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影镜头中的香港

前几天看了《夺命金》(当然是港版),HK电影照顾内地市场的结果肯定是把自己照顾死。杜琪峰的风格已经太圆熟,以至于看他的电影已经变成一种惯性,左手摸右手的感觉,虽然据说夺命金做了不少新尝试,可我一个也没看出来,尽管突然到来的结尾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但意外一分钟之后,回过神,仍是杜琪峰。
在我看来《枪火》和《文雀》反而更有风格一些。


杜琪峰镜头下的HK,是生活在HK的人最熟悉的,也是来港旅游过的人熟悉的HK,大部分时间拍旺角,有时拍中环,拍山和海。是HK最真实的反映,绝对写实主义。
而王家卫拍的是做梦时梦到的HK,晃的人头晕,留在人的记忆里,大概也只有王家卫迷们要顶礼膜拜的重庆大厦(BTW:远观即可,尽量别进去,危险)。
好莱坞电影自有其独特价值观,它会为了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定义一个城市,出现在他们的大片中的城市,都是标签化的,据萨伊德《东方主义》所言,这种标签代表落后、原始、野蛮、无尊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乡音无改,淳朴自然。哪怕是HK--这座有殖民地遗韵之地,《古墓丽影》取景是IFC--不是什么殖民地旧建筑。《谍中谍》里的上海更加滑稽可笑,晾晒在外面的内衣是他们最钟爱的取景。

anfeitaming
最近把云翔的电影全都看了,他镜头下的HK特别不一样。从《无野之城》开始至去年的《爱很烂》,几乎看不出是HK,他拍的海,拍的房子,拍的街道,非常洋气。不似HK。他喜欢用英文对白--非常标准的那种发音,不是港式英语。就算是不得不拍中环的旧楼,他也用一种由远及近迅速的对准一扇窗,窗外的轩尼诗道是模糊不清的。
陈果的电影里,出现过大量的公屋(廉租房),我第二次看到这种大规模的呈现中下层人的生活,是在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里。云翔镜头下的公屋是云雨交欢的地点。狭窄逼仄的电表房,长长的走廊栏杆,反而设计出了不同的体位。看花絮时发现一个公屋外栏杆上高难度的ML体位,在两部电影里都拍了,《安非他命》里没有出现,剪掉了,估计他还是觉得拍的好,于是用在《爱很烂》里。

gumuliying
这几年,我最喜欢的HK导演是尔冬升--就是因为他坚决不和内地合作,他是现任HK导演协会主席。他有部电影就叫《旺角黑夜》,他没有去拍旺角的繁华市井,而是将镜头从上压下来,压的很低,《旺角黑夜》绝对是部辱华影片,在这部电影里,来自中国内地的男女,应了最古老又恶毒的诅咒:男盗女娼---吴彦祖是个杀手,张柏芝是个妓女。尔冬升为人桀骜不驯,两眼望天,想让他屈服于票房去赚内地的人民币,是断不可能了,这在HK也算个异数,香港人有句口头禅:搵食嘛,何必认真。谁和钱有仇啊?他也是我所见的HK导演里,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旺角黑夜》拍出了旺角的压抑和绝望感。一对背井离乡的苦命鸳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杀手最后死在旺角黑夜,倒地多时,眼睛闭不上,手指还在抖动--这是不是吴彦祖的绝活?《偷窥无罪》里也这么抖了好几秒钟。


我看了这么多港片,还在追着看下去,我喜欢港片,但如果只看港片,生活又会是多么苍白。生活在HK看港片和生活在北京上海看国内的片,感觉差别相当大。国内的电影很少有可以还原那种现实感的,今年出的《神探亨特张》是比较出色的一部。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安非他命

说云翔的电影,是“观鸟团”最爱,大家不过是为了看男人露JJ,绝对是种误解。
 昨晚看了《安非他命》,曾经看《蓝宇》看到动容的我,觉得《蓝宇》和他相比还是差了一点点。

  这个片子,是个百分百的爱情片,《蓝宇》和它的共同处,就是拍出了爱情的感觉,让人忘记了性别,我记得看完《蓝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被爱情打动--虽然那是发生在刘烨和胡军身上的爱情--并且理解了同性之恋的深刻,然后才意识到,如果换成一男一女,不过是个世俗的琼瑶剧。

 
  而《安非他命》呢,就算换成一男一女,也是个不错的爱情片,同时,它还努力探索了命运主题,虽然走的不太稳当,但走出去很远,导演显然没有掩藏好,被人看出了这个野心,他要讲的,最后死掉的观其,想要成为Dennial一样的人--成功、显赫,去爱其它人,包容其它人。但命运却一再捉弄他,把他变成像他哥哥一样,终生与冰毒为伍,给人间带来危害的人,他不愿意,于是自杀。


  临近结尾处的一段粗口独白,是我看到的这片子的主题,观其和Dennial一起吸毒吸到神情恍惚,带着天使的翅膀,却有魔鬼的模样,身下的Dennial睡的迷迷糊糊,在豪宅顶层,他控诉道:
  你说你的钱是辛苦赚来的,我不辛苦吗?为什么会这样?
  你为什么要爱我,我不给你干,还干了你的女人。你为何还要爱我?


