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虚荣,我最爱的原罪

基本上,我是个很不错的人。真诚,但不幼稚;清高,而不迂腐;正直严肃,不过幽默感一流。自信满满,却又低调、谦逊。嫉恶如仇,但一直保持热情向上之心。我乐于助人,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让座或者扶老太太过马路的机会。我人格健全独立,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党和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丫~~同时,我还是个豪放潇洒又细致体贴的完美情人,所有没有结果的恋情,都是你们不懂欣赏从而深深的伤害了我而造成的,我无怨无悔,不怨不悱,祝愿你,一定要幸福哦,我不伤人,亦不自伤。
  
  我就是这么认识自己的,只要不动用炮烙夹棍老虎凳,到死我都不会改变这些对自己的看法。
  
  然而,初三毕业的时候,我极度迷恋儒家的自我反省和毛

小萝莉和她的怪叔叔

是否《阿凡达》之后,所有的3D动画都要搞一个五颜六色的大花园?我们奉上票房,是否收获了1个半小时的梦幻之旅?
  
  这是一部我没有看过原著,而且在上映的第一时间就去影院观摩的电影,杜绝了任何剧透和猜测--幸亏没有剧透,要是有个靠谱的剧透,我就不去看了。
  
  也可能是之前《阿凡达》的刺激太大,我觉得,除了音乐风格仍维持原有水准,这部电影是蒂姆.波顿的失败之作,平庸无奇,甚至有点乏味,在我看来,蒂姆的才华一直在于黑色幽默的故事及冷嘲热讽的对白,而且以悲观的乐观,忧伤的幽默见长,这些,在这部电影中,统统没有,真是一部平庸的作品,以至于看完之后没留下任何记忆。甚至,连一句对白,一个场景都没有印象了,而且,整体的感觉是,刚开头就煞了尾,结束的太潦草。通常,这种情况表明,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之前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一部温暖感人的故事,讲述亲情之可贵,也表达了命运的不可逆转。《僵尸新娘》更是一部典范的黑色幽默音乐剧,据说,这部动画电影里的人物制作,机关精巧,表情传神,故事荒诞离奇,但却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蒂姆的存在,此前看《断头谷》是冲着约翰尼德普去的。《圣诞夜惊魂》中鬼市的狂欢在徐克制作的动画片《小倩》中曾被深度模仿。
  
  我向不以一部电影的好坏定导演生死,哪怕张艺谋拍了《英雄》(以及以后那些烂片)仍不可否认他拍的《活着》(可惜,基本上《活着》之后丫就死掉了。。。),而且,整体而言,蒂姆只是没有超越自己以前的辉煌,甚至有所退步。横比一下,这部电影还是差强人意的,写到此处,我想起里面那只会化作青烟也会变作月亮挂在天上的可爱的大猫咪,还有那只永远在抽烟的毛毛虫。
  
  而最令我失望的是,居然没有媒体或者网友八一八本书作者--数学天才,文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家,以及,无比热爱小萝莉的怪蜀黍。本书也是他怀着深深的复杂的感情,写给小萝莉的童话。而他的摄影及绘画作品,大都以小萝莉为原型。他喜欢和14-19之间的小女孩儿交往,教她们知识,和她们保持通信,这种爱没有超出某种界限,而且非常的唯美非常的柏拉图,身为神职人员的他如期结了婚 ,在数学和逻辑领域有过许多突破性的研究和发现,终其一生,除了丢失的几页日记(记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之外,他始终维持着良好的名声。
  
  对这部电影而言,很显然,导演找了个『大萝莉』,我觉得第一部《哈利.波特》里的赫敏演最合适了。
  
  最后,每当想起蒂姆波顿,想起塔伦蒂诺,想起如今像巨星闪耀的卡梅隆,我总会想起他们的出身,蒂姆是个自闭儿童,塔伦蒂诺是租碟店的服务生,而卡梅隆的第一份职业是货柜车司机。想到这些,总有无尽的悲哀,那就是美国,Everything is possible.他们总有机会去做自己热爱的事,而且,加以努力,准能成功,这样的法则,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笃定了,对他们而言,这就像春温秋肃一样不言而喻。
...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周作人传

