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我又移了一次


2018-10-29,周一,一个平常的秋日,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早上我对叶卡说,根据民间自发统计进度预估,我们这周内应该就能分到CO (case officer)了,然后和平时一样送两个孩子去学校,季候风已经有点微凉。


回到办公室,手机弹出新邮件通知,一看正如所料,是移民局的,心想赶紧打印出来午饭时间拿去湾仔警察总部开无罪记录,谁知接着叮叮叮又连着来了三封,我随便打开了一封,简直不敢相信,居然直接下签了,一家四口,四封Visa granted的邮件,telegram叶卡的时候我都还不敢相信,觉得是做梦,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气,可能最近几年年会没中奖,没买六合彩,考试没遇到熟悉的机经,累积的运气都集中在这里用了吧。过了一天才消化了这个结果,这个这两年来追求的目标,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来了。




一家四口的PR签,以及EOI移除通知



我们俩的tele对话

整个移民的过程好像打游戏冲关,每一步都是在努力打怪和惴惴不安的等着下一个大怪到来中度过的:


考英语成绩凑分-->获邀-->提交资料/体检-->等待分签证官-->补料-->下签。


每个过程都会担心,会不会有什么新政出台缩减或者突然停止(毕竟真的发生过突然取消某一类移民类型的事),会不会被要求提供一些我根本提供不了的证明,直到今天想起还有后怕,背景调查,资料证明中的任何一项,都够人烦恼一阵子的了。我所有的资料都是自己准备的,也没有任何虚假,但中国不同于他国,任何一个材料证明都能让人心力交瘁,这种心力交瘁我在移民香港时已经非常彻底的体会过一次了(那时候还只需要准备我一个人的材料,现在是一家四口)。


看到香港人准备材料那么简单,只有羡慕的份儿:出生证明,中英双语的,不用翻译,不用找任何机构开具;工作证明,本身就是英文的公司也有明确的流程可以依照着合法合理的开出来,税单,网上交个申请给税局,很快就能收到,即便以前是中文的,也可以要一个英文版本,不需要翻译。


2015年末,我们决定再移一次。当时我要是知道直到这一刻我才最后成功可能会没有勇气开始。毕竟我已经在香港了而我又那么喜欢香港。所以,人生很多事都是这样,决定之前想清楚,确定了就去做,确定不做就不要再想。不要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又想东食又想西宿。成功也许会早也许会迟,但不开始什么也没有--这是我收获的最重要的经验,想清楚了就坚定的执行,遇到什么困难都努力去克服,直到达到目标。


在香港这些年渐渐明白无论生活在哪儿,生活都是自己决定的,哪里都有令人钦敬的人和行为,哪里都有不喜欢的人和行为。这次想走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还有就是我们有一点喘不过气,想换个地方生活几年。


下定决心后就开始研究各国的技术移民的政策(别问我为啥只研究技术移民,人艰不拆),同时开足马力开始了各种准备,考英语试满足基本要求和凑分,准备各种材料,认证公证和职业评估。当初真的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困难,现在回头看当年移民香港(那时我还是一个人)时准备的材料,简直是不值一提。下面是大致的时间线:




两年半

我2008年经“优才计划”移民香港(我也在豆瓣写过DIY的过程),到现在正好十年,这是第二次移,应该也是最后一次了。两次都是DIY,过程非常繁琐,除了各种官僚的荒唐的流程,也充满了种种需要思考和做决定的时刻,有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说一下我怎么凑分的。


基本所有的技术移民的模式都是根据移民局的框架,取得各项分数,


年龄是死的,多少分都没法改变了,

学历也基本固定了,改变学历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也无可更改。因为本科和硕士分数一样,改变只能去读博了,如果都去读到博士了,移民就有另一个通道了。

工作经验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努力拿到应得的分数就好,

婚姻关系,也是无法快速拿到分的项目。已婚且想配偶也来加分的话,配偶必须也要在职业列表,并且申请职业认证;

唯一灵活可以加分的就是语言,像澳洲英语最多可以加25分(IELTS,TOFEL,PTE 随便哪个考四项8分,可以加20;NAATI的翻译可以加5分)。

我知道一些会计审计的考友加足了这25分拿到了85分。我用这个项目拿了20分,最后分数是75;新财年的门槛分数(入池)已经从60变成了65。虽然IT现在也越来越难了,但和会计审计85才能移相比,我们已经没什么好抱怨了。


第二,说一下我做了哪些选择,以及我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个关键选择是从雅思考试转到PTE考试,这个我在这篇PTE满分经验贴里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第一次雅思考试,标志整个工程开始


