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刘晓波传

 

lxbz

每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该有本像样的传记,我看了余杰趁热写的刘晓波传。先说不好的地方:虽然余杰说准备很久了,但这仍是本急就章,在晓波获奖之后的应景书。

全书从刘晓波童年起,直到如今,梳理了他的成长,学习,思想演变、成熟的过程前半部分写的中规中矩,像一本好的传记。直至天安门事件结束,我觉得也是客观的写实的。

全书从刘晓波童年起,直到如今,梳理了他的成长,学习,思想演变、成熟的过程前半部分写的中规中矩,像一本好的传记。直至天安门事件结束,我觉得也是客观的写实的。后面部分就加了太多议论,不够专业。

天安门事件部分,对我而言收获最大,之前断断续续,左左右右,隐隐约约,看了不少书、纪录片、文集。这次刘晓波传,以刘为主线,重新梳理了一次,更加明朗化了。这部分,着墨最重,也是最有料的部分,这些料以前散见于不同地方,现在汇集一起,对六四有了新的认识。

总体感觉,这本书不如《中国影帝温家宝》写的好;《影帝》这本书,珍贵之处是发现了共产党的Paradox,他们总是在撒谎,但因为是撒谎,所以谎言之间产生了Paradox,为了掩饰A,暴露了B,为了掩饰B,暴露了A和C。最后,就是个筛子。明眼人能看到这个筛子,下笨功夫的人,可以将资料收集好比对,推出这个筛子。

余杰抓住共匪的Paradox,写了《影帝》一书,所引材料全是共产党的党报,党刊,正规出版物。《刘晓波传》延续了这种写作方式,旁征博引,不过因为传主是刘晓波,所以资料90%来自海外中文网站。

六四发生时,我刚9岁,全村儿只有一两部电视机,跑去看,记得烧的车,烧的人,记得圆木,吾尔开希,完全不记得刘晓波了。之后的事,更是不得而知。刘晓波的文字,我仅看过王朔意气相赠的《美人赠我蒙汗药》;那时,我是王朔的粉丝,将王朔全集看了三四遍。一出新的,立刻买来看。

《美人赠我蒙汗药》,看得我非常震惊,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时我并不知老侠是谁,但他对中国文艺文坛的分析评论,让我心有戚戚。最后,我把功劳归到王朔头上了。

这本书里,刘霞列出了如果可以去领诺奖,希望邀请的100人名单,知名异己见人士如莫大先生自不必说,王朔,姜文,王石,柳传志赫然在列。当然最终未能成行,但这份名单也可以作为部分中国人,人性尚存的证据之一。

写作方式、语言来看,这书并不成熟,余杰的文风一贯如此,毕竟是中文系毕业,有点儿腐朽文人之气息,简单的说就是不够镇定,我最欣赏的作品大都贯彻王小波所谓“举重若轻”,因为事实本身已够惨烈,根本无需渲染,直陈之,有种冷静和泰然,感染力更强。

比如张戎写《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我前后看了两遍,以后还会再看。写了三代中国女人经历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抗日,国共内战,共匪三反五反,文革,惨烈的不得了,但她写的很冷静,也是组织材料,纳入自己的故事,但结构和语言都是一流,是完美的非虚构写作样本。
我也很佩服余杰,尤其他在《影帝》的后记里写被国保折磨的经历,让我看到信仰的强大力量。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很佩服他那种把命运交托上帝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坚持到底的知识分子风骨。

书中提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人,比如王小山,他是刘晓波的学生(北师大的,并不是直接教他)。有次他请晓波吃饭,门外有四个国宝,晓波说,有一个是你同学,他出去一看,真的!好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居然在监视自己的老师,好不好意思的说,混口饭吃,没办法。这是工作。

昨天把书交给黄阿狗他也说理解国宝,各为其主云云。而我是坚决不能理解的,工作,责任,养家,各为其主,这都不是借口。人世间有很多方法可以养家糊口,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去做国宝其实是在协助作恶,不是一份工作,是一份压迫。是在间接做恶,这是不能容忍的,要受到审判。

国宝里有一些稍微人性未泯的,就被开除了。负筛选后剩下的,全是些王八蛋。这个不用怀疑。刘晓波在监狱里可以看书,看电视和官方报纸。他很少看电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基本素养),喜欢看球赛。

虽然我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文治武功,见了这么多的人间悲喜,我已经麻木不堪,但看到刘晓波庭审过程的记录,还是热血上涌,不能自已。二次开庭,大约持续了15分钟,宣布了终审判决,整个过程,只有刘晓波大声说了句:我无罪!

