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参与翻译了一本书,出版了(挥刀自宫版。。。。)

话说今年初参与翻译了一本书,很有意思,忙的鸡毛鸭血,那一个多月时间,戒掉了豆瓣,ttwwiitter以及其它常常去逛的网站,埋头翻译,日赶夜赶,本来不为金银事,只是打发时间。


整个经过让我真正明白,把爱好搞成任务是多么的不明智,它和爱情有很大的不同,把所爱弄成太太也许是好上加好,更幸福的事,把爱一件事弄成工作或者任务,是颇有些不智的。


其实关于这本书,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我知道在豆瓣说了也白说,关进小黑屋。
这是我挥刀自宫后发给策划方的文字,可能大家读来也没啥快感,聊胜于无,挠个痒痒吧。
=========================
9月我和GF一起在HK呆了一星期,原想让她一起感受一下,回来好做决定究竟是不是离开上海到HK生活。


很快GF就发现HK的很多不便:酒店房间上网要收昂贵的费用,星巴克的WIFI也只开放15分钟,其它地方大言不惭的表明WIFI开放,却需要登记注册才能使用。。。。当然,还有食物不好吃,人多地少,狭窄拥挤等。


对此,我也感同身受,更加犹豫起来。然而,如果想HK的好,却也有很多,比如连上网络后,可以自由的上Ttwwiitter Ffaacceebbook yyoouuttuubbee,这是如今世界上点击率最高的三个网站,而在网民最多的中国,居然全部不能正常访问。在HK,我注册了我的yyoouuttuubbee 和Ffaacceebbook帐号。


我听过看过太多关于Ffaacceebbook的消息,马克扎克伯格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领袖(财富领袖?技术领袖?)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封面,前几天还爆出他女友是华裔的大新闻,人人都说,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儿。


她幸福不幸福,过着才知道,反正我们是最不幸的网民,因为这个全球网民最热爱的网站,我们访问不了,我们只能在科技频道看到关于它的种种新闻,就像在玻璃瓶子里看透明的风景,很好,很美,可是我们伸手却不可触。


今年初,我换了工作,新工作相对轻松,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丁卡邀我一起翻译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两三年前,打算去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Master,参加了雅思考试,备考的时候,就天天定期阅读外刊,出于兴趣,也会动手做点翻译,我很喜欢翻译,在中文里找到最合适的字去表达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我觉得这和音乐、数学一样是锻炼智力,开发智商的活动。这样,导致了我翻译时追求准确有点过火,进度也变得缓慢,原稿拿到手后,工作也忽然繁忙起来,现在回首,真是狼狈不堪的一个月,我戒掉了twitter等一切网上活动,一有时间就埋头翻译,饶是如此,还是跟不上进度,丁卡比我的速度快很多,但她工作也更忙一些。我们把章节按1、3、5、2、4、6的分好,各自翻完后再互相核对确认,这样我们对整体内容就都比较明确了。


我们翻译的章节恰好和媒体与广告有关,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领域,其中的事例多少也有耳闻,比如解救贝当古的新闻,我看到过电视新闻报道,所以,总的来说,虽然很忙碌,但翻译它们是个愉快的经历。


翻译之前大致通读了一下这部分书稿,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可以copy Ffaacceebbook的网站设计甚至商业模式,但我们copy不了创意,更copy不了领袖素质和网民素质,我们一直被目为『山寨大国』,并非空穴来风。仅扎克伯格对待公司的态度,对下属的信任,耳闻目见之内,中国不曾有。网民在Ffaacceebbook的所做所为,中国不曾有。他可以放心的把公司交给自己挖来的CEO,然后洒脱的背包旅行去也,而新任CEO,也绝不会因为老板是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就吃定他一把。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人类科技创新和进步,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共同目标:尽量多的赚钱。


这样的案例在美国比比皆是,前几天我看了《植物大战僵尸》出品公司的老板访谈,他也是个30出头的年轻人,创业时才19岁,也是几个同龄的辍学年轻人创业,等到公司初具规模,也不惜高薪挖一个经验丰富的CEO来经营。


