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英雄割据虽已矣--《蒋经国传》读后

 看完了陶晗写的《蒋经国传》,这本书据说史料丰富考证严密,访谈了数百蒋经国身边人和历次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虽然没到隐恶扬善的程度,但也把蒋经国写的太好了,以至于我翻出来《李敖自传》重新看了李敖对小蒋时代的记录作为平衡。


在华人世界里,蒋经国的确是少有的有魄力的政治家,但我看到的《返校》,《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难道是台湾人虚无的幻想吗? 无论是《悲情城市》里从监狱里传出的血衣“你们要有尊严地活,父亲无罪”,还是《返校》里高大的僵尸一遍遍重复的那句恐怖的“检举匪谍,人人有责”都深深的留在我记忆里,每年228我都会想起梁朝伟带出来的那块血迹斑斑的布。《悲情城市》反映了本土精英的反抗(他们大多来自日据时代,受过好的教育,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返校》里,窥见的是舶迁来台的外省人,在白色恐怖下,不可摆脱的“匪谍”阴影。

这些历史,白色恐怖,争取自由的种种事件,在《蒋经国传》里太轻描淡写了,当然大家都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台湾面临的危机,书中也详细的交代了白色恐怖开启时的迫切性,但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蒋经国是充满人性的。1942年起就认识蒋经国的一个军官报告蒋经国妻儿都在大陆,他想回去,蒋经国说可以给你再找个太太,他说深爱家人,希望能回去,蒋经国说你退下,不要再说了。过了几天这名军官接到调令,调往香港,他于是从香港回中国了(但此君后来的经历大家应该能想象到,经历了一系列的肃反,反右清洗,文革浩劫,不过他命大,竟然活下来了,1996年陶晗在南京访问了他)。但这个特例说服力太弱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要拿蒋经国和中国这群二代比,这些二代差的太远了,像薄熙来还有包子,加一块儿也没法和蒋经国比。这可能和蒋经国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很早就离开中国去了苏联,年轻热情的小蒋那时是非常狂热的左翼托派分子,本书作者没有明确说蒋经国在苏联时的反老蒋行为是出于无奈还是发自真心,我相信二者都有,但蒋经国在苏联的经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让他认清了共产党的真面目,热情天真幼稚的左翼青年,加入共产党后通常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尝到权力的滋味儿自己也变成魔王,一个是理想破灭后理智的退出并终身对共产主义病毒免疫(当然也有扭扭捏捏两头不到岸的悲剧人物)。蒋经国李登辉李光耀和奥威尔都属于后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认清共产党的恐怖,恐怖过任何黑社会组织,读读《红星照耀中国》《地球的红飘带》《摩托日记》,觉得自己天真热情,反抗资本主义,心忧天下受压迫阶级的年轻小傻逼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李光耀李登辉是人世间反共最彻底也反共反的非常成功的政治家,也都和他们年轻时的共产党经历有关,深入其中才知道七寸在哪儿,每次都可以防微杜渐,消灭于萌芽或者根本铲平它诞生的土壤。本书里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细节:台湾国民党开会提反攻大陆时,一个老国民党对蒋经国说必须得加速,一个年轻人一旦被共产党统治三年以上就基本废了,成傻逼了,再也救不回来了,蒋经国向他眨了眨眼,不无幽默的说,是吗?这么严重啊(他被共产党统治了十几年)。

本书记录了几个蒋经国和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之间的事,其一是反托派运动时对他老师的迫害,他也要被迫划清界限,其二是他举家逃离苏联时已经上火车了,康生还跟着,让他发电报回去苏联揭发他一个党员朋友(算是交投名状),那是他最后一次听命于共产党。

