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捐肾小说门


读这篇小说之前我一直在根据报道里的只言片语想象这小说啥样,比如,我想到的一个可能是,春桃是个像罗伯迪尼洛塑造的《出租车司机》一样愤世嫉俗的人,也许她是个性工作者,见过人性的阴暗,见过光鲜人物的另一面,因此看透人世,变得非常synical,结果,有个和她毫无关系的人在她将死时捐肾给她活命,令她新生--心灵上和肉体上的重生--令她意识到原来世上真有这样善良的人。然后,情节转折,Rose(捐赠者)要求和她会面,她变成她追求自我的一部分,于是她又变回原来的自己--继续愤世嫉俗,原来人人都一样,世界没有变,世界上也没有纯粹善良的人,于是她拒绝配合她的“表演”。如果这篇小说是这样,也算是一篇合格的小说。但并不是,这篇小说没有这些起承转合。


这篇小说大意是一个中产白人女性捐出自己一个肾给了一个车祸(车祸原因很可能是酒驾)病危的华裔女性春桃,写了封信给她请求见面,春桃觉得尴尬,家住城中村且家里破乱没法见人,但也不能拒绝,于是挣扎病体去买了礼物卡片,把家里稍微拾掇了一下迎客。故事的主要冲突就是两人的见面,故事对人物的发掘也停留于此,没有任何深入。 接下来的情节有些是不同心态和身份间的误解,有些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春桃什么也不想说,后来她老公客套话说完了也不知道怎么继续了,就离开家说:你们俩好好交流交流吧。只有两人在场,她索性破罐破摔有啥说啥了,例如还开了个蹩脚的玩笑,Rose问她车祸的事,她说我还碎了根儿肋骨,你有没有多余的?Rose十分震惊,感到尴尬,但也不好发作,又哭又笑了一阵,春桃说,你倒底想要从我这儿得到啥?Rose扭捏了半天说,我就是想跟你合个影,然后就拉着她选好了角度自拍一张,又申请在春桃家那张她奶奶留下的极具中国风味的摇椅上拍一张合影,春桃努力的配合,希望拍完赶紧走。一开始进门时Rose甚至拍了春桃拿出来招待她的Riz饼干,所以最后故事的内核肤浅的停留在Rose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产生了圣母救世心态,但春桃认为她就是想发个朋友圈儿炫耀一下自己多么白莲花。故事到此结束了。


作者仅有的描写才华都用在营造一些误解和冲突上了,例如一进门握手时,春桃手心出汗了,握完手就在膝盖上擦了擦,给人感觉像觉得对方的手不干净一样,例如她一再描写这对立的两个人:一个白人中产不缺钱不缺爱寻找心灵的救赎,一个亚裔底层,每天面对的是不懂爱的华裔丈夫,以及我们都很熟悉的中国式父母的柯索,她的生活里没有真正关心过她,爱过她,所以她的思维方式就是凡是付出都是要求回报的,接受捐赠肾脏这个“恩情”太大了,她不知道怎么偿还,因为阶层差异产生的自卑强烈到了一定程度转化成了愤怒,嘲讽,愤世嫉俗。她无法和Rose沟通,她们站在不同的位置,无法感知对方,都不知道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Rose不知道春桃需要的是永远不要和捐赠者联系,春桃不知道Rose需要的只是确认她的付出拯救了一个人,只需要是个正常人即可,说些客气话,做个常常往来的朋友。在这种错位里,两败俱伤。


所以,这篇小说无论从技法还是题材发掘上都不成功,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捐赠肾脏是个善举,在任何时代都是善举,而这篇小说只有在当今这个时代才能成为文学。


当今是个什么时代呢?Sonya Larson 和Dawn Darland之间的诉讼,对道德,友谊,艺术操守的拷问,都非常典型的反应了我们生活这个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两点:一是每个人都习惯了在社交网络里表演;二是文学艺术都拼命的追求政治正确和进步。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了在社交网络表演,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把Dawn捐赠肾脏这件事演绎理解成为了炫耀优越感,Dawn自己说过她做决定的过程,并且通过了心理测试,但大家把她的这种表达也当成了表演的一部分。Sonya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才创作了那篇短篇小说,这是非常悲哀的。


