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灯,但比没灯还黑,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化了妆要化出天然效果--我尤其喜欢娄烨关于人物化妆的这个特点,苏州河里的周迅,紫蝴蝶里的章子怡都绝佳,是你未曾见过,在别处见不到的她们。他要求化妆师必须呈现出人物面部的粗粝感,无论是井柏然还是宋佳都化出这种效果,其中有一场娄烨专门对化妆师说今天井柏然太干净了。而紫蝴蝶里的章子怡是最容易的,因为她一脸雀斑,其它电影里都遮掉了,娄烨电影里刚刚好。纪录片里胡玲(《颐和园》里李缇)说十几年了,娄烨导演一直坚持这个风格,她是笑着说的,她是从《颐和园》算起的,但从苏州河起,二十多年了。


娄烨的美学追求是氛围,因为氛围是最打动人心,可以迅速带人入戏的东西,只要高明的导演做得到这个,贾樟柯镜头下的汾阳有同样的效果,不知他是怎么做的,我猜他有很多拍好的真实素材可以用,而且他的光影远没有娄烨考究。《风雨云》后期制作人员,不无抱怨的说,导演,我们这么一格一格的修,付出98%的工作量,只能提升2%的效果,值得吗?


我记得在《颐和园》的DVD里看到过一段附赠花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娄烨,他温文儒雅,说话轻柔缓慢,对工作人员和演员都非常耐心,彬彬有礼,当然导演身负重任,不可能一直是彬彬有礼的。不过娄烨的确不是那种坏脾气导演,在这个纪录片里,他发火最大的一次是拍到半夜,剧组的人却没有饭吃,原因是当天的炒河粉太好吃,前面组里的人有的吃了两份儿,给吃完了,到这个夜间组没吃的了。他打过去大骂制片组负责餐饮的人,骂得最狠的就一句:你疯了吧。你是不是疯了。后来他要求这个主管当中道歉。当然他说了很多操和他妈的,但那都是在高兴时用的语气助词:操,这就对了。啊,这他妈的太牛逼了。


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个说话很坚决严肃的人,道具组做的桌子不太行,他打过去说,你直接承认你做错了就完了,有那么难吗?演员档期发生冲突必须请假离开两天去参加别的发布会时他非常生气,但最后还是妥协了(本来按照合同他不需要妥协的)。


从这个纪录片里我们窥见娄烨的工作状态和他做电影的方法,看起来杂务他涉及的比较少,是个善于管理的导演,他更多关注的是艺术方面的要求,光影,台词,动作设计这些,好几个镜头令我非常感动,一个是他们等了两天终于拍到了自然的完美的夕阳场景,他心满意足,高兴的像个孩子。另一个是因为派出所的阻挠,他可能无法拍摄冼村那个城中村的场景,他忧心忡忡,说如果这个拍不了这个片子就完了。


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终于明白为何我那么喜欢娄烨的电影。他总是喜欢用晃动的镜头,看也看不清的黑乎乎的画面,粗粝的影像来讲他的故事,我很难忍受别的导演这么做,但他的电影却总吸引着我从头看到尾还要再看一遍。宋佳受访时被问到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时说,在千万人面前过一遍,不如打动一个人的心。娄烨则直接反问:有区别吗?拍商业电影和拍文艺片有分别吗?难道你要区别对待吗?


我的确分不出他的作品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目前娄烨公映过的电影大概只有《紫蝴蝶》《浮城谜事》《推拿》和这部《风雨云》,这些电影质量都高过其它公映的国产电影,更别提那些未曾在中国公映过的精品。我最喜欢的是《颐和园》看过三四遍,接着是《春风沉醉的晚上》其它几部不相上下,我不太喜欢的是巩俐演那个《兰心大戏院》。


最后我才知道娄烨这部《风雨云》为了公映已经被迫剪的面目全非。从制作完毕到上映,为了过审,花了两年时间。开始时他说火人这个绝对不能剪,但最后还是剪掉了。被问及剪了哪些时,娄烨痛心的说,经过近五十年的意识形态审查,我们的观众已经丧失了欣赏好电影的能力,导演也形成了自我审查的习惯。今天这部电影公映了,但对你这个问题,我选择沉默。这就是《梦的背后》,梦的背后是多少酸楚。


