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二)萨宾娜和特丽莎

在整部小说中,特丽莎是最单纯的一个。她天然未泯赤子之心,其实米兰昆德拉是用她做为一个中间中立的人,去观察捷克社会众生相。萨宾娜是前卫艺术家,托马斯是著名的脑外科医生,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具备普通常识,看不惯苏联蹂躏下的捷克。另外一批人(便衣,托马斯的领导)则是认同(或者屈从)苏联人,毫无底线毫无原则的谋生,在任何体制下,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过得风生水起。是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对立面。

特丽莎则没那么鲜明的站在中间,她出身普通,是个小镇文艺青年,但天赋好,所以很快融入托马斯的圈子。布拉格之春时,她本能的举起相机为历史留下珍贵记录。并不惜为此流亡。托马斯被要求签那份声明时,所有人都觉得无所谓,她站在托马斯一方,认为不该签。这些都是出自天然。可以说未经所谓教化---我想这是托马斯宿命一般爱她并和她结婚的原因之一。

特丽莎和萨宾娜都不想再在极权下生活,但她们的感受不同,萨宾娜主要是从艺术家的角度,觉得捷克被苏联搞的庸俗不堪,已经没什么文化。而特丽莎则是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让人觉得不舒服。(后来她建议托马斯一起隐居乡村,也是这个原因)

特丽莎曾自白,她和托马斯的爱情,在她一方,忠诚是最大的砝码,靠这个维持他们关系的平衡,言外之意,她从(自卑)的内心认为,她之所以配得上托马斯,是因为她的忠诚,后来这种关系打破(她尝试出轨一次)是她成长的里程碑。(虽然出轨不小心堕入秘密警察安排的陷阱)

我觉得就算是浪子荡妇,最初的爱情都是纯粹和专一的,或者都曾有过完全失去自我的阶段。特丽莎离开小城到布拉格时,就是这个阶段。她对托马斯,对布拉格(大城市)的文艺生活,充满幻想,然而现实是坚硬的,布拉格已经不是那个梦中的模样。托马斯则更不是她理想的爱情模板。在一系列的痛苦和反思之后,在布拉格的生活展开之后,她个人人格逐渐建立。这种自我暗示式的疗伤,想必很多曾经被劈腿过的人,不会陌生。痛苦塑造人格,无论是何种痛苦,捱过去,绝对就是成长。

她成长我独立的人,所以,毅然决然离开日内瓦,回到布拉格,结束流亡生活,哪怕她知道回到布拉格后她将会被监视居住,无法继续摄影工作。而且,她完全没指望,也没料到托马斯会回来找她。

从始至终,她都是善良和单纯的--这是托马斯被她吸引的原因。

萨宾娜是特丽莎的成长版,昆德拉没有像交代特丽莎一样交代她的成长背景,她一出场就是个人格独立独特,感情成熟自如的前卫女艺术家。她可以说是女版的托马斯,她和托马斯不但是默契的炮友而且思想契合到无需表达。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

萨宾娜和托马斯都不堪忍受庸俗。萨宾娜作为艺术家,是个职业的反对媚俗者,托马斯则是业余界的反庸俗小能手。

我记得王小波是喜欢昆德拉的,他写过一篇知识分子最怕什么,最怕生活在一个知识不受尊重的时代,苏联统治下的捷克那些年,就是荒谬年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托马斯写了篇用俄狄浦斯的故事反映现实的小文章,被人理解为他要刺瞎共产党员的双眼,这是何其荒唐。

两次被逼签声明,托马斯的反应是不同的,医院领导找他时,他还客客气气的,虽然最终也没签。到他去校医院工作,便衣客客气气的要挟他签时,他已经被那些土鳖荒唐的误解(难道你要刺瞎我们共产党员的双眼吗?)激的出离愤怒了,将声明草稿揉成团扔进他的帽子,一言不发。

还好,捷克不是中国,这么侮辱共产党员也没有被扔到夹边沟喂野狼。
看完电影后,叶卡同学说,的确和中国挺象的,但不像的是,中国那些知识分子被下放后,过得挺惨的,平反后呢,又很多怨。你看托马斯,做不成医生就擦玻璃,连玻璃也擦不成了,就去乡下开拖拉机种地,每天都过的很happy。

是啊,托马斯可以每天都过得很happy,也是因为捷克始终是捷克,它被共产党蹂躏的时间比较短。它的国民就算被逼坏起来也是有底线的。


萨宾娜和托马斯一样,他们本质上讨厌政治,只想过一种自由多样的生活。过不了就走。萨宾娜和托马斯彼此默契彼此欣赏的,也是这一点,最终托马斯因为爱情放弃在日内瓦平静优渥的生活回到动荡压抑的捷克--他的祖国。

萨宾娜完美的展示一个独立女人的美好生活。她放下爱情的包袱,尽情享受恋爱和情人,她是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敏感,独立,桀骜不驯,所以就算她避开捷克的庸俗,流亡日内瓦(顺手启蒙拯救了弗兰茨),流亡美国,仍能观察到所谓资本主义的美好,是另一种媚俗。艺术家与任何社会都是格格不入的,她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米兰昆德拉也是这样,他现在生活在法国,在得罪了捷克左派右派温和派后,他永远的放弃了捷克,以法国人自居,但同时又讨厌法国人那种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朝拜他们,主动了解他们,却从不主动了解外面世界』的高傲

收到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死讯,她难过的哭出来,同时又有一点点羡慕他们,『他们死在一起,死亡时间间隔不会超过六秒』,这是她选择独身生活不能得到的。

昆德拉借萨宾娜之手,写了弗兰茨(伟大的进军 这个章节专为弗兰茨而写,专为反对媚俗而写),深入探讨了『媚俗』。

后来我看了《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片场达170多分钟,近三个小时,分了几次看完后我回想,导演都拍了点儿什么啊,居然这么长。和小说相比,电影是另一回事了。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