Sonya Larson的小说表明,她不是那种可以精神分裂的作者,她还处于我手写我心阶段,后来Dawn的律师拿到的Larson和朋友私下的小群聊天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她就是这么理解Dawn的行为的,她不仅这么理解Dawn的捐赠,还聪明的搭乘种族冲突的快车,亚裔VS白人,底层VS中产,可以说把这个肤浅时代的红利吃到尽。


所以,错的不是Dawn,也不是Larson,首先是给与Larson这篇不成熟作品褒扬的小说杂志,其次是举办读书节的波士顿文化机构。最近这些年我的确看了不少莫名其妙的获奖作品,例如李羿云的一些短篇小说,完全就是《知音》水平,但每次都登《纽约客》,例如去年的欧亨利短篇小说奖,那个作品也就是《故事会》级的吧。要知道以前纽约客的作者可是John Updike,塞林格,海明威。


我们这个时代有好作品吗?我相信是有的,但可能没那么容易看到,好的电影得不到投资,得到投资的勉强拍出来的也得不到足够的宣传,院线里充斥着肤浅的三流影视,杂志上充斥着浅薄的三流文学。大家嘴巴里津津乐道着这些肤浅不堪的东西,称之为艺术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时代。


关于二人的官司,我觉得还有些值得商榷之处,我觉得Dawn其实没必要这么小题大做的,其实这是变相的帮Sonya宣传了,她用了她发在FB的信件,在法律上构不成抄袭(因为占篇幅太少了)。我觉得她更多是感到自己被时代误解的委屈而为自己不平,她被这个时代裹挟进“炫耀优越感”的动机论中,非常难接受这种误解,于是大兴诉讼。其实她不必如此,但不如此可能我们也看不到这背后的龌龊了。


这个诉讼展示出的双方,让人从头到尾看到Sonya是怎么创作这篇小说的,显而易见,她人品不怎么样(潜伏在群组里偷偷记录素材,写好了小说也不打招呼,被人告了辩解说和你没关系等等),但我是不太赞同对作家做道德审判的,当她是个作家身份面对众人时,判断标准只有作品好坏。作品好她是个好作家,作品不行她是个差的作家,至于人品,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时的判断标准。我们知道很多艺术家是把她/他追求的艺术放在第一位的,抛妻弃子(抛夫弃子的也有,例如亦舒),欺世盗名的不少,作家对普通人负责的是他/她的作品而不是人品,当然Larson没到这种水平。


当然人人都有权因为人品否认作品。正如书法史上说颜真卿的字正直高尚,赵孟頫的字有媚骨。其实我更喜欢赵孟頫,看不出什么媚骨。但我会经常因为某个歌手忽然颂圣而不再喜欢她的歌。


看了这个诉讼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手机》这部电影里小崔和冯小刚,刘震云的故事。崔永元私底下说,冯小刚刘震云请他吃饭,到家包饺子,向他打听《实话实说》的制作情况,问了好多问题,后来就根据这个写了剧本和小说,电影出来后,许多不明真相的观众真的把严守一当成了崔永元,吕月当成了和晶(巧合吧,小崔离开实话实说后接班的的确是个女性,和晶,但他俩没啥关系),鸡贼如冯小刚,恨不能小崔告他一下,刚好可以炒作一下电影,但小崔没有配合,因为他知道在中国打官司的下场,试过了。(小崔的复仇在他们拍手机2时到来了。)


我看过电影和小说版的《手机》,我也看过崔永元的自传和他好多期节目,我觉得《手机》是个好小说,好电影,崔永元和严守一没啥关系。如果Larson这篇小说写的好,我也会认为她的小说和Dawn捐出自己的肾没啥关系。可惜,她的小说不行,变成了低级的诅咒文学,骂街文学,不管写的多高明,背后的动机都掩饰不住。这类作品往往都比较差,没多大文学价值。比如冰心骂街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李昂骂陈文茜的《北港香炉人人插》,这种骂街文学因为动机太强烈了,以至于艺术手法压不住的一股怨气,怒气,或者嘲讽的小聪明。


这一场论争中,我还看到了吴绮诗(Celeste Ng)的声音,她声援Larson(因为她们是同一个 club的)把议题拉到种族问题,大意是亚裔小说家本来就不容易出头云云。我不以为然。首先根据新闻报道明显是Dawn 挤不进她们的圈子,其次,压抑小说家出来出不来,原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例如现在亚裔这个种族就成了优势。


