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千寻小姐》的导演大概是想拍一部像《四月物语》这样的电影:完全靠音乐,画面来传达情绪。《四月物语》做的非常好,我至今仍能记得这部只有四十分钟的短片,那回荡始终的音乐。直到去年我才偶然得知曲子是Hungarian Dance No.5,在如雪般飘落的樱花雨里,松隆子青春,纯真的笑容带人回到那多愁善感又单纯的青春。


《千寻小姐》时长是《四月物语》的三倍,电影描摹了一群人,虽然主题仍然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情感的压抑,彼此之间不能真正互相理解,以及每个时代,总有一批人和整个世界格格不入,是孤独的,疏离的,她们积极寻找内心的自我,同时用她们的坦荡和真诚,略嫌笨拙的活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


千寻带着童年的创痛,在现代都市磕磕碰碰,她想要得到内心的宁静,来到一个海边小城开始新的生活,她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并用自己的方式对待外面的世界和遇到的人,她为流浪汉洗澡并在他死去后就地把他掩埋。她宽容的对待偷拍她的中学生,她们成了朋友,她照顾单亲妈妈照顾的小学生并让他妈妈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理解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这些和千寻有过一面之缘的人,都改变了一点点:中学生变得自信和敢于向家人说出心中不满,单亲妈妈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她发现自己陷于前老板(风俗店)和前同事的感情之间时,离开了这小镇去了另外的小镇开始又一段孤独的旅程。


我们看到千寻的生活,想象着生活的种种可能。她每日去便当店上班下班后沿着海边回到自己住处,一路上逗逗流浪猫,照顾所有她遇到的需要照顾的人。她的生活极其简单,社会关系降到了零(她甚至切断了和家人的联系,以至于母亲去世多日,弟弟才终于联系上她),大部分时刻她内心平静,安宁,有时也感到孤独,难过,躺在床上看微风吹起窗纱。


千寻的生活,最难的不是外在表象,就像流行过许多次的辞职做个自由人,难的不是经济因素,不是生活的形式,你可以去鼓浪屿,去大理,去西藏,或者任何离群索居的地方寻找宁静,但真正的成长来自内心。单亲妈妈冲到店里骂她教坏自己孩子,她静静的听完她的大喊大叫(其实和她没多大关系),做出的一个反应是后退一步,真诚的鞠躬道歉。然后才说其实你孩子本来就是这么体贴的孩子,只是你没察觉。这些举动只有真正心怀慈悲,能够从她人角度思考的人才能做到。有村架纯的外形和眼神赋予了角色真正的成熟之感。这种纯真是度尽劫波,千帆过尽后的返璞归真,不是不谙世事的年少无知的天真热情。


最后我从电影里千寻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过着享受孤独的生活,但无法得到和外部世界的和谐,这就是中国古训里,小隐隐于野的故事。而大隐隐于市者,我至今没见过。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新生代港片的舍与得

 


当年大角嘴弑亲案非常轰动,我还记得新闻上他哥哥的反应,他在数码港工作,是IT工程师,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而且是被弟弟杀害。他哥哥说我会继续行落去(我会继续生活下去)。苹果日报因为去看守所做了独家专访被罚款二十万(妨碍司法公正),专访中“显宗”(周凯亮)说起少时父母逼他学钢琴,逼他看《南华早报》学英文,心生恨意。可见他最后钢琴也没学好,英文也没学好。父母送他到澳洲留学他在学校也被霸凌。周的父母有点直升机,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好,可能完全不顾孩子心理状态,最后双双死于非命。


香港隔几年就会发生这种伦常惨案,没有在那儿生活过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正如本案中的陪审团,有儿女有父母,有秉持中国传统孝悌道德的人,也有摒弃了中国那套伦理而把个人选择放在最高位置的人,她们的争论,正是一个中西合璧社会的缩影。


本片基本根据案件一路拍下来,我对其中的一些手法不是很感兴趣(例如幻想自己是希特勒的那些戏份),这不是最好的表现方式,整个性格发展逻辑也不够,以前的港片这部分叙事做的非常好,例如许鞍华拍《天水围的夜与雾》去刻画任达华演的这个角色,寥寥几个镜头去深圳的出租屋,四川的大山深处,以及天水围水塘钓鱼,就把他的性格充分展示给观众,并形成了严谨流畅的从自信到自卑到杀人的性格发展逻辑链条。这种叙事第一需要经验积累,第二是导演的个人选择,本片选择了投机取巧的技巧。


大概因为是翁子光监制,本片的结尾其实颇为开放,你可以理解为胖子才是个扮猪吃老虎深藏不露的高手,最后他坐在网中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非常恐怖。


本片的几个主演都是新生代,有《100毛》出来的,演的非常好,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从一开始你对这个角色陌生到最后你感到这个人就是角色本身。几个大律师自不必说,都演的非常好,作为处女作这部电影非常棒,本来这也是香港电影里最成熟的一种--法庭戏。陪审团闭门会议的确很像《十二怒汉》,但这不是本片的重点,他们的争论是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争论,而且绝口不提这些年的种种文治武功。最大胆的大概就是其中一个年老的商人说,如果香港变成和“上边”一样,我会点算?我会直接上去赚钱,食脑嘛(用脑子)。看到这里我心里忍不住嘲笑起来:哈,你上去赚钱?你以为你可以赚到钱?食脑?你有李嘉诚懂食脑?食到你渣都不剩。


我看过《十二怒汉》和山寨版的《十二公民》,都挺不错的,虽然北京那个山寨版放在中国这个没有司法公正和陪审团制度的大环境下让人觉得离地千里,但彼此争论的内容倒是都挺贴地的。算是借壳上市吧。


这些年拍的港片挺不错的,但我总觉得离地,以前港片里那熟悉的街市,街景,杜琪峰电影里的观塘,许鞍华镜头下的屯门天水围,还有几乎出现在每部港片里的油尖旺区,再也看不见了,有了无人机后电影里多了很多俯拍镜头,一个维港两岸的全景就带过了,真是把港片的那阵烟火气毁完了。我几乎没有在近三年的港片里听到交通灯嘟嘟嘟嘟的声音,在我看来,那是港片的灵魂,是最能表达香港节奏的背景音。


当然,也可能是我离开的太久,我离地了,年轻的人们,放下包袱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旅程。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