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年会侧记

好快就过了一年,又到了公司周年庆典,公司成立在这个时间倒是和我的生日差不多,算是天平座,我们公司老板很迷信,估计也看过日子的。搬了办公室之后搞了不少风水摆设,然后就是大裁员,裁掉了几乎一半儿人,今年年会零零落落,弄了两桌客户来撑场面也没去年多。我目测起码少了两桌。

年会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你想吃嘴里饭,可得等到八点以后了。
6点就开始,人陆陆续续的来,来了之后就唧唧喳喳的聊天,窜来窜去的social,而我们IT部众吊丝们,谁也不搭理,各自就坐自己位置上喝橙汁,玩游戏,看手机。7点,CEO才会姗姗来迟,以证明他“日李万姬”。

去年大头头来了,大家更惨,要等到8点他才姗姗迟来,以证明他足足比CEO多日一个小时李万姬。

总之,7点多,C×O们开始讲话,从CEO开始,blur blur讲完又讲,这时醒目仔们都眼神充满感激的目不转睛的望着,擦鞋仔们两手时刻准备着鼓掌,而我们IT这一桌屌丝们继续喝橙汁,玩游戏,看手机。

一直到听到一声Let's  stand up and Pray for.....我们才站起来,低头祈祷2分钟,听着一堆嘟嘟噜噜的祈祷词,从世界和平开始直到希望我们公司明年发大财结束。

第一年参加年会,我颇有点儿抵触,后来想起王小波说的美国式祈祷,你可以站起来,沉默,敬你自己心中的神。不一定是耶稣。今年再来这一套,我表现的自然多了。

一帮C×O得瑟完,Chief开始出来得瑟,当然不是每个Chief都能得瑟的,否则,还让不让兄弟们吃饭了?Chief得瑟时,饭菜已经上桌,我们一桌屌丝,放下手机,有秩序的吃光所有饭菜,干点儿红酒,然后继续低头玩手机。等着下一轮儿上菜。

酒过三巡就开始第一次抽奖了,大家都默默祈祷:千万别抽到我,千万别抽到我。因为最先抽的奖是最小的,其实当他们到最后空手而归时,就会想,其实抽个破表也好过没有啊!

第一轮抽奖完,第二道菜也上来了,继续吃,然后就开始看表演了。于是各种雷人,可以看到平时严肃的员工的各种闷骚。这个表演是每个部门强迫都要参加的,今年轮到我参加,我们十几个人编了武打设计和GangNan Style。结果,我们节目被排到最后,前面两个节目也都有GangNan Style.....于是,今晚其实是个GangNan Style之夜。

我们公司每年都固定请一个乐队,三男一女,打鼓,电吉他,唱歌,各种欧美经典,想不到今晚他们弹奏了一曲GangNan Style,而且主唱还把它给唱下来了。我一阵心酸。做歌手,做乐队真痛苦啊,什么流行就要学什么,让我想起《向左走,向右走》里金城武演的落魄小提琴手,到餐厅应聘,老板说,你给我拉一首《恭喜你!》,他拉的结结巴巴。听完,林雪演的老板说,明天来上班吧,年轻人,不要气馁,不要嫌弃这个音乐不高雅,我是个厨师,我是个有追求的厨师,也想做高高雅的有创意的餐。但开了餐馆有什么办法?圣诞时只能做圣诞大餐,过年又要做新年大餐...加油吧,小伙子。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Enjoy Diversity, 大家都要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公司说起来也是个Global Company,其实压根没冲出亚洲。于是见到各种民族服装,印度,菲律宾,泰国,南非,新疆,韩国....理所当然的,我们这桌儿IT屌丝们,牛仔裤,T恤,波鞋---我觉得这完全没有错,我一直认为香港Style就是牛仔T恤,波鞋,尤其是波鞋--HK人是我见过的地球上最喜欢波鞋的民族。他们会选择任何可以穿波鞋的机会穿波鞋,还很喜欢收藏限量版波鞋,并以之为荣,就像有人收藏邮票一样。

看完财务部段七八糟的武打,我觉得,起码我们不会拿最后一名了。然后上来了一波更雷人的南韩姑娘(也是财务部的),连声招呼也不打就跳起了《大长今》,天,太Out了吧,可能他们也觉得Out,于是跳了一半儿大长今之后,音乐一转开始GangnanStyle。我觉得南亚人真有舞蹈细胞,音乐一起,身上各个部件儿就扭起来了,很和谐,很好看。但很可惜,她们不懂得擦鞋,拍马屁,也没剧情,于是,我们拿了第一,奖金8K,每个人可以分8百块。

