞小三郎的 香川照之,在去年NHK的大戏《坂上之云》中饰演一个日本俳句名家。

...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谈判专家李鸿章

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我看了史料,也就是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马关协定之伊李问答》,没有电视剧上演的牛B,但史实是大致没有错误的。


李鸿章是北洋大臣,他知道日本狼子野心,迟早要入侵清国,但也清楚自己的兵力和实力,军事演习做的很好,想用这样的方式吓吓日本,不主张打仗,闭关锁国的清朝,皇帝和大臣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梦幻,将日本目为蕞尔小邦,结果战败,派李鸿章去议和。


这样的谈判很难谈,李鸿章说:城下之盟,有什么好谈的。
你已经战败,别人大军压境,逼你议和,割地赔款。


但李鸿章还是举行了一次极富人格魅力又不失国格的谈判。
第一天谈判开始,双方坐定。伊藤博文极有礼貌但又气势汹汹的把条约仍到对面说这是我们拟定的合约,你看看吧。


李鸿章瞟了他一眼(用古文话:睥睨)沉着脸说了一个字:念!
伊藤博文的气焰一下就被压下去一大半,马上客气的说:这都是走个流程,不必念了,总之你们要割让台湾,赔款4亿。


李鸿章冷笑一声说,好大的口气,简直是强盗豺狼。
当然,光这么骂是没用的。李鸿章接着说:地,不能割,赔款最多2亿。
然后站起来就走了。


这个谈判持续了好多次,这样的正面交锋和群殴式的吵架都有,后来李鸿章在日本遇刺,他很好的利用了这次机会,召集中外媒体于病榻前,缓和的说:
我来日本前,有朋友说,你不要去,日本人都是没有进化的物种,是一群野蛮人。我说,他们维新了,进步了。现在看来,我朋友的担心是正确的。
日本天皇看了第二天的报纸,差点激动的自杀。伊藤博文也说了句:狂热的爱国主义害死人那。这一枪打在李鸿章脸颊,盲了一只眼睛。少陪了2亿两白银。


最后的谈判上,李鸿章找到了这场博弈中于自己有利的论据。其实谈判就是最好的博弈例证,因为大家都想谈才有可能谈判,否则,单方面求人谈判求和是不会有谈判举行的。李鸿章找到了日本的弱点,在最后的谈判上慷慨陈词:
我们是弱,但我们面积大,我们人多,你们打吧,我看你们的战线能拉多长,战车能开多远。我们就是拖也能拖死你。为了中日长远利益,请你们再考虑我们的条件。


的确如此,日本当时为了日清战争(这是甲午战争日本的叫法)已经倾家荡产,老百姓也把裤腰带都捐了。才打到东北,而且进展缓慢自己也快撑不住了才答应谈判的。


在这样的博弈中,李鸿章赢得了双方的尊重,也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后来,伊藤博文去拜见李鸿章,说自己是因为年少时读了他的诗,才决心从政,这么多年来,李鸿章一直是自己的偶像,国人都说他是日本的李鸿章,他很开心,但他很想让李鸿章评价一下他,结果李鸿章眼神复杂的看了他一会儿,缓缓的说:历史自有公论。
【TMD,历史的公论在哪儿呢?伊藤博文印在日币上,是日本的伟人,李鸿章如今还是个卖国贼】


第二次谈判就更恐怖了,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和皇帝都跑到了陕西,继续派李鸿章去议和。当时李鸿章在两广任上对小丫鬟说,你家老爷我又要去当汉奸,去卖国啦。
到了北京李鸿章对当时主管洋务的庆亲王奕匡说,上次中日谈判是 城下之盟,这次 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怎么谈那?


但就算在这样不对等的情形下,他还是找到了博弈点,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谈判。
第一天,他等八国代表都坐好了才从屏风后缓缓的走出来,坐定后说,前面这一排,都是老朋友了(各国公使)后面那一排我一个也没见过,给我介绍一下吧。
然后瓦德西就傻B兮兮的一个个的给李鸿章介绍,这是美国军队的×××,然后该军官就立正敬礼,李鸿章微微点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检阅八国联军,介绍了一半,李鸿章说,别介绍了,都坐吧,我年纪大了,记不住。简直就像是耍猴,当然作用仍是杀杀他们的气焰。这一点上,外国人永远没有中国人玩的好。


同样,瓦德西说,这是八国谈好的条约,你们看了吧?说说意见吧。
李鸿章冷笑一声,说说意见?我说的你们能听吗?你们会听吗?一群强盗,瓜分完了来让我谈意见。


瓦德西倒也脸皮厚的说,的确没啥谈的,你们必须同意,不过这是个流程,表示外交上的礼貌。
李鸿章说,一群强盗,别跟我谈什么礼貌了。我只说三点:
1.我皇太后的名字必须从战犯名单上划去,杀了她,我国打乱,你们拿不到你们想要的任何东西
2.我们陪给日本的前还没还完,已经连年赤字,我们的赔款以赔得起为标准,否则逼急了你们一个子儿也拿不到
3.你别以为你们可以占领中国,你们占领的不是殖民地上的人民和资源,将会是4万万的仇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中国人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说完站起来说,你们好好想想吧,然后起身离开。
八国一下子就慌了神,后来定出的标准每个中国人陪一两,共4亿两。
这就是辛丑条约。
签字时,庆王爷迟迟不肯落笔,李鸿章走上前去对他说:庆王爷,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你还年轻,仕途无量,这个卖国贼的骂名,还是让我来当吧。


签字,照相,定格---这张就是我学的历史书上辛丑条约签订时的照片。


这两次谈判,如此艰难,李鸿章都能找到突破口,就算放在今日,他也是当之无愧的谈判专家。


而且,谈起爱国,我想没那个人比卖国贼李鸿章更爱国了。
电视剧难免戏剧化一些,李鸿章出来时,擎着雪茄,睥睨八国代表,声如洪钟,气势如虹。
即便是真实的史料中,我看了两遍《伊李问答》那种不卑不亢的感觉和贯穿其中的谈判技术造成的气场,还是颇为震动的,而国外文字资料中对李鸿章的评价也颇为可观。



...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