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志摩说的真好

自看了村上春树的创作谈后,我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文学家最需要的不是灵感、激情、混乱的生活、多姿多彩的经历等等人们YY出来的气质,而是耐心、毅力、体力这些普通人也都需要的东西。


前年我找了本台版《挪威的森林》细细的读了一遍,这本小说热闹了十几年,几乎每个文艺青年人手一本,而我终于在十年后有耐心把它读完,并写了
观感。关于这个长篇,村上春树说:这是我唯一一本现实主义小说,写它就是为了证明我也能写现实主义。
我十分震惊村上这么说,因为我还以为看过的不多几篇村上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呢。


抛开主义什么的不谈,这个长篇的确有别于村上其它小说。我相信他的说法:证明自己也能写现实主义。


苗师傅的这个长篇《寡人有疾》和前面的作品也颇为不同,不能说是风格迥异,起码取材和写作手法上和以前那些写现代人生活的大相径庭,苗师傅在前言解释了他所理解的章回小说,解释了普鲁斯特和白眉大侠的并不是太大的分别。我也是抱着收音机听着单田芳长大的,估计那会是我这辈子为数不多的最快乐的时光。苗师傅说要写的高高兴兴的,让大家也看得高高兴兴的-----长篇。说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读的高高兴兴的东西很多,比如韩寒写的东西,还苗师傅三联旧同事巫昂写的《星期一是礼拜几》(这真是一部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小说)。但高兴完也就完了,跟你听个段子差不多。单田芳可不这样,我会永远记得听过的那些评书。就像我会常常想起苗师傅的这部长篇。


这种拟古的小说,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后有王小波的新唐人传奇。苗师傅介乎两者之间,鲁迅的冷幽默,王小波的社会学文献式的仔细和逼真(千万别当真啊,同志们,都是编的)都恰到好处,他没有鲁迅那么尖酸刻薄,没有王小波那么天马行空。属于苗炜独有的风格--你可以理解为恰到好处的闷骚。在地铁上看到民国留美博士杜一举穿着新百伦(NB)跑步,跑步回来要牛奶喝,谈恋爱时男女说“志摩说的真好”,还是忍不住噗哧笑出声。不知为何,这些小说里对英语一本正经的音译总令人忍俊不禁。


也许《蒙古兵和瘟疫》里陆象山家族人员犯错后需要“在龟腚时间到龟腚地点做反思”是我笑点太低的缘故吧。这个故事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优秀作家写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对集体、极权、共产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嘲讽,你就当我想太多了吧。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我就喜欢这样的小说。


创作手法上看,这些长篇无论是场面上还是情节安排上,做了不少通俗小说的尝试,但仍然没有评书那么吊人胃口,场面也没有单田芳“一桌一椅一抚尺”做的热烈。但这些小说有超越通俗小说的意义。它的不温不火,止于自然,充满了现代意味。


年纪越大时间越少,但年纪越大经验也越多,过去看的多,看书也越挑剔,这几年中文小说实在乏善可陈(差不多要去到中文电影的滥水平上了),苗师傅的书,一直
追着看一直有惊喜。我相信没看错人,相信自己的判断。


我读过余华过去所有的作品(包括最新的《十个词汇...》)余华写出《兄弟》后,接受访谈时说自己每天看性浪的涉会新闻,我就明智的屏蔽了余华的小说,怪力乱神黄赌毒的新闻我在生果报看看就行了,还用你余华写?何况你也没有小报记者写的好。

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深信这句话,就像在本文开篇所说,我越来越相信耐心毅力是好的小说家必须具备的品质,差不多十几年了,在不同地方看过许多期苗师傅集句的来自众多外媒的『声音』专栏,十几年了,据说无论在哪儿苗师傅都随身携带一本英语字典。


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读苗炜,你读余华。


这本书出版后,苗炜送了本给冯唐,在扉页写着以头抢地,冲击金线,哈哈哈,我开篇说了,小说不能光靠激情,激情这东西,本身就不多,射完就没了。冯唐的小说,有目共睹,越来越差到不忍卒读。不过他也干脆不再称自己小说家。
苗师傅人到中年从煤体人转向作家,而且戏路越来越宽广,让人对中文小说起码有个期待(另一个期待是李海鹏的新小说)。
最后再说一次,我相信可证实的实力,而不是玄之又玄的激情、语感、天才这些说不清的东西。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他知道世界是宽阔的,也懂得珍惜小野草

p9405372

看《恋爱小说》时,我常常想起王小波早期写的小说《地久天长》,我是从这篇小说开始认识王小波的,那种纯洁的柏拉图式爱情,尽管发生在牛粪飘香,一天两腿泥的上山下乡时期,仍然令人觉得干净、美好,无限向往,《地久天长》是讲两男一女的柏拉图爱情,当然,不可避免的,这种爱情的结局往往是忧伤的死亡。

