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史景迁写过一本书叫《追寻现代中国》,这本书我没看过,前几天看到有推友这么评价史景迁:
"曾静案,臣工们反复上奏要求极刑,雍正反复下诏说要赦免。史景迁居然说,是臣工们对赦免极为愤慨和不满,最后是雍正迫使臣下接受他的看法。连三辞三让和恩归于上都不懂,这水平和孔飞力、魏斐德并列,不合适吧?"
就以上这个案例而言,中国人了解中国都很难(需要阅历见识以及在酱缸里打滚足够久),更不用说一个美国人了。史景迁在《纽约时报》书平盛赞何伟(Peter Hessler)的这本《Oracle Bones: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甲骨文)。
看完后我觉得对中国的了解也多了一些。这本书大致是何伟为不同的杂志写的特写集合,这些杂志包括<国家地理>,<纽约客>等,这些文章虽然是单独发表的,但围绕了一个大主题:传达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经过编辑整理之后结构浑然一体,丝毫不觉得是不同时期写的。
何伟写他在涪陵教书时看到中国编订的介绍美国的教材:美国充满了失业,暴力,有个学生在教室上自习时被强奸了等等,他说,美国的记者在美国写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不公的现实,小到地方大到中央(水门事件),但写中国的新闻时就充满了猎奇,就像中国编订的谈美国的教材,他用的词是:Voyeurism (窥私癖),我想中外都一样吧,中国对美国也充满了猎奇和抹黑,长期以来,在两个国家普通人眼中,对方的生活都是水深火热。
何伟说他因此不喜欢写(那些猎奇的)新闻,喜欢特写(features),因为特写没有时效要求,可以长期追踪一件事,一个人。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深度采访长时间准备--这就是为啥他做了《纽约客》第一任驻京记者。在此之前他挂靠在另一个美国报纸的北京办事处,终日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游荡,或者南下北上,体验大地,了解中国。这是《寻路中国》的背景。
因为《纽约客》的稿费非常高,他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发一篇稿就够他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了,因此可以更从容的采访,搜集资料。这也是看这本书另一个感受,旁征博引中外文献纪实加非常多的采访实录。他甚至看了不少盗版DVD去了解911和北京奥运时盗版碟的流通情形。通过这些材料,何伟描写出一个自1949年到2008年以来的巨大变革过程,以及风云激荡中,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命运和选择。
豆瓣上有人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宣部敏感词大合集了,的确如此,但上点儿岁数的人(比如我)都明白,敏感磁的词库是逐渐壮大的,这本书也见证了敏感磁逐渐壮大到啥也不能写的程度。
大体上《甲骨文》分古今两部分,古,围绕的是对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写了49年前后这批海龟的选择以及各自不同的命运,有赵罗蕤,陈梦家夫妇,以及被赵罗蕤劝回来的巫宁坤先生,今写的就比较多了,主要是追踪他以前教过的学生的生活轨迹,还专门写了姜文的一个特写(后来何伟说这篇特写被纽约客毙了,没发表,挺对不起姜文的),主要是拍摄《天地英雄》期间的采访,写了他过去导演的那些电影(大部分都被禁了),深圳一个电台节目今夜不寂寞的主持人,一个畅销书作家,一个换黑市美钞的辛姜人(最后他通过一个中介机构用商务护照去美国申请了政治庇护,在美国展开自己的(外卖员生活)美国部分写了一些汉学家,最好玩的一个教授业余时间办了个网站卖中国字儿(纹身或者艺术品装饰需求)帮取中国名字,居然发财了。
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也很真实,看完令人感动或唏嘘。我很为他那个一直坚持听美国之音学英语的学生感动,他在温州做了私立学校的英语老师,匿名举报了当地教育局泄露试题受贿。也为巫宁坤,陈梦家回国后的遭遇感到唏嘘。巫宁坤最后说也许我没回去的话继续在芝加哥大学做教授,可能会写几本英国文学研究专著,但现在我觉得《一滴泪》(巫宁坤回到美国后用英语写的回忆录)更重要,毕竟研究英国文学的专著很多了,不缺我那几本。
这是他的反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当年的那批海归,怀抱建设祖国热情的有,想回来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干一番事业的也有。他们的下场都很悲惨,但当局者迷,而且谁能料到回去后再也走不了,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手。
看了这几本他的书后,我觉得何伟首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总是平等的对待每个他接触的人,长城脚下的小派出所民警,文革时写大字报攻击陈梦家的红卫兵等,他都试着去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最后回归到人性层面,每个人都是值得怜悯的;
其次他的感受力非常强,采访不同阶层的人,他能通过对方的表情,反应,回答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因此,像好的演员一样,好的记者也能活很多种人生。
同时,何伟常常突然在严肃的写作中写出非常棒的冷笑话。
例如:新疆人Polat (化名)到华盛顿,晚上在街上用公用电话时被两个黑人用枪顶着打劫了(损失了几十刀,没翻出来藏在里面兜里的几百刀)他一直没跟何伟说这个事,后来何伟才弄明白他是觉得有点丢人,何伟说你做的很对那是被人用枪指着时最好的反应(趴地上,听话)。他说我是新疆人,我应该反击,我在北京胡同里被打劫时就吓退了好几个东北人。现在在这儿,太丢(新疆)的人了。
再例如,采访完台湾的总统大选,何伟写道:中国人非常喜欢吹嘘自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对于现实,他们谦虚的惊人: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多给中国一点时间。
何伟向中宣部外交部申请《纽约客》的名片,公章,外交部发给他是:纽约人(Newyorker);他说,通常中文都叫《纽约客》,海外华人还有中国很多报纸杂志都这么称呼的,对方不乐意了:纽约人更准确。于是他名片上印着:美国 纽约人 何伟,他写道:anyway,我永远都是一个骄傲的密苏里人。(何伟老家是密苏里)
这本书台湾出了完整的繁体中文版,如前所述,作为一个敏感词和敏感事件大合集,我觉得是不太可能出简体版了。想看的同学或者看台版或者就看英文版吧,并不是很困难。
我发现英文版的副标题有好几种:
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
A journe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