十三次PTE 考试,实际考了11次,一次取消,一次no show





我PTE 考试最后结果,几乎全部满分


第二就是职业评估,我是IT专业,职业评估机构是ACS,工作了十几年,一直没什么规划,上面安排做什么就去做,IT类的乱七八糟什么都做过。决定移民后先评估了个DBA职业(我最近几年做的职位),评估出来才发现这个职业已经从189(独立技术移民)列表移除了,只能州担保。一头冷汗,马上用已有资料评了个软件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用这个递交了申请。这里要特别感谢所有帮我签名工作证明的前同事们。


到了今年初,邀请的人数越来越少(从新财年开始的1500/次,减到了200个/次),我忽然在移民局发布的职业列表更新的新闻里发现IT Security Specialist重新上了189列表,这个在IT专业里稍微冷门一点点,可能申请的人少,不在PRO RATA之列,名额也宽裕,当时在群里和大家讨论,我比较了一下工作描述和课程要求,觉得我处在可能评估到和评估不到的边缘,当时正在复习冲击八炸,如果八炸了,Software Engineer也能邀请了,而且也比较担心职业背景调查,毕竟我现在的工作和Security相关的并不是很多。


最终,思来想去我决定一试。没什么好犹豫的,其实简单讲就是500AUD买个希望,评估到了就又多一个机会,评估不到就算了,死了这条心,努力八炸,排Software Engineer的队。资料都是现成的,也不可能改了(故意改了去接近IT Security Specialist反而会令人生疑),就在线提交了一下,不到半个小时时间。这是等得最久的一次,三个多月,居然评估到了,于是赶紧又交了一个申请(EOI)。现在知道,正是这个决定让我获邀时间提前了两个月,在6月26看到8炸成绩后,我迅速更新了EOI,7月11日,新财年的第一次邀请,我就以这个专业获邀了,关键一步达成。后来根据官网数据,Software Engineer要到10月才邀请到75分。


ACS评估,我相信我踩过了所有的坑(扣减年限4年还是2年,中间中断如何计算,超过十年工作经验如何计算等等),来回和ACS通了很多信,直到搞清楚,最终我出乎预料的成功评估到了三个职业认证。


这只是我做出的决定之一。为了能早点走,我把所有自己计划的组合都提交了,我们打算去墨尔本,第二选择还有:昆士兰州(布里斯班),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所以最后我提交了以下申请:


独立技术移民(189)-Software Engineer;

独立技术移民(189)-IT Security Specialist;

维州州担保(190)-Software Engineer; (一点点希望)

维州州担保(190)-IT Security Specialist;(希望颇大)

维州州担保 (190)-DBA (希望颇大)

新州州担保(190)-IT Security Specialist;(一点点希望)

新州州担保(190)-software Engineer (希望最渺茫)

新州州担保 (190)-DBA(希望渺茫)

昆士兰州州担保(190)-Software Engineer (希望颇大)

最多时候,我同时管理这么多个EOI。(Expression of Interest)


简单总结就是我穷尽了所有可能性,全都去排队了。毕竟资料都是现成的,就是在线填表,提交。平均俩小时提交一个。后来我分数凑到75时,因为知道一定会获邀了,我只更新了两个189独立技术移民的PTE分数。


IT Security Specialist获邀后我withdraw了software engineer的申请,而且我的ACS评估已经超过两年,过期了。后来withdraw了其它所有EOI,把名额留给后面排队的人。


我括号后面的『希望很大』,『希望渺茫』这些是怎么决定的呢?其实也就是根据网上的资料加自己的分析来确定的,总体上我觉得我分析的还算靠谱(可以去做中介了^_^)。


我拿到7炸时(听说读写4项超过65),分数到了65后,提交的第一个州担保就是维州的DBA,我是这么分析的,DBA刚从独立技术移民列表拿下来,自然名额会回到州担保里,而Software Engineer的希望就没那么大,因为有很多独立技术移民(189)的也可以选择维州。果然,我提交后的第一周就收到了维州的州担保初步邀请,而Software Engineer我也交了,却没有收到初步邀请。虽然后来证明是个“虚假希望”,但至少我这一步判断是正确的。后来因为更多高分的DBA也转向了维州的州担保,我的分数只有70(65+5)没有竞争力,三个月后,维州收回了州担保的初步邀请(遗憾通知)。




这封维州担保的拒信不用分析了,一看就是个模板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整个申请过程中,除了努力复习英语考到满分来加20分之外,我还做了很多类似的分析,帮助自己决策。例如,昆州的州担保,我提交后迅速收到初步邀请,但我仔细阅读他们的条款,发现IT类的必须要有工作Offer他们才肯提供州担保,我觉得很吊诡:你们不担保我我就无法申请移民签证,没有移民签证就不可以合法工作,不可以合法工作就不可能有Offer,没有offer你们就不会州担保我.....


