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高薪养廉

images

HK有一只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媒体也时常不无骄傲的说一说高薪养廉,廉政公署的口号是:HK胜在有你和ICAC,其实仔细想想:高薪养廉,其实是种侮辱.说明中国人的DNA里,如果没有高薪就没有廉洁.不比别的国家,HK之前的宗主国英国的公务员,就没有这句高薪养廉,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甚至首相的工资也平平无奇.从政是种个人抱负和理想,和高薪没啥必然关系.ICAC更不必说,Cynical一点说,可以引用成龙大哥的话:我发现,中国人是需要管一管的,不管就会乱.连公务员都要有点特别甜头,比如长俸(退休后拿高薪直到仙游),比如高薪.这是种侮辱,不是什么赞美,还望以后媒体别再沾沾自喜于"高薪养廉"了.

我认识一些媒体的朋友,他们时常会说,我要是去做PR,比现在拿的多多了,但我有新闻理想云云,其实,在我看来HK的媒体并不是个实现新闻理想的好地方,也没多少机会,要想实现新闻理想,还是得回国内.公关的高工资也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前几天候任特首梁振英委任了一个年轻的"候任特首办" (瞧着名字多拗口吧,再过俩三月就变特首办了)专案主管,陈冉,27岁,上海人,还差3个月拿到Hk永居权,看到这个消息,媒体好像炸了锅,本来就怀疑梁是地下党,这下可坐实了,瓜田李下.

看看媒体拿出来的料,我实在忍不住笑,不由得怀念起江Core对HK媒体的训斥:你们那,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这次真是太Naive了.媒体居然拿着她的共青团员身份做文章!说她是共青团员,不过从05年到港起已经没有再交团费,算是自动退团.

果然,我猜的没错,大部分HK人,对东莞以外的中国,所知甚少.麻烦他们再等等,28岁之后,还自动退团呢,再扒扒,还能扒出来陈冉写过入党申请,说不定还是个党员呢, So what, 这样的料,根本就是水枪,打不死人,不过面对同样不了解东莞之外的中国的HK读者,这个料算 是劲爆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媒体.

这个陈冉,是可以八一八的,05年到港大读新闻系(我猜是MA),然后加入南华早报,经同事介绍转到梁振英竞选办工作,据说梁的政纲,有一部分就是她写的,估计还包括一些造势和其它选举中的公关事宜,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个姑娘的确是有才华实力和政治潜力的,这条路算是走对了.要讲挖的深,还是苹果,其它报纸too simple,壹传媒挖到的料有:陈冉同时还是华菁会的秘书长(看名字应该知道这个会的组成),这个组织成立才半年,已经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可见非同寻常,结论很可能这个会中,包括陈冉本人,是我党二代精英,安插在Hk政府内的卧底,未来执行我党命令,逐步影响HK政界.这个结论不错,但论证手法中有共青团员这一条实在是搞笑,你们丫不知道有地下党么?

据说这个专案主任的月薪是2.2W元,这么看来不算高,除非 有另外的回报(比如加入现届政府,而不仅仅是"候任办公室"),相较其它政府官员,这简直算是低薪.

就我所知,2008年左右,政府忽然开了几个缺,名曰政治助理,聘请了一堆人,因为到这个职位,薪资要公开的,于是公开了,每个月十几万.当时大家就崩溃了,这不是摆明洗钱吗?政治助理,约等于智囊团,做点什么政策研究,在背后出出主意,就可以拿一个月10几万,你让茶楼里无论人山人海指挥若定,手脚口都不停每个月才拿万几的大堂经理情何以堪?

于是一片骂声之中,一帮政治灰头土脸的助理开始上班了,我记得当时最年轻的一个和我同龄,陈智远,Round table的成员之一(这个Round Table倒是很牛B的一个年轻学者组织),他是被骂的最凶的一个.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梁凤仪,金融管理局政治助理,她说不为工资只为服务市民,这个我信,梁凤仪的钱已经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了,没必要来趟这个浑水.