  命运就是如此不同,Dennial出身富贵,在澳洲读书,回HK做金融才俊,想买豪宅就买豪宅,想开跑车马上就买回来。而观其,出身荃湾旧区,父亲被警察枉死,母亲入住老人院,哥哥以制冰毒为业。他打三分工:送货,游泳教练,健身教练才勉强糊口。
  他自小被人欺负,学了武功以为能够抱打不平,怎料寡不敌众,被一群流氓轮奸。这种阴影,让他再也没有安全感,其实是有心理暗疾的。Dennial 是爱他的,或者因为他的躯壳,或者是出于一种拯救情结(就像男女之爱一样,千金小姐喜欢混混,伟光正男人喜欢风尘女),他从Dennial身上获得勇气、动力,最主要的,一种来自父兄之爱的安全感。好几个镜头里,观其小鸟依人在高大英俊的Dennial身边。
  他不是Gay,但为了Dennial,他愿意尝试转变--租同性恋电影来看,努力提升自己去迎合。但还是于事无补的,他自己说:我们的爱有什么分别?我喜欢穿衣服的你,而你喜欢我什么都不穿。我爱你,希望自己能变得像你一样。
  然后镜头就转到他和哥哥共处的家,他费力的查字典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这也是他名字的出处),哥哥猥琐又不屑:做婊子了还要扮淑女。
  这一切可能都是令他自惭形秽,令他崩溃的原因,命该如此,什么也扭转不了。
  这部电影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导演有洁癖,连吸毒制毒都拍的那么唯美,部分失真,二人的邂逅一见钟情,太过戏剧化,缺少说服力。部分穿越剪接,过于意象化的模拟(模拟上帝之手拯救人间)有点做作。
  虽然有这些不足,但这部电影,连同云翔的另一部电影《爱很烂》拍出了另一个香港,令他的港片完全没有港片味道,一点儿都没有,完全割裂,港片的优点也丢掉,这样成就了一种新的风格。干净、唯美,却又不失真实,不信去看看他们在东莞被公安截查“通柜”的片段。
  云翔说自己不是Gay,我有点怀疑,他拍的全是Gay片,镜头扫过之处,男人的裸体美轮美奂,仿佛通过镜头抚摸了每一寸肌肤,而他电影里的女性,多以老女人形象出现,和男人争男人,看上去庸俗不堪。如果他不是Gay,就是个审美极高的艺术家。以我看过这两部论,云翔是个非常细致认真的导演,这两部电影,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No Easy Day

book-title-no-easy-day

海豹突击队击杀本拉登的一位参与者写了本书《No Easy Day》,讲述了从确定情报到策划、训练、实施计划的整个过程。他说,读者不要企图从这本书找到什么秘密和阴谋,我只是想写出我所经历的事实,最好能给大家带来现场感。

《60分》采访了这位作者马克.奥云(当然,这是化名),算是长达半个小时的长书评,这本书应该现场感很强,书籍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他的描述和政府公布的版本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他的描述中,拉登完全没有反抗就被击毙了。而政府发言人说,驳火,并击毙。

本书作者在击杀行动中,是第二个杀死本拉登的海豹突击队员,排在他前面的代号“志愿者”,他紧随其后。

他们收到情报后开始在阿富汗基地集训,模拟大宅内的情形,看本拉登的图片录像。制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并不断练习。

但是,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世事往往如此,最后的过程,完全没有按照计划发生。这次行动能够成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巴基斯坦拉登藏身处停电了--不知道是美国特工策划了停电,还是碰巧停电了。

海豹突击队乘坐两架黑鹰直升机出发了,飞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决战关头,不得不说这帮精锐部队心理素质强大。大部分人居然都在飞机上睡着了,养精蓄锐。飞机需要低空飞行,避开巴基斯坦的雷达,悄悄接近目的地。

原定计划是,飞机盘旋,队员们沿着绳子做空降奇兵,结果,因为气流缘故,第一架黑鹰坠落了,奥云说多亏了机师,否则我觉得我已经死了。他大概50多岁,估计他开战机时,我还没出生。他经验非常丰富。最终迫降成功,部分是因为那个大宅墙体很坚固,承托了直升机后翼,这样一来,弄出了很大动静,而且停在了错误的位置--在大宅隔壁

大家一下机就立刻改变了训练成熟的计划,第二架机临时在房顶迫降,第一队人直接进攻大宅,门锁着,马上有队员用大锤砸锁,厚厚的实心金属板,砸不开,立刻采用炸药爆破,说是迟那是快,这些动作都是在2、3分钟内发生的。这时墙后传来枪声,子弹擦肩而过,奥云受伤了,但当时他完全不知道。

突击队员开枪,奥云说,完全是无目标的开枪还击,但打死了大宅的男主人--拉登的其中一个信使,就像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信使的老婆对美军也充满了敌意。美军看到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开门了,用阿拉伯语问,你丈夫呢?她说,被你们打死了。突击队员继续向内突击,清场。

奥云说,完全不是像你们看的电影一样,大叫着缴枪不杀冲锋的,一切都黑蒙蒙,静悄悄的进行,他们静悄悄的上了楼--当然,四周一片漆黑,突击队员都带着夜视镜。

在二楼撞到拉登的儿子奥力德,他探出头看了一下,走在最前面的志愿者对后面的奥云说,这是拉登的儿子。他再探头出来时,志愿者将其一枪击毙。对此,奥云的解释是:我们在门口已经交火,这是走到敌人的阵地,不需要等他开枪了我们才能开枪。

踏着拉登儿子的尸体,他们上了三楼,看到拉登也探了一下头,左右各有一个女人,拉登很高,看上去比照片年轻,胡子是黑色的,并非录像和照片上看到的灰白。一梭子过去,拉登应声倒地,志愿者上前把两个女人用力推向最远的墙角,主要是担心她们身上有炸弹。

