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后感 ,兼谈知乎上的装B犯


李笑来重写了《把时间当做朋友》(变成第三版)放在自己的平台知笔墨 供大家免费下载和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版对我帮助很大。这个新版内容改动不少,看得出经过精简和重写,主题更为集中,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我建议如果可能最好是不间断的一气读完(大概需要一天),李笑来在前言里说,改掉了之前因为做教师而带来的说教口吻--其实我觉得这个完全没问题。传达一些经验和理念用I‘m your father 的口吻都没问题。只要这些经验是有价值的。


这个版本我读后的感觉像郝明义写的《越读者》,《越读者》也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想尽办法把一个原本要写成五百页以上巨著的书,努力写成了一本小册子。传达意思没变。这种做法是有信心又不在乎以字数或者书的厚薄计报酬才会做。

大概六七年前,我处在一个比较低潮的阶段,和家人分开,一个人留在一个不怎么喜欢的地方,面对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工作和迷惘的未来,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喜欢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但是知道自己喜欢女人^_^)

然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版,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不间断的读完了。虽然我处在人生低潮,但我已经过了被鸡汤,被打鸡血的年纪,这本书对我更多是种提醒。让我重又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自我主宰命运的日子。一个人曾经探索控制过自己的心智,经历过自我控制完成目标的过程,这种经历就变成一种技能,像学会自行车,游泳,不会再忘记,只是这种技能会生疏,会沉睡,需要唤醒和再次训练。

李笑来曾经说,非小说类的书应该多读,小说多半是给人享受,而这种严肃书籍相当于升级你自己的操作系统,令整个人焕然一新。我部分同意这种说法,然而非小说类的书,其内容和价值不易判断,比如卡耐基,心灵鸡汤,成功学之类也是非小说。

我自己的判断标准是知行合一。看这本书的作者做了什么。我一直比较喜欢连岳,就是喜欢他的知行合一。他写的鸡汤也好,时评也好,情感专栏也好,传达的理念自己都相信,而且自己都做到了。有一年他在极高风险之下做了次公知。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我当时也很害怕,但如果我不站出来,后半辈子就什么也别写了,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愿践行。过不了这一关。

其实李笑来的这本书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连岳也论述过无数次了:相信时间,相信坚持的力量,每天改变一点点。关于这些我已经写过,不再重复。

在知乎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批评,刚好可以借此机会谈谈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和如何判断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些话,究竟是肺腑之言还是一腔牛屎。

其实标准还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人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或者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言之有物。有段话你看了之后觉得很花俏,高深,需要仰视,有点儿云山雾罩,那么停下来去掉那些你觉得高深和花俏的字眼,你就会发现,只要这人不是维根斯坦本人,大部分情况下他其实什么也没说,完全是废话掩盖自己的一知半解,比如以下这段:

+++++++++++++++++
『『大家以为韩寒是作家(韩寒自己也以为),但其实韩寒真正的长项是赛车。

大家以为李笑来是人生导师,但其实他真正的长项是编程,他只要一谈编程,大抵都靠谱。轮到谈心智、谈成长,他那种技术型的单向思维不容易把问题说圆,因为他看待复杂问题(比如看待人),还是喜欢用简单思维(比如看待机器)下结论。

一个更擅长写how的人,却勉为其难地着要去写why,没有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想看why的读者自然不容易满足。

相比之下,刘未鹏的优势才是写why。

问题是,大家总以为能写why 的人比会写how的人高明,整天“道”啊“术”啊地争个不停。

其实,理论和实践,道和术,难道不是硬币的两面?写why和写how难道不同样重要?

MIT的校训是Mind&Hand,并重的。

so,我不过是有感而发,貌似并未回答楼主的问题,抱歉。』

++++++++++++++++++++++++++++++

乍看觉得作者好牛B,Think again,他说了什么呢?他其实什么也没说。其实他既不懂赛车也不懂文学,更不懂影响力的判断标准,所以才会扔出一句韩寒的长项是赛车来哗众取宠。至于编程,他就更是一窍不通了,所以弄出『技术型单向思维』这样的词来糊弄人。事实上他既说不清楚单向型思维更说不清编程。这样的半桶水就最喜欢用这种大词,因为但凡稍微知道多一点编程,就不会贸然说这种空话。至于后面的how啊,why啊,就更是大忽悠惯用的手法了。

现在网上的公知,大抵如此。说的很漂亮,但完全不知所谓,而且整天叫嚷的理念自己完全做不到;

知乎上的装逼犯则最擅长一知半解之下用这种华丽文风哗众取宠。看这种东西,绝对是浪费时间,如果不是为了用来举例子,我不会读完这种废话。知乎上有很多这样的答案,这就是整体上知乎给人一种装逼犯云集之地的原因---喜爱发表意见的人往往是对所谈事务一知半解的人,这是真理。

同样是在知乎,我看到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更为阴险批评,作者匿名,先是褒扬了几大段(恕我直言,这些褒扬也完全没夸对地方,作者显然是没有读懂这本简单易懂的书或者没有过类似体验的人),然后自以为很重磅的扔出一个缺点:作者太自以为是了!这些理论太狭隘了,因为这些理念来自自我体验居多。

我擦,真的,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批评一本书。

我只想问一句:
如果不是自以为是,我TMD出书干嘛?
如果不是自以为是,我TMD出书干嘛?
如果不是自以为是,我TMD出书干嘛?

一个作者写一本书,当然是有一些『自以为是』要表达要传达。除此之外,我想不到第二种理由。

倒是有一种书号称是为人民服务才出版的,比如毛邓江胡习的各种著作。都声称是为了大家活得更幸福,为了社会更和谐发展才出版的。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作者真的想为人民服务,充满了热心爱心,这本书就不该收钱,更加不该逼人去读去买。

读下去就发现这个批评和现在公知的套路是一样的,都声称自己站在大众立场。(我自己其实是看得懂做得到的,但您也要体谅一下普通人,让大家都能看懂能做到啊!)

李笑来自己做了个平台--知笔墨,把自己的书放在这里免费给人下载阅读,我不知道出版业的未来在哪儿,但起码这是种不错的探索,而且做的挺酷,我不了解李笑来的编程水平,但看得出他自己不光在这本书里写了自己坚信的一些理念,而且他的确用这种方法首先做出了榜样。这些年做比特币,创业,教书,都做的很好。当一个人知行不一时,他知行合一时的光环就会开始褪色。

同样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揭开伪公知的画皮。可以用来判断一本方法论的书是否值得读。可以过滤掉很多网络信息中的渣滓。减低信息焦虑。

我列举这两条知乎对这本书的批评,不是想和评论者论战。年轻时有好多年,我喜欢网上和人吵架,浪费不少口水键盘时间之后,我整理出自己的战术,我认为网络论战不要超过三个回合,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第一回合,各自列出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二回合,互相指出对方事实中的不实;
第三回合互骂一声SB,就此江湖别过,是非留给他人评说。

我针对这两条批评列出自己的理据,前两个回合已经完成。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