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陈存仁是个文青,但在那时,他不过是个以专业立世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罢了,我敬慕这样以专业立世,却又能超越专业人士,以兴趣爱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足迹的人,如今世道越来越怪,如果你做的是理工科的职业,平时喜欢读点书看点电影写点东西(陈存仁最大的爱好和花费是读书、看电影,尤其搜书,可以一掷千金),会被略带嘲讽的称为『文青』,直欲与小资儿并列,我并不抵制这种称谓,只是觉得别扭,难道读书生活不应该是一个正常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应有的日常生活么?何以变得如此特别以至于要以一个标签名之?
依依不舍中,《银元时代生活史》看完了,这是本专栏结集,也是我看过最好的专栏集,连续,而且每一期都写的一丝不苟,没有灌水。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在上海地铁9号线和2号线上,以来回各一个小时的车程,读完了这本书,除了仍然沿用着的古老的地名,作者笔下的上海好像和我现在生活其中的上海,好像是两个地方。我时常觉得,那个上海漂浮在空中,而我现在乘地铁经过的,是沉沦地下的上海。
关于清末和民国,杂七杂八看过的书不少了,破碎之中,大概也可以还原一点那个时代的吉光片羽,流年碎影。这一本是普通人的观察,视角果然不同,比如我特地又翻《中国男》里写到的吴稚晖,如果不看名字,光看内容,你会觉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陈存仁笔下,吴是个可爱的老头,有真本领,但不张扬,藏而不露,天性乐观豁达,善良天真。而余世存笔下的吴稚晖却只是个『闯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余世存好像是把装傻当成了真傻。
陈存仁还详细的写了许多民国人物,商界政界银行界实业界的都有:章太炎 于右任 蔡元培 汪精卫 杜月笙 黄金荣 黄楚久 荣氏兄弟。。。我羡慕的想,做医生真是好,可以结识很多人。
陈是民国时代的谦谦君子,十里洋场的彬彬绅士,在他笔下,没有坏人,他广交天下朋友,黑道白道、三教九流,因此人脉广布,做事总是很顺利。然而,身为中医,他对因果报应之说,深信不疑,专辟一小节写了因果报应,列举十数上海滩风云一时的『白相人』无一得善终。他小心的掌握着与这些人交往的分寸:既不同流,亦不疏远。如果得罪了这些人,他在上海滩无法执业,如果和这些人沆瀣一气,又过不了自己做人这一关。他的做法是,敬而远之,严守职业操守,遇到大佬请客,礼到人不到。
从整本书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从一个家道中落的贫寒人家在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滩立足的,他有书生气,但不迂腐,精明强干却又正直,且深明圆滑变通之道。他初出茅庐时,锋芒尽显,惹来同僚妒忌,他便诚心邀请他们吃饭游玩,以息众怨--就这一点,我是做不来的。记得当初我在这个年纪,只识得自己一味向前,完全不顾他人感受;而后来上海沦陷后,日本的一家医疗研究机构厚礼厚遇找他做事,他又坚持不做。深爱自己的名节,不愿担当汉奸之名,当日本老板再三诚邀,并直言相告说,我们搞科研的也不想打仗。他也心动,想要利用日本的资源,为自己将来编撰药典背书,最后他的做法是:只做兼职,可以用标本和仪器,但不收薪金。到八.一三之战后,中日关系恶化,虽然可惜那么多标本未曾拍照存留,他还是忍痛连这样的工作也不做了。
他的一生都很顺利,一生多得朋友襄助,就算偶有小厄,总能化险为夷,这和他的为人和自己用功分不开,而且,他自己是医生,非常注重心理健康,所以许多看上去很糟糕的事,他也就举重若轻的度过了,轻描淡写出来,也就变得轻飘飘的不算什么了,比如他写自己的爱情,他喜欢一个女孩,双方都有意,但因为家人反对,他当时刚刚执业,只算中产,而女方却是大家族,豪门闺秀,后来女方屈于家庭压力,和他分手,赴美留学,失恋之后他也茶饭不思好长时间,而他关于爱情的总结是这样的:
『这一次我受了爱丽丝的刺激后,再去磅了一下,竟然体重减轻了十八磅之多,这时我体会到心理卫生的重要,婚姻不能全仗爱情,财富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我的财富不如人,只有知难而退。』
虽然,我总是认为爱情太过理智没什么意义。但现在想来,这种结论自有其道理,况且他那时还只20出头,就能如此解脱,未尝不是个好结局。顺便说,后来这位女生命运可没那么好啦。
他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经历了许多大事,无意之中结识了许多光华熠熠的人物,他是个专业人士,精于专业,爱好读书,编辑出版药物辞典,皇汉医典,成为中医界珍贵的资料,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几乎做到了顶峰,他精于理财,却又严守自己做人准则,不冒险,不发不义之财。因此即便身处乱世却也能左右逢源。
虽然他没有特别去写,但我觉得就连1949年,他对形势的判断也是精准的,他选择了离开,从上海到HK,继续自己的事业,因此可以在旧金山安度晚年,如果那时,他像抗战时代一样爱国,几乎可以肯定,他过不了那个全民皆疯的火红年代!