很多人不能理解审查多么可恶,这个制度像空气一样存在于中国大地,一点一点具体而微的剥夺了众人审美的权力,把观众都弄成了一群傻逼。艺术创造者是痛苦的。娄烨拍了不少不能公映的电影,大部分都是佳作,蜚声海外,但我相信,像所有艺术家一样,他仍然希望更多的中国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他的电影。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长乐路

 断断续续看完了《长乐路》,这是本闻名已久的书。挺好看的,他让我想起何伟早起那些作品《寻路中国》《奇石》《江城》《甲骨文》这些,这些外国记者从文明世界来,受过专业的新闻写作训练,抱着一颗同情心,有正义感和热情,同时又善良,懂得换位思考,是完美的旁观者,这些旁观者闯入中国,参与了他的急剧变化,怀抱着他们因为好奇在大学或者自学的中国历史,他们成为记录中国历史变迁具体而微到个体之上最适合的人群。这些历史的一粒尘如何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变成他们各自的命运的故事,正是历史的本质。


《长乐路》写了中国几代人的故事,史明智旁观了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探究了这种生活态度的源头,也悲悯的看向还是幼童的孩子的未来。如今回望,史明智的感觉是敏锐的,他观察到的中国人也是真实的,例如他写的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的老板对他员工年轻白领的观察总结:

一方面有向上流动的野心,另一方面他们想要的是掌控体制而不是反对它;


而史明智的概括是这样的,和上一代的不同在于:他们是中国近五十年来有机会在工作之余研究存在主义,观看独立电影,参观艺术画廊的第一代人。文青把这些观念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调整他们的价值体系,站在全球化视角为自己的人生做种种决定。

i

这是对开三明治店,同时做手风琴销售的八零后青年CK的总结,这也是一代人的故事,看到此处我感到悲哀的是这种生活其实在共产党接管中国之前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文青身上的,我不难想象鲁迅的国际视野,胡适的全球化眼光(现在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不同了),文青徐志摩的与世界接轨。然后老毛按下了暂停键,接着开始倒车,如是近五十年。又从八零后这一代重新启动。


同时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个父亲因为强拆被烧成一具焦尸,母亲终生都在上诉的伟奇,他去美国读了金融,在香港工作,但他讨厌香港,觉得香港乱糟糟的,大部分人生活悲惨,买不起房,他计划有朝一日回到上海。“上海也有很多问题,不管过去在我家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我还是希望生活在那里,我经历了很多,我不再害怕”, 我其实非常好奇他害怕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不再害怕了。


同样,因为父亲王明是资本家被送去夹边沟而遭逢巨变的王雪松,姐姐们都离开上海去了美国,他留下侍奉母亲半生,五十多了才离开中国,陪着妈妈住在法拉盛。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爸爸不识时务才会如此。同时他也非常感激美国政府,他妈妈走失了,出动直升机去找。最后在医院找到。在中国,不会有人为你这么找人的。其实王明不识时务吗?共产党一入上海,他就拱手把自己企业交出去了。饶是如此,逃离了三反五反仍逃不脱后来的反资本主义,这样的故事我看过很多,多少家庭因此破碎,王明后来一直没有平反,因为长期分居,他写了大量的信件给太太,但和孩子也没建立什么感情,最后孤独的死在上海的养老院。


这些故事都非常真实,无论是伟奇还是王雪松的反应都是无比真实的,我在海外见过许多类似的人,我能说他们糊涂吗?我能说他们虚伪吗?我只是感到震惊,王雪松一开始本能的拒绝了记者送他信件复印件的提议--是的,我觉得是出于本能,一种从未间断过文字狱的中国人特有的本能。我怀疑他们面对史明智时说的那些话也是言不由衷的。即便他们人已经在香港,在纽约。后来王雪松主动提出想要那些信件的复印件,虽然王明入狱时他尚未出世,王明回来时他已经八岁。


这本书里写到这些故事就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缩影,开花店的赵女士是中国第一代打工妹,她的孩子因为户口问题,不能在上海高考,回到山东又无法和本地学生竞争,没有读大学。那些因为暴力拆迁而改变命运的人群,王明的那些信件,八零后青年CK的故事(非常精彩的是他和父亲的对话,对比),卖葱油饼的冯叔和他老伴儿--被各种骗局骗光了积蓄的傅姨。这个群像是大历史下活生生人物的缩影。历史是空洞的,但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的,而我们将从这些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身上,感到历史的存在,重生。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冚家铲