我记得哈金在访谈里说过他在大学教创意写作时和别的讲师全无来往,他说每个人都觉得可以踩我一下。那时他休息时就一个人出去散步,但哈金孜孜不倦的写,改,无论穷困潦倒的法拉盛时期还是地位稳定的波士顿大学时期,都拿出了过硬的作品,他没有加入什么圈子,也感到受排挤,但才华还是打压不了的,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圈子和歧视存在于每个有人的地方,但人总有机会证明自己(也许道路更曲折一些)的地方总归是更好的地方。李安说过电影界对亚裔的不公,哈金说过他的遭遇,但他们两个还是在电影和文学上奠定了自己在美国的地位。而且李安的电影和哈金的小说里,并没有什么白人主流社会对亚裔的傲慢与打压,他们都更倾向于剖析华人在美的心理更多于从种族不平等角度叙事。种族角度在如今已经变成了投机取巧的手段。当你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理解成种族问题,何其方便,但问题的本质你永远也发掘不出来了。


以上就是我乱七八糟想到的,记录一下。


小说原文:https://storage.courtlistener.com/recap/gov.uscourts.mad.206189/gov.uscourts.mad.206189.1.3.pdf


报道原文:https://www.nytimes.com/2021/10/05/magazine/dorland-v-larson.html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父母决定儿女的命运,国家决定父母的命运

 

感谢中国一些电影导演,为我们记录下那些岁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做了不少,有的是记录(像顾长卫《孔雀》贾樟柯的乡愁三部)有的是还原(田壮壮的《蓝风筝》等文革戏),王小帅的《青红》中,我第一次知道“支援三线”,在书上,在人们抒情的笔下,滔滔的口中,历史是多么宏大壮丽,而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历史又是多么具体而微。前年武汉肺炎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青红》讲了几个上海支援三线家庭在贵阳山区的故事,以技校里的广播体操始,以89之后的严打终,讲述了上一代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愤懑后悔,新一代在青春期的迷惘与哀愁。片中青红的父亲老吴每天跟着女儿去学校和放学,不准她和男生交往,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不懂教育方法的中国家长,就太肤浅了。在一次和太太的争吵中,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对太太吼:你一句对不起就过去了?(当初是太太积极进步执意要到贵阳来支援三线的),十几年,好,好,好,我们是完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回上海,不能在这里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




我也理解他的愤怒和焦虑,住在深山里的上海人老吴,每天都努力的调整波段收听广播--人已经在这儿了,再不听一下就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而且,他根据听到的消息对外部的判断也是准确无误的--将来就是一个只讲钱的世界。

他对青红的吼叫无疑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事实上他给家庭的安排也没错,十八九岁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呢?尤其是在这大山里,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眼前的青春萌动就是生命中的一切,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就是她能理解的美丽与潮流的终极,情书就是她能感受的爱的终极。老吴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如果孩子就这样在这里结婚开始营营役役的生活,他就真的毁了她们的一生--因为当初一个热血的决定。但没人能理解他的预见,以至于最后他带着全家离开,奔向一个未知时,太太提出了离婚,女儿因为受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许,他还是把儿子带到了上海,他儿子长大后回看,会感激他做的这一切。




幸福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吗?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珍珍决定和吕军私奔前问青红。然后她大胆的(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她)和另一个支援三线二代吕军私奔了,她们去了外面的世界,过了一些日子又被追回来了,吕军继续他不幸的早婚(因为把女方肚子搞大不得不娶了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女儿),珍珍初恋梦碎跟着父母继续她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她不再梦想外面的世界,不再梦想美好的将来。

影片最后小根在严打中因为强奸(可能都未遂)她被枪毙(导演好心的在大喇叭播放到小根的宣判时插了一声汽车的鸣镝,她们没有听到死刑宣判,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沉默寡言的青红,将所有青春的心事埋葬,以割腕自杀未遂完成对青春和这座小城最后的回眸。老吴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离开三线建设的贵阳是正确的,尽管他太太会和他离婚,青红也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痛,这是历史留给他们青春热血的烙印伤痕,老吴抓住机会做了人生又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以后会过上更正常的生活。