他的专栏是根据日记修订而成,其实他的日记,大部分内容和『银元』有关,几乎每一篇都有明细的账单,某年月日,在哪里吃饭,点了什么菜式,几个人,耗费几多?不厌其烦。这份儿耐心和细致,我真是望尘莫及,他从老师处学到的理财明训,和如今大家奉行的那一套,区别不大,无非是以钱生钱,最容易。自立业后,他便很少再为钱所苦。更加有趣的是,他对北京印象奇好,人热情,服务周到专业,消费比上海低了近十倍。
他记录中的『银元时代』的中国,虽然不发达,但真是讲究仁义礼智信的礼仪之邦,尤其是诚信一项,真是令我无限追怀,那时候,商业往来,只一句话就可以,不用签任何文件,没有人会反口,即便破产也总要想办法还清所有亏欠,钱庄的庄票类似现在的信用卡,是可以透支的。但是,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办到庄票,而且,要预先存一大笔钱在钱庄。
整部书读完,我的感觉是,他笔下的时代,尽管也有蝇营狗苟、坑蒙拐骗,也有恃强凌弱,明欺暗诈,但这些是为人所不齿的,不是主流,基本上银元时代,是个明亮的商业世界,是个公平自由的时代,只要有志气,有智慧,肯埋头苦干,咸鱼可以翻生,机会属于每个阶级。这样的时代曾经存在于中国这块土地上,我在许多文字记载中读到过。我在许多认真制作的影像资料中看到过。
而今之世界,瘪三依旧、白相人依旧,而且诸多恶行都包装的理直气壮,成为主流,诚信之人,守节之人是越来越少了,彼时之人不是今天之中国人,彼时之中国,也不是今天之中国。看这样的记录,只有追怀,曾有那样的中国在,曾有那样的中国人。
另外,这本书中关于那些知名民国人物的八卦,浓度也很高,强烈推荐各位八卦爱好者一读!...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推荐:全文Feed 解决方案 兼谈将要过去的web2.0时代
阮一峰在blog上推荐了一个全文Feed解决方案,昨天我进去试了一下,产生全文feed时很慢,我一度以为停止了。后来喝了水,上了厕所,又喝了水,又上了厕所,然后吃了东西开了会之后。
全文Feed产生了。
但是,我放进我的御用RSS订阅器(众人所不知的Sharpreader啦~~)之后,胶住了。。。不动,一直处于刷新状态,当时我就绝望了。
谁知道,今天一大早,当我又打开Sharpreader时,丫开始工作了,果然很好用呀:全文输出了!!!
但是,因为我没有募捐,于是只能显示前四项最新blog~~
题外话:
1.我自己的实地调研,身边还有许多人从不用订阅器,甚至不知订阅器为何物者,大大的有之
感想:web2.0时代都快结束了耶。。。。就算你不知道我这一款私密小众御用的订阅器,那Google reader总知道吧,Blogline总知道吧,抓虾总知道吧,就算您是吃素的,鲜果总知道吧?
2.我2006年开始用订阅器,全部用来订阅blog,没有订阅过门户网站或者其它非blog站点,2006年的时候,我一用之下,大为惊叹,惊为神物,一下子治愈了我滴信息焦虑症~~候群,一度我心血来潮,曾经想写一篇图文并茂的使用介绍,后来不知为何又退潮了,到如今,再也潮不起来。
我热爱新技术,但称不上Geeker(有没有拼错?),总是随遇而安,然后敝帚自珍,不到无法忍受不会自己动手。
3.我一共用过两三款订阅器,测试过六七款,我用过的最好的订阅器,其实是Outlook2007上的RSS订阅器,其一,它是本地的。其二,他的格式是邮件格式,可以和你OUtlook设置一致(字体啦,风格啦。。。。)看起来很舒服,又可以保存为pst文件,可以用任何一个Outlook打开,并且可以方便的分类和查询。但是,离开上一家公司后,我就只能用Outlook2003啦~~
4.我私密珍藏不离不弃深深所爱着的一款订阅器是Sharpreader,这是一个美国程序员开发的试验性程序,一直都是测试版(估计如今丫已经忘了这回事儿了),可能是我开始长久使用订阅器的第一次吧,所以一直念念不忘。到现在还在用它。
5.其实,FeedDemo是一款比Sharpreader好很多很多的订阅器,它具备了Sharpreader的全部功能,还比它更加细腻可人,但是,我始终若即若离的喜欢不起来,用之,乱之,弃之,又重投Sharpreader怀抱,可见习惯之顽固,不是常人能改的呀。
6.我所爱过的订阅器,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支持本地阅读,也就是说,它会把网络内容扒拉到我本机,这样我就不怕『你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者某些早上发的blog晚上就不见了的情况。所以,我喜欢Google所有的产品,Google reader除外。Blogline,抓虾,鲜果,都无此功能。
7.我讨厌不给全文输出的BSP,订阅率难道不比点击率更有说服力吗?为何,总是想通吃呢?要订阅率,还要点击率。Donews是完全没有这个功能的。其它BSP则可以设定,我见有些博主设定了非全文输出,很不爽。
牢骚完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滴不完美,所以大家才一天天的努力让它更美好。
PS:推荐TED上,Twitter的创办人的演讲,演讲结束,大会主席上来说,不要走,然后Twitter山搜索了一下丫的名字,读了几条:史上最烂的演讲~~说不出来了吧。。等等冷嘲热讽 。哈哈。。。
每当此刻总是觉得,创造一个新的互联网玩意儿,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呀!
