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崔健的精神



《蓝色骨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无论放在中国还是世界论域,这部电影都可圈可点,是部诚意之作。他的不足之处在于表现形式太过『文艺』,表现形式选择本来不是问题,但在华语电影中的文艺腔被王家卫专权后,其它如此运镜和叙事的电影。文艺就成了原罪。崔健大可避开这种形式,把故事讲的更丰满一点,人物也不要那么脸谱。或者他可以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一样,全部使用意像表达故事。但也没有,他安排了一把奇特的枪,可以发射子弹,可以拍照片(过去的权力,子弹。和现在的权力,艳照)于是夹在现实和抽象之间,使得这部电影令很多人产生了障碍,表示看不太明白。理解的人,到最后可能会哭。领会到导演的诚意以及努力的埋伏。


话说回来,崔健哪有不诚意的作品呢?我看不到。听不到,中国的明星里,崔健的才华影响力都是最大的,却也最低调。这一点,他和另一个惺惺相惜的大院子弟王朔很像。二人都是那个时代风头无两的人物,又都自愿选择消失在这个众生喧哗的网络时代。崔健和王朔,也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两个人。王朔在《无知者无畏》里有一篇谈中国现代文艺的文章,说崔健横空出世,『哑着嗓子一吼,就像天上下刀子,刀刀砍中人麻筋儿』。

时隔十几年,我又重新听崔健,还是这种感觉,热血沸腾,脑子发热,那种快感令我胳膊迅速起鸡皮疙瘩。这部电影整体给人种MV的感觉。还是个摇滚MV。他把曾经在歌词里出现的几个故事,意像,融合到这一部电影里。(《蓝色骨头》《迷失的季节》《超越那一天》《城市船夫》《飞鸟和鱼》等)


它讲述了一个跨越几十年的,两代人的故事。文革时期的父亲母亲的故事,以及『红旗下的蛋』---儿子的故事。但此处有个硬伤,就是这个儿子年纪太轻。另外,崔健在《锵锵三人行》上公开辟了一次谣:他其实不是和林立果住一个大院儿的。年纪也对不上。

据说最早出自他的经纪人酒后戏言,后来越传越真,说崔健小时候和林立果住一个大院儿的,林穿军装抱吉它,听Beatles,完成了崔健对西方音乐的启蒙。

这是不确的传言,崔健是61年生人,林立果45年生人,71年就死了,林立果死时,崔健才10岁。但林立果喜欢摇滚乐是确有其事,我在《Mao, the Unknown story》里看到,林立果不仅喜欢摇滚乐,还团结了一批当时同类的军二代,组织过好几次秘密暗杀毛的活动,这些有为青年大多因为事败而亡,张戎根据访谈和其它佐证材料生动得写出这批人一起听西方音乐看西方电影,举事前饮酒宣誓的场面,当时看的挺感动的。---我们都在感谢蛋炒饭,其实如果林立果成功了。中国可能又是一番景象。

这是题外话,虽然是误传。但崔健表示他小时候的确在大院里见过军装抱吉它听摇滚的大哥哥大姐姐,也在空政文工团见过同性恋。

其实没有时代背景不影响欣赏,那个时代是什么呢?就是强调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禁欲,禁美。一切美好的,个人的,都是罪大恶极。这部电影里用《蓝色骨头》作为反抗,显得更加个人,只是为童年的委屈,洗脱童年的阴影。其实在表现这个主题上,崔健有一部更宏大的《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给我点儿肉
给我点儿血
换掉我的志如钢意如铁
。。。


给我点儿刺激
大夫老爷
给我点儿爱
护士姐姐


快让我哭
快让我笑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这简直是一代人的心声。其实崔健这半生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在表达着一个主题:脱赤。抹掉红色的记忆。用种种方法。


崔健在访谈中说起军队大院的生活,其实比大家的想象自由的多,摇滚乐,西方毒草书籍,内部参考影片,王朔也是一样,王朔曾说起那个时代偷听邓丽君,感觉太不同了,心慢慢融化。在一个不自由的年代里少有的可以享有部分自由的特权阶级。他们,还有姜文,都觉得童年少年生活挺幸福的。我们可以想象到那种真正的外部世界和一个疯狂中国之间的文化冲击。


这种冲击下,有了崔健的摇滚乐,王朔的『痞子文学』。在我们看来,压制越激烈,反抗就越有力。而直到今天我才忽然意识到,比之普通人的懵然无知,其实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压制的。他们表达的力量,来自对自身的困境,来自『天生骄傲』之后的失落与困惑。来自对那个时代的『呕吐』--因为早早醒觉却又无力反抗。


崔健说他一直在战胜自己(这一点我们在他作品里看得出),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崔健对网络的认识不像某些影评人说的那样低级。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做事而已。在访谈里他也重申,网络是什么?就是屁眼。Asshole,只要你受得了肮脏,你就知道这世界吃了什么和缺少什么。你不得不佩服崔健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其实崔健的歌很多都是写给某一类人的励志歌曲--追求智慧和美的人。《蓝色骨头》里他把父亲安排成一个智慧的人,特工,发明间谍手枪,监控高手。把母亲安排成追求美的理想主义者。而在儿子的挣扎与妥协中,集成了母亲的艺术天分以及父亲的智慧(发明病毒)。《蓝色骨头》这首歌阐明了生活的三大要义:事业,健康,爱情。之后又申明了蓝色代表未来、理性和智慧,我觉得崔健是少有的认识到这一点的艺术家。大多艺术家太强调自己的天才和抑郁症了。崔健在很年轻就成名,但他一直都很清醒的分得清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这种尊重艺术和智慧的人才会老而弥坚。抑郁症们随着时代的流水逝去不见踪影了,留下来的是沙滩上这些坚硬、形状独特的石头。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