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我们失去了真善美的童年

 

image

反应贫困社会的无奈与无助,《城南旧事》与《单车窃贼》同样魅力非凡。

不同的是《城南旧事》,沿袭原著者林海音『纯文学』理念,更多着墨于小女孩儿眼中,一个虽然凄苦辛酸,但真善美仍然存在的世界,保持着儿童世界的单纯,真挚。整部电影情感把握的很好,抒情节制,举重若轻。一点也不滥情,没有一处嚎啕大哭呼天抢地。小孩儿的愁绪,是淡淡的若有若无,大人的凄苦,隐忍麻木。这种情感控制,令人物真情流露,减低表演感,令观影的人心头热乎乎,眼睛湿润,又不至于难过到落泪。

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宏大的历史与政治是不存在的,生活是一次次的生离死别。可能儿童对别离分外敏感,她们的伤心虽然持续时间短,但源自肺腑,分外惹人怜爱。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次的离别直至最后的死别,永不能再见。伤别离,乃人生至苦之一,所以早早就开始训练。人也是在一次次的分离的情感教育中,走向成熟的。

看《千与千寻》时,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千寻闷闷不乐的在车后座,捧着班上同学送的花,久石让的音乐准确的传达小女孩的离愁别绪。而坐在前排的父母,兴高采烈的开着车,谈笑着,心情愉快的奔赴新家。没人会过分介意小孩的感受,小孩儿只是不得不跟着父母迁移一个又一个地方,可能更好,可能更差,可能是因为工作,可能是因为发财,可能是因为破产。但无论因为什么,小孩儿都不得不告别一批朋友,不得不重新开始结识另一批,频繁迁徙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一生情感,无处寄托,这么说并不夸张。好像小树不能频繁摇动,否则根基扎不深,难长成大树。

看完这部电影,百感交集,在那离乱的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民贫穷困苦,但那个时代,却并不缺乏真善美,犹如《单车窃贼》中,战后的意大利,我们看到战后一片废墟,社会生活凋敝萧条,父子情深却令人温暖。《城南旧事》比《单车窃贼》更加明亮。

电影完整改编自原著的几个故事,惠安馆传奇,讲小英子无意中帮小伙伴找到生母,第一次别离。我们看海去,讲小英子和一个盗贼的交往,第二次别离(盗贼终于被抓),驴打滚,讲小英子家的佣人的故事,第三次别离,紧接着父亲去世。第一次永别。

这些故事令人感慨的是那个年代,生活对小孩儿的教育,耳濡目染,尤其是在“我们看海去”这个故事里,好人坏人,天和海,分不清。在小英子眼中,这个盗贼和蔼可亲,她们每天都会在那所『闹鬼的院子』里聊上一阵子,她亲眼看着『盗贼』的弟弟,从自己学校优秀毕业,彼时她坐在台下,和大伙一起唱着『长亭外,古道边』,她看到他们的开心与幸福。而在『盗贼』(张丰毅饰演)眼中,小英子:聪明,厚道。

『你觉得我是坏人吗?』

小英子摇头

『我分不清好人,坏人,我分不清天和海』

这是我能看到对小孩最好的教育了。

小英子出身小康之家,从童年朋友『妞』的身上,她看到不是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两个孩子躲在养小鸡的房子里,一起聊天,分享各自的秘密,一起笑一起哭。从盗贼身上,从『出红差』(即:杀头)的学生身上,她学识人生并不是非黑即白。从家佣一家人的遭遇中看到人世的悲苦,生活教育她很多,但未泯灭她的善良纯真,与人为善,今天这样的大家庭的小孩儿,从生活中学到的却是,人不分好坏,但分穷人和富人,要多结交富人朋友,离穷人远远的。小孩儿自小就知道毛公仔是没有生命的,可以随意扔来扔去,小孩儿从小就觉得家佣是好吃懒做的,呼呼喝喝,指手画脚。

这种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不是一个家庭两个家庭可以单独提供,而是社会。

现代人离这样的社会越来越远,人性泯灭自小就已经开始。一生人再也看不到纯真的笑。

看旧书,看旧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沦陷的步伐,不看旧作,又有什么可看呢?

小英子的父亲去世了,一家人坐着马车离开墓园,家佣宋妈坐在毛驴背上渐行渐远,她们依依不舍的对视着消失在彼此的视线,一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里,是一个消逝了的民国背影。

image

1 則留言:

  1. Youre not the average blog writer, man. You certainly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add to the net. Such a outstanding blog. Ill revisit again for more.

    回覆刪除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