看他们对自己的事业侃侃而谈,我像是在听童话故事一般,为何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一例也没有,我想中国的年轻人不乏创意,更不乏热情,起初我觉得我们缺缺乏的只是体枳的支持,现在我觉得,互联网公司的成长土壤是很重要的,体枳可以很快的改变,而这个培育土壤的养成却绝非朝夕之功,换言之,我们的企业文化,网民素质,独特的中国人心态,加上畸形的体枳,扼杀和阻碍了年轻人的发展。如此下去,我们能看到的最好前景也就是山寨大国了。而这种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简单复制,于人类进步毫无帮助,也注定无法长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书的翻译完成了,我收到样书,发这样的感慨也许有点不搭调,相信就算从赚钱目的出发,扎克伯格的故事也会有颇多的人感兴趣,会有人兴致勃勃的去读这本书,找出他年纪轻轻就荣登富豪榜的秘密所在。而我更想看到的是,大家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一种人类最纯真最朴素的情感:创造力,热情,成就事业,也改变世界。


谢谢丁卡让我有机会参与这样一个项目,否则,恐怕我自己也不会如此精细阅读一本讲述我根本无法访问的网站的书。

...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生活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美罗城的五番街开幕了,上周末去逛了一下。尽管日语专业的GF说五番是个好意思,我直觉上还是觉得这是把日本当『番邦』的意思,哈哈。
里面新开了MUJI(无印良品)一间,还有一些卖日货的大小店铺,真是琳琅满目,就是不买进去看一看,也很开心
其实,我是个喜欢逛街的人,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从农村到了城市,虽然是个很小很小的城市,但仍觉得很新鲜,于是大家常常看到我戳着玉米棒子或者拿着糖葫芦,一个人斜挎着一个廉价小布包在尘土飞扬的西门口兴高采烈的走着,现在想想,那真是快乐的时光呀,见书店了进去看看翻翻,见游戏厅也进去看看买几个币玩玩,看到吹糖人儿的围观一阵,看到当街撒泼吵架的,使劲儿往里挤。。。。。。。
以至于同学们说,我比女生还爱逛街。
是的,但那时真的很穷,真是为了逛街而逛街的。
工作后我也喜欢逛街,因为忙,频度大为降低,一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但那种感觉仍然很享受。到上海后,常常陪GF逛街,我从没疲惫过,也不像大部分男士,一进店里,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掏出自己的。。。。机机来玩。因为我真的喜欢逛街呀,我就这样乐呵呵的爱逛街,直到这几天我才感到其中的意义。
我回想起第一次在沃尔玛看到剥蒜器时的震惊,我记得当时忍不住笑出声来,后来我还在沃尔玛发现了很多功能奇特的『厨房用具』,光是猜测它们的功能,就让我乐不可支了。那天在五番街的店铺里,我看到了许多精致好玩的家居物品,每一件都代表着一种对生活的创造。虽然现在我仍然是用刀背暴拍的方式剥蒜,但我知道,世界上的确是有人用剥蒜器来操作的。看到这些物品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有这样一种生活。
虽然中华民族以及我本人都是个崇尚节俭的物种,但这些创造的确拓展了生活本身,让它变得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更加燃起热望,更加热爱生活。这正如媒介理论怪才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是信息 一样,生活的延伸,正是这些千奇百怪的小玩意儿,当你有一套不错的音响,你的生活中会多出欣赏音乐或者电影的选项--你会更乐意去做这件事,你有一套精美的茶具,于是开始养成喝茶的习惯,当你有一个相知相爱的女友,你会爱上婚姻生活考虑结婚。这和一张凳子让你坐着苍老,一双鞋子让你走个不停一样,创造者的灵感拓展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人与物的探索之心,让人一步步见识生活的不同。
我想,这也是旅行的意义,当你见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你不再是井底之蛙,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些地方,人们不会随地吐痰,不闯红灯,见了陌生人也会友善的微笑,热诚的帮忙,而你在酒店饭店真的可以得到体贴周到的服务。你会觉得你身边的一切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当你知道,真的有些地方,政斧是的确是为人民服务的,你就会对大国撅起有新的认识。当然,也有些地方,让你觉得的确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等着我们丫的去解放。
陶杰在光明顶里说,旅行不是到每个地方都去寻唐人街,吃叉烧和炒粉,在不同的风景胜地打麻将,按摩推油蒸桑拿。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美女,却不知道旅行的意义。旅行令人心胸开阔,便在于此,逛街亦如此,我觉得,如果真心喜欢、投入,逛街也算是微型的旅行。
最后,我们在MUJI逗留了很久,我拿了一盒肉色的连裤袜走了,陷入这样的思索中,竟然忘了付款,就这样堂皇的走掉了,我可一点也不BT哦,不要人肉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