如果她们身上有炸弹,这名突击队员肯定被炸死了,记着这样问道,“是的”,奥云回答,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我们后面的队员。事实证明,没有炸弹,他们又冲还在抖动的尸体开了机枪。这时大家感到,可能任务成功了。

然后他们迅速确认了是拉登本人,接着拍照、取血液、毛发留作DNA取样,用随身携带的袋子把拉登房间的硬盘文件电脑装好,结果,大家的袋子都满了,不够装,就在房间临时找了个杂物袋,倒出里面的东西,又装了一袋儿--宅男的东西就是多啊。

奥云说,我的一个队友拿着这个大袋子出来,就像个圣诞老人一样。这时候,他们的预计结束时间还剩几分钟了。长官下命令说把黑鹰炸毁,免得巴基斯坦获得技术资料。结果放炸药的人听错了,以为要把拉登的大宅炸掉。开始在一楼安装炸药,幸亏及时澄清了,要不然里面的人就挂了,他们是分组行动的,听命令行事,根本不知道队员还没出来。

他们坐另一架飞鹰载着拉登的尸体离开,结果刚起飞就发现油不够了,还在巴基斯坦境内一处偷偷的加了油,加油飞机是阿富汗基地派来的。然后,拉登DNA样本、照片和尸体,分开运送,即便被巴方击落其中一架,还有个备份。

记者问了三次,你们有没有拥抱,握手,互拍肩膀?一次是在确认拉登死的时候,一次是在飞机真正离开巴基斯坦到达阿富汗境内的时候,记者在这两个点儿上,都问了同一个问题。但,都没有。一直到在基地降落,他们走出机舱,拥抱、欢呼、照相,美国史上最重大的任务之一,圆满完成。

行动结束后,长官说,你们可以放假了,奥云听见后就立刻拿着自己车钥匙离开部队回家了。很happy。六小时后,奥巴马宣布了消息。秘密接见了他们--估计是感谢一番吧,每个人都获颁银星勋章,并无人员死亡。

整个过程,奥云一直强调团队的重要,他说,谁打的第一枪,无所谓了,扣扳机也就几磅的力量,机师和情报员才是最伟大的,情报员是个FBI的女性,代号“百分百小姐”,她确定了拉登的藏身处,得知任务完成,真的杀死了拉登,她的情报无误,她激动的流泪了。

我喜欢《60分》就是他们的求真精神,访谈过程中,拉登倒地后,奥云说,我们走上前去,又进行了一番攻击。记者问:什么意思?他说,进行了一番袭击,记者问:什么意思?什么叫进行了一番攻击?
直到他说出:就是又开了几枪,因为还在动嘛。

一开始时,记者就咄咄逼人的问:你们收到的命令是直接击毙吗?奥云说:当然不是,这种任务当然是如果能生擒就抓活的啦。
记者进一步确认:也就是说你们的计划里,活捉是首选。奥云说,对。

为了确认拉登身份,奥云说,我们拍照前进行了处理。记者不失时机的问,什么处理?奥云说,他头部中枪了,我们用军用随身带的水袋给处理了一下。记者进一步确认:也就是说你们用喝的水给他洗了把脸,对吧?奥云说:是的。
记者再问,当时什么情形呢?
奥云:很恐怖。
记者:什么叫很恐怖?

这就是《六十分》的传统,你别想用抽象的词绕过去。
奥云接着回答:他头部中枪了,血肉模糊的,很恐怖。

为了做这期节目,六十分 搭建了拉登大宅的模型,并且给奥云做了四个小时的化妆,已经完全易容了,声音也做了处理,防止阿盖达报复。节目的结尾处,记者点名说:美国几家媒体,有线新闻和×××报,获得了作者的真实姓名,并且把他报道了出来。我们不会这么做。

我觉得说最后一句话时,六十分的记者时很气愤的。保护当事人,是媒体应尽的职责。CNN真无耻。这名队员说,我在911这天出版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也避开其它政治议题,比如总统选举,卖书所得会全部捐给美国战死在阿富汗的士兵的家人。

记者问他,为何拉登不反抗,他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一个策划了911的人,一个随便让人为他死的人,为什么在最后关头,没有拿起枪反抗。

庸俗生活的开始

前天下班,我路过百佳超市,看到积分换商品台上,摆了几个不错的家居用品--虽然不缺了,但看着挺喜欢的,于是顺便查了一下我的积分,天哪,才剩2000多分?我明明记得至少8000多分,我一直都没用来兑东西的!!然后,我就得知,积分可能是按季度清除的--过期作废。


大家都不陌生,这种过期作废的东西,还有很多,饭馆儿的优惠卡,买东西时的礼券,赠送小东西的小票等等。
骂一声shit后,我陷入思考,以至于差点儿走错楼层去敲了别家的门。


我想生活中的琐碎不外如此吧,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还有更多,更庞杂的琐碎,这些事情,就是把个人生活庸俗和破碎化的开始,也把一个年轻人塑造成一个没什么希望的社会人。


大学时期,我读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这个小说,后来我又反复读了很多次,坦白说,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是恐怖小说,不止一次的吓的我屁滚尿流。当然,我也用它自警,告诫自己不要被密密实实的生活鸡毛包围,再也不记得自己曾经的热血,曾经的好高骛远,曾经向往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小说是从一块儿馊了的豆腐开始的,因为忘了放进冰箱一块儿豆腐馊了,然后生活的大幕缓缓拉开各色人等一一登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北大毕业两夫妇,沉浸在生活的鸡毛中。为升迁送礼、送礼为子女选择幼儿园低三下四、因为没钱没关系,窘迫的面对来投奔治病的初中老师、农村的家人和城里的老婆的斗争。


整篇小说就是一个解剖课,剖开庸庸碌碌的小人物的生活,非常真实,不可避免的发生,阻挡不住的每日柴米油盐。生命不是在燃烧,而是在一天天腐朽中走向死亡。
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计划经济真是害死人那!