HK的司长局长的薪水更是高的离谱,个个月薪30W以上,还有政府配车,配的半山豪宅,搞来搞去这么多年,搞了点啥? 好事儿没几件,一群窝囊废.这30多万拿的好容易,每天站出来被大家骂一骂,扔扔鸡蛋,就到手了,就出入马会俱乐部上流社会了,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职业了.

当然,无论任何地方,从政虽然工资不高,但都是春种秋收,等做完任期,收入就来了,美国总统写传记,做演讲,都是明码实价,HK这里的高管退位后,挂一堆顾问,非执行董事的头衔--这么现实的社会,不是有内部消息,谁请你吃免费午餐那。过过冷河,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收获那些年从政的损失。

估计这几天还会有媒体挖的更深,HKU的新闻系MA,我曾经想过申请,硬条件是雅思7.5,每项不低于7分;我有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陈冉的背景,也许可以去留学申请网上找找,能不能发现她的问题,留言。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见闻杂记

<斜土路上的猫>
借着复活节假,清明节假,加上请假,回祖国了一趟。前前后后在上海,杭州逗留了大概十天。离开差不多整一年,走时候俩,回来时仨,故地重游,颇多感慨。
我还是挺喜欢魔都上海的,在上海生活的一年多,有很多不错的回忆,这次我们再回去,住在南丹东路的汉庭,周围都是曾经吃吃喝喝的地方,世博的味道已经完全闻不到了,世博出租车还在跑,耶里夏利还是要排队,街边的小店一如既往给人惊喜,水果已经贵的和HK差不多,有些饭馆儿,发廊被贵租逼上了楼。朋友们都还是那么热情、蓬勃。
徐家汇新开了家GAP,宽敞明亮,服务也很好。就在原汇银百货的楼里。楼上有间婴儿用品店,进去看了下,果然只要有钱,世界就是平的,globelization,全球一体化,几乎所有在HK能买到的进口婴儿用品,这里都有。价钱也和HK差不多。只是哺乳室灯光太昏暗了,而这几乎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的一个哺乳室了,在国内,如果你带着一个吃奶的孩子,最好就不要出来晃荡了,换尿片,喂奶诸多方便,而HK的商场都有装修的简单方便的哺乳室,婴儿护理室,上楼下楼也有升降电梯可以推小车进去。
娇娇饿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去了楼下GAP的试衣间。
GAP的试衣间,简直可以用来做专业的拍摄场地,无论灯光还是搭配,都非常棒。
在GAP买了几件衣服,购物体验也挺不错的,皇后大道中那家新开的,就不如这家,起码试衣间没这么豪华,哈哈。

<如果不注明,谁看得出是在GAP的试衣间呢>
遗憾的是时间仓促,没有到我们之前住的柳州路附近转转,只在临走时,匆匆到田林路那家炒货店买了两大袋瓜子。
我一如既往的讨厌杭州,因为交通不便利,在杭州没有车简直寸步难行,出租车少的要命,偶尔见到一个,还挑三拣四,好像他是你的上帝,救你离开苦难人间。就在离开杭州前一天,我站在公交车牌下等公交,远远过来一部的士,司机隔着十几米向我喊话:
去哪儿?
萧山火车站
不去!
然后他就在我眼前绝尘而去。我坐着K300颠颠簸簸到了萧山火车站,去退火车票。
恐怕我此生都不会喜欢杭州,除非它改善交通,在萧山火车站,我遇到了不少抱怨的游客,火车站永远是一副脏乱差的模样,兵荒马乱的,大家一起挨挨挤挤排队等去火车站的车,你和任何一个游客谈杭州糟糕的公共交通都能得到共鸣。
当然,如果你在杭州有部车,哪怕是电单车,你都会觉得山如眉黛,水也温柔。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如果你仅仅是来旅游,无论多好的心情,都会被的士司机以及粗暴的巴士败坏。我不会去这样的地方旅游。
在魔都地铁上,我抱着女儿一上车就有很多人起身让座,有一次我觉得不用坐了,还是被一个姑娘执意让座,并且建议说:你站着,车一启动不稳的。娇娇很爱笑,只要吃饱睡饱了,一天到晚的笑,有人看她她就对人笑,大家都很开心。让座的事让我感到温暖,深圳地铁上有同样的故事,而在Hk,让座的人越来越少了,去年末,我亲眼所见有一次一个怀孕的外国女人,不得不自己请求坐着打游戏的男青年让座给她。其实,并不是HK人没有这个美德,而是大部分时间,他们在玩手机,看报纸,化妆....总之,在忙自己的事。智能手机市场,免费报纸市场没那么发达,还是有好处的。