留在小城里听邓丽君的珍珍也许也会回到上海,但娶了农场主女儿的吕军怕是回不去了(他父亲因公伤残),尽管在双卡录音机动感的美国流行曲的节奏里,他屁股扭的最灵活,抽烟的样子最酷,但他的青春结束了,人生的辉煌也结束了,三线建设像中国其它国家计划一样,拨乱了无数人的人生,像棋子一样将他们撒落在中国这个硕大的棋盘上,由他们自生自灭自求多福了。




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朝雾初升的初春,细雨绵绵的晚秋,残雪消融的初冬,尽管闭塞但在少年男女眼中是充满诗意的。红色的高跟鞋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紧张,兴奋,甜蜜,嗒嗒嗒,正是青春的心跳,悠扬的口琴声是甜蜜而忧伤的,邓丽君替她们抒发着心声:

你曾经对我说过,
永远地爱我,
谁知道你的话儿,
都是在骗我,
你狠心抛弃我,
也不管我死活,
谁爱我谁爱我。

这歌曲抒发的正是青红和珍珍,知慕少艾的青春期心情,也是支援三线的上海老吴们和他们又爱又悔的共产政权的纠缠。老吴强硬的改变了青红的命运,正如十多年前,国家改变了老吴这代人的命运。片尾王小帅献给他支援三线的父母们,他父母把他从贵阳带回武汉,他考上了美院,父辈的命运终于没有在他身上轮回。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真实世界不是乌托邦

 

王小波曾经写过篇杂文谈左派,左派是乐观的,天真的,热情的,他们心地善良,觉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们的理想里,有个天下大同的乌托邦,然而这种美好的想象停留在精神上可以发射正能量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旦下决心去落实,就会把一个好好的国家变成人间地狱。因为乌托邦的本质即是如此。这样完美的世界是无法在现实里存在的。

刚到香港的那年,我粤语说的很差,但总是努力开口说,因为我喜欢粤语也因为我工作和生活需要,我的主管,我身边的同事都努力的帮我纠正和提高,有时他们也会忍不住笑(例如当我总是发不准味精这个音时),但我知道那并无恶意,我不也曾经笑崔世安的“煲冬瓜”吗?

过了两年我说的越来越好了,我司又来了一个北方同事,他在另一个组,他也努力的说粤语,但他学的比较慢,办公室里于是常常有因为他说话而爆发的笑,例如他有次不知道怎么说“焗炉”,说成了“轱辘”。我们也常常拿香港明星说不准普通话当笑料,例如,古天乐有次代言汽车,主持人介绍完车问他现在什么感想,古天乐说:我好想现在就炸死他(我好想现在就驾驶它),这些笑是没有恶意的,我的香港同事纷纷表示,我说普通话肯定没你说粤语说的好。当然即便没有恶意,也许会令有些人不舒服,毕竟人人都不同。我是从来不怕别人嘲笑我口音的,但我不敢说人人如此,有人也许因为害怕嘲笑一直都不开口呢。

嘲笑口音这件事可大可小,在一个法制社会,你可以去HR投诉别人歧视你口音而那人很可能被叫去谈话甚至被开除,可是很少有人这么做,这么做的后果之一可能是同事(因为害怕被投诉)不再和你说话,哪个是更自在的工作环境,哪个环境能令你更快融入呢?显然从自己做起比要求别人或者依靠反歧视条例来保护自己更快一些。我写这个例子不是想和谁抬杠,所以,我必须列出另一种可能:你遭遇了恶意的歧视。我想正常人而言,这个不难判断吧。善意的笑,恶意的歧视,我觉得这些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可以判断的,这中间当然有灰色地带,但立法并不能解决这些灰色地带的问题,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灰色的,立法并不能把它变成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我看过本日本侦探小说,里面有个细节说两个女的在一个公司工作,A女泡茶技术高,B女长得漂亮,于是老板总是让A女在茶水间把茶泡好,让B女端出去给客户。你说,这算工作场所歧视还是同事间协作无间达到公司利益最大化呢?当年林妙可假唱事件大家也没争出个所以然。

