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死寂之城--武肺采访录

 


看完了慕容雪村的新书《Deadly quiet city》,本书主要内容是慕容在武汉解封后潜入武汉做的一系列采访,他采访了很多人,八个章节写了八种人:武肺爆发时的医生,医院的清洁工,封城期间的黑摩的司机,疫情封城期间去武汉的义工志愿者,异议人士(张展)和黎学文,亲历武肺并康复的两个人,武肺时失去女儿而变成上访者的母亲。这些记录真实再现了整个世界为之剧变的一刻,短短半年里的混乱,惊慌,无助,绝望以及每个人的选择,从而透视出中国共产党这套充满矛盾的巨大的官僚机器,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紧急事件中如何进退失据,顾此失彼,事后又粗暴的镇压,无耻的粉饰。

本书的采样非常全面(甚至某些章节里采访了管理阶层,只是最终他出于安全考虑不同意放在书里),在自媒体喧嚣,主流媒体失声的今日,这些记录尤为重要。把这众生相记录成书以备后来者参考,这是有头无尾,半真半假的短视频,贴图对话,无法做到的。

同时,这平静冷酷的文字呈现出的是真实的中国人,和大家的刻板印象不同,在中共治下的中国人,尽管在多年文治武功之下,盲目的爱国,失去自我的岁月静好,在混乱时手足无措丢了性命。但另一面,你会看到中国人和其它国家的人没有太大分别,即便在危难时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热爱父母孩子,有为公义挺身而出的人,也有不顾危险去做帮助人的志愿者,即便沦为黑摩的司机的曾经风光过的赌徒,每天靠开黑摩的维生,仍能在危急时刻不收分文帮一个聋哑人回去参加妈妈的葬礼,这位聋哑人因为出入证明陷入卡夫卡《城堡》式的荒诞中,他于是先载他离开火车站去找到另一个黑车司机(因为他的电动摩托开不了那么远),但这时聋哑人身上只有一百多块了,最后他和黑车司机都没收钱。他没看过卡夫卡,不懂得城堡的哲学悖论,但他听完慕容雪村复述这个故事,挠挠头说,K需要一个黑摩的。

写这些人物时,慕容雪村都简单的勾勒了她/他们的过去,这些人年纪从七十到二十都有,每个人的一生或者半生,都见证着中国的一段历史,他们大部分来自武汉周边,有体制内医护也有农民工,有黑摩的司机这样抓住机会发大财(后来烂赌输光了)的,也有被时代抛弃老了还要离乡背井去医院做清洁工的,每个中国人都被烙上“党性”的同时,也都没失去人性的一面,几乎书中写到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在《A man who wants to pursue the light》,这一章里,慕容雪村写了两个志愿者,其中一个写了好多口水诗(歌颂毛泽东),胸怀大志但怀才不遇,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滑稽可笑。<The darkest moment>写了两个从武肺中康复的人--一个企业家,一个普通中产。即便亲历一系列的恐惧,绝望,荒唐,死里逃生,但这些人仍然忠党爱国,毕竟他们活下来了,还得活下去。各个章节中,慕容雪村还穿插了不少“网上舆情”,例如众人对李文亮的悼念,他的微博帐号如何成了中国的“哭墙”。也是从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一线医护的工资这么低。

张展这章(My Soul Is Singing--我的灵魂在歌唱)是相对独立的,也是最令我难过的一章,在中国,选择做异议人士意味着众叛亲离,注定要尝尽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无助,最近这些年共产党政府倾向于把这些异议人士描绘成精神病患者,从岁月静好的思维出发,某种程度上,张展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于对极权的反抗,的确看上去像神经病,因为高墙太高,一个鸡蛋的无畏行为就成了神经病,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理解,张展现在系狱生死未卜,读者不应忘记她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异议者和她做过的一切。不要忘记已经是大部分中国人能做的唯一的事。

慕容雪村是小说家出身,二十年前在网上看他写《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后来出版成书风靡一时)时已经非常赞叹他展开情节抓住读者的能力,在这本非虚构作品里,他同样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技艺,例如他多次写到武汉的樱花静静的开放,在兵荒马乱的时刻,在天地同悲的时刻。樱花凋谢时漫天飞舞,武汉解禁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街道上纸钱漫天飞舞,凋谢的樱花,凋谢的生命,樱花会再开,生命却不再。还有一处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写一对老年清洁工夫妇因为不知情而被感染,相互扶持在陷入混乱的医院绝望的等待治疗,此时此刻,在城市的另一端,李文亮和另外八名医生造谣传谣被警方训诫,签下悔过书。