节目看完就开始第二次抽奖了,这时候大家就紧张起来,iPad,SamSung Galaxy SIII Note2,Xbox 陆续到来。

我有个同事,很介意抽奖,去年他没中,我走的早,但还是中了头奖(虽然因为我不在场,取消了)但我仍领受了这份儿运气。有次吃饭时,他说,这里面有猫腻,抽奖的人并没有把那张纸条公开,所以他想说谁的名字就说谁的,HR给他递mic时,把中奖者写在手心里让他念出来。你走了,所以念你的名字,这样他们就不用发奖。

我向来不介意抽奖中不中,而且,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这帮做底下等抽奖的,是一群屌丝。Chief级别的,就出去抽奖了,而且要出钱做奖品。很显然,他们已经按年薪出粮了,而且估计年薪过百万了,而我等一群屌丝还在为中不中奖介怀。

所以,我从不介意这个,而是想着有一天,我要上台去抽奖,我要拿自己的钱出来做奖品。

年会照例会发5年奖,十年奖。
当十年奖的同事们上台时,大屏幕播放出他们十年前的样子,我自辞去第一份工作后,就觉得,不会再在一个公司工作超过五年,除非是像Google这样的,可以作为职业终结地的公司。我很佩服他们可以在这一家公司做十年。而5年奖的我的一个同事,已经辞职,下周就离开公司去旅行了。他上台拿了五年奖,接着,又中了三等奖---我想这就足以粉碎中奖阴谋论--如果是HR内定的,绝不会内定一个就要离开公司的人吧,还有,我们公司端茶倒水的阿婶,中了Galaxy Note LTE手机--二等奖中的最重奖。如果是HR安排,也不会做此安排吧。我觉得这足以粉碎我同事的阴谋论---照例,他今年仍没中奖,所以估计他还会继续坚持HR有阴谋不让他中---这样也好,起码让自己相信抽不中奖不是运气差。

结束前,有一场半个小时的舞会,交谊舞,探戈,迪斯科,GangNan Style,全部跳了一遍,CEO看来没少去舞厅,没少蒲兰桂坊,六十多岁的老头儿了,扭的非常不错,赏心悦目,在大家群魔乱舞时,我们这一桌IT屌丝们继续低头玩手机,拆了各自的奖品互相看。甚至,CEO 扭着屁股下来拉我们时,我们全都闪到一边儿,死也不下舞池(PS:我不用闪,因为我本来就坐在角落里),所以IT部就是屌丝命。但千万别得罪IT,刚才我在看《侏罗纪公园》一个不被重视的IT胖子,足以毁了许多科学家的全部心血,还写一段儿程序嘲笑大家~~~~

我观察了一下,能做到高层的,全是沟通能力比较强的人,英语说的顺溜,不怕事儿,喜欢说话,喜欢揽事儿上身。这就是所谓的管理人员Mindset。

可惜我对IT这个行业始终不能激情全赴。如果是我喜欢的职业,我肯定会思考,转换Mindset,不会永远做个技术屌丝。

年会开完已经11点。我和一个住的近的同事一起坐巴士回家,他是个很热心的同事,我的大部分同事都很热心,他也是我们节目的成员之一,Gangnan Style的音乐是他帮着剪辑的。我们没有专门排练时间,他凌晨还在家剪辑好了音乐上传到服务器给大家下载。我们排练时,他还帮忙录像,剪辑录像。

晚上一起坐车,他说你太太愿意跟着你离乡背井,真不简单啊,你在HK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帮忙的,就找我。我不知说什么好。我的大部分HK同事,也许都是平凡的人,没什么宏图伟愿,但都很善良,简单乐于助人。大家敬而远之(彼此尊敬,却又没有那么亲近,不会妨碍个人生活)维持着一种松散的人际关系,这种感觉真不错。这也是我喜欢在HK生活的原因之一,那天我看时尚先生上老罗对连岳的访谈,连岳说,他很难与人亲近,因为不喜欢抱团儿的感觉,对人也没耐心。我挺理解这种感觉的,因为我差不多也是这样,没有力量同时维持很多朋友,不喜欢抱团,对很多人也没有耐心。交朋友人天生的本领,我的本领比较小,我见过有的人可以维系很多很多朋友,而且获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年会结束了,感慨万端。来HK已经一年多。我喜欢现在的公司,现在的工作,一切都很安稳,很熟悉,是种安全的感觉。但其间我也动过几次换工作的念头,猎头找我时,我会认真的考虑是否离开这家公司,甚至去过两场面试。我觉得这样也挺不错的,自结婚有了女儿之后,我就告诉自己时刻做好迎接变化和挑战的准备,千万别被一个位置的安全感,一点点的小成就感磨平了锐气,安于平淡安稳的工作。

