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乌托邦小说的寒意--读陈冠中《盛世中国2013》

如果你愿意读,读得下去,乌托邦小说会让你六月天里充满由心里涌起的凉意,尤其当你身处乌托邦之中,就降温而言,这比吃哈根达斯管用的多。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读《1984》是在炎热的南方出奇炎热的夏季,我的房间没有空调,我光着膀子读得背脊发凉,那种寒意由内而外,盖因为它太真实,太合理,就像看鬼片,僵尸我不怕,生物异性我不怕,我就怕那种发生在医院的,发生在普通人家里的逼近真实的鬼片。
  
  到如今,我还会重读《1984》,在夏季。只有夏季的强光可以抵御巨大的寒意。
  
  《盛世》和1984不能比,草率,简单,而且充斥了大量的借小说人物之口的个人论断,仿佛鬼上身,来寄托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宏大政治观点。这和《Huang祸》很像,是小说忌讳的。也会破坏主题。然而,它还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小说。仅仅因为它很真实,它记录了我们身边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触:好像生活在梦境中。好像生活在另外的世界。我是有过的,一瞬间,我会觉得身边的世界如母体,而我就是那个吃了红色药丸的人。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盛世的,一种是悲观的。而悲观者大多只是因为懂得翻墙或者热爱英文。至于我自己,我热爱英文,但从不翻墙,一阵子是盛世的人,一阵子是悲观的人。全看我选择哪个身份,哪种心情。
  
  《盛世》这部小说中,提到的许多现象是真实的,就在我们身边,写到的人物也很有代表性,例如告密出卖教授的大学生五毛,坚持理想的清醒者,互联网上的异见风景,三联书店,集结了Kindle和iphone于一身的山寨机天语,星巴克里卖红茶(这事儿已经成真),南方周末,亚洲周刊,明报。。。。这些都是真实的。瓮安事件,通钢改制,石首暴动。这些也都刚刚发生。这些细节方面采用真实的材料,让这部小说读起来更加像非虚构,也更让人不寒而栗。它的结局也是悲观的。
  
  小说从一种盛世状态写起:人人都是兴高采烈的,充满了幸福感,甚至幸福的想流泪,大部分人忘记了一个月,这个月丢失了。有人急急的寻找这丢失的一个月。有人感到周围的人都变化了,而自己还停在以前的状态,到处去求证。这样的几个人,加上『』老陈,组成了一个小组,来探寻盛世的秘密。这样的一一写来,颇具吸引力,虽然最终他们找到的答案令人恐惧---自来水和饮料里都加了迷幻剂,所以全国人民都很嗨,忘记了一切的不合理不公平,每天高兴的想要流泪。甚至外国友人住一段时间也充满了幸福感,回国反而不适应了----而且,太过牵强。但这种隐喻却不无道理,我觉得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挺嗨的。幸福的很。
  
  其实贯穿始终的另一条线索是老陈的爱情,他爱上了小希,在爱情的驱使下,才从软弱的中庸者逐渐变成坚定的一员,进入清醒状态。这似乎也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可以超越一切的乌托邦政治,至于是否真会如此,是否有这样的爱情,看看最近的一个奖,一对夫妇就知道了。
  
  《1984》是上一代人的乌托邦,而《盛世》就在我们身边,是属于我们的乌托邦,人们在其中浑浑噩噩的活着快乐着,走向不可知的明天。
  
  对陈冠中的印象始终是长头发,鹰钩鼻子,瘦高瘦高的,出现在许多年前的旧片《棋王》里,演一个反角。如今他的长头发已经灰白。不知道是否也像书中的老陈一样,幸福,太幸福了,写不出东西,因此才焦虑,才去寻找。现在他写出了《盛世》可以稍稍心安了。
  
  摘抄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中国式的理想主义者。
  
   【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人经历过理想狂飙的年代,受过理想主义的洗礼,就算后来理想变成噩梦而幻灭,整整几代许多人失去理想,却没有唾弃理想主义。
  
   方草地与韦希红就是成长在这样的年代。也学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管时代、环境怎么变,他们身上仍然保留着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强烈的理想主义人格特质。一个理想幻灭了,就算没有立即捡起另外一个现成的理想来替代,他们也会继续寻找、追求。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者、不是机会主义者、不是事业主义者、不是享乐主义者、不是妥协主义者、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避世主义者。他们是难以言喻的中国式理想主义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