阅读过程也是回忆过去两年种种匪夷所思的过程,本书里的清洁工Jin Feng (金凤)失去了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她先感染,传染给老伴儿,她康复了,老头去世),Yang Min失去了她唯一的女儿Tian Yuxin,从感染到病亡的过程写的非常详细,如何奔波于医院之间被拒绝,被延误。采访时受访者边说边哭,读这两章时仍能感受那种绝望无助和巨大的不可弥补悲伤。如今同样的荒诞不经在上海继续上演,卡夫卡的《城堡》已不足以描摹这荒诞,世界上任何的荒诞小说家都要为之汗颜的真实世界,正在上海上演着。在前言里慕容雪村写他前往武汉完成这些采访的过程,惊心动魄,每天都活在被抓走的恐惧中,而如今中国甚至已经没有人可以去到上海做这样的记录。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来如春梦不多时

 

首先追求电影情节的观众一定会生气的,本片最后也没有解决凶手是谁这个问题,但中间有段时间的确拍出了侦破悬疑片的感觉,令观众怀疑这些俊男美女中,有个多情种子外表下是冷血变态的杀手,其实并不是,蔡琴演的赵淑玲就是被入室抢劫的贼人杀死的,那个居所在百德新街(铜锣湾)凌晨一两点,瘾君子毒瘾发作或者贼人踩点打劫并不突兀。并且她堕胎的对象也不是梁朝伟演的米店太子爷,病榻前梁朝伟向病榻上不久人世的周润发吐露心声时说伤害了三个女人指的应该是金燕玲,温碧霞和米店里他爸爸非常倚重也暗恋他的女同事。

关锦鹏的电影非常鲜明的特点是可以酝酿营造情绪,他喜欢这种感觉但又比王家卫家常,就像听音乐的起伏,自然而回味悠长,这部电影里男女关系几乎全是透过细节表达的,梁朝伟初见温碧霞时正在自己的生日party,准女友安排了友人和蛋糕,他却忍不住多次偷看温碧霞这桌的这三个女人,最后借醉乱发名片。蔡琴在家里做猪肚鸡为金燕玲庆生,梁朝伟和她在香港局促的厨房里有几处暧昧的眼神交接,表明她们二人都知道一些对方的秘密,眼神发生了化学反应。

类似的细节还有去了巴黎两周闯荡失败的模特儿碧莉(温碧霞)回港后呆在酒店不回家,男性友人上来给她送钱,拿了本本港杂志(姿采)给她,是她的特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我还没看,你觉得怎么样,男友人说我觉得很好,把钱拿给她(大约两千),她说,我以后还你,他说,不用了。起身离开酒店房间,碧莉拉开包拿出钱包放钱,钱包旁边是一本《姿采》杂志,她肯定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的买了看了,却要装大牌。

这些细节拍的非常好,还有一些听床和偷窥的戏也拍的很有特色,他们仨人送赵淑玲骨灰回台湾,夜晚住在她家,她深爱的前男友(正雄)已经另娶,白天她们才听过赵淑玲生前最后一晚录给他的磁带,晚上就在隔壁房间热烈的做爱,咿呀声不绝于耳,而这边梁朝伟和温碧霞并排躺着各怀心事,温碧霞听到金燕玲干呕的声音(已经怀了梁朝伟的孩子)。她直接的问赵淑玲:你有没有堕胎,和她直接问梁朝伟:你和她搞过了应该都是凭直觉。

关锦鹏谈起这部电影时(这部是他成名作)讲了很多少年往事,包括他家对面是戏院厕所,他经常看到两名明显是男人的做爱,到中学他存钱买了豪华座去这家戏院,特别去豪华区的厕所,拨开百叶窗,看到对面自己家,妈妈在阳台晾衫。其实整部电影都是从关锦鹏一个朋友的经历发展出来的,他朋友住尖沙咀,朋友的朋友住在附近,邻居被人入室盗窃杀掉了,他听到救命但以为是做梦,早上发现不是。他这位朋友很胆小,总是想起这命案,夜夜失眠,便邀关锦鹏同住一段时间,他们住在一张床,共用一个洗手间,大约两周。关锦鹏说我们关系发生了变化,变糟了。但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于是很快分开,保住了友情,这段自述非常有意思。他还提到他的性觉醒,以及对周润发梁朝伟的爱意,周梁也经常开玩笑撩他(他那时已经出柜)他说表面上当然开开玩笑,但内心还是波澜壮阔,受不了的。