今天我要修正自己的结论,这事儿和计划经济无关,计划经济只是减少了人们的选择而已。
我见过不少经济条件很不错的夫妇(和他们比,我们应该算是穷光蛋),不吝惜买名牌鞋袜衣帽名车名表,生活层面却过的精打细算,用优惠卷吃便宜的餐馆(走时候还要打包)


而我和叶卡同学,草莓来了吃草莓,樱桃来了吃樱桃,西瓜来的时候,每天抱两个回家切开直接勺子挖着吃完。水果不当季节时,买几罐冰激淋储着每晚吃。虽然叶卡同学偶尔抱怨一句“快一年没买新衣服了呀”,可真要买时又不买了,就在家附近转悠,等上班了再买吧。我更无所谓,公司要求穿正装,两套西装几件衬衫就搞定。(再说,像兄弟这么拉风的人,就是披个麻包片儿也是波希米亚风格啊~~)


好吧,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说:这就是他们经济条件不错而我们仍是穷光蛋的原因。因为善用每一张优惠卷,省了不少钱,甚至同时培养了理财情商,而名牌让他们看上去更像有钱人,有钱人结识有钱人,于是投资也总能获利,我觉得这个关联跨度有点大。这种发财故事,总令我想起《白鹿原》中舔碗的故事:


黑娃秋收时出去给一家地主“扛活儿”(打短工),该地主每天带着他们下地,吃在一起,干活在一起,吃饭时,喝完汤,地主一家老小都会舔碗,仔仔细细把碗添的干干净净,并且要求长工们也这么做,黑娃觉得恶心,不愿意甜,地主怒道:不要看不起舔碗,你娃知不知道,就是因为我们祖孙三代都舔碗,积累下来就是一囤一囤的粮食,我才有今天的基业,因为你们祖孙三代不舔碗,你才来给我打工。黑娃听了二话不说结算走人了。


当然,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励志理财故事来看,收获别的启示,让自己发达。我却是赞同黑娃的,如果赚钱、理财就是这样折堕,我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如果想不出(我不信想不出!),那我就不发达了,打一辈子工吧。只是打工我也不会打需要舔碗的工。
在我看来,这些举动都会令生活变得破碎而庸俗(PS:特别说明一下,理财并不俗)。


老六曾经在北京录下这样在我看来惊心动魄的一幕:
【有一次,我在北京一家人很多的饭馆等座。旁边一家三口也在等,爸爸妈妈和儿子,儿子都是上高中的样子了,个头比爸爸还高。这个爸爸来得晚了一会儿,一到场,妈妈就勃然大怒,说瞧你爸穿的衣服这么邋遢这么丢人。把这个父亲训得五迷三道的。从这一刻开始,接下来十几分钟,一直都是这个母亲在说话,声音很大,你想不听都不行。大概的意思是,你看你那个熊样,你爸是大学教授,人家穿这个是有风度,你穿这个给我丢死人了。你真是窝囊了一辈子,当时也就是我能看上你,我嫁给你之后,为了这个家辛苦操劳,大概还有什么忠贞不贰,对别的男人都不正眼瞧什么的。你太没本事了,前些年本来能分到一套房子,也让你给弄得没分上。整整十几分钟,就充满了这些话。他们的号牌快排到了,她又问,拿优惠券了吗?这个父亲说,忘带了。她就更怒,把老公一顿暴骂,说优惠券在家里哪个鞋盒里,你快去拿。她老公就赶快走了。”】


多少人结婚前是不知道有一天婚姻是会变成这个样子的?这种类似的极品夫妇其实我亲眼见过,否则,我也不敢相信。
这种变化是一天天发生的,就从惦记超市的积分卡开始,就从抱怨这张卡居然过期了开始。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我过了几十年才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是,真朋友不会相交于利--简单说,真正的朋友,从不谈生意,有也不谈,谈也不会谈到清清楚楚,写个合同,按个手印儿。


这句话说到我心里了,我就是个最怕麻烦朋友的人。不光是不想谈生意,连别的人情也不想欠朋友的。朋友在一起,大家最好风花雪月,谈谈文艺,聊聊设计神马的。云淡风轻,不要彼此过问收入多少?升迁了没?孩子上的哪所幼儿园?买了哪支股票啊?


我有一堆网友,全是这样没心没肺的朋友。大家从来都是只谈风月,谈国际关系,谈八卦,谈谈书籍电影,在一起也是买书买碟吃喝玩乐。很happy。
然而生活不会总遂人意,慢慢的大家风流云散,各自奔忙。

豆瓣上曾经流传一个装B浓度极高的帖子,好像女的写的,大意是,就算有一天结婚生子,堕入滚滚红尘嘈杂人间,每天面对缪子愚夫,也不能忘了自己曾经的小清新之梦:穿纯棉衣裤,早上起来喝牛奶,坐窗边看书,草地上野餐等等。


很多人狂喷这篇帖子装B,不切实际,我不以为然,装B固然有点儿,但并非不切实际。
过这样的生活并不难,在中国不敢说,在别的地方,有钱就行了。
对的,钱。这就是摆脱庸俗生活的最强大武器。
当你日复一日,走到超市的积分卡机前刷一刷,看看自己的积分儿能换点儿什么,以免它过期作废,当你把优惠卷小心的收好,惦记着哪天用掉,当你为了一点小小的优惠排队抢货和人争的面红耳赤,当你在夜晚的灯下忙碌的计算着本月的收入支出。。。。