余杰说他的书是客观的,写了刘晓波的缺点,比如对家庭没有尽责,花心。六四时,山雨欲来,妻子哭求他不要再去参与,他仍走去广场,还和女记者,女学生崇拜者调情,以至于一起绝食的侯德健觉得自己当大灯泡不爽要投诉。

刘晓波的前妻陶力,婉约动人,是他们中学时期的校花,出身书香门第,学习也好。刘晓波是坏孩子,和所有平凡的故事一样,坏孩子追到校花,令她对自己改观。因为爱情,刘晓波考了北师大的研究生,终于可以将户口调到北京,二人翌年结婚,不胜甜蜜。

但婚后的刘晓波和普通男人一样,很快就过了蜜月期,醉心功名,频频发炮,哗众取宠。但那时的学问,是真学问,刘晓波的博士论文答辩,请来的都是业界名家,从上海请来王元化。整个答辩会,几乎万人空巷,改到大教室举行。顺利通过答辩。

天安门事件发生后,刘晓波和妻子越行越远。我觉得陶力的一番话颇有道理,她说:晓波,你口口声声说和现在的世界格格不入,不合作,其实我才是最不合作的,我根本漠视这个世界。不去参与他,而你这么热情,恰恰证明你非常想拥抱这个眼前的世界。“可惜这么好的妻子,刘晓波没有珍惜。

天安门事件后,妻子陶力带着儿子刘陶远走美国,从此隐姓埋名,直到今天刘晓波获奖,没有任何媒体能找到她,采访到她。她是做儿童文学研究的,自小父母都是外国文学教授,欧风美雨。她能做到这样,令人佩服。实在是诺奖获得者妻子中的典范。

刘晓波对六四的反思也是着墨比较重的章节,所谓海外民运人士言语纷纷中,他坚持自己的反思,写出自己经历的真实。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恐惧(在时代周刊记者协助下进入外交公寓和出来被抓,惊心动魄),真实的反思,这才是毛泽东所说的自我批评。整个事件是中国人之痛,痛在中国人的劣根性。

余杰加了不少自己的评论在这个传记里,这是不专业的写法,但有些评论也切中肯綮,例如六四时所谓民主派是用共产党的方法反共产党,流亡海外后,也和共产党嘴脸差不多。包括余杰这本书,都带有深深的,共产党语言的印记,没办法,我们都是这样被教育大的。耳濡目染,已经中了毒。

哈维尔说,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邪恶的政权,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毁灭了人类文明中优秀的部分,植入恶俗低劣的种子,推翻政权只是革命的第一步,洗脱这种恶俗文化,则需要几代人的光阴。捷克的作家们,觉得共产主义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了语言文化。

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和获得奥斯卡奖一样,这是个外国人的奖,中国人先天的自卑心,觉得外国的奖含金量高一些。那些终日嚷嚷着自己要获奖,被提名的,想诺贝尔奖想的行诸梦的,往往拿不到,看淡一切,已经无心争奖,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往往能获奖,这就是人类永恒的Paradox。

刘晓波反思了自己,涤尽污垢,获得新生,在他自己已经从心灵上最不需要名利的时候,诺奖来了。这就是人类永恒的Paradox: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木有;等到终于已经看淡,蓦然回首,正在灯火阑珊处。

全书500多页,注释完备,最后附了个完整的刘晓波年谱。颇值得收藏。这本书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的另一面,有些你觉得挺坏的人,其实挺不错的,有些你觉得头顶上有光环的人,其实是个人渣。刘晓波已经修炼成仙,余杰何时能有刘的淡然,这本书可以写的更好.

1 則留言:

  1. 赞同您对国保的看法,所谓平庸之恶,很喜欢您的文章

    回覆刪除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