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性福之路

 


人们低估了性高潮对人生的影响。罗素写过一本给大众看的哲学书《幸福之路》,在这本书里他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宗教带来的消极影响:那时的生活观念受宗教影响很大,他说当自己开心时觉得是有罪的。在那种压抑之下,人很容易过分自我关注,因为你不能关注别的东西,而自我关注是一切不幸的源头。正如本部电影里艾玛汤普森演的南希小姐,她教宗教课,估计还是女校。她认为女孩儿穿短裙露大腿是罪恶呢,为什么呢?她说的原因是:会令男教师坐立不安,想入非非。性工作者里奥温和的告诉她,你知道吗,女孩儿穿短裙和那些男老师一点关系都没有。她们根本不是为了影响男老师。南希大为震惊。

罗素接着写,一根香肠不会过分关注自己是一根香肠,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是否好吃,被人吃掉。人如果能减少对自我的关注,多关注别人,从而培养开阔的心胸拥抱一个更大的世界,他肯定不会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也很少会对月伤怀下雨落泪,这种外向的生活是幸福的重要保障之一。

我十九岁看到《幸福之路》,受益终生。十九岁的我,正是一根自我关注的香肠,我的自以为是伤害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的误解伤害。我天资鲁钝,真的学会倾听和观察已经是五六年之后了。我要说一句从此之后人生大不同了也不为过。

人们有时低估了性(跟谁不是过,不就一哆嗦?),有时又把性看的太重,把它作为征服的象征(处女情结)。弗洛伊德的理论颇有道理,他认为人类作来作去,百转千回,要死要活,要革命要阶级斗争,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都是性欲作怪。(虽然中国历史已经证明阉了一样会闹革命)。性未必有弗洛伊德分析的那么重,但性欲得不到满足和畅快淋漓的人生,总会有些不同。

我震惊于艾玛汤普森对南希这个角色的演绎,她以六十之年出演这样一个角色的确是才女本色,凭她的才华,把这部只有两个角色的室内性交易电影演的如行云流水,让人感到慈悲。南希是一个压抑自己感情和性爱三十多年的五十多岁女性,儿女都大了,丈夫也去世了,她觉得要探索一下人生的可能,首先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她五十多年来都没有过性高潮。电影没有明确交代她是不是得到了高潮,但我们从她温柔的笑靥,勇敢的对昔日学生道歉,可以明确感到的确如她所愿,她回到了十六岁,并且是十六岁她开心的时光(她原话是十六岁is awful,except that part),十六岁时她跟随父母去欧洲旅行在酒店看到一个年轻小帅哥服务生,一见倾心,晚上睡不着在公园又碰见他,他的手指触碰她裙下,而她春情荡漾,这是她前五十年人生里最接近高潮的一刻,一辆车发动,车灯照到她们,他们逃走了。这是她的心结。后来她结婚,教学,养育儿女,度过三十年平凡的婚姻生活直到丈夫去世。

从第一次叫鸭时的紧张,兴奋,欲言又止到最后翻云覆雨三十六式,观众看到一个人从心灵到肉体的重新怒放,最后她对里奥说,再见,感谢你的优质服务,我不会再约你了,她应该不需要再约里奥,因为她的人生开始绽放,会有更多不需要付费的性生活了。
没有性高潮只是个隐喻,弗洛伊德觉得一切行为都是性的隐喻。但文艺作品里,性经常作为其它行为的隐喻。没有性高潮的南希不仅没有性高潮,也没有对造成她困扰的生活的反思,她从未尝试从别人(比如自己子女)角度思考过问题,比如,她从里奥这里得到了五星服务,不光是活儿好,他的善解人意,总能说出恰到好处的恭维,南希感到由衷的开心,但她遮遮掩掩的总想指出从事性工作是低贱的工作,你这么优秀为什么要做这个?( “嫖客”都喜欢劝人从良,无论男女)
里奥说,你快乐吗?
南希:我很快乐,你简直一流
里奥:我也很快乐,这不是挺好吗?
南希:是吗?你不嫌弃我老?你遇到过最老的多少岁?
里奥:82岁。
里奥遇到过各种人,有人要他陪着看电视,有人要他陪洗澡。他说,我的服务是满足你的范特西(fantasy)

同样的,当她遇到自己昔日的学生在酒店做服务生,女生认出她,她下意识的说:看来我教的不怎么样,不然你怎会在这儿工作。(其实她是教宗教课的,对女孩儿的未来职业可说影响甚微)。
正如买春也要列表一样,她的人生被太多规范约束,思想从未打开,在里奥嘴巴的帮助下,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得到了一场洗礼,获得了新生。她对里奥说你真是性工作者中的圣人,绝不是浮夸的赞美.