关锦鹏的电影我看的不算多,但都印象深刻(越快乐越堕落,胭脂扣,蓝宇),这部电影又是部香港电影里的例外之作(票房是惨败的,只有五百多万,当时随便一部港片都能弄个一两千万票房),当时陈冠中岑建勋是德宝的创作总监,看了剧本立刻拍板同意,而同时送上来的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竟然被拒了,俞铮极力争取才通过。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秋天的童话 大卖。

1980年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也是创作人的黄金时代,影片开始时的咖啡厅是编剧导演词人聚集的地方,这部电影的雏形也是在那里谈成的,关锦鹏非常谦虚的说这部戏可以说是邱刚健的戏,我当年29岁,能有什么人生感悟? 那时周润发还没有梁朝伟红,温碧霞的职业生涯刚上路,香港稍微文艺点儿的导演和编剧,都对台湾杨德昌侯孝贤掀起的电影运动仰慕又羡慕。因缘际会有了这部例外电影。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亚裔社区的门神

 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应该是最近十年我目力所见,唯一还敢在电影里用尼格的影人。他最近这几部电影的共同主题都是对战前一代人的歌咏,对正在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尽力挽留,甚至固执的坚持,同时以一个老人的眼光充满义愤的看着越来越“进步”的当今美国社会。在《骡子》里,他演一个因为坚持不用电子商务生意失败而穷途末路的白人老人走向贩毒之路,他一路上都有惊无险,虽然世风日下,但白人和老人这两个身份仍让他避过了许多麻烦,在荒无人烟的跨境高速上他遇到一对儿坏车的黑人精英夫妇,正在焦急的寻找手机讯号,他停车帮他们换了备胎,嘴里嘟囔着你们这些尼格啊。。。


和《骡子》相比,《Gran Torino》对亚裔的“歧视”可谓集政治不正确之大成了。明里暗里俯拾即是,随便拉出一条都能被进步人士批判个五千字的。但这些批判的进步人士大部分是一群只懂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傻逼而根本不懂艺术。无论是《骡子》还是《经典老爷车》这些所谓“歧视”的话语都是艺术的真实,曾经互相开这种玩笑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老头儿走进理发室就开始种族歧视犹太人,而理发店老板也不甘示弱骂回对他波兰裔的鄙视,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了很久,直到有某个族群表示自己受伤了,真的受伤了。


而且《Gran Tarino》里也一直恶心天主教,上过战场的老人看不惯布道者。“你不过是个只上过神学院的二十出头的小处男,你懂什么生死,懂什么救赎?“,神父一直追着他要求他忏悔,因为这是他老伴儿--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要求的。他一直都是恶语相向,出言讥讽。但最后老头儿决定去死之前还是立好遗嘱,把房子捐给了教会(逝去老伴儿的意思),还去忏悔了,他一共忏悔了三件事:公司酒会上吻了女同事(不是工作之吻,心里有想法了),卖设备时收了900块现金块回扣且没交税,和子女关系不好,不懂怎么关心孩子。神父听了很震惊:就这?他说就这,我为此烦恼了半生。


《骡子》里破坏老头平静生活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时代,而《经典老爷车》里是移民,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所有人都是移民,这种冲突没那么尖锐,外在表现就是生活方式的冲突,老头看着邻居华裔(字幕说是苗族,老挝人)在家搞各种法事,活活砍掉鸡头,不打理草坪导致前院杂草丛生。越来越多的苗族迁入,把这个原本的白人社区变成了一个下沉的亚裔社区,黑帮横行(还是亚裔自己的黑帮)其它的亚裔忍气吞声,自扫门前雪。而他们的反面,老头儿有积攒了五十年整齐排列的各种工具,有长枪短枪,每周推着割草机把草坪修整的一丝不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传统美式生活方式一种是亚洲生活方式。


