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Wealthy but not stuffy

几乎每个文艺青年的理想生活和《Match point》中的Chris说的差不多:Wealthy but not StuffyEnjoying his fortune,having a grand time, supporting the arts (富有而不庸俗,享受财富,钟爱艺术),只是没他帅,没遇到白富美而已。
  Chris是个来自英国小镇的伦敦漂,教人打网球,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打明星赛,巡回比赛拿奖,做网球明星,但他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听歌剧,读小说。性格沉静内敛,谈吐优雅,虽然从小地方来,但不卑不亢,颇有主见,更重要的是,长得帅,擅泡妞。
  他打网球,读书,听歌剧,全都学以致用,他不相信努力而更相信命运中的运气。跑到伦敦教网球不是他的理想,他只是想碰碰运气。
  他碰到运气,结识上流社会的一家人,并迅速的攀上白富美,加入这个大家族从此平步青云,但人总是贪婪的,得陇望蜀,梦想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天,目标达成,新的梦想会立刻出现,人的贪心是世界进步的动力。
  家庭聚会上,他结识了和她背景类似的诺拉,这个惹火尤物点亮他理性之下的野性,他对她一见钟情,两人大雨中一番激情之后,他再也提不起兴趣和自己的白富美太太做爱了。
  后来的故事跌宕起伏,完全是一出希区柯克式的惊悚剧(这部电影也被划分为thriller),他享受着自己的好运气,东食西宿,享受着太太家族的财富,并利用工作时间和诺拉狂野偷情。
  诺拉怀孕了,并且二人『日』久生情,要说他对诺拉才是真爱,但他这样的人,始终是理性的动物,被诺拉逼婚之下,动了杀心。他冷静的策划了一起漏洞百出的谋杀,又是靠运气逃过了审判。观众应该相信他不会为自己的罪孽负疚(他对老妇和诺拉的鬼魂说,有时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牺牲一些无辜的人),并会过完一生富足的生活,他还会出轨寻找激情,但会更加小心。
  上帝对他的惩罚是什么?也可以说完全没有惩罚。
  也可以说,让他亲手杀死一个他爱的要生要死,做的淋漓尽致的胸大屁股翘的尤物,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天地间的良知正义在哪里?天地间根本就没有良知和正义。
  过50而知天命,70几的伍迪.艾伦拍了这部嘲弄常识的电影--立意大概是这部电影唯一印着伍迪.艾伦风格的地方。
  人老精,鬼老灵,伍迪艾伦通过这部电影告诉观众,人的努力在运气(天命)面前何其渺小,然而这些偶然的运气中又有不少必然的成分:
  Chris选择做富人的教练是有计划和目标的。
  Chris没有犯罪记录,给人彬彬有礼,诚实可信的印象,所以,老实人说谎能骗到所有人。再加上警察的定式思维,让他最终脱罪。
  虽然这是部没那么强烈的伍迪艾伦风格的电影,但出自老头之手的对白依然犀利而耐人寻味,既有无敌艾伦式的黑色幽默,又增加了几分英式幽默的冷和硬。几场Chris和Nora调情的戏尤其精彩。斯嘉丽约翰逊性感的双唇和声音,挑逗的眼神和这个角色真是天作之合。伍迪艾伦也加了一些小细节让电影更丰富,比如Chris的岳父和家人说起他时说:他和我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后来Chris就重演了《罪与罚》的剧情,枪杀了老太太。估计他也是从这本小说得到灵感(文艺青年们,看看你们的书都读到哪儿去了?)
  这部电影,伍迪艾伦在美国拉不到投资,而英方有意向,但希望故事发生在英国背景下,老头立马修改了剧本,把纽约改成了伦敦,最终由BBC和另外几家公司联合出品。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我记得很早以前,大家都传过一个故事,关于天文学家第谷的,邻居笑话他说,你天天看书观星,一点用也没有,于是他夜观天象发现了下年豆子会丰收,种豆得豆发了财,这是个相当浪漫的故事,年代久远不知道真假,和古典小说里那些意淫一样,读书人总是想意淫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意淫自己无所不能,上马能杀贼,下马能做文。而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百无一用是书生才是真理,大部分书生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迂腐可笑的SB,而读书本也没有实际效用,不能立刻变现。发财的永远是土豪-对就是世俗标准下又土又俗那种。
  这部长篇小说试图塑造一个超凡脱俗的有文化的商业人物,该人无所不能,掌握着宇宙先机却又看破红尘。可以富有而不庸俗。书中谈了不少佛法和音乐---需知这本小说写于93年,花和尚满街走的如今,谈禅说佛几乎成了庸俗第一。
  这种古典主义小说很久没看了,已经记不起什么缘由,我买了这本书,封面是电视剧的剧照,包装的像是盗版书(好像现在出了新版)。
  小说人物不多,事件也比较单一,是本不错的小说,但绝对称不上好,更没有封底推荐写的那么厉害。
  这个故事中的丁元英倒是让我想起陈年,想起中国人做生意的风格--也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丁元英所说的文化属性,这个概念可能93年提出颇为新颖,现在大家都知道,其实就是讲文化基因,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练就的小农DNA。
  丁元英是个出国留学,天赋加学识,让他可以跳出来看到中国的小农DNA(现在这样的人大把),面对强大传统,他的选择是赚一笔,然后离群索居,归隐田园,享受宁静的个人生活,然而树欲静风不止,爱情终于找上门,因为爱情他不得不再次出手,完成了一次中国式商业风格和中国人小农DNA的完美展示,最终女主角意外自杀,爱情梦碎,他一手策划的这招你死我活的生意,几乎变成零和游戏。
  而他本人,在众人的误解中,在至爱自杀的忧伤中黯然离国,去法兰克福继续他的隐居。
  我倒是挺佩服这一点,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先知和独特的人终究是不被理解,应该懂得品尝这些误解学会享受寂寞。
  现在我们来反思一下中国式的商业竞争。小时候看《北京人在纽约》,演到王启明和David的竞争,不觉为美国人击节叫好。王启明利用自己已经离异的妻子,窃取了David(后来他老婆嫁给了David)的商业机密,抢得先机,打败了David的公司,David知道真相后,非常伤心,和妻子分手。这是美国人不能接受的背叛。然后宣布破产,加入王启明的公司,做搬运工。后来王启明被钱烧的不知道东南西北,家嘈屋闭,浮躁而空虚,David默默的东山再起了。
  这个故事是个很好的中美比较,中国人什么德行,美国人信奉的商业逻辑,一目了然。
  中国人从来不会去想双赢---中国生意人眼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成功就成仁。这就是本书中林雨阳自杀的原因,丁元英看到了这个规则和结局,在中国扶贫就只有劫富济贫一条路,不可能有双赢的第二条。或者你去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重新洗牌,或者就在商业战场上整合工农兵力量,干掉已经成功的资产阶级。
  每个人都自有其命运,这事儿是造物主决定的,外力的帮助他改变命运只能引他走向疯狂然后灭亡--这是刘江的故事,在这个人物身上,丁元英更像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爱你变成害死你。
  丁元英的愿望是美好的,他说希望大家不要依靠什么救世主,要靠自己,命运在自己手上。(另一层意思就是:救世主其实会害了你们的),但是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里是没有个人个性可言的,营营役役,甘做奴隶,不愿思考,不愿尝试,从不主动且逻辑混乱不清,一面唱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面又唱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这样的一群人,怎会有得救?