最灿烂的青春

国庆假期,又看了一遍《阳光灿烂的日子》,陪GF看的。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是10年前了,在兰州铁道学院的网吧--那时还不叫网吧,叫电脑教室。和好友准备通宵,不自量力租了四部碟,看了两部就睡死过去。
  
  后来,关于这部电影的八卦,一点一点的读到,听到,看到。姜文沉寂下来,野心勃勃的准备做个导演时,找到王朔,要改编他的《动物凶猛》,众所周知,这一个中篇,是王朔老师的心肝宝贝儿,用丫的话说:写给自己的,青史留名的,证明自己的确是个作家不是个通俗言情作家的---作品。是丫的《情人》,连开头都很像:
  我已经很老了,但又看到米兰锥子般的眼光。。。。。。
  
  王朔老师表示,最近写剧本写到吐,你要喜欢,拿去改吧,姜文就在王朔家对面的宾馆,开了个房,用了半个月,把《动物凶猛》重写了一遍,是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就开始海选小姜文,海选米兰。后来拍拍停停的三年时间,中间资金断了,原来HK的投资人联系不上了(后来,我考证出来,此人为现金像奖主席文隽),王朔在《无知者无畏 之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写道,HK投资人撤了,后来找到他,正在HK拍三级片。然后王老师笔锋一转就不往下写了。后来的后来,我考证出来,姜文同学的一生挚爱,富姐(93年,还是姐姐吧。。。)刘晓庆慷慨解囊,资助了几百万,才得以完成拍摄和后期,然后就送去拿了一堆的奖,版权卖至除中国外的好多个国家,赚了不少钱。同时,这部电影也一举捧红了许多新演员:夏雨,陶虹,耿乐,甚至宁静,那时应该都还崭露头角或者是第一次。
  
  八卦就不聊了,说正经的吧。
  这次看,又有颇多感触,儿童时代的尾巴,青春期的前奏,这段时间,表达的可真是淋漓尽致,这时候,不想被别人说成小孩子,又不知道大人是什么样的,硬充成熟,什么傻事儿都敢做。表面上佯装叛逆不羁,其实内心怯懦单纯。那是多么美好无忧的一段时间啊。这就是恒久不变的人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导演抓到了,表达充分了,这电影,必定名留青史。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阳光灿烂的,文革期间,大人忙于斗争和自保,大院里的小孩儿是最快乐和自由的,他们不用像别的小孩儿一样担心冻馁,不用正经的上学考试,于是拉帮结派,学着大人斗争。电影灿烂但是又泛黄的基调,让人犹如看老照片一样怀旧,加上高亢的革命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既是表达年轻生命的激情飞扬,又略带那个年代的全民癫狂,其中的拿捏,恰到好处,让它看上去不像是个纯粹的青春期电影而略带一点点的政治色彩,增加了内涵。这也是我最欣赏这部电影之处,事后姜文和王朔谈起当时之情景,说,以为那时我们很威武呢,谁知找来那时照片一看,又瘦又土,穿着宽大的军装,灰头土脸的,一点也不英武,然后,他们就还原了彼时之情景,后来我们看到更多表现那个时代的电影电视剧,却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感,真的是演戏。而好的电影,就是能把人带回所要表达的年代,这样看电影才是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姜文充满质感的磁性的旁白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其情节更是生动自然,妙趣横生,比如马小军独自在房间YY警察那段儿,真是淋漓尽致。可以作为YY教材,用来诠释什么叫做YY。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GF问我,你那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啊?我真是汗颜不已,我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但心情总是一样的,当人十五六岁时,世界在眼前展开,童年的单纯欢乐渐渐的离我远去了,再也不能以玻璃球或者纸烟皮的多寡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又不知道什么才是可以得到这个世界承认的,就那样懵懵懂懂的,好好学习,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心,好好打架被处分,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心,整蛊作怪以为可以引起女孩的注意,可真注意了又不知道要干嘛。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懵懂岁月,青涩但热烈的岁月。
  