当然,生活方式是有高下之分的。后来在老头的帮助下,他的邻居的小伙走上正途,去做了建筑工地而没有沦入黑帮--那几乎是他们不可更改的命运,男的沦入黑帮,女的如果有能力读书离开这社区可以远走高飞,如果不行也会跟着沉沦。只是非常简单的一瓶啤酒的破冰,两类人对彼此的认识都加深了,当人和人真正互相了解时想不成为朋友都难。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都是他的过去铸就的,很难更改了,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面,战场的经历让老头儿无法放低自己硬汉的身段,从地下室搬运冰箱时他坚持要在后面推,邻居小伙让他在前面拉,更轻松一些,他发脾气不愿意,小伙说你要不去前面我就不帮你了。这就是逐渐摸索出的交流方式,虽然有点儿奇葩,但二人彼此心里都清楚对方的友善。如果小伙内心充满了被种族歧视的仇恨,就不可能和他有进一步的交往,他们也不会成为朋友,后面的事都不会发生。


《骡子》里关于新与旧的线索没有这部多,《老爷车》从一开始的葬礼上,老头气愤的盯着打鼻环穿露脐装的孙女,这名毫不顾忌着装礼仪的大学新生,新时代的青年,在葬礼上刷手机,他的长孙在奶奶葬礼上,对遗体告别时说宗教的玩笑,在老头眼里,这是废物的一代,我作为观众可以原谅年轻人的玩世不恭,但不能理解在葬礼上还要刷手机说下流笑话,更不能理解孙女直接向爷爷开口要东西。这代人真的废了,除了”进步“,什么也没有。


说到此处,以前我看电影没有种族和政治正确的意识,不会特别留意到这些,被进步人士教育几次后不自觉的开始多了这个视角,其实这个视角挺扯淡的,但总也挥之不去,《老爷车》本来就是一部拍的非常好的电影,但加上种族和政治正确的视角就是政治不正确之集大成,同时也多了寓意:一个白人老头儿的死拯救了一个无望的亚裔社区。老人第一次解救邻居于黑帮侵犯后,天真的神父质问他:你为啥不报警?可是,报警要是有用这些黑帮还能如此横行吗?这件事之后,老头成了这个下沉的亚裔社区的”门神“,他们默默的把食物鲜花放在老人门前,赶也赶不走。


也许怀念旧时代是老去的标志,但抛开这些制造出来的种族议题,政治正确议题不谈,老头儿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人有义务上战场保卫国家和国家的价值观,维护社区平安,路见不平出手相助,小到有一整套工具可以修水管,修房顶,悉心打理草坪。当他冲口而出你们这些尼格,你们这些小鱼头,你们这些野蛮人时和他拔枪救出邻居女孩儿,帮男孩儿介绍工作,慷慨的借他工具时,他是同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有时我禁不住想,许多的仇恨都源自自卑,奇连伊士活表达的这些生活方式没有多么高尚,但这种生活是真诚的,真实的,给人真实的喜悦欢欣,真实的罪疚失落。现代的美国人过不了这样的生活了,在浮躁虚伪的大环境下,对一种明知道它是好的但过不上的生活,有些人选择回望,而有些人选择激烈的批判以掩盖自卑--这其实和中国五六十年代发起的运动非常相似了。

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我又移了一次


2018-10-29,周一,一个平常的秋日,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早上我对叶卡说,根据民间自发统计进度预估,我们这周内应该就能分到CO (case officer)了,然后和平时一样送两个孩子去学校,季候风已经有点微凉。


回到办公室,手机弹出新邮件通知,一看正如所料,是移民局的,心想赶紧打印出来午饭时间拿去湾仔警察总部开无罪记录,谁知接着叮叮叮又连着来了三封,我随便打开了一封,简直不敢相信,居然直接下签了,一家四口,四封Visa granted的邮件,telegram叶卡的时候我都还不敢相信,觉得是做梦,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气,可能最近几年年会没中奖,没买六合彩,考试没遇到熟悉的机经,累积的运气都集中在这里用了吧。过了一天才消化了这个结果,这个这两年来追求的目标,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来了。




一家四口的PR签,以及EOI移除通知



我们俩的tele对话

整个移民的过程好像打游戏冲关,每一步都是在努力打怪和惴惴不安的等着下一个大怪到来中度过的:


