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志摩说的真好

自看了村上春树的创作谈后,我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文学家最需要的不是灵感、激情、混乱的生活、多姿多彩的经历等等人们YY出来的气质,而是耐心、毅力、体力这些普通人也都需要的东西。


前年我找了本台版《挪威的森林》细细的读了一遍,这本小说热闹了十几年,几乎每个文艺青年人手一本,而我终于在十年后有耐心把它读完,并写了
观感。关于这个长篇,村上春树说:这是我唯一一本现实主义小说,写它就是为了证明我也能写现实主义。
我十分震惊村上这么说,因为我还以为看过的不多几篇村上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呢。


抛开主义什么的不谈,这个长篇的确有别于村上其它小说。我相信他的说法:证明自己也能写现实主义。


苗师傅的这个长篇《寡人有疾》和前面的作品也颇为不同,不能说是风格迥异,起码取材和写作手法上和以前那些写现代人生活的大相径庭,苗师傅在前言解释了他所理解的章回小说,解释了普鲁斯特和白眉大侠的并不是太大的分别。我也是抱着收音机听着单田芳长大的,估计那会是我这辈子为数不多的最快乐的时光。苗师傅说要写的高高兴兴的,让大家也看得高高兴兴的-----长篇。说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读的高高兴兴的东西很多,比如韩寒写的东西,还苗师傅三联旧同事巫昂写的《星期一是礼拜几》(这真是一部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小说)。但高兴完也就完了,跟你听个段子差不多。单田芳可不这样,我会永远记得听过的那些评书。就像我会常常想起苗师傅的这部长篇。


这种拟古的小说,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后有王小波的新唐人传奇。苗师傅介乎两者之间,鲁迅的冷幽默,王小波的社会学文献式的仔细和逼真(千万别当真啊,同志们,都是编的)都恰到好处,他没有鲁迅那么尖酸刻薄,没有王小波那么天马行空。属于苗炜独有的风格--你可以理解为恰到好处的闷骚。在地铁上看到民国留美博士杜一举穿着新百伦(NB)跑步,跑步回来要牛奶喝,谈恋爱时男女说“志摩说的真好”,还是忍不住噗哧笑出声。不知为何,这些小说里对英语一本正经的音译总令人忍俊不禁。


也许《蒙古兵和瘟疫》里陆象山家族人员犯错后需要“在龟腚时间到龟腚地点做反思”是我笑点太低的缘故吧。这个故事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优秀作家写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对集体、极权、共产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嘲讽,你就当我想太多了吧。我就是这么理解的,我就喜欢这样的小说。


创作手法上看,这些长篇无论是场面上还是情节安排上,做了不少通俗小说的尝试,但仍然没有评书那么吊人胃口,场面也没有单田芳“一桌一椅一抚尺”做的热烈。但这些小说有超越通俗小说的意义。它的不温不火,止于自然,充满了现代意味。


年纪越大时间越少,但年纪越大经验也越多,过去看的多,看书也越挑剔,这几年中文小说实在乏善可陈(差不多要去到中文电影的滥水平上了),苗师傅的书,一直
追着看一直有惊喜。我相信没看错人,相信自己的判断。


我读过余华过去所有的作品(包括最新的《十个词汇...》)余华写出《兄弟》后,接受访谈时说自己每天看性浪的涉会新闻,我就明智的屏蔽了余华的小说,怪力乱神黄赌毒的新闻我在生果报看看就行了,还用你余华写?何况你也没有小报记者写的好。

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深信这句话,就像在本文开篇所说,我越来越相信耐心毅力是好的小说家必须具备的品质,差不多十几年了,在不同地方看过许多期苗师傅集句的来自众多外媒的『声音』专栏,十几年了,据说无论在哪儿苗师傅都随身携带一本英语字典。


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读苗炜,你读余华。


这本书出版后,苗炜送了本给冯唐,在扉页写着以头抢地,冲击金线,哈哈哈,我开篇说了,小说不能光靠激情,激情这东西,本身就不多,射完就没了。冯唐的小说,有目共睹,越来越差到不忍卒读。不过他也干脆不再称自己小说家。
苗师傅人到中年从煤体人转向作家,而且戏路越来越宽广,让人对中文小说起码有个期待(另一个期待是李海鹏的新小说)。
最后再说一次,我相信可证实的实力,而不是玄之又玄的激情、语感、天才这些说不清的东西。

1 則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