  小孩儿一个个的长大,当门口的傻子以『傻B』来回应他们的招呼时,每个人都知道,那美好的充满了欢乐和淡淡的嫉妒与哀愁的时光,从此一去不回了.
  
  PS:青春电影一览
  中国 《阳光灿烂的日子》
  台湾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韩国 《朋友
  美国 《美国往事
  日本 《坏孩子的天空
...

痛苦及其赠送的

庄雅婷的书都很会化用书名,而且还化的挺好的,比如: 化用 李银河王小波情书集的 :《爱你就像爱生命》-->《爱你就像爱生病》。 还有这本《那些 有伤的年轻人》,封面设计也很好玩儿。。。不买也看一看那!
  
  
  庄雅婷的专栏文字,有时候我觉得匠气太重。
  
  通俗点说就是写得多了就不真诚了,专栏作家很难避免这样,除非像李海鹏那样,少写一些专栏,我长期阅读陶杰的专栏,每天一篇,200-400字,很短,很犀利,但看的多了就觉得全是匠气,光看标题,还没看内容,已经知道他要写什么,已经知道他会怎样落笔,怎么结尾,短短的文章里用了什么段子等等,这样就索然无味。但于新读的人而言,一点也不觉得乏味。陶杰自己都说:我不是知识分子,不是大师,我只是个写稿匠,靠写稿赚钱养家。但匠人的作品未必就差,米开朗琪罗也是匠人。
  
  上个月,一时间找不到书看,我又看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毫不夸张的说,我完完整整的看过十遍以上,实体书被我摸的翻的变了颜色了。大概是在04年,我将所有王小波的作品收起来,因为读的次数太多,伤了。和吃东西一样,再也不想吃这一类。
  
  这样过了好多年,我又看《沉默的大多数》,还是会很动容,因为尽管你非常的熟悉他,甚至比你熟悉自己还熟悉,你也知道他提笔要写什么,你也知道他爱用的语言和句式,但还是忍不住被打动,被感染,因为作者这些文章里包含了绝对的真诚,他在用心写这些文章,在和你对话,和自己对话,像个知心朋友一样,向你倾吐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如上帝一般,从高高的云端,俯视下来,看到你在ta的文字里转圈圈,ta在一旁开心,置身事外的开心。或者ta冷静的站在一边,看着众生的喜怒哀乐。
  
  人都会喜欢向超越自己的人看齐,但我不太喜欢这种态度。我也不喜欢情感信箱这样的栏目(连岳那种借鸡生蛋的除外)。
  
  这本书的前言写的很诚恳,这些天,我也在思索,人生的成长其实就是经历痛苦和磨难的过程,这是常态。如果一切顺利,几十岁了也还是小孩子,《快乐王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如果只为痛苦而活,还来人间干嘛呢?回忆一下大概就知道,痛苦后面总是跟着幸福,幸福之后也许还是幸福,也可能是突然又来的痛苦。这时去想老子那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多么有见地。
  
  人只有在痛苦度过之后才会回头看到痛苦,才会去想:哎呀,那时我真的好痛苦啊。在痛苦中的时候来不及想这些,因为你就在痛苦中啊。电影《刮痧》里,有个镜头,儿子跌伤了,父亲抱起孩子往医院跑,一边跑一边说,Don't worry,Don't cry,以后你会以此为荣的。对呀,以后会以此为荣的,那种光荣,犹如一个战后的英雄,亮出身上富有质感的伤疤。每一道印记,都诉说着自己的坚强与伟大:我战斗了,我经历了,我熬过来了!
  