在上班来回的地铁上,看完了《周作人传》,后面看的有些潦草,真佩服止庵,全书下来,几乎不着一丝评论,全用事实讲话,这样的传记,看上去虽然有点资料罗列的嫌疑,但算是客观公正,我比较喜欢;或者,我也喜欢另一种褒贬非常鲜明的传记,尤其是以贬斥为目的的传,如果是以偶像的角度去写传记,45度华丽仰角,肯定写不好的。贬斥,也许会有种敌对的平等,难免失之偏颇,但总比拍马屁传记更加接近真实。迄今,看过堪称公正客观的传记,这算是一本,还有一本是傅国涌写的《金庸传》,大学时期读冯尔康写的《雍正传》结合着《雍正皇帝》的小说看,很好玩。但都带有褒贬。大致上没有走样。
  
  周作人的一生,可谓波澜不惊,总体感觉,他是个内向的人,无非想好好生活,安静生活,做些学问,译些小说,写点文字。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他也没有过度的热情,始终是个不瘟不火的人,没有强烈的爱,亦无强烈的恨,甚至有时候有些迂腐,就是这样一个几乎算是无所求的人,也历尽了艰辛。最后,被批斗的毫无尊严,凄凉的死在冰冷的床板上。
  
  他的选择,仿佛都是别人帮忙做出的,王小波在 《思维的乐趣》里,一派天真的回忆小时候和哥哥一起偷爸爸的书看,他说: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人有兄长是好的。决裂之前,周作人几乎一直沿着哥哥鲁迅的足迹走自己的人生的。读洋书,赴日留学,归国写作。。。。。鲁迅是个合格的兄长,离乡之后就不断的给弟弟寄信寄书,信件介绍了外面的世界,书籍则是那个年代最宝贵的财富。周氏兄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牛逼,他们俩的科举考试,连考三次,都考的很差。
  
  兄弟反目的事,也是一笔就带过去了,大概真的是需要为尊者讳,为逝者讳吧,这件事对周作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至于所谓『汉奸』一说,大概是这么一回事:当时周作人在北大任教,而日军侵华,大家纷纷避难离开北平,众所周知,他们到云南办了西南联大,而周作人因为挈妇将雏,不愿逃难,加上他精通日语,也有不少日本友人,想着留在北平也不会有什么大碍,于是就留下,于是就被作为『留校教授』,为了保护校产,他不得不出任所谓日伪职务。1945年,开始公审汉奸,他被定为死罪,至少也是无期,所谓患难见真情,那时还真有些不明真相的青年,欲置他于死地呢,这些也都是如今响当当的人物呢。读到此处,深觉悲哀,你爱你的国,为何非要把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可怜人置于死地呢?中国人啊,中国人。
  
  后来,多得朋友襄助,加上民国时还是讲法律的,他也遇到一个好律师,改判10年,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北,周作人因此也就出狱,蹲了三年没来由的大牢,而此后,他的半生都背负着汉奸的名号,及至文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成长

记不清是第几次用这个词作为标题了。。。我在想,这是否是种强迫症?
=========

如今,我深信世界是靠着一些简单的规则运作的。一切的复杂都是幻象,换句话说,我和马克思一样,发现了纷繁芜杂的社会之下,其实是一些简单的规则。
当我体会到这一认识的那一刻,惊喜的发觉自己成熟了、长大了,不再是小愤青,或者,用某些人熟悉的语言来表达:不再那么理想主义了。