《恋爱小说》讲的是两女一男的柏拉图爱情,看到最后令人泪下。太打动人心了,我喜欢这样的名字而不是《向左爱向右爱》的俗套,它只能是小说,就像《秋天的童话》只能是童话。

从韩国电影里可以看到韩国的干净,精致,和日本相仿,男女的装扮,和四围的环境非常协调,画面超凡脱俗,给人无限遐想--然而,这仅仅是爱情中最美的部分而已,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爱情有很多成分,很多其它方面,在这部电影中看不到的方面,婚姻则更是如此。

可是,这样的电影或者小说仍然最受欢迎,因为它的不真实,因为它的纯粹,更加令人感怀自怜。这种小说和电影是有套路的,然而有套路又如何?照样每个时代都需要,从《爱情故事》开始,直到如今,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最多只是吻一吻额头』的爱情电影。

这部电影拍的平易近人,很多场景引发观众共鸣,令人想起比人生苦短还要短暂的片刻温柔。在我看来,好的爱情小说和电影,写信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用笔写信,经邮差寄出。写情书和收到情书的情景,最是动人,哪怕是封分手信。这种场景,在任何电影中出现,我都会记得,比如杨德昌的《一一》中,NG长女和男同学的爱情。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秀仁唱歌的情形,『他知道世界是宽阔的,也知道珍惜小野草』。然后,旅行,写信,看电影,不相见时的思念,彼此的试探,情动时面对友谊与爱情的无奈......种种爱情场景,纯真美好,不食人间烟火。

看过一个笑话定义什么是爱情,就是你喜欢一个姑娘,知道迟早会和她上床,但还没上床时,这段时间,称为爱情,这个定义很巧妙,也颇为准确。

我更愿意相信,导演想表达的,不单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两个女孩儿间超越友谊的爱,一起旅行时志焕和秀仁交换自己的初恋故事,秀仁讲的初恋,其实就是景喜,那是她的初恋,是一个女孩,她最好的朋友。

 

p9405401

我想人处于最灰色心情下,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抚慰心灵,当然,看过之后不是给人一种『我又相信爱情了』的感觉,更加不可能以电影标准要求男女朋友,而是让人明白,自己的失恋、失业、失去亲人,也许不是最惨,更加无需无以复加的伤心,忧伤的电影,只要足够美好,能让人看到光明,懂得感恩。

最后,看这部电影最令我伤感的是,李恩宙真的死了。

p9405410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中国文化的糟粕

 

最近枕边一直放着装帧精美,内容华丽的木心老师的《文学回忆录》,看了两三个月了,每天睡觉前能看上几页已经是我最近这几年最大的福利。
上册很快就看完了,讲中国的部分我略熟,还写了读后感,木心老师讲了他的想法,这也是略微正常的中国人的普遍认知:中国文化,总体而言是不讲逻辑的,常常毫无道理可言,大而空,尤其是儒家文化,非常虚伪。
我第一次受到这种震撼是来自王小波。
读王小波杂文的日子里,每天都觉得心惊胆战,反思自己二十多年学的语文,原来九成都是垃圾。王小波做这种批判,木心做这种批判,很容易引起某类人的不满,其实那些不满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在做这些批判之前,王小波,木心都是熟读中国古典文献的人。不是某些人眼中的『理科生』,不懂瞎批判。
我也一样,我批判以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篇文章我全文都会背,每一个字都懂得解释--到现在都能背,不服可以来试。
我自以为读中国文学(从古至今)多过同龄人。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儿。
中学时,我最喜欢古文,《训俭示康》是最喜欢之一,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中学时家境不好,全靠这篇文章做精神支柱,度过了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还能自信满满的青春期。
现在看看,这篇司马光的名篇果然充分反映中国文化的糟粕之处:结论也许正确,但推理毫无逻辑可言。
当然他对奢侈风气的批判无可厚非,对子女教之以俭朴更加是难能可贵。这就是结论。
但推理过程实在是太没说服力了,只需要多想一步就能体会其荒唐。
『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这还真是深谋远虑啊,知道自己儿女不行,只能荫自己的官职弄个太祝、奉礼当当。
尤其是最后一段,举了一堆例子:『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这是什么逻辑?
这些文章,以及这些推理方法,就是我们思考方式的来源。
别以为这离我们很远,抽空看看各种给连岳的信,看看身边各种奇葩故事,就能体会,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人深深的脑海里。
世上人人都有烦恼,各国人都有烦心事儿,但中国人因此而产生的烦恼,真是太不值得。所以我不会再让自己下一代学习这些思维方式,不懂中国文化没什么损失,反而会过得更快乐。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媒体自由的重要性