我还有一个现实世界不是乌托邦的例子,五六年后,我粤语已经比较流利,那时我每周一次坐公司车去数据中心做维护,我们的司机换了好几次,短短二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边走边聊,司机们性格各异,他们会和我聊曾经的辉煌(在香港做司机通常是一个曾经辉煌的人最后的尊严--方向盘自己控制,不受他人领导),有个司机是前警队的,他自言做的不错但因公关原因(个子不够高,英语不够好,对外发言时形象不太好)得不到升职,愤而辞职做了司机,有天也许是他心情不好,我们聊到移民的话题,他忽然愤怒的指责,就是因为我这种人,抢走了香港人的工作,中国人的资本搞乱了香港的市场等等。天地良心,我是技术移民来到香港,偏安一隅,过着辛苦麻木手停口停的生活,百分百的在职贫困一族,也许还不如他过的潇洒快活。我当时非常生气,但并没有多说,他质问我时我说:我不想和你说话。很快到了数据中心,我下车进机房,大约半个小时后出来上车,车一启动他就向我道歉,说刚才自己一时冲动对不住,我说没事的,我并不是你说那种(有钱的中国)人,我的处境也许比你更差。一路无话到了办公室。到下一次我们又谈笑风生,聊了很多他少年时香港的生活,经过这个风波我明显感到我们的同事关系更进一层,他甚至会和我谈他离婚的事和他在警队的所见所闻,我们成了每周一见的朋友,他后来离开我司去了另一个工作我们还在FB保持着联络。

我当时没有多说并不是因为他在开车我担心和他吵架影响他情绪导致危险驾驶,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也许他今天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很可能和中国的壕有关),我之所以这么想,基于我对他仅有的一点了解,他是个正直的人,可能多少有点粗枝大叶和莽撞(也许这才是他得不到升职的主因),他冷静下来向我道歉也许更多是不想我回去向HR投诉--我是五六年的老员工了,他才刚入职半年。我从没想过向HR投诉,这首先是因为我在一个没有规矩没有法制的国家长大,天然不相信这个,其次是因为我理解他的冒犯。我理解人会一时冲动失去理智。

关于种族问题和歧视问题的电影,最好的应该是《撞车》,今天的好莱坞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这种探索在今天的好莱坞的文艺环境里是政治不正确的。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其实是慈悲。人应该慈悲为怀,多点儿耐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不要敏感的像刺猬一样处处紧张去刺伤人。彼此伤害的结果是误会越来越大,如果人人都有点儿慈悲之心,多点儿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世界完全可以是另一副模样。什么是和解,什么是更可行的方向?《撞车》里表达出来的就是:不要先入为主的判断人,多点慈悲。《撞车》有个温暖的结局:因为误解射出的仇恨一枪没有子弹,白人警察冒着生命危险救出车祸中他曾经粗暴对待过的黑人女性中产。他们对彼此的理解都更多了。这个世界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并不能把世界变成天堂,人人拿出一份真诚和耐心更有可能。左派朋友也许会质问:不抗争,哪有改变。我真心相信抗争才能带来改变,但是改变不一定都是进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写在人权宪章里的基本人权在很多国家已经是人人都有的常识。在此之上,甩着鞭子喷着口水喊进步更像是一种加速主义的变种罢了。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终于看了这部神剧

 

封城期间,用一个月时间看完了传说中的神剧《权力的游戏》,果然百闻不如一见,名不虚传,《GOT》给了我久违的追剧的快乐,这一个月里,快点做完工作,哄睡孩子,接续前晚继续看剧成了我一天最大的企盼。

《GOT》是史诗级的连续剧,雄伟瑰丽,气势磅礴,人物众多,这是它最成功之处,许多年后即便你已不记得确切的情节发展,但每个人物仍然栩栩如生,令人振奋,令人钦敬,令人叹息。龙妈历尽艰辛,成长,成熟,东征西讨,却功败垂成。北境王一家以及整个北境一诺千金,德被天下。每个挣扎在正与邪之间的兰尼斯特家族。贵族,平民,巫师,骑士,这一个个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为自己的权力与荣耀,走过血肉横飞的战场,经历惊心动魄的阴谋,这些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纠缠在当时各路王公贵族列国诸侯的联姻与对抗中,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剧中主要人物身上充满了希腊悲剧色彩:人不服气自己终将悲剧的命运,与命运缠斗一生,起起落落,最终被命运征服。在这注定失败的斗争中,每个人都像西西弗斯,把这对抗作为人生的意义。旁观的人为一些人在命运转折点做出的选择或扼腕(Rob背弃婚约从此走向失败,Jon刺向龙妈的一刀注定他孤独的命运,以及犹犹豫豫终将悲哀的stannis)或钦敬(龙妈决定放弃以暴易暴,在奴隶湾练习统治的艺术,sam从一个无知少男成长为大学士),这悲欢离合的一生,最后归于“斯人也有斯疾也“的命运。