我想大概是我的外表还没有褪尽青春的色彩,也许是眼神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年纪的成熟,也许还未褪尽又穷又不在乎的精神气质吧,每次给陌生人介绍时,他们都会觉得我刚刚大学毕业,或者,至少是个不折不扣的八零后,而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比你们都大。『你看上去挺年轻的』,虽是事实,却未必是一种恭维,有时候它代表着:你三十岁了,依然幼稚,依然傻B,依然是个又穷又不在乎的loser。


曾经,我很高兴能够永葆青春,永葆一种兴致勃勃生机盎然的生活态度,以至于我牛仔T恤出现在HK的大街,被人从背后叫『哥哥仔』时,心花怒放,快乐了很久。是的,没人叫我『老闆』。至少没有彰显猥琐男或者『麻甩佬』的气质。近几年来,我已经放弃了拥有大叔气质的可能。


我想没人能理解我的凄凉,我看到许多人,在各种场合出现--陌生的饭局上、日常的工作中、地铁上、公园里;开着跑车的人,开着公司的人,打着官司的人,做了父亲的人......--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比我年纪还要小--每当此时,都不禁悲从中来。是呀,我竟是如此不同的一个人,如此孤单的站在一小群(或者寥若晨星)人里,战战兢兢面对着一大群人。


第一次看到剃刀原理时,我喜不自胜,仿佛自己的认知有了一个远古的回应,而当我操起这把剃刀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却发现大部分人手里拿的不是剃刀,而是大砍刀,关二哥拿的那种。他们拼命的让我明白,其实,社会好复杂,人生很无趣,一把剃刀根本斩不去许多愁。


曾经,我感到,所谓的成长,无非就是过往的种种离合际遇,在自己身心留下的一刀一刀的刻画,过往的磕磕绊绊,在身心留下或深或浅的伤疤,如今战争结束了,我活了下来,像是一个凯旋的将军,带着一身经验的痕迹,因为自己的不死,对自己的经验有了足够强大的信心,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以为再也没有跨越不了的沟壑,再不会经历没有把握的战争。


如今,我仍做此认知,只是它显得并非如此显而易见,并非如此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种较量,和自己较量和别人较量,等到眼睛阖上,躺在四四方方的一个狭小空间之中,这种较量才告结束,我希望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坦诚的说一句:告诉大家吧,我度过了无比美丽的一生!


就是这样,以我的简单来应对世事的复杂,希望我这把剃刀足够锋利,希望我与我的较量我与人的较量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就算没有胜负也行,希望我能度过壮丽的一生。
...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骷髅会与邪教


在影院看完此片回来,立刻又重温了《Snatch》(偷拐抢骗)仍然看得很过瘾,第一次看的时候,还不知道那个楞头青吉普赛拳手就是布拉德.皮特。


对盖.里奇期望很高,但并未失望,饶是我推理欲和找茬欲大发,也很少发现漏洞,之前我说《风声》漏洞多的像筛子,有人不满,这部片子漏洞就很少,迄今为止,仅有一点我不是很理解,有些说不过去,既然邪教教主已经把一切都筹备好了,那还在死前招惹福尔摩斯干嘛?不是自找麻烦么?难道是因为他知道有人死有人从坟里爬出来的话,福尔摩斯一定会插手干预,长痛不如短痛?


我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但我妈看过,我妈大概就看过这一套通俗小说,而且记忆力非凡,于是就给我讲啊讲啊讲。。。但是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发现,和我听过的全都不符。事实上,它的确是来自漫画而不是小说,拍摄风格也极像盖.里奇的成名作《两杆大烟枪》,片头片尾全是漫画风格。


这样的色调是伦敦的色调。。。吗?总是灰蒙蒙的,潮湿、阴郁,冷色,我不喜欢,我喜欢看《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一开始两分钟,一望无际的沙漠,金黄色,上面是碧蓝碧蓝的天,好亮,好靓~~
话说,<阿拉伯的劳伦斯>也是英国人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盖因为英国晴天少阴天多,所以跑到电影院里看蓝天黄沙,长达2分钟犹觉得不过瘾。放在夏威夷或者澳洲,估计人们要骂大卫.里恩装B犯啦。