考英语成绩凑分-->获邀-->提交资料/体检-->等待分签证官-->补料-->下签。


每个过程都会担心,会不会有什么新政出台缩减或者突然停止(毕竟真的发生过突然取消某一类移民类型的事),会不会被要求提供一些我根本提供不了的证明,直到今天想起还有后怕,背景调查,资料证明中的任何一项,都够人烦恼一阵子的了。我所有的资料都是自己准备的,也没有任何虚假,但中国不同于他国,任何一个材料证明都能让人心力交瘁,这种心力交瘁我在移民香港时已经非常彻底的体会过一次了(那时候还只需要准备我一个人的材料,现在是一家四口)。


看到香港人准备材料那么简单,只有羡慕的份儿:出生证明,中英双语的,不用翻译,不用找任何机构开具;工作证明,本身就是英文的公司也有明确的流程可以依照着合法合理的开出来,税单,网上交个申请给税局,很快就能收到,即便以前是中文的,也可以要一个英文版本,不需要翻译。


2015年末,我们决定再移一次。当时我要是知道直到这一刻我才最后成功可能会没有勇气开始。毕竟我已经在香港了而我又那么喜欢香港。所以,人生很多事都是这样,决定之前想清楚,确定了就去做,确定不做就不要再想。不要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又想东食又想西宿。成功也许会早也许会迟,但不开始什么也没有--这是我收获的最重要的经验,想清楚了就坚定的执行,遇到什么困难都努力去克服,直到达到目标。


在香港这些年渐渐明白无论生活在哪儿,生活都是自己决定的,哪里都有令人钦敬的人和行为,哪里都有不喜欢的人和行为。这次想走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还有就是我们有一点喘不过气,想换个地方生活几年。


下定决心后就开始研究各国的技术移民的政策(别问我为啥只研究技术移民,人艰不拆),同时开足马力开始了各种准备,考英语试满足基本要求和凑分,准备各种材料,认证公证和职业评估。当初真的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困难,现在回头看当年移民香港(那时我还是一个人)时准备的材料,简直是不值一提。下面是大致的时间线:




两年半

我2008年经“优才计划”移民香港(我也在豆瓣写过DIY的过程),到现在正好十年,这是第二次移,应该也是最后一次了。两次都是DIY,过程非常繁琐,除了各种官僚的荒唐的流程,也充满了种种需要思考和做决定的时刻,有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首先说一下我怎么凑分的。


基本所有的技术移民的模式都是根据移民局的框架,取得各项分数,


年龄是死的,多少分都没法改变了,

学历也基本固定了,改变学历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也无可更改。因为本科和硕士分数一样,改变只能去读博了,如果都去读到博士了,移民就有另一个通道了。

工作经验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努力拿到应得的分数就好,

婚姻关系,也是无法快速拿到分的项目。已婚且想配偶也来加分的话,配偶必须也要在职业列表,并且申请职业认证;

唯一灵活可以加分的就是语言,像澳洲英语最多可以加25分(IELTS,TOFEL,PTE 随便哪个考四项8分,可以加20;NAATI的翻译可以加5分)。

我知道一些会计审计的考友加足了这25分拿到了85分。我用这个项目拿了20分,最后分数是75;新财年的门槛分数(入池)已经从60变成了65。虽然IT现在也越来越难了,但和会计审计85才能移相比,我们已经没什么好抱怨了。


第二,说一下我做了哪些选择,以及我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个关键选择是从雅思考试转到PTE考试,这个我在这篇PTE满分经验贴里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第一次雅思考试,标志整个工程开始


十三次PTE 考试,实际考了11次,一次取消,一次no show





我PTE 考试最后结果,几乎全部满分


第二就是职业评估,我是IT专业,职业评估机构是ACS,工作了十几年,一直没什么规划,上面安排做什么就去做,IT类的乱七八糟什么都做过。决定移民后先评估了个DBA职业(我最近几年做的职位),评估出来才发现这个职业已经从189(独立技术移民)列表移除了,只能州担保。一头冷汗,马上用已有资料评了个软件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用这个递交了申请。这里要特别感谢所有帮我签名工作证明的前同事们。


到了今年初,邀请的人数越来越少(从新财年开始的1500/次,减到了200个/次),我忽然在移民局发布的职业列表更新的新闻里发现IT Security Specialist重新上了189列表,这个在IT专业里稍微冷门一点点,可能申请的人少,不在PRO RATA之列,名额也宽裕,当时在群里和大家讨论,我比较了一下工作描述和课程要求,觉得我处在可能评估到和评估不到的边缘,当时正在复习冲击八炸,如果八炸了,Software Engineer也能邀请了,而且也比较担心职业背景调查,毕竟我现在的工作和Security相关的并不是很多。