电视剧作为大众的消遣和文艺创作,《GOT》是人类今天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了,几场大战拍的各有特色,水上的火战,雪地上的总攻,赤日炎炎下的两军对垒,在斯坦尼斯进军波顿家族抢来的临冬城时,一个俯拍镜头,两军星星点点分布在白雪皑皑的临冬城外,斯坦尼斯的人被绝对优势的伯顿家族包围,消灭,接着一个近景,刀兵相见,马上马下血肉横飞。野人和黑衣人之间的长城攻防站,私生子之战,临冬城最后一战和最后拍烂尾的君临之战,这些战争场面无论是艺术性,观赏性,都代表了人类制作电视剧的最高水平。

战争当然是权力的游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战争之外的文戏也拍的很精彩,贵族之间的阴谋与爱情,诸侯国的合纵连横,以及对人类政治制度发展的演绎都相当深入,为这部剧增加消遣之外的思考价值。

龙妈是天生政治家,她本能上懂得宽以待离自己远的人(奴隶,平民)严待自己身边的人(首辅和将领),她是天生的领袖,吸引了识时务的人。和元凯城的奴隶主谈判时不管气势还是实力都足以震慑对方:我一个月前连这8000兵也没有,现在我有兵还有龙。利用奴隶主的轻敌,轻松的拿下城池后她解放所有奴隶,当众演讲:你们的自由不是我给的,我不能给你们自由,我也不能利用你们的自由,你们的自由需要自己争取。后来当她一路南征北战拿下君临后却烧光了君临里的平民,彼时更多的险恶经历,更多的失败和分离,让她变得冷血,当大臣劝阻和指责她时她说,奴隶国都是自己解放自己的,君临里的人被皇后做人肉盾却不反抗,我就屯兵城外支持,他们都不敢反抗,活该死。虽然情节上不太符合她性格发展逻辑(太快了),但让人想到《圣经》里的天火焚城,这座罪恶之城里,没有一个好人,都该死。

她很快也会面临每个征服者面临的政治问题:打破一个旧世界是容易的,建立一个新世界却非常难。攻陷Meereen后,谋士劝她对本地奴隶主仁慈,不要杀他们(留有后用),像感召奴隶一样感召他们,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我要还奴隶以justice(因为一路上看到很多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奴隶),谋士知趣没有再谏,暴力和杀戮是奴隶国家的人民唯一能理解的语言。这对打仗与征服绝对是有利的,但坐江山时各种问题(法律和经济民生)迎面而来就不是光靠暴力可以解决的了。

后来她果然遇到她从没想过的困难:被解放的奴隶主动要求回领主家工作,她说,你们已经是自由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自由选择回去,但你不能选择继续做奴隶了,领主必须和你签约。被怀柔的领主则要求继续举办血腥的角斗大赛--因为那是阶层向上流动最快的方式之一。龙妈坚决不愿重开这以底层互斗供高层取乐的游戏,领主说:你继续举办就是像邻国表示你支持我们的传统,他们更容易接受你。龙妈决定尝试一下,她的炮友--一个在奴隶国的角斗场成长起来的次子团领导--给她出了个主意:按照奴隶主的要求开放角斗场,第一天把所有领主聚起来全杀了。估计有杀错的但不会太多。她没听,但最后还是这么解决了。角斗场开放的第一天,领主们就密谋杀害她,她的龙过来喷了一圈儿了事。

