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的批判苹果专页)
最近香港媒體界又開始攻擊壹傳媒(蘋果日報和壹周刊),先是施永青在他自己的免費報章專欄暗箭,接著是亞洲周刊的明槍,銷量最差的統戰工具大公報甚至成立了討伐壹傳媒專頁。(注:銷量最差來自本人在住所和工作地點附近報攤的觀察,賣的最快是東方蘋果,最後賣剩的肯定是大公文匯商報等)
前幾天蘋果報道指還沒出刊的《亞洲週刊》封面將會是針對《明報》換總編輯事件的一系列文章,該系列文章將會指責明報員工挾持編輯部,搞公投選主編。事實是出街的《亞洲周刊》,封面是冷戰心態綁架香港,轉向重點炮轟蘋果。
讀者諸君在取笑蘋果被亞刊指摘之前有沒有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報道一個尚未出刊的雜誌的封面報道,本身就是自投羅網的做法--因為封面隨時可以改,哪怕已經印刷,只要還沒發售,都可以重新來過。蘋果這是明顯的飛蛾撲火自來投,自己找上門被人話。陰謀論一點來看,也許《亞洲周刊》真的換了封面,因為蘋果的報道,在《明報》事件這個議題上,減少了攻擊(為免被蘋果估中)轉去狠咬蘋果,如果是這樣,蘋果的目的已經達到。
當然,這只是陰謀論,蘋果有沒有這麼高尚,犧牲自己轉移炮火另計。只是這個做法本身存在邏輯上的漏洞,值得思索。以往這樣的事,蘋果也做過不少,我想說的是,如此就批評蘋果沒有公信力,是有失公允的。蘋果屬於那種『做的多,所以錯的多』型員工,其它所謂公信力好的媒體,因為『作風穩健』一路都平平安安,報道的大部分是『阿媽是女人』這樣的新聞,意義不大。蘋果有些『踢爆』報道的確是『大膽猜測』但沒有小心求證,蘋果的角色是周圍扒糞,到處點火,狼煙四起時,自然大家都警覺起來,其它公信力高的『知識分子』媒體可以繼續跟進小心求證,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引發更多媒體去關注事件。如果蘋果報錯,損失的是自己的公信力,自己的生意,蘋果估中,對大家都有好處。對建設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而言,這不是挺好的嗎?
當然,媒體自由開放的社會,也需要穩健型員工,像周永康被拘捕的案件,蘋果已經報導了半個月,紐約時報才正式報導(已經取得多方信源印證),在此之前,紐時一句猜測和假設也不做,所以它是紐時。報導內容和兩週前蘋果『據知情人士透露』9成吻合。蘋果報的早,有時效性(當然有報錯的風險),紐時有公信力,這不是挺好的嗎?
對蘋果批評,總是見慣的那幾個:反中亂港,逢中必反,渲染暴力色情,濫用媒體自由,侵犯私隱,反道德云云。蘋果有不足之處,但絕不是指責的這些。這些指責都是站不住腳的。在香港這個法制社會,媒體自由經營的社會,攻擊媒體反道德,立場反共,是沒常識的,簡直是見笑方家的笑話。
媒體當然是有立場也需要立場的,沒有立場的媒體不是中立中庸,是平庸。只有立場鮮明的媒體才精彩好看,也才能發揮媒體第四權的作用,指責蘋果媒體反共的所謂『知識分子』,請回去多讀幾本書,如果不是初創時堅定的反共立場,怎會有如今公信力高過蘋果一大截的《明報》,而文匯大公這些統戰報紙,更是路人皆知的立場鮮明吧---只不過是擦鞋獻媚逢中必贊的立場很鮮明。批評別人之前,請先搵塊鏡照吓自己。
每個媒體都是有立場的,所不同的是站在什麼立場,是維護當權者為政府抬轎吹風立場,還是代表第四權監察政府,不停批評當局,維護廣大讀者市民權益權力的立場。正如『躺著中槍』的《號外》主編張鐵志所言,外來人做媒體也要看怎麼做,站在什麼立場做。很顯然蘋果是後者立場,哪怕反應過度,報導誇張,但這一立場沒有變化過。
媒體的客觀中立從來都是在一個大的公共媒介環境中形成的,不是每一家媒體要自行形成的。若你想獲得足夠多的信息,看到觀點的交鋒,看看蘋果,看看東方,你就能取得相反的兩種意見,取得不同的關注內容,同時,還有電視新聞,更無須說如今網絡時代各種自媒體,網絡媒體。在整個參差多態足夠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讀者總能找到平衡,找到合自己口味的媒體。
最後我想說,在一個法制社會,永遠沒有『濫用媒體自由』這回事,只要在法律之下,媒體多麼自由都是不夠的,根本沒可能濫用。蘋果曾侵犯隱私,也曾在頭版頭條道歉。壹周刊報導鄭艷麗麥當勞賣包,手法粗鄙庸俗,人人都可批評。這種粗鄙庸俗的手法,不似正人君子所為,但的確滿足了一大部分獵奇讀者的需求。感到不適,大可猛烈批評,大可抵制(我的一些朋友同事是抵制壹傳媒的產品的),保住傳媒自由,讀者就有大把選擇。
正如前文所說,觀點平衡,是在一個媒體環境形成的,如今批評蘋果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細佬人微言輕,也要斗膽為蘋果說幾句話,為觀點平衡做微小的努力。人人都坐視不理,甚至幫腔作勢加把勁讓蘋果衰快點,實在糊塗。等香港傳媒界被中共摧毀殆盡,盡數染紅,表面一副海晏河清的樣子,大家會懷念有蘋果可讀的那些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