皱纹爬上面颊,天平慢慢开了顶,两鬓慢慢染了霜....一个理想文艺青年变成一个中年颓唐大叔,一个文艺小清新姑娘变成一个愁云惨雾充满抱怨的“师奶”。
如果有钱,你就不必考虑这些。可以继续风花雪月,思考天下大势,发挥自己所长为人类做贡献,像罗素,维特根斯坦这种高智商又生在富贵之家的人,只要不把毕生精力都花在泡妞上,对人类整体而言,都是好事儿。


(罗素爱记账,好数钱这个纯属爱好,不要和我争论了,起码他不用炒股票炒房地产。)
既然我写到要有钱,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所以,必须忍受种种令生活破碎庸俗的现实,挣到钱,财务自由了,一切才有可能。
这个可以争论一下,我个人认为,忍受总要有个底线的,过了那条底线,就算有钱,生活习惯也扭转不了了。


《一地鸡毛》中写到,小林之前睡觉前总是看看书,写写笔记,后来也不看了,也不写了,因为忙完一天,已经累死。他感到老婆也没大学时可爱了--然后内心马上愧疚的不行,觉得对不起老婆,把一朵鲜花摧残成这样儿。其实,这不是他的错,他这颗嫩草,不也体无完肤了吗?
小说结尾小林喝着啤酒,吃着烧鸡,沉浸在一个美丽的梦中,一堆鸡毛厚厚的将他覆盖。在梦中他感到了幸福。


到现在,我每天晚上睡觉前还看书,还记笔记,还会像现在一样,回顾一下这本“恐怖”小说。我深信,我的生活自己摆脱了那些纠缠的鸡毛,我忘记了那张积分卡,或许我该记得它提醒我。我的生活正义无反顾的走向自己理想的方向。
好啦,我要去挣钱了。
PS:写这篇东西另一个目的,是参考余光中先生这篇文章,测试一下我的中文被污染度有多高。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蛇斋饼粽和配票

11ls1p101new

(民主党选败,表情凝重)

昨天下午点票完毕,HK新一届立法会选举结果出炉。因为反对国教这个议题发酵,今年投票人数达183万人,超过一半(53%)。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1.HK没有投票权的人不少,学生、持单程证的人,还有像我这样用其它计划移民未够七年的。
2.有投票权,而未登记做选民的,更多。

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民主社会的艰难,居然有这么多人不登记做选民,或者登记了也不投票,行使自己的职责。我记得有一年台湾的投票率达67%,全世界都叫好。那一年,看到国民党的铁票老兵,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出来投连宋。

据我观察,政府对投票这件事可谓费尽心机,提前一年就开始宣传,新的立法会换届选举就要开始了,HK我有份,快点登记做选民--电视广告不停播放。选举前则更加密集的播放,请明星做代言,拍一些吸引人看的广告(甚至噱头)来提醒大家,直至选举当天,还在电视广告中看到袁咏仪提醒大家:还在看电视?快去投票啦!!关于投票流程的解释也非常详细,投票日放在周六,早上7:30到晚上10:30,就算过时间了,如果有人排队,还可以投。票站安排非常便利,我住的地方,下楼走几步就可以到票站。其它各区,票站也都安排在居民密集的学校或者会堂。真可谓举手之劳就可践行民主。前天投票日我到附近的票站看了下,投票的还是挺多的,夫妻拉手来的,一家老小来的,年轻人带着篮球,投完票就去运动的。最后一天,各个政党,独立候选人,还在楼下路上锣鼓喧天的利用最后时间,争取选票。

但还是有这么多人不投票,这些人为何不投票,如此冷漠,对自己的命运不负责任?原因可能很多,政治冷感,Cynical认为个个候选人都不好,或者仅仅是因为心情不佳,或者当日外出游玩。我问了几个同事,都没投票,倒不是因为政治冷感,而是搬家了,住址没有更新,没收到选票,他说把新地址传真给选举事务处了,但未获处理,我在HK认识的不多几个朋友中,淡雪同学也曾遇到过这个问题,不过作为一个有承担的公民她打电话到选举事务处投诉了一番,获得处理。这一点选举事务处做的真不好。传真是无法获知是否收到的。

为何搬家又要登记新地址,每搬家一次,就要更新一次资料--这是为了防止种票。关于种票,去年区议会选举时,我搞明白了。

所以,你看,民主,其实是件挺麻烦的事儿,有很多环节,任何的疏漏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只能说它是个最不坏的制度,绝不是最好的制度。人可以用来控制私欲私心贪婪狡诈的最不坏的方法。

去年我搞清楚什么是种票,今年算是开了眼,原来民主选举也是可以配票的,这就是政治啊。
今年的选举,泛民高票输掉了选举,而亲政府的那些马屁精们居然低票赢得高席位。

从结果可以看到近乎完美的配票,马屁精们个个都是刚刚够票当选的。而民主党个个都是高票当选,高到不得了,可高有什么用呢?你的总人数在整个议席里是少数派,刚够否决权人数,如果连关键少数都守不住,议会也不用开了。

乐观一点看,说明HK大部分人还是向往民主的,所以总票数上,是赢了。
输在策略,输在不团结。
我观察民主党这些年,也一年年的令人失望,总体的印象,他们是个高高在上的政党,天天强调自己理念的优越,他们的铁票在港岛区,是个所谓的中产支持的政党,但今年,他们连港岛也失陷了,你见过一个党每次失败了都说:对不起选民,我们地区工作做的不好。

