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的乐趣与烦恼之一就是你会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儿童世界。
自己的童年已经不记得,就算记忆力最强的人,两岁前的时光也不记得,要深度催眠才有可能回忆起。所以完全无法感同身受,至于上一代的经验,因为时代的变迁,我觉得大部分是不适合下一代的。所以无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为此只好看了不少育儿书,带着各种疑问看书就看的很快。薛涌的《一岁就上常春藤》算是个案型的,讲了她女儿的培养过程。很不错,但不具普适性,众多理论研究中,最大众和普适的要数蒙台梭利。
翻几本蒙台梭利,你会意识到老太太在说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理论和例子(当然,这些理论是很不错的),其实一方面和蒙台梭利用不同的理论结构阐释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有关,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出版界在过度出版,改头换面又是一本。这样赚父母的钱,真是名副其实的『坑爹』。其实看上一两本已经足够,我看了《童年的秘密》和《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这个书名令人反感)《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的思维绝定他的一生》(这个书名也令人反感!!)
蒙台梭利理论最重要的基础是:童年是个谜。成人既然不能解开这个谜,最好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一定要给ta自由,让ta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本能。也就是说,迄今为止,0-3岁的儿童的世界,大人未能充分理解,也不能用成人的看法去理解。而她穷其一生,只是试着理解了一部分并形成理论,当然,正确与否也不确定,不过起码在我观察到的女儿表现方面,是吻合的。
这是大部分人认识的误区,从孩子生下来,我们就开始有意无意的强加大人的意志给ta,吃饭、睡觉、教育,都是如此,我们已经有了是非观,会不知不觉用这些去做出判断,比如孩子哭闹就是淘气不听话。孩子应该用积木搭着玩儿,而不是把它推到。
这是不对的。起码蒙台梭利这么认为---大人的判断往往是错的。
比如她举例子说,小孩子玩捉迷藏的乐趣,不是为了藏的找不到,也不是找的过程,孩子的乐趣恰恰是为了印证你总是藏在同一个地方--这个我亲身体验过,娇娇一岁多时就很喜欢和我玩捉迷藏,每次都到同一个地方找,后来,我暗示她一次,她才会去第二个地方找,每次都会找遍这两个地方,我再暗示一次,增加一个地方,她就会每次都找遍这三个地方。找不到她就会觉得无聊,找到了就很开心。哪怕每次都是在同一个地方找到,她也会开心的大叫大笑。
娇娇一岁多我就给她玩积木,这时积木于她,最大的乐趣是从盒子里倒到地板上那种哗啦哗啦的响声。倒出来后她就兴味索然了,又过了几个月,她开始喜欢搭高,一直搭上去,直到倒塌,听到倒塌在地板的声音,又会高兴的大笑,在大人看来,积木应该照着图纸搭出城堡才是正确的----但据我自身经验,要到五六岁才会开始喜欢搭成某个形状,有目的的去搭建一个目标。
蒙台梭利理论认为小孩儿天生会热爱秩序感,希望所有的东西都归于原位,这个理论也在我女儿身上得到验证,比如带着她逛商场,她拿着一个粉色的铅笔刀,很喜欢,但是暂时还用不着,想让她放下又不用逼的她满地打滚大哭大闹,我每次都是带她到最初拿铅笔刀那个位置,她看到一排整整齐齐的挂在那儿,就立刻把手上的也挂上了。如果她不愿意,就再带她逛一会儿,重复一次,百分百会成功。我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看到小孩子玩完玩具都会主动收拾好。这个不用特别训练就能做到。
小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欢模仿,所以,你骂孩子打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也许会骂人和打人,我和叶卡都从来没有打过孩子,尤其是正面打过去(或者比划着吓她),所以她在幼儿园也从不打人,有的小孩儿喜欢打人,估计是自己没少挨打(至少挨吓),有时我生气忍不住会扔东西,或者高声对她说话,娇娇很快就学会了。后来我没有再大声说过她,也没再扔东西,她也就忘记了。
小孩子有自己的性格,带娇娇在公园玩时,我观察过不少小孩儿,最明显的分别就是有的小孩儿谨小慎微,有的很大胆,比如从高处下来时,有的小孩儿不顾后果就跳下来了,摔的大哭也不介意,很快又跑去继续跳。有的小孩儿--像娇娇,就比较小心的试探试探,脚碰到地才会继续下。这部分就是共性之外,每个孩子的特性,没有对错,也没有好与不好,就好比长大后有点人外向有的人内向。父母要观察并熟悉这种不同,不能事事都以其它孩子能做到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比如我女儿说话比较晚,但是她很小就很有主见,喜欢自己选衣服,不喜欢别人帮她做事,一定要自己完成。
以上这些是童年的部分秘密。还有很多秘密,我们能力未及,不能解开,孩子也就长大了。总而言之,小孩儿早点会说话会比较好,父母更容易了解ta--当然,前提是ta得有个愿意以最大耐心和诚意听ta说baby话的父母。娇娇说话晚,现在两岁多了,还说的很少,我尽量去猜测她想做什么,试着去理解她。
我觉得说话和戒尿片一样,是迟早会发生的,不用去逼她做到,我听说过有的小孩儿为了戒掉尿片被父母定时叫起来把尿。这又何苦,最迟三四岁小孩儿一定会戒掉的,可以自自然然发生的事,就不要逼迫ta。
按照蒙台梭利理论去养孩子,一定会被上一辈人说是惯坏小孩儿,为此我爸和我争论过好多次,我爸觉得我太宠溺女儿,对她不好,应该让她有所忌惮(这一点我爸爸做的很成功,至今我都怕他),不能事事都依着她。但自我检讨之后,我觉得我做的并不过分,我不想让女儿像我一样,从小到大见了父亲就如惊弓之鸟,我也不是事事都依着她,问了同事,他们比我,宠溺孩子有过之无不及。
我选择相信蒙氏的理论,在她三岁前,尽量多的给她自由,让她发挥自己的个性。尽量让她多接触大自然,少一些室内活动。
这样的指导原则下,女儿长到两岁多,我们也看到了回报。2岁开始读幼儿园,第一天我带她去,适应期有一星期,每天一个小时,很多小孩儿从头到尾都哭闹,娇娇却玩的很好,一星期过后,留她在教室她也很开心的和爷爷拜拜,一点儿没有哭闹。虽然她还不怎么说话,但我们也沟通的很好,可以有商量。这给我更大的信心,继续给她更多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她或者强制她去学这学那。
而且,还有个最大的收获---我们可以更加笃定的用同样的方法养育二女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