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活下去,不要忘记,说出来

最近看了《82年生的金智英》和《返校》,发现《金智英》不是个恐怖片却让人产生了恐怖效果。《返校》是个鬼片,但属于那种看的时候挺害怕(各种声光电造型气氛),但看了之后不会做噩梦的鬼片。




按照时间顺序,撇开鬼片儿因素,《返校》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一个学校的老师张明辉和殷翠涵组织了一个地下读书会,带同学读一些左派书籍(鲁迅翻译的一些苏联文学,泰戈尔,萧伯纳等),其中的同学魏仲廷暗恋同校学姐方芮欣。方并不是读书会的人,方父是国民党官员,1949年前后舶迁台湾后父母关系不好,后来母亲举报了父亲受贿,父亲被抓,在方的低落时期,张明辉老师主动接触她关心她,二人渐生情愫,殷翠涵觉得方的身份敏感,不能加入读书会,如果继续交往下去,会影响到读书会,让张明辉和方芮欣分开,方芮欣因爱生妒,碰巧又因为魏仲廷知道了读书会的事,出于对殷老师的妒忌,她利用魏仲廷拿到了读书会的书,并把书交给训导主任--同时也是父亲的同僚--白国峰(成了白向上爬的工具),白一举捣毁了读书会,每个老师同学都遭遇酷刑,张明辉殷翠涵被枪决,张明辉老师临行刑前嘱方芮欣把魏仲廷救出来,以期保留真相给世人,方把魏仲廷救出学校后因为内疚在校内悬梁自尽。许多年后,台湾解严,白色恐怖时期结束,已经人到中年的魏仲廷返回荒废已久即将兴建为楼盘的翠华中学,取出张明辉老师藏下的一本书,说出真相。

这也许只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一个寻常的故事,但在今时今日,却显得格外有意义,电影也因此熠熠生辉,口碑和票房都非常好,也正是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它超越了通常恐怖片而更加有警醒意义--尤其是对香港人。

人世间最恐怖的不是鬼怪妖魔僵尸病毒,而是人,以及在邪恶制度下被激发出来的恐怖的人性。片中唯一的一个鬼怪,在方芮欣和魏仲廷梦里一再出现的僵尸,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这具高大的骷髅,浑身血肉模糊,没有面目只有一面镜子在脸上映照出每个它要抓的人,它带着国民党军帽,提着灯笼到处抓学生,抓到后就扼死,它只会重复说一句话:举报匪谍,人人有责。

后来僵尸的死也非常有象征意义,它抓到方芮欣后,白国峰大声对方芮欣说,记着这些事只会让你难过,忘了它吧,就当没发生过。方芮欣大声说:我知道记得这些事很痛苦,让我夜夜做噩梦,但我决定不忘记。当她说出这三个字时无脸僵尸映出的她的脸碎裂了,僵尸倒地而死—沾满冤魂血肉的僵尸,利用人的贪生怕死的弱点,自己并无灵魂。任何的J权就是这个妖怪,它最害怕的就是人们有记忆,人们不再放下一切向前看而是牢记历史警醒自己不要忘记它也就没有任何力量了。

大礼堂里审判读书会成员时,下面一排排脸上套着麻袋的学生,电影院里千人一面的麻袋套头,这些画面虽然恐怖,但只是种象征—在白色恐怖时期,信息钳制时期,每个人都是被蒙蔽的。因此虽然观影时效果惊人,过后想起却并不会在心理造成恐吓。电影拍摄手法非常成熟优秀,除了这些明显的象征,还有方芮欣从魏仲廷手里拿过书的一刻,也是在阴间,她划破他的喉咙,从喉咙里汩汩的血流中取出了一本书。梦境和现实无缝衔接。


电影的温暖在于它借张老师之口说出了那些让人落泪的话:很遗憾,我们活不到自酉的那一天了,你们要好好活下去,自酉一定会来到的。以及他对方芮欣说的话:害死我们的不是你(是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你只是被人利用了,你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

经历过228,白色恐怖的台湾人,有资格说今天的自酉民铸是前辈的鲜血换来的。国民党败走台湾后的一系列政策,其实和毛的残酷相去不远,先是在二二八事件中将本土菁英屠杀殆尽,接着又自己斗自己,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白色恐怖。


以白色恐怖为背景的电影我看过不少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墙之魇》都拍的非常好,这些电影对当时情形的还原让我们在九十分钟里感受一个军管政全的恐怖,以及自酉的来之不易,这是普世价值,张老师殷老师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读书会的老师,有一些的确是被CCP收买或者渗透的特务,但大部分只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压制言论,妨碍阅读自酉的反抗,就被当作匪谍屠杀了。

非常巧合的是,训导主任在审问老师同学后,最后也是严厉的一句:你能明白吗?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穿越中国的时间之旅-Oracle Bones 读后

记得史景迁写过一本书叫《追寻现代中国》,这本书我没看过,前几天看到有推友这么评价史景迁:


"曾静案,臣工们反复上奏要求极刑,雍正反复下诏说要赦免。史景迁居然说,是臣工们对赦免极为愤慨和不满,最后是雍正迫使臣下接受他的看法。连三辞三让和恩归于上都不懂,这水平和孔飞力、魏斐德并列,不合适吧?"