 



想不到《小熊维尼之血与蜜》是一部这么标准的邪典(cult)片。低成本小制作,效果惊人。仅是毁童年,反讽迪士尼动画已经值回票价了。根据迪士尼的一贯做派,用Piglet和维尼可能都要付版权费。付费恶心你,整部戏以英音和爱尔兰口音为主,英式的反讽,别具一格。


以下为100%剧透,不想剧透的人不要继续看了。


如果看过的B级电影足够多,稍微想想就能总结出B级血浆片的模式:荒野的一栋大房子,一群人,各种不同的死法儿,越血腥越好,或者荒野,或者荒岛。这部也是如此,中规中矩,但它令我震惊的是,所有人都死了,通常这种都会留一两个怎么也死不了的最后带着一身血冲向屏幕--情节上也是合理的,不然的话,谁来讲这个无人生还的故事呢?


一开始Chris robin带着女友来找他女友以为他虚构出来的童年卡通人物,他女友说,哦,宝贝我不相信维尼会真的和你说话和你玩,但是我理解你,我也是孤单的孩子。我支持你。看到此处我已经直到她不久就会死了,果然,维尼来了一巴掌拍死了她,接下来话锋一转,出现了五名其它女子来树林里聚头,各怀目的,其中一个因为被变态跟踪而打算清净一天,另一对儿拉拉准备对爱人表白。


果不其然,有人迟到了,和人约了聚会,迟到者必须死!毫无疑问,于是她很快被堵在仓库房间--打朋友电话不通,因为大家都已经上交了手机,不准看社交网络。被维尼剥光了上衣---维尼很可爱的,不会强奸她,只是把她的头碰的血肉模糊然后整个扔进了绞肉机。


迟到的必须死之后,破坏规则的人物出现了,大家说好了不用手机,这个大波妹,是个网红,当然是一秒钟也离不开刷insta的,于是在露天按摩浴池里左一个自拍右一个自拍,发之前必须美颜一下,修图时发现了维尼,大吃一惊,仗着自己波大无脑,还冲出来开了走廊灯,走廊灯一明一灭的恐怖气氛中,她被维尼拖走了,维尼和小猪玩了个游戏,把她头按在地上,开车呀过去了,眼珠biu的一声爆出来。肝脑涂地。血浆B级片的第一回合完成。


接下来勇敢的女一号去找到了自己带着的枪,两个拉拉则生死不离的一起对付小猪(piglet)一开始似乎问题不大,但很快小猪就一锤把其中一个女孩儿的头打飞了,另一个女孩儿眼睁睁的看着恋人被戮,怒火中烧,把小猪打晕了,她们把小猪捆好,一顿猛揍,揍死了。太解气了,然而和所有B级片一样,剧中人总是傻逼的忘了还有一头维尼不知道在哪儿呢,高兴的太早,果然,维尼哗啦就出来吧这个女孩儿插死了,刀子从嘴巴插到后脑。钉在了树桩上,至此,我已经震惊了:什么?真爱也不能活下来吗?!


这时候更二逼的事情发生了:她们解救了另一个女孩儿,也解救了Chris Robin,这个女孩儿已经被绑了几天了,脸被小猪舔的血肉模糊毁了容,本来她们可以一起跑的,但这女的一看,妈的老子已经毁容了,宁可死也要干死你这个坏维尼,她拿了女主的枪得意洋洋的放了一枪,维尼吓了一跳,但还是不管不顾的奔向她她又一扣扳机---正如所料,卡壳了,没子弹了。于是这女的也被一巴掌拍死了。女主这时和自己的好友挣扎着跑向大路,维尼一直追着她们。


当当当,正如大家所料大路上及时来了辆车,车上一堆四五个嬉皮,一看女孩儿被追,我操,展现我等骑士精神的时刻到了,他们下了车看着眼前这头比自己高两头的,丑陋壮硕的维尼,抄着家伙围上去了,铁锤,高球杆儿,水喉通,棒球棍儿,一顿猛揍,维尼不为所动。哥几个愣了:哟,这个丑逼挺抗造啊。正准备第二轮攻击,维尼出手了,一巴掌就把其中一哥们儿脸抓下来了,再一巴掌拍断了另一哥们儿的胳膊,三下五除二干死四个,第五个拖着半个胳膊跑了,维尼小手一挥,跟着他的蜂群拥上去把第五个蜇死了。