再BTW一下,忘了炫耀啦,鼎盛时期,兄弟曾经订阅过500多个Blog,且每天2.5小时左右全部翻阅一遍。增增减减,如今剩200多每天1小时矣~~~
...
杜拉拉升职记的票房居然过亿了,我汗。。。
这部电影,多给几剪子,就能卖得更多--因为它根本就是个广告片集成。
我并不反对在电影里植入广告,我深信,这将会是未来的营销的大势所趋,《天下无贼》和《手机》就做的很好,技法纯熟的导演植入了广告仍能令人看得开心,而尚未明白导演是怎么回事儿就急急的忙着做marketing捞钱,就是这么个下场,老徐的前几部片,都是文艺片,一路以来,仰仗几位圈中大佬,走的也还算顺利,文艺片是小众,看懂看不懂的闭闭眼也就过去了。在这部商业味道浓的化不开的电影上,一直以知性、文艺、内涵著称的才女,一条又粗又长的花瓶尾巴露出来了。
我去年看了这部小说,以通俗文学的标准度之,相当不错,有俊男美女,职场斗争,阴谋与爱情,事业和人生,情节跌宕起伏,叙述流畅紧凑,堪称五星。疲累的时候看看这种精彩的通俗小说,就像看港片和台湾娱乐节目,是很好的放松,倘若看过之后还能有点余味,就更为难得。当然,这不是文学,谈不上有多大的因欣赏而产生的感官享受--这个话题,以后再谈。
我毕业后一直在做HR的行业软件,对公司运作和人力资源理论多有参与,我记得看得时候回想真实情形,还挺入戏的,她写到的那些职场生存体验,完全可以直接付诸行动并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初入职场的人,的确是可以作为指南的。小说描摹的杜拉拉,是个善良可爱,脚踏实地,有上进心,有职业和人生追求的公司人,也许许多职场白领,刚开始也都是这样的,但走着走着路子就斜了,像杜拉拉这样坚定不移的守着做人底线走到底的,据我所见,不多。
我记得读完这本书,我怅然若失,杜拉拉左冲右突,豪情万丈,让自己每天都精神抖擞的,一点点的积累,买了自己的小房子和小车子,小心翼翼的平衡着工作与生活,职业与男友,而这就是公司人的无奈人生,而且还是成功的公司人。忙碌光鲜的生活中看不到一点诗意。回头看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不想说,人人都是杜拉拉,若人生真如此,倒真令人绝望。
全书中,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爱情的缺席,关于爱情的章节,太少了---也许,真实情况也大多如此。这个光怪陆离的商业世界,爱情和理想一样,是不能希望的太多拥有的太多,享受的太多的。她什么都好,就是在爱情上,也太理智了。仿佛,这既是杜拉拉的性格缺陷,也是这部小说的缺陷。
然而,上述成败,在电影里,全都不见了。这部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导演系的反面教材,彰显了导演的几大致命伤。
其一,故事讲的很差,情节没有呼应和起伏,没有细节,没有铺垫和发展,也许这样说太理论化了,但安排得当的电影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它时时抓着你的眼球,给你意料之中的意外。小说中对办公室政治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看起来很过瘾,而电影里几个闪回的广告画面biu的一声就过去了,你根本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人物关系、事件发展在这轻飘飘的广告画面中轻飘飘的飘走了;其二,人物性格模糊,她还是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将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做了压缩,从而把关系更加简单化,这样的恶果就是剧情单薄,情节发展苍白无力。本来原著就对爱情着墨不多,但还是写到了杜拉拉在爱情面前的两难选择,和一点点感性软弱,追求完美爱情的性格,令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完满。我还指望电影可以用画面再弥补一下,结果在电影里,连原来的那点韵味也失掉了,整个爱情让人看起来更顺理成章的解释是:睡了一个高管,然后,升职了。
我总是会提起《教父》,2个小时,几十个重要人物,一一出场,是外国人,但看的时候,你不会记错。几大帮会之间的恩怨纠葛交待得清清楚楚,有细节又有全景,完全没有打打杀杀而让人时刻提心吊胆。这就是功力,靠天份和汗水。
电影把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故事背景和几个主要人物也面目模糊,比起小说,大大的失真,也就失去了感染力。于是整个电影给我们的只有一个个推近拉远的硬生生的广告片段和远远的脱离真实的职场人物以及一个蹩脚至极的爱情故事。既不像职场片,又不像爱情片,不是集而优之,而是兼具两者之不足。
我个人觉得,这个小说拍成电视剧(好像已经在拍了),一定会比《蜗居》更真实,更好看。
至于片中的植入广告,太硬,太假,不再提了,我只是想说,一个美资公司里,那么多人端着晶莹剔透的高级玻璃杯,津津有味的品着立顿,这个场面,太诡异了!