就以上这个案例而言,中国人了解中国都很难(需要阅历见识以及在酱缸里打滚足够久),更不用说一个美国人了。史景迁在《纽约时报》书平盛赞何伟(Peter Hessler)的这本《Oracle Bones: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甲骨文)。


看完后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也多了一些。这本书大致是何伟为不同的杂志写的特写集合,这些杂志包括<国家地理>,<纽约客>等,这些文章虽然是单独发表的,但围绕了一个大主题:传达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经过编辑整理之后结构浑然一体,丝毫不觉得是不同时期写的。

何伟写他在涪陵教书时看到中国编订的介绍美国的教材:美国充满了失业,暴力,有个学生在教室上自习时被强奸了等等,他说,美国的记者在美国写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不公的现实,小到地方大到中央(水门事件),但写中国的新闻时就充满了猎奇,就像中国编订的谈美国的教材,他用的词是:Voyeurism (窥私癖),我想中外都一样吧,中国对美国也充满了猎奇和抹黑,长期以来,在两个国家普通人眼中,对方的生活都是水深火热。

何伟说他因此不喜欢写(那些猎奇的)新闻,喜欢特写(features),因为特写没有时效要求,可以长期追踪一件事,一个人。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深度采访长时间准备--这就是为啥他做了《纽约客》第一任驻京记者。在此之前他挂靠在另一个美国报纸的北京办事处,终日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游荡,或者南下北上,体验大地,了解中国。这是《寻路中国》的背景。

因为《纽约客》的稿费非常高,他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发一篇稿就够他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了,因此可以更从容的采访,搜集资料。这也是看这本书另一个感受,旁征博引中外文献纪实加非常多的采访实录。他甚至看了不少盗版DVD去了解911和北京奥运时盗版碟的流通情形。通过这些材料,何伟描写出一个自1949年到2008年以来的巨大变革过程,以及风云激荡中,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命运和选择。

豆瓣上有人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宣部敏感词大合集了,的确如此,但上点儿岁数的人(比如我)都明白,敏感磁的词库是逐渐壮大的,这本书也见证了敏感磁逐渐壮大到啥也不能写的程度。

大体上《甲骨文》分古今两部分,古,围绕的是对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写了49年前后这批海龟的选择以及各自不同的命运,有赵罗蕤,陈梦家夫妇,以及被赵罗蕤劝回来的巫宁坤先生,今写的就比较多了,主要是追踪他以前教过的学生的生活轨迹,还专门写了姜文的一个特写(后来何伟说这篇特写被纽约客毙了,没发表,挺对不起姜文的),主要是拍摄《天地英雄》期间的采访,写了他过去导演的那些电影(大部分都被禁了),深圳一个电台节目今夜不寂寞的主持人,一个畅销书作家,一个换黑市美钞的辛姜人(最后他通过一个中介机构用商务护照去美国申请了政治庇护,在美国展开自己的(外卖员生活)美国部分写了一些汉学家,最好玩的一个教授业余时间办了个网站卖中国字儿(纹身或者艺术品装饰需求)帮取中国名字,居然发财了。

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很真实,看完令人感动或唏嘘。我很为他那个一直坚持听美国之音学英语的学生感动,他在温州做了私立学校的英语老师,匿名举报了当地教育局泄露试题受贿。也为巫宁坤,陈梦家回国后的遭遇感到唏嘘。巫宁坤最后说也许我没回去的话继续在芝加哥大学做教授,可能会写几本英国文学研究专著,但现在我觉得《一滴泪》(巫宁坤回到美国后用英语写的回忆录)更重要,毕竟研究英国文学的专著很多了,不缺我那几本。

这是他的反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当年的那批海归,怀抱建设祖国热情的有,想回来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干一番事业的也有。他们的下场都很悲惨,但当局者迷,而且谁能料到回去后再也走不了,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手。

看了这几本他的书后,我觉得何伟首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总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他接触的人,长城脚下的小派出所民警,文革时写大字报攻击陈梦家的红卫兵等,他都试着去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最后回归到人性层面,每个人都是值得怜悯的;

其次他的感受力非常强,采访不同阶层的人,他能通过对方的表情,反应,回答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因此,像好的演员一样,好的记者也能活很多种人生。

同时,何伟常常突然在严肃的写作中写出非常棒的冷笑话。
例如:新疆人Polat (化名)到华盛顿,晚上在街上用公用电话时被两个黑人用枪顶着打劫了(损失了几十刀,没翻出来藏在里面兜里的几百刀)他一直没跟何伟说这个事,后来何伟才弄明白他是觉得有点丢人,何伟说你做的很对那是被人用枪指着时最好的反应(趴地上,听话)。他说我是新疆人,我应该反击,我在北京胡同里被打劫时就吓退了好几个东北人。现在在这儿,太丢(新疆)的人了。

再例如,采访完台湾的总统大选,何伟写道:中国人非常喜欢吹嘘自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对于现实,他们谦虚的惊人: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多给中国一点时间。

何伟向中宣部外交部申请《纽约客》的名片,公章,外交部发给他是:纽约人(Newyorker);他说,通常中文都叫《纽约客》,海外华人还有中国很多报纸杂志都这么称呼的,对方不乐意了:纽约人更准确。于是他名片上印着:美国 纽约人 何伟,他写道:anyway,我永远都是一个骄傲的密苏里人。(何伟老家是密苏里)

这本书台湾出了完整的繁体中文版,如前所述,作为一个敏感词和敏感事件大合集,我觉得是不太可能出简体版了。想看的同学或者看台版或者就看英文版吧,并不是很困难。

我发现英文版的副标题有好几种:
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
A journe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