但蒋经国身上始终有左派的印记,蒋介石派他去治理地方时他的作为其实非常共产党,劫富济贫,严刑峻法。和共产党不同的是他自己并不贪恋权力也不享用特权。这种做法在乱世当然是有用的,快刀斩断旧社会,之后再行公平公正。他禁鸦片时抓了个地主,此人家属星夜派人去找蒋介石求情,蒋经国知道后提前把他处决了,蒋介石的信到时人已经毙了。足见他的杀伐决断。后来在上海也用差不多手段。他对台湾的治理则要缓和的多,整个过程权衡各方利弊,做了不少妥协。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蒋经国在几个关键点上(越战,韩战,中美建交)做的决策都不错。乘着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台湾经济起飞,人民安居乐业,反攻大陆派逐渐老去,退出历史舞台。在国民党元老和本土精英势力(李登辉)之间,蒋经国也有很多难处,但他处理的小心翼翼基本算是圆满的。作者采用的评价体系我非常认可,国际风云真的离普通人太遥远了,普通人就是想在战争之后过几天太平日子,蒋经国的许多决策都是从此出发,甚至打压了不少鹰派军人旧部。作者在《经济起飞》一章结尾写到:1970年行将落幕,台湾多数人民根本不太介意世界局势,他们只顾快乐过日子,做生意。美台贸易已超过25亿美元,高雄加工出口区共有120家制造业,生产工厂整天忙碌。这一年,全台湾工业生产增加了17%。

而1970年的中国,诸位可以想想是什么光景。

蒋经国也时时处处警惕滥权和结党,这和他在蒋介石麾下时的经历有关。派系林立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他解除追随他多年的王昇的权力时颇有杯酒释兵权意思,一降再降,最后派王昇去巴拉圭做大使--应该是可以放逐的最远的地方了。他这么做一方面是打压王昇的势力(刘少康办公室),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追随他多年的人,免得卷入更深的漩涡到时候就更难赦免了。中国历代帝王都精通此术,在宫斗激烈时把一些股肱之才贬斥到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免得他们站错队,斗争结束,胜者自然会惩治一批站错队的人,他们可以回来拥立新主。

最后,独裁国家里,最考验一个政治人物的,是他选继承人的眼光。蒋经国选择李登辉有多种传闻(有种传闻说因素之一是李长得高大威武),但历史证明他选对了人,在中常会要通过李登辉做党主席前一天宋美龄(代表国民党元老体系)都还企图反对,但宋美龄发现自己已不能影响决策后果断退出政治舞台,离开台湾,很少再回来。宋美龄在思想上应该和李光耀接近,都觉得统治者需要统治人民而不是给人民民主,当年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风靡全美的高光时刻,美国举国经历工人罢工,罗斯福夫人问她遇到这样的全国罢工,你们怎么处理,她非常轻松的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在这一点上,蒋经国跳脱了中国统治者的文化宿命,没觉得谁不配民主自由。而且,他向来不太介意别人骂他,1987年,他健康状况已经非常差,但还坚持要参加“行宪”纪念日大会,当日民进党鼓动群众抗争,形势紧张,他仍然参加了,并且心情不错,此后不久,时任新闻官的宋楚瑜给他看过一个杂志封面,该封面报道说蒋经国有意给自己兴建一个豪华的纪念堂,他看后笑笑说,我连给自己盖栋房子都没有,干嘛要盖个大坟墓啊。蒋经国和李光耀私交甚笃,李光耀甚至充当了几次蒋经国和邓小平的传话人。不难想象李光耀肯定不止一次和他讨论如何统治(华人)的问题,而他显然也没有采用李光耀开明独裁的方向,这一点,他的眼光的确是超过李光耀的。他把台湾交给李登辉,对自己子嗣也都有安排,虽然也难跳脱父亲的局限。

离蒋经国最近的人物他的发妻蒋方良拒绝接受采访,她真是个传奇人物,跟着蒋经国回中国学会了宁波话,在台湾时也常和宁沪的朋友打麻将,聚会,自始至终不参与政治。英雄割据虽已矣,国民党共产党及其遗产影响着同一片天空下的中国人,在蒋经国的选择下,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至少有一部分慢慢的和文明世界接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