今天一大早就收到同事凌晨三点多发出的邮件,看到我们表演的视频,跳的真欢乐啊。
我觉得跳GangNan Style挺锻炼身体的,而且如果你放得开的话,它的确是个很欢乐,很让人放松的舞蹈。
=======

重新思考被奴役的生活

看完《赛德克.巴莱》,去看了真实历史事件记录,八九不离十,真是悲壮动人,让生活在今天的我,心有戚戚,现在我该好好反思一下我曾有过的绝望,和莫纳.鲁道何其相似,生长在这样一个无赖统治下的国度,我何尝没有过殉道之心?

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是个殖民失败的故事,是文化之间的战争--别以为原住民没有文字就没文化。他们不但有文化,而且还有着很强大的文化,除了“出草”略嫌野蛮残暴,其它的渔猎生活简朴又充满生机。什么样的文化,出什么样的性格,生活在赛德克人的文化中,会产生热血汉子和有尊严的女人。而生活在中国的小农社会中,会产生自私、狭隘、贪婪、憎人富贵笑人无、枪打出头鸟、人家怎样我怎样、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样毫无尊严感的中国人。

而日本文化孕育出来的是简单粗暴的文化精神。初期还好,赛德克人可以和日本人相安无事的各自生活,日本文明的确“驯化”了一批人,同时,没有冒犯到另一批人。后来,日本派来一些低素质人驻守,同时加剧了对当地资源的掠夺,才导致了后来的“雾社事件”。因为这时候日本那些低素质的住在所人员已经不再奉行日本的先进文化。

这部电影还令我想起大卫.里恩那部著名的《桂河大桥》,从这部电影,可以明确看到日本文化对英国文化的臣服,英国可以“日不落帝国”,其来有自。英国凡殖民一处,会做很多基建,帮助当地人有效利用资源,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使其“文明化,现代化”并扶持一些当地精英作为代理,数年之后,当地大改观,印度,埃及,HK,莫不如是。当然,英国人也不是活雷锋,他们取走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不叫侵略、殖民。这叫双赢,叫助人为乐。而且,英国文化中,总能诞生一些像《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样的人物,身世悲凉,希望远走他乡去做出一番事业。

时至今日,全世界为英美马首是瞻,还在向往英美的文明教化,中国泱泱大酱缸,只不过输出了几个全世界拿来取笑的奇技淫巧。莫言的诺贝尔奖也是如此---人们并不是敬畏仰慕这种文明,而是觉得新鲜好奇,拿来耍乐。

被英美殖民过的地区,犹如有处女情结的小女子,都在念念不忘这个带给自己疼痛和欢乐的Ex。现任有一点不如意,就更加怀念Ex.最近HK人打出米字龙旗,就是一例。

就连号称脱亚入欧的日本,在《桂河大桥》中也被英国的战俘“殖民”了,这说明,正常人类,都向往更高级的文明--这中高级不一定是蒸汽机、摩天大厦、大轮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软实力”,人性中的光辉,善良、忠诚、严谨认真--被放大的民族,值得全体人类学习和尊重。

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原住民死去了,或者战死,或者自尽,让人唏嘘不已,那两个归化了日本的“蝙蝠人”,令人叹息,他们归化日本并无错误,错在无力阻挡几个日本兵痞的愚蠢。

这部电影还有个值得称道之处就是并没有去美化原住民,他们互相的斗争,残杀自己部族兄弟的血腥场面触目惊心--这也是统治手段的一种,让自己人打自己人,而且这是中国统治者最喜欢用也最擅长用的方式,用了几千年,屡试不爽。
但这样的手段,令人不齿,就算胜利也让人胆寒。因为这是挑起人性最邪恶的一面。

看过后很久了,至今耳边还回响着赛德克人抑扬顿挫的语言,眼前还会浮现出莫纳.鲁道那张坚毅的面孔。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死了,而且,估计他们也不大会写字,所以整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这又何妨,司马迁的列传也不都是信史,写下来就是历史,就有意义。

最后,大势已去头发花白的莫纳鲁道,再一次跳起出征舞,唱起雄壮的捕猎曲,歌声苍凉遥远,无尽的绝望与悲凉中,传递出不可侵犯的自尊。他杀死妻女后就此消失。直到三年后尸体被发现。