解放一个奴隶国家不难,战斗结束了统治下去真是件难事,《出埃及记》里,上帝让摩西领着一帮从奴隶国恢复自由的奴隶在旷野兜了四十年等老人都死完才正式去迦南地。建国,立法,一切从头开始。在这四十年里,这些追随摩西的人不止一次抱怨摩西打破了他们(作为奴隶)平静安稳的生活,带他们在这旷野(作为一个自由人)忍饥挨饿,甚至几次哗变,令上帝大为震怒,要放火烧了这帮愚民,摩西处于中间对上求情,对下安抚,上帝也不得不偶尔下一阵面包雨,沙漠里凭空掘个井,给这些人信心。上帝召摩西上山制定法典(十诫)的两个月,这帮人居然有一半信了邪教,上帝震怒让另一半把信邪教的这一半杀掉了。

兜兜转转四十年,这些曾经做过奴隶的人一个个死去了,孩子一出生就是自由民,长大了,以自由之身,没有任何作为奴隶的历史包袱在上帝指挥下打下了迦南地,分封,立法,一个新世界从头开始。这应该是人类建立一个新世界唯一的方式了。清算历史遗留问题,花的时间太长,效果不张,旧恨未消新恨又起,无穷无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看看美国种族问题的回响多么深长久远就知道了。

龙妈这才是艰难的探索,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最后功败垂成,死在对爱情的信任里,爱是人类唯一毕生都不能克服的弱点。正如Jamie历尽劫波,最后仍然回到暴君Cersi身边,和她死在一起。

我觉得这样的书和剧,正如东方的武侠小说,源于历史又加入了非常多的传奇,东方的武侠小说倾向历史,西方的这种Epic (史诗)倾向人物的心理和悲剧命运,整个看完后回顾发现这其实是个光之神战胜夜王的故事,其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和这个大战紧密相连。它的文化基础是非常西方的,碰巧这两年我断断续续看完了《摩西五经》(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总能在剧中看到《圣经》无处不在的影响,例如解放奴隶湾的故事和君临城的故事,君临(kingslanding)应该是照着索多玛和厄莫拉写的,电视剧里的表现就是一群傻逼首都群众,Ned stark游街砍头时围观叫好,Cersei被脱光了游街时围观叫好扔垃圾菜叶荡妇羞辱,Jamie非常了解首都民众,他对Cersei说“这群人永远围观羞辱被擒的人,不管上面坐的是谁。”,的确这群人没有事非荣辱观念,永远拥立占领君临的人永远唾弃失去君临的人,所以这个罪恶之城里的人都该死。

《圣经》之外的另一个文化基础就是莎剧,莎剧又是从希腊悲剧承袭而来。大概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小恶魔受审时,面向君临的大臣和他亲爹的那段绝望又愤慨的独白,正是莎剧里常见的手法,连舞台布景都非常话剧。
记得以前读过小白写的《好色的哈姆雷特》还原了一下莎剧表演现场,不光是舞台简陋,而且穿插大量屎尿屁黄段子粗口以及“下流”形体表演,真的,即便是浪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伟大的《哈姆雷特》,也穿插着大量黄段子和插科打诨,观众在台下时哭时笑,有时还向台上扔个果皮石头啥的,看得相当投入,我们今天欣赏的莎剧和那时候的剧场版完全不是一回事,已经清洁过好几遍了。看到Aryar在Bravos做杀手,接任务去杀人,观看了一场以乔弗里国王杀北境王为故事原型的话剧,真实得还原了当年莎剧现场,演的是一出悲剧,但中间非常搞笑搞怪,观众最后哭了,演的非常不错。还原的也非常不错。就像曾经的京戏相声,也不是像今天这般干净无聊,食色性也,市井的快乐正在于屎尿屁黄段子下三路,低俗吗?最后你仍然会看哭。所以香港电影真正承袭了这伟大的世俗传统,才会“尽皆癫狂”,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深远的影响力。

《权力的游戏》,东方有东方的玩法,西方有西方的玩法,但归根倒底都是一个玩法,马基雅维利也好,厚黑学也好,都正如包龙星老爸对他说的:孩子,你想做清官,你必须要比赃官还坏,否则你怎么斗得过他们,斗不过你怎么做好官。过去的历史一次次的给人类启示:对流氓讲道理是愚蠢的,和流氓政权讲国际规则是愚蠢的。可这样的故事还在我们身边一遍又一遍的上演,直到今天,也许这正是人类不能摆脱的悲剧命运吧。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