最终,思来想去我决定一试。没什么好犹豫的,其实简单讲就是500AUD买个希望,评估到了就又多一个机会,评估不到就算了,死了这条心,努力八炸,排Software Engineer的队。资料都是现成的,也不可能改了(故意改了去接近IT Security Specialist反而会令人生疑),就在线提交了一下,不到半个小时时间。这是等得最久的一次,三个多月,居然评估到了,于是赶紧又交了一个申请(EOI)。现在知道,正是这个决定让我获邀时间提前了两个月,在6月26看到8炸成绩后,我迅速更新了EOI,7月11日,新财年的第一次邀请,我就以这个专业获邀了,关键一步达成。后来根据官网数据,Software Engineer要到10月才邀请到75分。


ACS评估,我相信我踩过了所有的坑(扣减年限4年还是2年,中间中断如何计算,超过十年工作经验如何计算等等),来回和ACS通了很多信,直到搞清楚,最终我出乎预料的成功评估到了三个职业认证。


这只是我做出的决定之一。为了能早点走,我把所有自己计划的组合都提交了,我们打算去墨尔本,第二选择还有:昆士兰州(布里斯班),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所以最后我提交了以下申请:


独立技术移民(189)-Software Engineer;

独立技术移民(189)-IT Security Specialist;

维州州担保(190)-Software Engineer; (一点点希望)

维州州担保(190)-IT Security Specialist;(希望颇大)

维州州担保 (190)-DBA (希望颇大)

新州州担保(190)-IT Security Specialist;(一点点希望)

新州州担保(190)-software Engineer (希望最渺茫)

新州州担保 (190)-DBA(希望渺茫)

昆士兰州州担保(190)-Software Engineer (希望颇大)

最多时候,我同时管理这么多个EOI。(Expression of Interest)


简单总结就是我穷尽了所有可能性,全都去排队了。毕竟资料都是现成的,就是在线填表,提交。平均俩小时提交一个。后来我分数凑到75时,因为知道一定会获邀了,我只更新了两个189独立技术移民的PTE分数。


IT Security Specialist获邀后我withdraw了software engineer的申请,而且我的ACS评估已经超过两年,过期了。后来withdraw了其它所有EOI,把名额留给后面排队的人。


我括号后面的『希望很大』,『希望渺茫』这些是怎么决定的呢?其实也就是根据网上的资料加自己的分析来确定的,总体上我觉得我分析的还算靠谱(可以去做中介了^_^)。


我拿到7炸时(听说读写4项超过65),分数到了65后,提交的第一个州担保就是维州的DBA,我是这么分析的,DBA刚从独立技术移民列表拿下来,自然名额会回到州担保里,而Software Engineer的希望就没那么大,因为有很多独立技术移民(189)的也可以选择维州。果然,我提交后的第一周就收到了维州的州担保初步邀请,而Software Engineer我也交了,却没有收到初步邀请。虽然后来证明是个“虚假希望”,但至少我这一步判断是正确的。后来因为更多高分的DBA也转向了维州的州担保,我的分数只有70(65+5)没有竞争力,三个月后,维州收回了州担保的初步邀请(遗憾通知)。




这封维州担保的拒信不用分析了,一看就是个模板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整个申请过程中,除了努力复习英语考到满分来加20分之外,我还做了很多类似的分析,帮助自己决策。例如,昆州的州担保,我提交后迅速收到初步邀请,但我仔细阅读他们的条款,发现IT类的必须要有工作Offer他们才肯提供州担保,我觉得很吊诡:你们不担保我我就无法申请移民签证,没有移民签证就不可以合法工作,不可以合法工作就不可能有Offer,没有offer你们就不会州担保我.....