  痛苦时,你在全力迎战痛苦,听不到自己蹭蹭蹭成长的声音。男人尤其如此,年纪越大,阅历越多你就越能理解『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几乎是不值得一过的。没有痛苦的人生,连快乐也变得轻飘飘的,还能怎么Happy呢?没有痛苦作为节奏,人生的乐章多么乏味,甚至都不成乐章了。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上帝关了门,肯定留了窗。夺走你一个,肯定送给你一个。痛苦是磨练,让人成长,但也要一点一点来,一下子压垮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烧炭、跳楼、割脉.........
  
  还好,人是有理智善自控的动物,人是会学习的动物,只要死死牢牢的掌握几个最基本的常识,大致不会走上歧路,大致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翻山越岭,经历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痛苦,人间之苦无非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变幻来去,就是这些,基本常识变幻来去,也就那么几条:爱,爱自己,爱生命,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宽容,不要简单的看问题,不要匆忙的下结论,不要囿于成见。理性,不要因为是爱情,就失去理智,永远不要丧失理智。
  
  但是,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知易行难。太多人都明白这些道理,但是真的临到自己头上,一样的手忙脚乱,一样的失魂落魄,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发明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读书,读的再多,不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毫无意义的。而化的方法,大概只有一种:自己去经历。当有伤的年轻人的伤,都结了疤,沧桑、质感、高高低低的刻着昔日的荣光,这时候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可以从容那个的去面对了,所谓处变不惊,因为已经见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世间事在你眼中,已经开始重复循环,还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这个年轻人也就变成了中年。
...

推荐观看:××功、美瞳、建筑学、生物学中国大片与世界接轨

电影有两种,合于看电影的两种目的,其一是深刻型,其二是娱乐型,其一合于学习的需要,其二合于放松的需要。
  娱乐不一定非要笑,惊悚悲情,都是娱乐类型,它们能放松你的心情。像是一种按摩,深刻型的电影,通常沉闷,音乐少,情节平淡无奇,但生活的流水,平淡如深山里的小溪,波澜不惊有时也会看得人欲仙欲死,引领你去思考,这时,电影已经不仅仅是电影,可能是一本《存在与时间》可能是一本《爱与死》《幻与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那还是我很年轻的时候,在大学宿舍,拉着大红的绒布窗帘,阳光透过它,把桌子墙壁和地面罩上一层绯红的薄雾,大家都去学习或者泡妞了,我一个人在宿舍静静的观看几乎是死寂一片的《东宫西宫》,感觉薄薄的皮肤下面,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只是一种意识里的飞翔,肉身看上去无比正常,这种感觉,小资儿的说法叫:暗涌。通俗的说法是:闷骚。是的,这是种奇特的闷骚感。后来我再看这部电影,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所以,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后来老了,懒得思考,大部分的观影体验是痛快淋漓的,骚就放开了骚,也没有暗涌了,有的就是大江大海,波涛汹涌。多么放松。
  我想说《通天帝国》近乎此。
  在网上看了一些评论,恶评居多,我跑电影院看了一下,出乎预料的好。它也有不足,后面我会说,但总体而言是部用心的作品。功劳不大,苦劳不小。
  
  电影一开始就神秘的要命,自燃啊,而且一连俩,我还以为是练了××功。接着刘德华就出现了,还戴了双华丽丽的美瞳,白色儿的。然后就是一阵子小弩,小弩是个美好的东西,箭雨的密度不亚于AK47一阵乱射,后来这种场面重复了两次,一次比一次猛烈。而那尊设计精美的大佛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志----梁家辉演的这个角色,是建筑师,讲科学,讲正气,讲正义,而且最后还是个悲剧结局,令人留有一丝遗憾,他也是为国为民,他也为国为民,两个好友,为了相同的目的,一生一死,一成一败。我很喜欢。
  