大哥,每次都说地区工作做的不好,为何不去做好呢?你看马屁精DAB,帮街坊换货,请老人家蛇斋饼粽。

一个社会始终是20、80,20%的人是经营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是理智的,有一定的知识和政治智慧,当然有独立思考,不会因为一顿饭,一点蝇头小利,就拿走他们的选票,他们通常目光长远,知道政治对自己的影响深远,会比较深入的看问题,因此多半会投民主派。

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部分人,无论谁当领导,谁当议员,他们都无所谓,看不到即时的影响,看得到的是有人帮他一点小忙,给他一点小利--不能否认,每个社会,即便如美国,这也是大部分的选民基础。

所以,DAB以大量的经费支持(钱曲曲折折的来自我党)赢得了基层选民。进了议会,为虎作伥。

而民主党呢?高高在上是一,还有就是这个政党领导阶层不行。从之前的李柱铭,到现在的何俊仁,都不是个好的政党管理人才,李柱铭可算HK真正的清流,人格魅力光芒万丈,过去多年为了HK的民主事业鞠躬尽瘁,承担汉奸卖国贼的骂名,何俊仁也差不多,甚至曾被黑社会打断鼻梁。但我看不出这两个人有管理才能。

政党和公司一样(现在HK的政党都是以公司注册的),不是光靠几个光芒万丈的大佬就可以支撑的,长远之计一定要发展中层,给新人机会,不断为公司注入新血。可这些年来他们做了什么呢?第二梯队的人等白了头发也没机会进入权利核心(比如议会)。多年来议题单一:平凡六四,实现双普选。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得到选民支持,完全是因为有个马屁精DAB存在,大家不投敌人,他们便成了朋友,如果没有DAB这个对手,这个党自己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估计很快就得解散倒闭。

政治本来就充满算计和策略,而民主党的领导阶层过于清高。清高的人,不要玩政治。

反观DAB,不断的推新人出来,给他们机会去战斗,经历战斗才能培养新人,如果一个年轻人想从政,你说他是会去DAB立刻投入轰轰烈烈的战争,还是会去民主党端茶倒水,直到头发白了才能出选?

从民主党分裂出来的几个泛民,没有再走民主党的路线。
就连街头战士党人民力量,都很落力的培养新人,袁弥明,陈志全,我第一次听说,这俩人都是30出头岁,政治新人,一击就中,当选了。

从这几次选举就可以看出,泛民配票不如马屁精们厉害--当然,这是因为马屁精们上面有同一个主子,背后运筹帷幄。

其实配票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甚至是件“尽人事,听天命”的活。
首先,对于自己党的铁票区,可以派新人出选。比如港岛之于民主党,比如台南之于民进党,陈水扁的老家,一定会投民进党,你就算派一只民进党的猪去参选,他们都会投那只猪的。这就是铁杆儿粉丝。这样的区派新人去出选,不用费多大力,给新人锻炼机会,又可以推出新人。

对于对方的铁票区,一定要派高手空降过去打硬仗,最好多派几个,就算打不过,起码分薄票源。宁可大家都败,让第三方收渔翁之利。

整个过程如田忌赛马,是很好的博弈范例,当然如何估计选民心态,如何估量自己党派的力量,是很难的。

选举尘埃落定了,失败者承担了后果,没投票的人,和投票的公民,都将承担自己做出的选择。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平凡人的史诗

 

 



(看了这个图片我才知道为啥HK超市里卖的红苹果叫蛇果)

昨天,终于看完了《靓太不易做》(Desperate Houswives)的大结局,女儿一直坐立不安,一会儿要求下地跑一阵儿,一扶着饭桌拿筷子拨弄饭菜。这种生活,是不是和剧情有点像?

由第一季的自杀开始,以一个婚礼和小孩儿的诞生而大结局。期间生生死死,分分合合,大部分都挺好看的,偶尔也有几集编的比较水,找不到焦点儿乱掉,你总得给实习生机会吧~~为了看到更好的剧集。

Suzie 第一个搬离紫藤里,最后开车兜了一圈儿,每家门口立着信箱,门上挂着圣诞节的花圈,那些死去的亡灵,一一出现在自己的位置,望着人间。

从第一季开播到如今,凡不知几年,我在电视上追看,度过了从单身,到成家有儿女的日子。断断续续,一直都在追,这也是我看过最多的一个美剧,但仍没有看全。除了这个,就是南方公园了。

一直都是在TVB的Pearl台看的,这是个HK免费的全英文频道,说句实话,这个频道,连广告都好看过TVB的翡翠台(中文频道),电视节目制作的也非常不错,对知识分子的诛心之论是:知识分子都是不看电视的。电视节目的受众多为家庭妇女,这个通过广告投放就可以看出,以家居用品广告居多。Pearl的广告就华丽的多:啤酒,表,相机,手机。

说这么多是想表达,Pearl的《DH》是购买自ABC (American Broadcast Corporation),ABC在美国是什么情况?应该就是美国的TVB吧,换句话说,《DH》是美国人看的肥皂剧,肥皂剧都做的这么好,根据江前主席理论,美国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而我们只有TVB,国内的狗血剧,就不必扯了吧。