林慧思

还有人记得Anti-CNN吗?关于媒体偏见和镜头选择的风波。
最近HK发生了一件事,整个过程,完美的证明了媒体自由、媒体多样化的重要性。
再圣贤的人,也是根据事实做价值判断的。如果事实本身有问题,判断不出差错也难。
前几天在FB看到一个视频,标题大致是《HK警察忍功一流》,片中是一名警员劝说一个女人离开现场,警察克制,冷静,甚至面带微笑的重复:“现在请你离开”。那种耐心、尊重、礼貌仍然无法压抑该女子的咆哮,这个女人也在重复一句:请你解释为什么要让我离开,为什么不让他们离开?
后来情绪更加激动,对该警察怒吼:你们是香港公安。
警察赶紧解释:我们不是公安,我们是香港警察。
你们是公安!
我们不是公安,我们是香港警察。
(这位大哥非常介意啊,哈哈哈哈)
然后,高潮来了,该女子开始大骂:八婆,八公,WTF (what the fuck)。
警察仍然很耐心的说:你再不走我们可以控告你,不过不会控告你,请你离开。
这个视频迅速传开,而且该女子很快被人肉出来(不要忽略高登友的人肉能力),是一名基督教属下小学的老师。天!老师讲粗口!还这么暴躁。
于是很快登上各大论坛及新闻网站头条。
这名老师于是陷于被辞退的险境。
过了不到十二小时,有一段『完整』的视频上传了,和前段一样,也是路人甲拍的,在这个视频里,故事的前半段补充完整了,原来是FLG的人在旺角行人区合法宣传,来了一帮青年关爱协会的人干扰,这个女子是在替FLG的人抱打不平,她说,我不信FLG,但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不对,他们有信仰自由(林老师真是不了解国情啊,我们只有信仰共产主义的自由)。警察去了把她赶走,却不赶青关会的人。因此她才发怒爆粗。
更加巧合的是RTHK一个月前做了期节目,计划在事发那个星期播出,讲『生命教育』,这个节目中,以林老师(就是那个对警察讲粗口的女人)为例,讲她如何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关心自己的学生,在片中她是一位温柔、充满爱心的女老师,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关心单亲家庭的小朋友,和家长积极沟通,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后来,这期节目如期播出了。
报纸上关于此事的争议每天都在进行,直到上周六,在旺角行人区,反对者和支持者几乎爆发了一场群殴。
支持她言论的人,基本意思是,HK的核心价值,HK人的正义感已经被打压的快要没有了,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警察始终是强的一方,骂粗口并非犯罪等等。
我觉得最好的文章,出自苹果社论李怡之手,读来真是热血沸腾的感觉:
『街上爆粗的林慧思,與《卓越教室2013》中對學生溫柔愛護備至的林慧思是同一人嗎?是的。正是對孩子有這樣深切的愛,才會有對於戕殺我們核心價值的青關會的疾惡如仇,以及對維護青關會的警務人員的厲聲譴責。』
反对的意见我不想多说,总之看到有市民出来支持政府,支持警察,我都会觉得很奇葩。警察和政府,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是种暴力工具,社会需要这个是逼不得已的选择,时时刻刻警醒的是如何限制它的权力,有人走上街头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统治自己的工具』,这事儿我真是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你见过猪上街游行支持养猪人的么?
林慧思老师的错,错在讲粗口,但人在气头上,谁能做到分分秒秒都克己复礼?但这是她的个人生活,没想过会曝光,在课堂上不讲,不对学生讲就是做到老师的本分了。
事到如今主流民意已经是支持林老师,借机生事儿的我党统战机构已经灰头土脸,在大街上也被人骂。
这就是一个言论自由社会能得到最好的收获--人民不会是SB。
和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人们会从不同渠道得到事实的不同部分,自己分析,自己判断,自己表达立场。
我看到第一个视频时,第一感觉也是:HK警察真是太好了!
看完完整的视频感觉有点复杂,HK警察真是。。。。。没办法,打份工不容易啊。
最后,在这个信息即时化的时代,想造假,或者刻意扭曲事实,用媒体来统战,来设置政治议程,还真是难啊。
以上我举的例子中,表达观点和事实的机构,全是合法存在很多年的权威媒体机构。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机构,只有一个立场,只播放第一段视频,就算有人拍到第二段视频,也只能偷偷摸摸播放,或者得不到更加广泛的传播,那么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会倾向第一种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愚民的过程。
人不是天生的傻子,从小就只能得到片面的一面的信息,自然生长不出比较和做判断的能力,最终,自自然然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看这两段片需要翻墙看。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