  鬼市的场景稍稍逊色了一点点,可以拍的更好更神秘的,情节一点点展开,如果没有剧透,也够得上扑朔迷离,大部分批评都是诟病它头重脚轻,仿佛大山临盆地裂天崩,生了个耗子。又好像央视的走近科学,(鼓上为什么会长毛呢?神秘了一小时,原来是因为天潮,长毛了)故弄玄虚,结局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挺意外的,不过用排除法也可以知道,那个人是梁家辉。女友说我智商下降,我不觉得,这样不动脑子跟着片子走不是很放松吗?情节上,导演和编剧都努力的让它逻辑完备,消灭可能产生的漏洞,虽然最后借助梁家辉的口解释了太多前面的玄妙之处,略显生硬,但你要不细想,也可以觉得天衣无缝了。
  
  它情节上的不足在于硬插入的爱情故事,我相信这是后期剪辑时没有处理好,冰冰姐和刘德华之前肯定是有几个镜头,8年前情愫暗生的。也许是后期剪掉了,这样搞的他俩的关系很突兀,虽然开始不到十分钟,冰冰姐就毅然脱了清光,但并不能表达这就是爱。尤其是伊临死前,武则天抱着她,喝退众人---众所周知,作为久经考验的坚定的××党员,摸兜儿交党费的时候到了,我以为她会幽怨又哀怜的问武则天:你难道只是在利用我么?谁知,她出口的却是:你爱过吗?此处,我承认,我听到一声惊雷。但如果前面稍加弥补(比如给个俩人对眼儿的镜头)也就可以顺理成章没那么雷人了。
  
  片中刘嘉玲演的武则天,我觉得也挺好的,造型虽怪了点儿,但英气勃勃,就算偶尔说上一句:他们就是看不惯女人当皇帝,也是撒娇多过女权主义。这是我见过最中庸之道的女皇,既没有刘晓庆的太过霸道,也不像潘迎紫那么柔弱。尤其是,她便装去见狄仁杰时,手攀梨枝,盈盈而笑,笑里藏着威风,很拉风。冰冰姐的角色比较幼稚,演的也没什么突破,华哥,唉。。。。5分我扣掉一份就是华哥,参见我很久很久以前写的一篇blog《一定是我的英俊害了我》,虽然我发自内心认为他真的很努力,但演什么,都让人无法入戏,觉得他是刘德华。我仍然很喜欢梁家辉的表演。泰迪.罗宾到老居然比年轻时更有味道了,演出这个角色,非常恰当。
  
  其实中国这样的『×公案』故事多如牛毛,只要用心,也能弄出不逊于《 福尔摩斯 》的东西,这部电影,挺让人放松的,这种影片总少不了打打杀杀的大场面,少不了催人泪下的爱情,少不了工作和情感的权衡,但这一部里,感情戏有点草率了。
  
  最令我不满的是用字幕来交待背景,我非常生气,当然啦,它比《山楂树》的字幕少多了,但我认为,在电影里,用字幕交代情节,交代背景是天下最最最傻B的做法,以前的电影不是这样搞的《鹿鼎记》《火烧红莲寺》《唐伯虎点秋香》《黄飞鸿》《东成西就》。。。。。都有一大堆的背景要交待,你会听到一个或者磁性或者沙哑,或者严肃或者戏谑的声音,在一片或者雄浑或者清脆的背景音乐中,激情四射的把字幕读出来。这才叫电影,我记得是从《风声》开始,国产电影开始玩字幕了,横着出,竖着出,飘着出。。。。。。这不是欺负文盲吗?如果碰巧不识字儿,看不懂字幕怎么办?就算识字儿,你丫字幕出这么快,我也很费眼睛呀,办公室坐了一天,都在看字幕,到电影院了,还得追着屏幕看字,真的很累,很烦。创新不一定都是好的,傻B创新多的很,这就是一例,希望以后电影导演别再跟这个傻B风了。
  
  出了电影院觉得挺过瘾的俩小时过去了,看着影城的海报,女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Bug,海报上巨大的梁家辉,右手是个铁钩儿,而电影里,他伤残的是左手。我得承认,我智商是降低了。
...