<魔都地铁上>
我整体的感觉,在上海,在深圳,都是大致相同的,公共空间里,不涉体制,靠素质和道德约束达成的事,比如让座,大家都做得很好。而只要“公家”的人一插手,准时让你生气的体验。
在上海火车站的某个出口,有个升降电梯,几乎没有任何标志,我们推着娇娇进去打算去搭地铁。电梯下去,我发现是停车场,于是又上来,门刚打开,一个着铁路服装的大叔站在眼前,劈头盖脸的问道:你要去哪儿?这时娇娇已经睡着了,我说搭地铁,并示意他小声点,他继续大声说,这个电梯不到地铁,出来,出来。
我推娇娇出来,并且再次对他说,你不用这么大声,这位大叔显然生气了,更加大声的说:我告诉你是为你好,我帮你你还不满意。。。。
我彻底无语了。
顺便提一句,目前为止国内公共场合的指示做的非常差,大部分是没有指示的,深圳机场的电梯倒是有指示,但楼层指示是贴纸,掉了。只能靠猜测碰运气。
像我这种路盲加宅男,如果跟指示,或者就别出门,或者就被带沟里。
一路上好像人人都喜欢小孩儿,对娇娇表示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有时候陌生人热情过度令我感到尴尬,我虽然也喜欢小孩儿,但犹记得没结婚时见到小孩儿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远远无法和如今我带着自己女儿遇到的广大热情的陌生人相比。
这次从国内到HK,过了罗湖关口,和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到HK的感触一样,方便,有序,整洁,尤其是当我在宝安机场地铁站买地铁票时,遇到一群河南人(请注意,我也是河南人)霸着售票机一口气买了十几张地铁票,并且一边买一边大声抱怨机器没有人方便,一边派人去换零钱,回来继续买。我就更感到秩序的重要性。
走走停停到了我们在HK的小家,用钥匙捅开门的刹那,我闻到熟悉的味道,这是我们的家,虽然我无法忍受HK处处逼仄的生存环境,没打算老死于之,但第一次对HK有了回家的感觉。而经历这一路的长途跋涉,娇娇也瞬间长大,瞬间学会了用奶瓶喝水,学会了一个人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闹闹。
分别时难免伤感,回来前一晚,小侄女抱着我大哭,哄了她很久,第二天早上我不敢出来,奶奶送她上学时我还听到她的啜泣声。
每次回去都会陪妈妈说说话,说是陪着说话,其实我只要听就好了,一起做饭时,推着女儿散步时,妈妈总有说不完的话,她说去年这时候,我将赴香港离开杭州时,看我们走远,心里牵挂又难过,几乎掉下泪来。我和家人一起生活了20几年从未分开这么久,但就算离别伤感我也仍要离开,一家人守在一起固然好,但也要看在什么地方。
看着怀里熟睡的女儿,想到自己老去的时光,是否也会这样,至少现在我不那么想,我希望我的儿女们将来远走高飞,去追求她们的生活,而我们自有我们的快乐。
还有件令我不知该高兴还是惊慌的事,那天带着小侄女在火车站等巴士时,和一对儿情侣游客一起抱怨杭州的交通系统,期间,他问我:这是你妹妹吗?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