这时车里的俩女孩儿崩溃了,开车猛撞维尼,维尼纹丝不动,从后面爬上了车,即便急刹车也没能甩掉他,他把女主的朋友拖出来直接把头薅掉了。提在手里,女主已经崩溃了,维尼一步步向她走来,正在这危机关头,Chris开着个破车冲过来把维尼撞到夹在两车中间,倒了。


到此为止,我以为事情已经结束,该死不该死的都死了,维尼也死了,男主这时应该搀扶着女主一瘸一拐的走向黎明。嘿,导演还真敢弄。维尼忽然又活了,轻松从两车中间爬出来把女主给抓过来,Chris跪下说,都是我不好抛弃了你,你放了她吧,我跟你走,永远也不离开了。维尼听了似乎心有所动,但是还是毫不犹豫的把女主割了喉,血滋滋滋的喷着,就像风声一样,很好听。女主还挣扎着说:go,go。可惜啊,Chris,他go不了了。维尼拖着他回到了森林,电影到此结束了。


真的,这种“冚家铲”一个不留的B级片我还真是第一次看。


这部戏出来后挺卖座的,真正的一看毁童年。赚了不少钱。万万没想到的是,快没后劲儿时被中国加持了一把,票房再上也给新台阶。看完我不得不感叹,中国那只维尼,和你没啥关系,真没啥关系,不要自作多情了。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我知道那年夏天你干了什么

 最近这些年,媒体公信力泥石流般滑坡,可能是因为自媒体的崛起主流媒体难以招架,也可能是大公司和政府的议程设置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加掩饰。以前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现在直接上去挠你让你笑打你让你哭了。


这种时代,“阴谋论者”就变得很微妙,最近这两年被打为阴谋论的内容有不少得到了验证,例如爱泼斯坦事件,拜登儿子电脑门。中国最常用“精神病”来打压维权人士--的确,很多维权人士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在这个不正常社会里看上去的确像精神病。其它国家则喜欢用没受过教育,相信阴谋论来针对一些和主流媒体唱反调的人。


看到这些我总想起《2012》里那个办地下电台的人,他通过搜集种种资料分析世界富人政要的动向,看卫星图看论文,完整的猜出了方舟计划,但是没有媒体愿意发表他的言论,他于是自己弄了个地下电台,倒是颇吸引了一批受众,后来他背着发射器直接去到火山爆发点,迎着火山爆发做了最后的直播,死掉了,死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因为他的猜测是对的,并且他尽量多的把消息散发出去了。


这个时代,如果媒体和政府想要灭掉一个人简直太容易了,个人完全招架不住,哪怕你真理在握。


《银湖之下》,拍的不是很成功,让人想起《大开眼戒》《穆赫兰道》《唐人街》等等,吊足了胃口,但最后大山临盆,天雷滚滚,地动山摇,下了个耗子,草率的结束了。


刚从好莱坞失业的Sam宅在家里过着蓬头垢面吸烟喝酒会炮友和撸管儿的颓废生活,非常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有着明星梦的好莱坞漂儿嬉皮士姑娘,其中也给叫Sara的对他有意,后来,一夜之间Sara神秘失踪了,他遍寻不到,这成了他无望生活里的一根稻草,同时他很久以前就怀疑这世界有另一套运行系统是他不知道的,上流人士的世界,他们主宰流行文化,娱乐产业等每个普通人生活的一切,并用一套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他在一家书店的免费漫画中找到了同道中人,这人研究的更多,但很快这人就被杀了--正如他画的漫画里一样,被一个带着猫头鹰头套面具的人杀了。Sam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并根据此人留下的线索继续解码,经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尝试,他最终破解了上流社会传递信息的方式,并找到了一个叫作曲家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其实你小时候到现在听的唱的流行歌都是我写的,什么摇滚啊,乡村啊,叛逆啊,都是我写的,我写了有人送给唱片公司分发给明星们当成他们自己的创作。sam很崩溃,发现自己半生的精神生活原来是被操控的,崩溃之下他拿一把电吉他打死了作曲家。后来他终于到了这个解码游戏的终点:好莱坞一处卫星地图上都显示不了的地方,一个富人领着三个“妻子”告诉他,我们要到地下去修仙,放弃我们的肉体从而获得永生。你们过的这些世俗生活车子房子音乐电影啥的,本来就是我们搞的所以我们也没兴趣享受我们有更高层次的享受。同时他和Sara通了电话,Sara已经跟着一个富人在地下准备升仙了,Sam很绝望,带着这绝望他回到自己已经被强制退租的住处,跑去邻居--一个六十开外每天一身皱皮还喜欢在家无上装的老嬉皮--处和她睡了,以便可以有个住所。电影到此结束了。


