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闪亮的日子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
  
  希望你会记得
  永远的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
  
  我们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
  
  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洗脑和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政策。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b(但还是有点傻B),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请大家不要理解成很久没有行周公之礼--也就是做爱--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韦编三绝。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阿凡达达


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2D的票,3D的买不到,而且我总觉得,它,一旦和钉子户挂钩起来,八成是要下线了,再不看,2D的也没得看。

十年前王小波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他说想象力是很容易具备的,给自己一巴掌或者喝二两二锅头就有了,只要卖的好,资金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当你想拍一部科幻片时,某些部门会问:请问,你拍这部科幻片有什么意义?这时,被问的人就傻眼了。科幻片多半是没什么教育意义的,也无法提升人类灵魂。虽然阿凡达阴差阳错的赶上了哥本哈根会谈和中国拆迁狂潮。

很多人都知道的吧,中国,其实是从1995年开始引进国外电影的,引进的第一部也是卡麦伦的手笔,叫做《真实的谎言》,我记得那时我还高中呢,有时候举着馒头夹咸菜在报栏前看看中国青年报,我在报纸上得知,当时看完这部电影的人们简直可以用欲仙欲死来形容,快要疯掉了,这不奇怪,因为之前一直都只能看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几个国家制片厂制作出用于提升灵魂的电影,要不就是反映农村新貌,改革中的攻坚战,优秀干部孔繁森,诸如此类,你目之所及,书、电影、电视全部都是。

从那之后,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可以每年看几部美国大片了,这种幸福在1997年达到了高潮,江总书记号召大家都去看《泰坦尼克号》,他老人家说:资本主义国家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打造的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请注意:批判的吸收哦。就这样,泰坦尼克得以一刀未剪的在各大院线上映,中文配音也阵容强大,我是大学一年级才看的,顺便打听了一下,许多兄弟姐妹们不惜顶着高考的重压偷偷翘课去看,那也成为许多人浪漫故事的开始。

亲美的江总书记退休之后,好多大片我们就看不成了,或者至少得挨几刀陪着笑才能进来赚中国市场,每部引进电影开始播放时,都不厌其烦的播出许可证和中影集团的Logo,这不是垄断是什么呢?全国只有一个中影集团可以引进外片儿,它想引进哪部就是哪部,如果可以由电影院自己去和美国发行公司谈,我们每年不止看到十几部外片,盗版产业也不至于如此蓬勃,如果我们不买盗版碟,不去下载,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原来世界上好看的电影,有那么多。

创造力很重要,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体制允许,阿凡达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不觉得,阿凡达人有点像黑客帝国,最后一个睁眼的镜头和尼奥在黑客帝国中睁开眼睛一模一样。而卧底卧到不分敌我又有些无间道的影子,森林之神树之精灵,更是对宫崎骏《幽灵公主》赤裸裸的抄袭,《阿凡达》里那些硕大笨重的丑陋怪物,也曾在彼得.杰克逊重拍的《金刚》中出现过。

是的,这些我全都看过了,看阿凡达时也想到了,但还是看得畅快淋漓,2D的影厅,坐的满满的,160多分钟,没有一个人上厕所,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居然没有『尿点』。

卡麦伦每部电影仿佛都是在做一次展示:资本和创造力完美的结合会是什么样子的。给你充足的资金,合理健康的制度,可以天马行空,加上创造力和团队合作,交出的就是这样的答卷。

整个2009年延续至2010年,我们看到一个个网站的倒掉,看到互联网上逐渐荒芜一片,一堵无形的高墙正在逐渐收缩它围着的空间,我们就在墙中间,绝望的望着头顶上越来越小的天空,据说,阿凡达上画18天后就要被迫下线了,还有很多人没有看,我不禁悲哀的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们又回到从前,不再引进美国大片,就算有DVD,又能到哪里看大屏幕的阿凡达呢?而这并不是杞人之忧。也许近在眼前。
...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