这部电影里的故事有点以英国影射如今世道的意思,众位有所不知,据传,在神秘的西方列强阵营流传着一个【骷髅会】的故事,骷髅会,一个秘密的地下组织,成立于200多年前的耶鲁大学,成员有多少未知,如何入会未知,但据说成员都是豪商巨富或者政界精英,更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如今世界是被骷髅会控制的!他们动用自己的广布各国各界的人脉关系,决定总统大选的成败,决定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还是据说,小布什,布莱尔都是骷髅会成员,这一切不可考,因为入会的人不得公开自己身份且必须服从组织安排。这样的组织在美国大学里还真不少,大都不是公开的。正因为如此神秘,于是坊间有了许多传说,搞得跟人传人心传心的邪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人到中年,切莫在风里回头

有时候觉得,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成长、成长、成长,长成一个有智慧的人,然后再死掉,当然,有人终生都无法完成成长。整个过程中逐渐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可以是,读书、学习、冥想、旅行、爱情、经历苦痛、经历欢愉、经历荒谬。。。。。。正如我们大部分人习惯的方式。也可以是很奇怪的方式,比如像《颐和园》里的女主角,居然是通过做爱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
  
  扯远了,苗炜的这本小说《除非灵魂拍手做歌》,好像就是一个男人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部分记录,大部分人所经历的认知过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从没有存在过一样,而贯注以感情,将它们文从字顺的写下来,或许会被后人所记忆:曾经在某个时期,有个男人,是这样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
  
  这篇小说集,可读性很强,语言有王朔式的通顺和快节奏,风格上则兼具了塞林格的青春叛逆,卡佛的中年平淡和王小波式的永远纯真。没有太多花俏的东西,但写的真诚。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流水》,就是在这一则小故事里,我感到了真诚---我是按照顺序读下来的,结尾收获点真诚也真不易啊。这篇小说的结构中规中矩,设置了一个悬念,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故事很好玩,叙述的感情也很真挚,感情上是小学生作文式的,文字和布局则是经过锤炼,风格极强,这样的搭配殊为不易。第一篇《花环》大致也是这么个调调,读着挺亲切的,带人回到过去,重温美好时光。
  
  然后,比较喜欢<日光机场>,这是个半荒诞的故事,想象一个人,在一个国际机场,忽然间听懂了所有的语言,真是件好玩的事,而外星来客的角色设定则和彭浩翔写的《指甲钳人魔》很像,一本正经,亦真亦假的感觉,这篇应该是最短的,我很喜欢。
  
  我不喜欢《失败者的咖啡》和《一块肉的觉悟》是两则烂俗的故事,中国的城市里小资儿或者中产阶级那点儿破事儿,的确乏善可陈,写成小说也不好看。素材本身散发着谢顶、肚腩、懒洋洋、意淫、做作的气息,语言和节奏再好,也不好看。
  
  封面之作《除非》,出版前就在网站上看过,不是很喜欢。也许这是苗炜最喜欢的一篇吧。
  
  我在杭州<-->上海的动车上读完了这篇小说集,还是值得一买的,而且是2010年阅读的第一部小说集,这个开篇还说得过去吧,希望我今年能看到更多的好书。
  
  这些年来,对国内的小说越来越绝望,几乎从不看新作了。根据我粗浅的经验,不能诞生好的小说,绝对是因为体制,首先体制扼杀了创造力,其次体制导致整个社会环境病恹恹,暮气沉沉,这样的一个破时代,哪能产生好的小说,立志写小说的人,生在这个时代算是倒霉。能写成这样,已经是很努力和很幸运了。
  
  我的标题取自余光中的诗,看完这篇小说,忽然就想到这句诗:
  人到中年切莫在风里回头,
  一天星斗对满地江湖。
  
  她总是记错为:满天星斗对一地江湖。
  而我觉得,满地江湖都还不够突出其多。

...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