这个电影令人遗憾的就是每个方向都挖了几下,都不够深入,掘了几下就放弃了,再找个地方挖。结果就是挖了一堆深深浅浅的坑,啥也没有,例如探索流行文化和广告里里的暗喻,富人神秘的生活,好莱坞不为人知的一面等等。


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和《蓝丝绒》里,都在一个方向上挖了很深。例如《穆赫兰道》就是专注在怀着明星梦,但星途坎坷的好莱坞演员的经历,她的梦想,渴望,现实和梦想交织在一起,混合着好莱坞的演员,导演,编剧各自的欲望和真实的生活,拍的亦真亦幻,遂成经典。《蓝丝绒》也是如此,不过和《唐人街》一样专注在警黑勾结,不为人知的地下秩序的可怖。


这部电影导演野心太大而能力不太够,最后就弄出了这么一部四不像,权当消遣吧。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庞然大物

如果说《鲸》(the whale)有什么隐喻,那就是在美国,这对儿同性情侣先后殉情。Alan死于宗教带来的不能承受的精神之重,Charlie死于故意吃垃圾食品带来的肉体之重。他俩一个是绝食而饿死的,一个是暴饮暴食垃圾食品胖死的。


护士Liz有句对白:宗教就像癌症。一旦传染你总挥之不去,这是她总结的哥哥Alan的死因。她目睹了Alan投河自杀后泡的浮肿的身体,也经历了Charlie死前三百磅的肉身。她痛恨新生教会,但却又看着一个年轻的善良的灵魂投入教会的怀抱。


这部电影有别于批量生产的政治正确电影之处在于它的隐忍不发,编剧惜墨如金,导演更是一格都不愿多拍,对于Alan,甚至只拍了一张小小的相框里他和Charlie的合影,其它的借助充满张力的对白,由观众自己想象,补充。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纽约,两人的悲剧与其说是制度的悲剧,不如说是个人的悲剧。正因为如此,这悲剧是普世的,不管你是不是同性情侣。“没人能够被救赎,没人能救赎别人,没人能救赎自己“,这种灰色是导演的底色,我还记得他在《梦之安魂曲》里让厄运自然演进到灭亡的从容。


这是部来自话剧的电影,场景简单至极,靠的是语言和冲突,各个人物纷纷上场,像在舞台上一样,从话剧到电影,不变的是它的核心,穿过同性情侣,肥胖,宗教,这些表象,核心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误会与和解,心灵的沟通。Charlie的女儿Ellie是他唯一多活几天的理由,他加大工作量做在线课程,批改作业,吃最便宜的垃圾食品,攒了十几万留给Ellie。甚至在他心绞痛时只要读一遍Ellie八年级时写的Moby Dick的读后感就能缓解疼痛,安静下来。


Ellie拍了Thomas,录了他讲述自己在教会的遭遇,偷钱的经历发给他父母,并不是为了害他,而是为了救他,没人比她更清楚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所以她联络Thomas父母时应该是确信父母会接纳他的,只是,Ellie也许不知道,把他送回新生教会的怀抱是不是真的救他。


那段Moby Dick的书评写的真好,说明她真的读了,也真的读懂了。人和人之间的心意相通是最难的事,她和Mob Dick的作者心意相通了,也理解了她的父亲Charlie。她只有十七岁,这非常不简单。不必多言,这肯定是编剧对《白鲸记》的感受,也许是他十几岁时的感想,这颗种子埋在心里,在他成年后长成了这部让他久负盛名的剧作。


Ellie的读后感里写道:


In the amazing book Moby Dick by the author Herman Melville, the author recounts his story of being at sea. In the first part of his book, the author, calling himself Ishmael, is in a small sea-side town and he is sharing a bed with a man named Queequeg.”