这是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他们的自尽一度令我心有戚戚,想起自己生活在国内的有些年,见到那些令人愤怒或者心酸的世事,怒气难平,却又无能为力,很多事,就像发生在雾社的故事,一次次的,你报以热情,它还以侮辱你一忍再忍,它得寸进尺。它很强大,你和它斗争无异以卵击石,但真的想去击石,然后死了算了。

许多年后,我有家有妻女,过着安稳的生活,似乎很少去关心那些事,这部电影,又唤起我不惧一死的回忆,提醒自己不要被身上的中国小农文化基因控制,变成一个胆小自私无尊严的人。中国能够走到这一天走到这个地步,大家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想想自己的处境。活在这样一个政权下,如果不思反抗,活着还有多大点儿意义呢?

疾病的隐喻

长大成人后,我身体一直挺好的,加上大学时苦行般的锻炼,毕业后工作很忙,也很少生病。

毕业第一年,参加公司的年会,照例大吃大喝,在广东,聚会喜欢吃海鲜,我那时是新人,坐在角落,又不好意思起身夹菜,于是只好吃眼前的那盘,眼前放了一盘鲜的大虾,真的很鲜,竹签穿着还在张牙舞爪的动。我拿了一只在火锅里烫一会儿吃了,又拿一只烫了吃了,再拿一只烫了吃了,看着它在锅里还在动,只好像唐朝的小和尚一样:“心里念一声阿弥陀佛,熟了就不疼了。”

吃虾的同时,同事过来敬酒,其实说白了就是给新人一个下马威,我当时年少气盛,来了就干,喝了两三瓶啤酒。面红耳赤的回去宿舍--我第一份工作在类似富士康一样的工厂,其实和大学感觉差不多,四个人住一间宿舍。当晚放假,宿舍另外三个人都没回来住。整栋楼好像都没有很多人,我洗了澡,歪在床上看小说,看着看着睡着了,灯也没关。不知道睡了多久,突然醒来,肚子里翻江倒海一般,我站起身,头重脚轻,视线也模糊不清,拼命的想睁开眼却怎么也看不清东西,我跌跌撞撞到了洗手间一阵猛吐,胃部剧烈的痉挛,我整个人抱着马桶瘫坐在洗手间,花洒漏水滴滴答答,我觉得眼前一下一下的黑,耳朵轰轰响,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自己已经死了,飘飘然。

这还不算什么,等我吐干净,摇摇晃晃的走到床边,特别想喝口热水,但水瓶是空的,我没有力气去水房打水,找出“热得快”,接了冷水来烧,望着滋滋作响的暖瓶,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寂寞的恐惧--那时我想,就算今晚我死在这里,也不会有人知道啊。

后来我常想起那晚的情形,我对叶卡说,现在我理解为何有些美女的恋人,大家看来一般般,在这样的时刻,人极度寂寞和虚弱的时刻,如果有人能端上杯热水,说不定就会爱上ta。有些爱情就此趁虚而入了。

后来爸妈来一起住了,我有了自己的房间,不用洗碗做饭,不用洗衣服,那几年考研考雅思每每下了班还看书做题到深夜,妈妈就给我冲一杯炼乳,热热的喝了,搓搓手,继续做题。有时她进来时,我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她就把杯子放在床头,我醒了都凉了。

我一个人住的最后一年,家里经历一些事情,让我情绪困扰,身体倒是没什么病,但整晚整晚失眠,很快就唤醒了年少时的抑郁症。我深知吃药是可以搞定的,但仍没有吃,失眠的夜晚,看了不少电影,看了不少书,写了不少东西(最近整理硬盘,看到那时写的东西,觉得很陌生,不像自己写的)白天尽管我没精神,困顿不堪,仍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出去钓鱼(尽管我不喜欢钓鱼)。就去了上海和叶卡在一起了。爱情也医好了我的抑郁症,没时间想不开心的事。结婚后,我就再也没失眠了。

听到陈绮贞唱“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但不能喜欢太多”,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我都会想起自己那些孤独无助的时刻,尽管我是男人,很少会对人提及这些绝望时刻,但它们的确在我的人生留下了印记,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