百分百政治不正确

大独裁者 是个 集各种政治不正确于大成的笑片,看这种电影和看人骂粗口,看毛片,看暴力电影一样,可以宣泄人们的情绪。非常过瘾。
  佛洛伊德总结过,世间一切欲望,说到底都是性欲。这样看来,这种电影就是政治毛片啊。--和看毛片一样,你别以为你也可以做那么久,别以为叫的欢腾就很享受--那不过是导演的要求,演员的敬业。
  同理,人们也只能在电影里宣泄一下自己被理智压力的非理性---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些狂野的想法,如果人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那是非常可怕的事。还好,片中只有独裁者一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你会发现吊诡之处,随心所欲做自己并不是最快乐的,人这种动物只有在规则下才感到满足快乐。所以理性的压抑,几乎可以算成本性之一部分。)
  影片纯为搞笑,对民主与独裁的演绎颇能命中一些人--比如环球时报参考消息读者群---的智商范围。
  首当其冲黑掉的,是女权主义者和新左知识分子。女主角就是个女权主义者,同时是个绿色联盟(NGO)的主事,政治正确绝对拥护者SB新左份子。同时,新左和年轻的女权主义者很容易冲动,热情过度,走进形式主义温床,她说:
  我大学后交的男朋友全都是有色人种 !(以此证明自己不歧视有色人种,实在是种形式主义和用力过猛)
  阿拉丁将军答:因为有色人种都不怎么挑挑拣拣的 (意思是,你这样的也只有他们能接受了)
  她在警察局骂警察,滔滔不绝一大套女权主义,尊重少数族裔,尊重弱势群体理论之后,说,我不是空口无凭,我是有理论根据的,我大学修过女性文学!
  这一通下来,看得独裁者阿拉丁目瞪口呆--这样也行啊!!爽。
  其实盲目同情弱势群体,盲目推动所谓平权,是对正常人的一种反向歧视,而坚持政治正确的左派知识分子和女权主义分子,在此议题上,的确有点过分。
  影片特意滑稽的反讽民主和独裁的管理风格,在管理店铺上做了比较,可见独裁多么的高效率低成本。而民主如何的把店弄的一塌糊涂,频临倒闭。
  阿拉丁最后在联合国的那段演讲则是迈克.摩尔和环球时报上身,一副美国最万恶,民主不是万灵丹的语气。最后的场面尤其搞笑,独裁者继续保持着独裁本色,开着坦克驱赶投票的人去他的票箱因此是得票率98%,而嚷嚷民主女权主义的女主角则嫁入豪门,过起独裁国家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仍是《波拉特》的制作班底,但却没有前者纯粹和彻底,上面列出的几处硬伤,令这部本来可以很欢乐的政治戏剧多少显得有点做作。
  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只政治不正确的魔鬼,都压抑了不少政治不正确的想法,拍这样的电影,相当于帮大家打飞机,是绝对安全的,不用像帕索里尼一样被人拍死。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