“The author and Queequeg go to church and later set out on a ship captained by the pirate named Ahab, who is missing a leg, and very much wants to kill the whale which is named Moby Dick, and which is white.”


“In the course of the book, the pirate Ahab encounters many hardships. His entire life is set around trying to kill a certain whale.”


“I think this is sad because this whale doesn’t have any emotions, and doesn’t know how bad Ahab wants to kill him.”


“He’s just a poor big animal. And I feel bad for Ahab as well, because he thinks that his life will be better if he can kill this whale, but in reality it won’t help him at all.”


“I was very saddened by this book, and I felt many emotions for the characters.”

在这本书中,海盗Ahab经历了许多困难,终其一生,只为杀了那只大白鲸。我觉得这真令人悲哀,因为白鲸没有情感,不知道海盗如此渴望杀死它。它只是个可怜的庞然大物。我为Ahab感到悲哀,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了Moby dick他的生活就会变好,但其实他的生活一点儿也不会改变。


“And I felt saddest of all when I read the boring chapters that were only descriptions of whales, because I knew that the author was just trying to save us from his own sad story,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读这些不厌其烦的描述鲸鱼的枯燥章节是我最感到悲伤的,因为我理解作者只是试图让我们从他那悲伤的故事中出来透口气。)


“This book made me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爱比死更冷

 有的电影带给人启迪,有的电影帮你提出问题,而有一些电影则给你带来困惑。《理发师的情人》就是给我带来困惑的电影。我喜欢给我启发的电影,帮我提出问题的电影则在帮我拓展生活的边界。带给我困惑的电影有一类是拍的非常差的,困惑来自于故弄玄虚。《理发师的情人》不是故弄玄虚,她每一帧画面都那么美好,甚至,我没那么困惑,只是觉得这种表达方式略显奇特罢了。

安托万自小对理发师的性幻想也非常容易理解,从连衣裙纽扣的缝隙窥见那健康挺拔的,没有穿文胸的胸部,是一个青春期男孩既惊恐又甜蜜的回忆,神奇的是安托万将这青春期的执着过成了成年后的生活,matilda的身世没有过多交代:她没有亲人,有过几个男人,非常偶然的,接收了退休老板的店铺,她就像个谜一般,每个人都只看到谜面,直到最后她甚至都没有揭晓谜底。

Matilda对安托万说,我楼上有个房间,我们住在这里(典型的下铺上居)自始至终我们没有看到这房间,二人的亲密,融合,甜蜜的生活和性爱都是在理发室发生的--这是小男孩儿性幻想的延申,也是matilda生活的主要场景。

我们无需过度诠释画面和这简单故事背后的寓意,我宁愿理解为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matilda的自杀是她神秘生活的延申,也和她去探望前老板有一点关系,这位老人(因为是Gay一直不做女人生意)生活在养老院,他说这里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你看这花园非常漂亮,每天有人打理,因为每一天都可能是某些人看到的最后的花园。他说,我故意尿在床上,让她们来清理,其实我不必的。他说,我的家人来看完,才刚到就急着要走。他说,再见,祝你们幸福,偶尔想一想我。

Matilda回去的路上,若有所思。然后在一个暴雨的黄昏,她最后一次和安托万在那漂亮的红沙发上欢好。她跑进大雨里说我去买点儿酸奶我们晚上吃,她跑上大桥跳进塞纳河滚滚波涛中自杀了。留下安托万独自感伤。他只是感伤,但并不困惑。困惑的是荧幕前的每个观众。

爱比死更冷,我们可以理解为Matilda把人生永远留在了美好的那一刻:她和爱人都没有老去,没有互相厌倦,她们的生活还没开始堕入平静如水的无聊。那些匆匆来到理发店的男人,有各自的烦恼,他们没有,他们是旁观者,从旁观他人不完美的生活中感受自己的完美。完美的东西是易碎的,与其被打碎不如自己打碎吧。

法国电影导演鲜有故弄玄虚之辈,《理发师的情人》给我带来的疑惑会在某年月日揭晓。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红色中国的黑暗角落


 

《red corner》是1997年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演。远到十几年前的《十亿消费者》近到沈栋今年出的《红色轮盘》,国际商人在中国捞金的故事大同小异。


