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字引发了大量反馈,这些反馈里一部分条件反射式的无脑喷,一部分是有理有据的争论,我到了这个年纪和网龄,对于喷子就直接无视了,心情不好时会删了或者b了。对于那些有教益的争论,对我启发很大,内心是非常感激的。我这条文字,在如今这个环境,首先就是政治不正确的,我并非有意为之,和其它文字一样,只是直抒胸臆,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坐下来发了,仅此而已。
经过一系列的激荡,我发现我这个看法有非常大的问题,并且我自己也找到了反例(致命的女人,why women kill),把这个言论修正了一下,又发了一条:影视剧烂不烂和LGBT及政治正确没关系。好的影视剧也会有齐这些因素,但因为角色和剧本的强大,你根本留意不到这些,例如《why women kill》三代women分别是白黄黑,例如《肖申克的救赎》里摩根弗里曼的表演,你会聚焦在这个人物和故事上,根本不会意识到肤色这个问题。
总之,一番风吹雨打我觉得收益颇多,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这就是我理解的言论自由的好处,像我回复里说的:让你觉得不舒服了才是触及灵魂的。的确。这条文字让这么多人不舒服了,我也算触及了不少灵魂了。
整理几个比较有意义的反馈:
- 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多拍一些包含这些因素的影视剧,多拍才能有竞争有进步。正如以前电影里没有这些因素也不少烂片也要多拍才能竞争中进步一样。
- 这是市场行为,影视公司也许是刻意加入这些元素去扩大市场。
- 针对少数人群的歧视一直是存在于文艺界的,多一些这样的影视剧,这些少数人群的演出机会也会更多(才能提高演技和剧本能力等),例如早期电影里亚裔很少能担纲主演的甚至戏份都很少(且负面居多)。现在已经改观了。
什么是喷子型的言论呢?基本上喷子型的言论的共同特点就是鲁迅说的,看到穿短袖露出胳膊就能联想到裸体那种跨越式的非理性言论。比如:
- 你看的电影电视太少了,没见过世面。
- 你没有LGBT朋友,没有接触过这个人群,所以觉得奇怪;
这种推论式的回复跨度太大了,属于臆想。还有些故作高深(其实九成是无知):
- 你对你谈论的领域太无知了,然而ta本人也没有发出哪怕是一句这个领域的知识。
- 你应该好好去看看XXXX,然而ta本人也没有发出哪怕一丁点关于XXXX的观感。也许ta觉得不屑,但这种我默认就是傻逼,拉虎皮做大旗,自己根本没看过就冒充。
还有一类直接生理条件反射,只会用标签的,我连列都懒得列了,这种我一概目为傻逼言论无视了,根本不会花任何时间去回复和争论。
这些年来我反对过很多东西也支持过很多东西,慢慢的我觉得有一些反对的东西已经变成常识,不需要再刻意去提了,例如地球上最大的邪教CCP,例如关于中国的各种批评,我觉得已经不用再说,我已经说了很多,该说的都说完了。
但有一样是人类普适的就是言论自由,关于这个话题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复杂性,年初我重看了一遍《苏格拉底审判》这本小书我看过三遍了,至今落笔,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评论,我想我应该再看几遍。
和霍师傅的争论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言论自由的框架,有政府层面的(言论立法),市场层面的(公司文化和市场营销的意识形态取向),个人层面(道德压力,道德指责)。
在苏格拉底时代是没有这么清晰的框架的,最后他死于言论(而不是言论引发了什么后果),用自己的死来证明雅典(一个高度民主的政体)是会因为言论治人死罪的。自我辩护时他故意激怒陪审团里不喜欢他(的言论)的那些人。
我发那条文字虽然有不少意气用事成分,但也的确和近年来看到的荒唐事有关,大学开除教授,公司解雇员工,非常多我觉得过火的案例。真的有点儿“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感觉。”
在我看来,人类大部分的言论都经不起这种灵魂深处的拷问(动机论是最险恶的),都经不起放大镜下的观测。就像Papi酱拍过的那个视频,你无论怎么说话,都会引起某类人的不适。这应该是个常态。
当你开始被迫为自己的言论辩解,你就进入圈套了,你说的越多引起的误解就会越多(因为你已经被舆论定性了)。所以我通常只会关注事实而不是评论和观点。事实错了需要更正,观点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这正是言论自由的真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