于是我写了封邮件给昆州移民局询问,几乎收到了秒回:是的。我们需要你有工作Offer才会邀请你。于是我没有继续下去,省了200AUD的行政费用,如果不清不楚就欢天喜地的交了申请,最后提供不了Offer,肯定是被退回而且损失200AUD。


昆州这个逻辑至今我仍然很疑惑,如果有Offer,大可走雇主担保申请,又何必州担保呢,可能是给那些已经在昆州有工作的人准备的吧(否则就有点变相鼓励买卖Offer了)。


总之整个过程下来,我读了很多遍澳洲移民局的各种指引,各州移民局(或者发展局)的种种说明,ACS评估要求的种种指示,可以说是半个专家了。但这些都没有那么难,有点耐心,花点时间都能做到。


之所以没有找移民中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把决策权拿在自己手里,自己操作,像我上面那么多EOI,除了自己谁会花那么多心思一个个去看去试去分析可能性呢?


当然,移民中介也有不少非常专业的,我们的考友群里有位同学,还在复习考试,她的移民中介就帮她抢到了昆州的州担保(比我提早一年拿到邀请),之所以说抢是因为这个专业只开放了两天,第三天就邀够关闭了。州担保就是这样的,除了新州维州这样的人口大州,其它的大部分都像闪电一样,开放申请一天就迅速的收到成千的申请而随即关闭了。备考过的,等待过的人都明白那煎熬的感觉,政策瞬息万变,要移民的人群不断增长,考出英语分数的人不断增加,早点确定比什么都重要。


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但这两年来的申请过程也让我做好了去国外生活的准备:去异国生活的心态,语言能力(参见我关于英语学习的经验贴),做决策的经验。


下面是大致的费用,我只列出了比较大宗的花费,供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




总共大概11万不到而且英语学习占了不少

我已经是第二次移民,所以深知移民解决不了个人问题,只是一个当下觉得比较好的选择。每一个地方都有它好和不好之处,生活还是要自己经营打理的。过去几年,我从一些书里慢慢的理解了为何有些已经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不少还是精英)千方百计要从国外回来中国定居,这曾经是我的一个困惑,绝不是『围城』理论那么简单,也许这次出走之后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最后我想说,移民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有决心,耐心和一点坚持就能做到,我毕业于普通的大学,也没什么耀眼的工作经历,移民香港时只有五年工作经验。类似的分享我也看过不少了,我听过一个记者因为女儿没有北京户口不能上学,辞职去接受职业培训做了电气工程师,两年后用这个专业移民。多少人曾动过离开的念头,两年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生,可能在思虑风险高(万一没有移成功呢),可能在犹豫是否放弃现有的工作,地位,成就。我觉得思虑是正常的,犹豫也正常,但不要花太多时间,早做决定。决定走了就不要后悔,坚定走下去,决定留下也不要后悔,最耗人的是犹豫不决。


这些年来移民形势并不乐观,各国都在收紧,政策瞬息万变,像澳洲,我开始准备时65分可以很快获邀获批,到我开始凑分,分数一直升到了75。虽然如此,移民的方法还是很多的,例如去读书,留下找工作,新西兰,加拿大和澳洲,用这个方法都不难,分数也比较容易凑够。决定了就抓紧行动吧,我就错过了年龄分最高的年纪。


我们计划明年三月初离开香港,去墨尔本生活,剩下的时间开始倒计,整理东西,辞职,办理各种手续。和朋友们道别,虽然伤感,但也应该是心态上最轻松的几个月吧:现在的生活、工作即将告一段落,新的生活挑战尚未到来。


叶卡补充:


开始决心移民到今年收到澳洲移民局的PR(永久居民)签证,历时2年多,顾家男全程一个人负责,甚至没有影响他平时晚上辅导Ella写作业、周末下午带孩子,有好几个月,周末上午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关于移民,我们两个人想法一致。


我和身边以及网络上的朋友聊起移民,不少家庭里的情况是,考虑到孩子读书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妈妈们想移民,但爸爸们不想,觉得换个地方从零开始是个巨大的挑战,心理落差在所难免,这样的情况蛮多的,也很容易理解。所以,一家人意见统一很重要。


我们也都算是无知无畏的人,喜欢新鲜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又没有所谓的基于本土的事业可言,出走对我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如果能收获两个孩子的快乐求学生涯以及新鲜空气、优美环境,倒是值得一试。而且,我曾经的梦想就是到不同地方生活体验,这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吧?


生活不光有苟且,还有远方。


~~~~~~~~~~~~~~~~~~~~~~~~~~~~~~~~~~~


店主要走,国内的现货要清掉,趁双11可以跨店满减,第一波清货先开始。我在另外一篇详细介绍本次清货的活动内容。


如感兴趣请手机淘宝搜:艾拉海外代购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