看完本片细想觉得很多漏洞,例如,为了一桩生意其实不必将人置于死地,但考虑到太子党的思路和我等不同,天下皆我有,弄死你活该。


理查基尔演这个商人非常好,他懂一些中文,但更懂得中国人心思,这和他最后讲义气而不像商人,性格一致。这个故事本身挺精彩的,不亚于《十亿消费者》里那些真人真事。


理查基尔代表一家通讯公司和中国政府谈合作,他很聪明的说服中共高层买他们略嫌诲淫诲盗的娱乐节目播放,他说,让中国人看看美国这么乱不是挺好的吗?但谈判通讯合作合同时他忽略了一个太子丹林丹要做合伙人的需求,林丹和一家德国公司谈成了,但竞标方面德国公司不如理查基尔代表的公司。于是林丹暗中派出自己女友(孟广美饰)洪玲勾引理查基尔,原意是制造个绯闻让他的公司蒙羞丢掉合同,但洪玲临场变节不想继续和林丹的关系。于是林丹派出保安去拍不雅照,被洪玲发现并反抗,保安失手杀了洪玲,嫁祸给理查基尔。


理查基尔懵懂卷入命案,把中国的黑暗司法套餐完整体验了一遍,包括,关禁闭,用厕所水洗碗,不遵循正常司法程序,被打闷棍等等。这时,非常真实,也非常讽刺的是美国大使馆并不想帮他,说帮不了他,最后他靠自己和中国指派的律师刘月灵成功脱罪,大使馆的人去接他回来并说,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从一开始就知道能救你出来。他笑了笑说,呵呵,你个逼还真能骗啊,把自己都骗了,你真的相信自己这番鬼话吗?去死吧。


这个情节其实很真实,不要以为你背后有个强大的国家你就能逃过中国的魔爪。每个自由世界的公民第一件需要清楚了解的就是公务员机制下的官僚主义。你死你的事,不影响他仕途就行。别指望国家会帮你,哪怕是美国。


中国政府装模做样指派了个懂英语的律师刘月灵(白灵饰)来为他辩护,一开始她只是想帮他脱了死罪,但调查过程中发现了重重疑点,最后转而义无反顾的帮助他,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理查基尔成功脱罪了,但法庭准备让保安做替罪羊,让太子党脱罪,可惜,被杀死的洪玲也是太子党,洪玲的父亲当庭打死了林丹,为女儿报了仇---这一点也非常真实,这才是中国特色的司法公正。如果不是窝里斗,林丹肯定逍遥法外。做德国公司的合伙人升官发财了。


片中理查基尔在北京胡同里穿房入户,最后房顶上跑的戏拍的非常好,一层的瓦房下是熙熙攘攘的车流,买鸡卖鱼的集市,房顶上是个望着美国国旗朝大使馆狂奔的国际商务人士。


后来刘月灵和理查基尔有段感情戏也拍的很好,刘月灵的感情显然是超越理查基尔之上的,她说,过去我是瞎子,是哑巴,我不能看,不能说,现在我不愿意再保持沉默,她觉得改革开放了,一切都不同了,中国即将和世界接轨了。甚至她不愿意跟着理查基尔去美国而选择留下来建设新中国。她们这代人的努力的确让所有中国人看到了希望,留下了回响,但挡不住这几年的倒车速度,现在往前开的那一点点,早就倒回去了。


我非常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认出孟广美,白灵也演的非常好,感情充沛,表演真诚,完全不像她后来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白灵后来在《饺子》里演一个常年吃人胚胎而永葆青春的无牌堕胎医生,在招待客人吃饺子(胚胎做的饺子)前会唱上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跳一段红灯记芭蕾,在电影里,这是她的角色设定,她其实是个经历过文革已经垂垂老矣的老太,但看上去风韵照人,是个活生生的招牌。而现实生活中,这部分是白灵的真实经历,她生逢文革,十几岁时进军队文工团被军队领导长期性侵。诠释角色需要理解角色,无论是一贯反共的理查基尔还是曾经黑暗的白灵,在这出戏里,都拿出了炉火纯青的表演。

建议每个打算在中国做生意的跨国公司作为HR的培训给每个派驻中国的人播放。教育一下员工:1.不要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美女让你随便玩;2.不要以为你们掉入共产党陷阱了你的国家会营救你。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