乌托邦小说的寒意--读陈冠中《盛世中国2013》

如果你愿意读,读得下去,乌托邦小说会让你六月天里充满由心里涌起的凉意,尤其当你身处乌托邦之中,就降温而言,这比吃哈根达斯管用的多。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读《1984》是在炎热的南方出奇炎热的夏季,我的房间没有空调,我光着膀子读得背脊发凉,那种寒意由内而外,盖因为它太真实,太合理,就像看鬼片,僵尸我不怕,生物异性我不怕,我就怕那种发生在医院的,发生在普通人家里的逼近真实的鬼片。
  
  到如今,我还会重读《1984》,在夏季。只有夏季的强光可以抵御巨大的寒意。
  
  《盛世》和1984不能比,草率,简单,而且充斥了大量的借小说人物之口的个人论断,仿佛鬼上身,来寄托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宏大政治观点。这和《Huang祸》很像,是小说忌讳的。也会破坏主题。然而,它还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小说。仅仅因为它很真实,它记录了我们身边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触:好像生活在梦境中。好像生活在另外的世界。我是有过的,一瞬间,我会觉得身边的世界如母体,而我就是那个吃了红色药丸的人。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盛世的,一种是悲观的。而悲观者大多只是因为懂得翻墙或者热爱英文。至于我自己,我热爱英文,但从不翻墙,一阵子是盛世的人,一阵子是悲观的人。全看我选择哪个身份,哪种心情。
  
  《盛世》这部小说中,提到的许多现象是真实的,就在我们身边,写到的人物也很有代表性,例如告密出卖教授的大学生五毛,坚持理想的清醒者,互联网上的异见风景,三联书店,集结了Kindle和iphone于一身的山寨机天语,星巴克里卖红茶(这事儿已经成真),南方周末,亚洲周刊,明报。。。。这些都是真实的。瓮安事件,通钢改制,石首暴动。这些也都刚刚发生。这些细节方面采用真实的材料,让这部小说读起来更加像非虚构,也更让人不寒而栗。它的结局也是悲观的。
  
  小说从一种盛世状态写起:人人都是兴高采烈的,充满了幸福感,甚至幸福的想流泪,大部分人忘记了一个月,这个月丢失了。有人急急的寻找这丢失的一个月。有人感到周围的人都变化了,而自己还停在以前的状态,到处去求证。这样的几个人,加上『』老陈,组成了一个小组,来探寻盛世的秘密。这样的一一写来,颇具吸引力,虽然最终他们找到的答案令人恐惧---自来水和饮料里都加了迷幻剂,所以全国人民都很嗨,忘记了一切的不合理不公平,每天高兴的想要流泪。甚至外国友人住一段时间也充满了幸福感,回国反而不适应了----而且,太过牵强。但这种隐喻却不无道理,我觉得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挺嗨的。幸福的很。
  
  其实贯穿始终的另一条线索是老陈的爱情,他爱上了小希,在爱情的驱使下,才从软弱的中庸者逐渐变成坚定的一员,进入清醒状态。这似乎也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可以超越一切的乌托邦政治,至于是否真会如此,是否有这样的爱情,看看最近的一个奖,一对夫妇就知道了。
  
  《1984》是上一代人的乌托邦,而《盛世》就在我们身边,是属于我们的乌托邦,人们在其中浑浑噩噩的活着快乐着,走向不可知的明天。
  
  对陈冠中的印象始终是长头发,鹰钩鼻子,瘦高瘦高的,出现在许多年前的旧片《棋王》里,演一个反角。如今他的长头发已经灰白。不知道是否也像书中的老陈一样,幸福,太幸福了,写不出东西,因此才焦虑,才去寻找。现在他写出了《盛世》可以稍稍心安了。
  
  摘抄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中国式的理想主义者。
  
   【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人经历过理想狂飙的年代,受过理想主义的洗礼,就算后来理想变成噩梦而幻灭,整整几代许多人失去理想,却没有唾弃理想主义。
  
   方草地与韦希红就是成长在这样的年代。也学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管时代、环境怎么变,他们身上仍然保留着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强烈的理想主义人格特质。一个理想幻灭了,就算没有立即捡起另外一个现成的理想来替代,他们也会继续寻找、追求。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者、不是机会主义者、不是事业主义者、不是享乐主义者、不是妥协主义者、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避世主义者。他们是难以言喻的中国式理想主义者。】
...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