追看电视剧是很辛苦的,还好《DH》一周才一集,周二8:30,之前我记得更晚,是9:30档,也是因此我才可以追看,到上海后,看不到TVB,断了档,买碟补回来了。
《DH》第一季的编剧说,灵感来自老妈,老妈告诉他,那时候每天都有杀人的念头,他大吃一惊,还以为家庭主妇生活很happy。于是第一季的海报,四个风姿绰约的师奶背对镜头,背后各自手持利刃。家庭主妇在国外是种职业--而且是相当受人尊敬的职业,这不是开玩笑,填写表格,职业一栏,填家庭主妇和填IT工程师一样,是有法律效力的。盖因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家庭,家庭主妇,孩子的成长,是第一要务。

结婚前我和家人住在一个中档小区,见过一些家庭主妇,说实话,这些家庭主妇一度让我断了结婚的念头。我记得其中一对儿夫妇每次早晨搭电梯都要在电梯里吃东西,男的抽烟,女的吃东西,有一次,伊居然吃鸡腿儿,一点不夸张,满嘴满手都流油.....还有一个一结婚就理所当然脱离生产线作业员的苦海,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出去打麻将--据说比老公挣的还多。他们有个女儿,长的像妈妈一样可爱漂亮,三四岁年纪,日夜浸淫,长大想必定是麻坛高手。

当然还有一些因为习惯于精打细算过日子,老公日进斗金仍然整天忧虑重重的焦虑症患者,每天都要嚷嚷一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怀着无比的热情,不把孩子折腾傻,绝不停手。

仔细想想这些我见过的家庭主妇,我终于明白,为何我看不到TVB拍出《DH》这样水准的剧目,有什么样的观众,就得迎合什么样的胃口,戏剧虽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高不了多少。高的太多,就脱离生活了。我们被迫过着庸俗不堪的生活,所以,休想看到超凡但不脱俗的肥皂剧。

美国大片,美剧都在不停的输出价值观。而且很不幸,这种价值观,正是某些人既怕又恨的普世价值。
看看普通美国中产的生活,这些人自私,虚荣,爱占便宜,有时候忍不住损人利己,放荡不羁背叛婚姻家庭,但同时,她们心地善良,单纯,坦率,热情,正直无私,乐于助人,谦卑,有原罪精神,宗教情结。这些形容词,好的坏的,黑的白的,都可以用在她们身上,她们追求人生精彩,追求爱情幸福美满,悉心抚育子女,不停止的让感情保持新鲜,学习和对方相处。

我没去过美国,没有在那儿生活过。但电视剧总不会离开生活很远,无非是将生活典型化,从TVB剧里,可以看到80%真实的HK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可能唯一大家相同的,就是好人必然会在大结局时死去。比如《DH》中的Mike,他的一生也许平平无奇,但在紫藤里,大家可不这么看,以至于结局时,女儿问她会不会再嫁时,Suzie说,当一个人的记忆比未来更精彩时,她已经老了。尽管她看上去仍然年轻漂亮,风韵犹存。

这四个女人,剧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展示完毕了,这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推动过科技进步,不曾留下史诗巨著,更不会青史留名。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紫藤里这个小镇度过的,但他们的人生如此精彩纷呈,让人觉得不枉一世为人。这就是平凡人的史诗。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刘晓波传

 

lxbz

每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该有本像样的传记,我看了余杰趁热写的刘晓波传。先说不好的地方:虽然余杰说准备很久了,但这仍是本急就章,在晓波获奖之后的应景书。

全书从刘晓波童年起,直到如今,梳理了他的成长,学习,思想演变、成熟的过程前半部分写的中规中矩,像一本好的传记。直至天安门事件结束,我觉得也是客观的写实的。

全书从刘晓波童年起,直到如今,梳理了他的成长,学习,思想演变、成熟的过程前半部分写的中规中矩,像一本好的传记。直至天安门事件结束,我觉得也是客观的写实的。后面部分就加了太多议论,不够专业。

天安门事件部分,对我而言收获最大,之前断断续续,左左右右,隐隐约约,看了不少书、纪录片、文集。这次刘晓波传,以刘为主线,重新梳理了一次,更加明朗化了。这部分,着墨最重,也是最有料的部分,这些料以前散见于不同地方,现在汇集一起,对六四有了新的认识。

总体感觉,这本书不如《中国影帝温家宝》写的好;《影帝》这本书,珍贵之处是发现了共产党的Paradox,他们总是在撒谎,但因为是撒谎,所以谎言之间产生了Paradox,为了掩饰A,暴露了B,为了掩饰B,暴露了A和C。最后,就是个筛子。明眼人能看到这个筛子,下笨功夫的人,可以将资料收集好比对,推出这个筛子。

余杰抓住共匪的Paradox,写了《影帝》一书,所引材料全是共产党的党报,党刊,正规出版物。《刘晓波传》延续了这种写作方式,旁征博引,不过因为传主是刘晓波,所以资料90%来自海外中文网站。

六四发生时,我刚9岁,全村儿只有一两部电视机,跑去看,记得烧的车,烧的人,记得圆木,吾尔开希,完全不记得刘晓波了。之后的事,更是不得而知。刘晓波的文字,我仅看过王朔意气相赠的《美人赠我蒙汗药》;那时,我是王朔的粉丝,将王朔全集看了三四遍。一出新的,立刻买来看。

《美人赠我蒙汗药》,看得我非常震惊,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时我并不知老侠是谁,但他对中国文艺文坛的分析评论,让我心有戚戚。最后,我把功劳归到王朔头上了。

这本书里,刘霞列出了如果可以去领诺奖,希望邀请的100人名单,知名异己见人士如莫大先生自不必说,王朔,姜文,王石,柳传志赫然在列。当然最终未能成行,但这份名单也可以作为部分中国人,人性尚存的证据之一。