什么是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雄辩胜于事实的时代


好的导演都是超前时代的,尤其是知识分子型导演,他们总能先于普通人感触到时代的脉搏,并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去年看《Gone Girl》后,我写了篇观后感,标题是《人闲是非多》,大致就是说这根本不是一部关于婚姻和感情的电影,大卫.芬奇想表达的是他对一个娱乐至死时代的感觉。我当时写,你婚姻出轨是一件事,你是个普通人,你能想到的婚姻出轨导致的后果里,肯定不包括一群人在你家院子里点蜡烛,以及,卖薯片的忽然揽着你来了个自拍,以及你的狗血故事可以卖那么贵。


随着川普的当选,《Gone Girl》上映两年后,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这个时代的荒唐,春江水暖,李安这种敏感度极高的导演不可能感觉不到。《半场无战事》和《Gone Girl》异曲同工,反战,战后创伤,都是表面,和《Gone Girl》里的狗血爱情一样,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是你亲身经历的痛苦,成为大众消遣的狂欢。你变成了一个消费品。有些消费是直接的,让你穿的花花绿绿,上台和袒胸露大腿的拉拉队一起跳舞,有些消遣是隐蔽的---一个姑娘因为你是战争英雄而下意识的爱上了你。。。。头上的光环。对比利的俊美,单纯,魁梧健硕的身形,她没有任何表示,她爱的是一个勋章,一个假想的比利.林恩。很显然,她对林恩的爱,像她养猫自拍,喝咖啡自拍,在景点自拍,和明星自拍一样,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心血来潮。社交网站上的一次炫耀。



这样的时代,明白人是痛苦的,比利.林恩很痛苦。


著名知识分子导演伍迪.艾伦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爱在罗马》里,他莫名其妙的塞进去一个荒诞的人物,一个荒唐的电视节目:大街上随机找到一个人,把他打造成明星,一时间,他成为城中热话,记者围着他问早上用什么牙膏,先刷牙还是先剃须?他说先剃须。然后记者们如获至宝,奔走相告:天哪,XXX原来是先剃须再刷牙的啊。他也飘飘然成了名人,告别了毫无光彩的生活,做了几周明星。节目组接着再随机找另一个人。著名导演贝尼尼担起这个角色。(当然对片中另一个每个明著都知道点儿,每个诗歌都能弄两句的绿茶婊的塑造也可称完美)



这个情节看着荒诞,其实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川普的当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让媒体可以好好反思。在这个时代,社交媒体让雄辩胜于事实。前天晚上香港特首候选人第一场电视辩论,林郑月娥雄辩滔滔背了很多数字,显得她很专业,很懂管理一个地区。好像在气势上压过说话慢吞吞的曾俊华和有一点准备不足的胡国兴。事后,没有一家主流媒体去调查她说的那些数字,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涉嫌利用职权泄密。只有一家网媒做了Fact check。只Check了一个显著错误的事实(她是雇过政治助理的,只是辞职了而已)


这样的时代,原本的伦理全都被颠覆了,是一轮新的混乱。我记得看到李志的一篇访谈说,我其实没什么天分,但你们搞音乐的都太懒了。原本分内的事,没有人愿意再去做,做到了的,变成了奇迹。人们不在关心事实,不再关心头顶的星空和脚下的污泥。二十年过去,如今,经济学还是解释一切的唯一理论,主流理论。Don't argue success。罗振宇说别去管别人怎么黑你,市场才有资格论成败。多么振振有辞:我每年有一亿的营收,难道这还不是成功吗?


今天早上看到冯克利访谈里的一段话:


【马克思有一本书——他的别的书我觉得都不值得看,但这本书应该看——《波拿巴政变记》,这本书写得太好了。里面讲述拿破仑三世那个时代,法国人政治理想的丧失,老百姓像无头苍蝇一样,社会上存在各种投机倒把现象,因为到处都是体制里的机会,体制外的机会。和咱们中国今天的局面有很多相似处。】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用食品做比,体制外的咪蒙提供的是麦当劳,看上去很好吃,甚至很有营养,体制内的一批洗地党,是三聚氰胺,有害你还不能反驳。


然而,我已活到这个岁数,早已不再被这些浮云遮住眼睛,但满目都是网络热词的时代,总是令稍微见识过点儿汉语之美的人心生难过。


想起我的青春期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就是唐朝的摇滚版,而如今的年轻人却极有可能从《青春版红楼梦》开始对这部伟大小说的朝圣,觉得荒诞也觉得这种“七八年又来一次”的宿命的蹂躏令人哀伤绝望。


我现在生活在一个暂时自由的地方,客观上远离了各种喧嚣。有时我会想,如果还在中国,我会干什么?我大概会把这个时代当作另一场十年浩劫,切断我的网络,自绝于社会与人民,闭门读书。读那些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年前写就的,一直也没有时间去读的中外经典。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