于是我写了封邮件给昆州移民局询问,几乎收到了秒回:是的。我们需要你有工作Offer才会邀请你。于是我没有继续下去,省了200AUD的行政费用,如果不清不楚就欢天喜地的交了申请,最后提供不了Offer,肯定是被退回而且损失200AUD。


昆州这个逻辑至今我仍然很疑惑,如果有Offer,大可走雇主担保申请,又何必州担保呢,可能是给那些已经在昆州有工作的人准备的吧(否则就有点变相鼓励买卖Offer了)。


总之整个过程下来,我读了很多遍澳洲移民局的各种指引,各州移民局(或者发展局)的种种说明,ACS评估要求的种种指示,可以说是半个专家了。但这些都没有那么难,有点耐心,花点时间都能做到。


之所以没有找移民中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把决策权拿在自己手里,自己操作,像我上面那么多EOI,除了自己谁会花那么多心思一个个去看去试去分析可能性呢?


当然,移民中介也有不少非常专业的,我们的考友群里有位同学,还在复习考试,她的移民中介就帮她抢到了昆州的州担保(比我提早一年拿到邀请),之所以说抢是因为这个专业只开放了两天,第三天就邀够关闭了。州担保就是这样的,除了新州维州这样的人口大州,其它的大部分都像闪电一样,开放申请一天就迅速的收到成千的申请而随即关闭了。备考过的,等待过的人都明白那煎熬的感觉,政策瞬息万变,要移民的人群不断增长,考出英语分数的人不断增加,早点确定比什么都重要。


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但这两年来的申请过程也让我做好了去国外生活的准备:去异国生活的心态,语言能力(参见我关于英语学习的经验贴),做决策的经验。


下面是大致的费用,我只列出了比较大宗的花费,供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




总共大概11万不到而且英语学习占了不少

我已经是第二次移民,所以深知移民解决不了个人问题,只是一个当下觉得比较好的选择。每一个地方都有它好和不好之处,生活还是要自己经营打理的。过去几年,我从一些书里慢慢的理解了为何有些已经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不少还是精英)千方百计要从国外回来中国定居,这曾经是我的一个困惑,绝不是『围城』理论那么简单,也许这次出走之后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最后我想说,移民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有决心,耐心和一点坚持就能做到,我毕业于普通的大学,也没什么耀眼的工作经历,移民香港时只有五年工作经验。类似的分享我也看过不少了,我听过一个记者因为女儿没有北京户口不能上学,辞职去接受职业培训做了电气工程师,两年后用这个专业移民。多少人曾动过离开的念头,两年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生,可能在思虑风险高(万一没有移成功呢),可能在犹豫是否放弃现有的工作,地位,成就。我觉得思虑是正常的,犹豫也正常,但不要花太多时间,早做决定。决定走了就不要后悔,坚定走下去,决定留下也不要后悔,最耗人的是犹豫不决。


这些年来移民形势并不乐观,各国都在收紧,政策瞬息万变,像澳洲,我开始准备时65分可以很快获邀获批,到我开始凑分,分数一直升到了75。虽然如此,移民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例如去读书,留下找工作,新西兰,加拿大和澳洲,用这个方法都不难,分数也比较容易凑够。决定了就抓紧行动吧,我就错过了年龄分最高的年纪。


我们计划明年三月初离开香港,去墨尔本生活,剩下的时间开始倒计,整理东西,辞职,办理各种手续。和朋友们道别,虽然伤感,但也应该是心态上最轻松的几个月吧:现在的生活、工作即将告一段落,新的生活挑战尚未到来。


叶卡补充:


开始决心移民到今年收到澳洲移民局的PR(永久居民)签证,历时2年多,顾家男全程一个人负责,甚至没有影响他平时晚上辅导Ella写作业、周末下午带孩子,有好几个月,周末上午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关于移民,我们两个人想法一致。


我和身边以及网络上的朋友聊起移民,不少家庭里的情况是,考虑到孩子读书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妈妈们想移民,但爸爸们不想,觉得换个地方从零开始是个巨大的挑战,心理落差在所难免,这样的情况蛮多的,也很容易理解。所以,一家人意见统一很重要。


我们也都算是无知无畏的人,喜欢新鲜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又没有所谓的基于本土的事业可言,出走对我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如果能收获两个孩子的快乐求学生涯以及新鲜空气、优美环境,倒是值得一试。而且,我曾经的梦想就是到不同地方生活体验,这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吧?


生活不光有苟且,还有远方。


~~~~~~~~~~~~~~~~~~~~~~~~~~~~~~~~~~~


店主要走,国内的现货要清掉,趁双11可以跨店满减,第一波清货先开始。我在另外一篇详细介绍本次清货的活动内容。


如感兴趣请手机淘宝搜:艾拉海外代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