写作方式、语言来看,这书并不成熟,余杰的文风一贯如此,毕竟是中文系毕业,有点儿腐朽文人之气息,简单的说就是不够镇定,我最欣赏的作品大都贯彻王小波所谓“举重若轻”,因为事实本身已够惨烈,根本无需渲染,直陈之,有种冷静和泰然,感染力更强。

比如张戎写《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我前后看了两遍,以后还会再看。写了三代中国女人经历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抗日,国共内战,共匪三反五反,文革,惨烈的不得了,但她写的很冷静,也是组织材料,纳入自己的故事,但结构和语言都是一流,是完美的非虚构写作样本。
我也很佩服余杰,尤其他在《影帝》的后记里写被国保折磨的经历,让我看到信仰的强大力量。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很佩服他那种把命运交托上帝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坚持到底的知识分子风骨。

书中提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人,比如王小山,他是刘晓波的学生(北师大的,并不是直接教他)。有次他请晓波吃饭,门外有四个国宝,晓波说,有一个是你同学,他出去一看,真的!好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居然在监视自己的老师,好不好意思的说,混口饭吃,没办法。这是工作。

昨天把书交给黄阿狗他也说理解国宝,各为其主云云。而我是坚决不能理解的,工作,责任,养家,各为其主,这都不是借口。人世间有很多方法可以养家糊口,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去做国宝其实是在协助作恶,不是一份工作,是一份压迫。是在间接做恶,这是不能容忍的,要受到审判。

国宝里有一些稍微人性未泯的,就被开除了。负筛选后剩下的,全是些王八蛋。这个不用怀疑。刘晓波在监狱里可以看书,看电视和官方报纸。他很少看电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基本素养),喜欢看球赛。

虽然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文治武功,见了这么多的人间悲喜,我已经麻木不堪,但看到刘晓波庭审过程的记录,还是热血上涌,不能自已。二次开庭,大约持续了15分钟,宣布了终审判决,整个过程,只有刘晓波大声说了句:我无罪!

余杰说他的书是客观的,写了刘晓波的缺点,比如对家庭没有尽责,花心。六四时,山雨欲来,妻子哭求他不要再去参与,他仍走去广场,还和女记者,女学生崇拜者调情,以至于一起绝食的侯德健觉得自己当大灯泡不爽要投诉。

刘晓波的前妻陶力,婉约动人,是他们中学时期的校花,出身书香门第,学习也好。刘晓波是坏孩子,和所有平凡的故事一样,坏孩子追到校花,令她对自己改观。因为爱情,刘晓波考了北师大的研究生,终于可以将户口调到北京,二人翌年结婚,不胜甜蜜。

但婚后的刘晓波和普通男人一样,很快就过了蜜月期,醉心功名,频频发炮,哗众取宠。但那时的学问,是真学问,刘晓波的博士论文答辩,请来的都是业界名家,从上海请来王元化。整个答辩会,几乎万人空巷,改到大教室举行。顺利通过答辩。

天安门事件发生后,刘晓波和妻子越行越远。我觉得陶力的一番话颇有道理,她说:晓波,你口口声声说和现在的世界格格不入,不合作,其实我才是最不合作的,我根本漠视这个世界。不去参与他,而你这么热情,恰恰证明你非常想拥抱这个眼前的世界。“可惜这么好的妻子,刘晓波没有珍惜。

天安门事件后,妻子陶力带着儿子刘陶远走美国,从此隐姓埋名,直到今天刘晓波获奖,没有任何媒体能找到她,采访到她。她是做儿童文学研究的,自小父母都是外国文学教授,欧风美雨。她能做到这样,令人佩服。实在是诺奖获得者妻子中的典范。

刘晓波对六四的反思也是着墨比较重的章节,所谓海外民运人士言语纷纷中,他坚持自己的反思,写出自己经历的真实。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恐惧(在时代周刊记者协助下进入外交公寓和出来被抓,惊心动魄),真实的反思,这才是毛泽东所说的自我批评。整个事件是中国人之痛,痛在中国人的劣根性。

余杰加了不少自己的评论在这个传记里,这是不专业的写法,但有些评论也切中肯綮,例如六四时所谓民主派是用共产党的方法反共产党,流亡海外后,也和共产党嘴脸差不多。包括余杰这本书,都带有深深的,共产党语言的印记,没办法,我们都是这样被教育大的。耳濡目染,已经中了毒。

哈维尔说,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邪恶的政权,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毁灭了人类文明中优秀的部分,植入恶俗低劣的种子,推翻政权只是革命的第一步,洗脱这种恶俗文化,则需要几代人的光阴。捷克的作家们,觉得共产主义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了语言文化。

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和获得奥斯卡奖一样,这是个外国人的奖,中国人先天的自卑心,觉得外国的奖含金量高一些。那些终日嚷嚷着自己要获奖,被提名的,想诺贝尔奖想的行诸梦的,往往拿不到,看淡一切,已经无心争奖,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往往能获奖,这就是人类永恒的Paradox。

刘晓波反思了自己,涤尽污垢,获得新生,在他自己已经从心灵上最不需要名利的时候,诺奖来了。这就是人类永恒的Paradox: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木有;等到终于已经看淡,蓦然回首,正在灯火阑珊处。

全书500多页,注释完备,最后附了个完整的刘晓波年谱。颇值得收藏。这本书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的另一面,有些你觉得挺坏的人,其实挺不错的,有些你觉得头顶上有光环的人,其实是个人渣。刘晓波已经修炼成仙,余杰何时能有刘的淡然,这本书可以写的更好.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