每当病时,就会格外珍惜健康,会心生悔恨,那天晚上,虽然我不是佛家,却也像佛家一样想到了报应,我饭桌上的残忍,受到了惩罚,有时我会胃不舒服,很难受时就会告诫自己等好了,再不吃生冷的东西。人常常生点儿小病,是好事,提醒你,健康的重要,让你珍惜看似平常的平凡的健康的日子。提醒你,别为了眼前的任何东西(工作,赚钱机会,看球玩游戏.....)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这部电影非常牛欢喜

虽然之前看到微博上低俗喜剧的宣传铺天盖地,部分看来夸大其辞,但看了整部电影后,发现还真是不错,3000万的票房,算是港片奇迹。
  说句低俗的东西人人都爱看,可能有人会反对,声称自己只钟意阳春白雪,看一眼,听一声下里巴人都要洗眼睛洗耳朵。
  我喜欢低俗作品,只要不庸俗,其实低俗又好看,很难。臭豆腐,猪大肠,杂碎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好吃。把彭浩翔比作冯小刚--冯小刚低俗的还不够彻底,而且难掩圆滑的小聪明,没办法,生在中国,取笑自己娱乐大众都那么难。
  而生在HK长在HK的彭浩翔,就有这种先天优势。彭浩翔的重口味,我们在《维多利亚一号》里已经见识过了。与之相比,这部电影不算重口,感觉重口的观众,你们没看过《疯狂的店员》(这部电影里真的干了头驴)。
  除了重口之外,喜剧电影好看之处在于自嘲和对所有“政治正确”标签的挑衅,迄今为止,我看过最过瘾的stand commedy(脱口秀,栋笃笑)都遵循这个法则,挑战正常社会所有的禁忌:性、种族歧视、保护未成年人。嘲讽正常社会的所谓光明面:神圣的政治人物(或者明星),传统意义上的标志人物。这些取笑未必真实,但一定最过瘾,最好看。崔健曾经在访谈里说过: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毛主席是不会做爱和大便的。如果你给小时候的崔健看那个著名的毛主席大便陶瓷,他一定会被颠覆从而感到刺激。
  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何尝不是未长大的崔健?崔健长大了,知道毛主席会大便,也会做爱(甚至和各种人)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人永远活在“纯洁”的环境中,终其一生,无法接受这种“低俗”,如果有权力,还会不遗余力的禁止其它人欣赏。没权力的人,禁止不了也要腹诽几句,以彰显自己的高雅,与之划清界限,展示自己的品味不凡。
  而喜欢这类事物的人,绝不会抱怨别人不喜欢,最多取笑一下,你们那,真可怜,永远不明白猪大肠个臭豆腐的美味。而你们喜欢的,我也同样喜欢。
  《低俗喜剧》的情节,让我想起尔冬升的《色情男女》,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市场低迷之下苦逼的电影人。它其实是部低俗版的《色情男女》。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最苦逼的就是监制。
  虽然这部电影中的部分笑料(例如詹瑞文演的那段儿把自己手坐麻了打飞机)比较火星,但大部分的冲突还是很爆炸的--看的很过瘾。
  具体情节不必多讲,也无法表达,郑中基是个很不错的喜剧演员--绝对有接替周星星的可能,同时,他在《老左正传》里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可塑性很强。这部电影和《低俗喜剧》一样,一个HK导演嘲讽了HK人在大陆的遭遇。这种自嘲,好笑好玩,但也透着尊严,打自己一巴掌的同时打了大陆人十八掌不止。
  说点题外话,电影里薛凯琪演的“竹升女”(就是ABC的粤语名字),叫来了杨千桦演的平机会工作人员。HK96年成立平机会,担任主席的,都是德高望重并且办事能力强的人。平机会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表现。我看过一辑RTHK拍摄的宣传短剧(每隔几年,RTHK都会拍摄一些短剧宣传这些机构),大致上,平机会可以保护弱势员工,但有时也会有些过度。本片让平机会出场,是为了嘲讽,但实际生活中这个机构真的可以维护社会的机会公平。
  话说,可以有这样重口味的喜剧存在,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美国有《南方公园》,《阿森一族》《Happy Tree》(flash),我们有什么呢?
  那一桌极品菜式中,天妇罗田鼠的确是有的,不知道广西有没有,但东南亚那边这是一道传统名菜。
  彭浩翔的电影我全都看过,几乎每一部,戏路都是不同的,就作品而论,可以说部部都不错,而且,还没开始循环重复。看淡彭浩翔的人,有点言之过早,他仍在继续,不妨等他下部电影出来看看再说。如果仅就《低俗喜剧》就一棒子打死,请恕我直言,您们,可能不知不觉中,真的成了体制的一份子。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