虽然老徐不用裸替,不惜一脱,但是脱了一看,比我还黑.....汗死。不过她的声音还是一如十年前那样好听,所以有段时间我是闭着眼睛的。如果这部电影真的是她导的,如果她真的不想做演员了,我看她还是去做广告导演这份有前途的职业吧。
杜拉拉的作者李可,一直搞得挺神秘的,八来八去也八不到什么猛料,谁知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偶然得知原来竟是我新同事的一个网友。哈哈~~...
我并不反对在电影里植入广告,我深信,这将会是未来的营销的大势所趋,《天下无贼》和《手机》就做的很好,技法纯熟的导演植入了广告仍能令人看得开心,而尚未明白导演是怎么回事儿就急急的忙着做marketing捞钱,就是这么个下场,老徐的前几部片,都是文艺片,一路以来,仰仗几位圈中大佬,走的也还算顺利,文艺片是小众,看懂看不懂的闭闭眼也就过去了。在这部商业味道浓的化不开的电影上,一直以知性、文艺、内涵著称的才女,一条又粗又长的花瓶尾巴露出来了。
我去年看了这部小说,以通俗文学的标准度之,相当不错,有俊男美女,职场斗争,阴谋与爱情,事业和人生,情节跌宕起伏,叙述流畅紧凑,堪称五星。疲累的时候看看这种精彩的通俗小说,就像看港片和台湾娱乐节目,是很好的放松,倘若看过之后还能有点余味,就更为难得。当然,这不是文学,谈不上有多大的因欣赏而产生的感官享受--这个话题,以后再谈。
我毕业后一直在做HR的行业软件,对公司运作和人力资源理论多有参与,我记得看得时候回想真实情形,还挺入戏的,她写到的那些职场生存体验,完全可以直接付诸行动并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初入职场的人,的确是可以作为指南的。小说描摹的杜拉拉,是个善良可爱,脚踏实地,有上进心,有职业和人生追求的公司人,也许许多职场白领,刚开始也都是这样的,但走着走着路子就斜了,像杜拉拉这样坚定不移的守着做人底线走到底的,据我所见,不多。
我记得读完这本书,我怅然若失,杜拉拉左冲右突,豪情万丈,让自己每天都精神抖擞的,一点点的积累,买了自己的小房子和小车子,小心翼翼的平衡着工作与生活,职业与男友,而这就是公司人的无奈人生,而且还是成功的公司人。忙碌光鲜的生活中看不到一点诗意。回头看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不想说,人人都是杜拉拉,若人生真如此,倒真令人绝望。
全书中,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爱情的缺席,关于爱情的章节,太少了---也许,真实情况也大多如此。这个光怪陆离的商业世界,爱情和理想一样,是不能希望的太多拥有的太多,享受的太多的。她什么都好,就是在爱情上,也太理智了。仿佛,这既是杜拉拉的性格缺陷,也是这部小说的缺陷。
然而,上述成败,在电影里,全都不见了。这部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导演系的反面教材,彰显了导演的几大致命伤。
其一,故事讲的很差,情节没有呼应和起伏,没有细节,没有铺垫和发展,也许这样说太理论化了,但安排得当的电影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它时时抓着你的眼球,给你意料之中的意外。小说中对办公室政治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看起来很过瘾,而电影里几个闪回的广告画面biu的一声就过去了,你根本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人物关系、事件发展在这轻飘飘的广告画面中轻飘飘的飘走了;其二,人物性格模糊,她还是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将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做了压缩,从而把关系更加简单化,这样的恶果就是剧情单薄,情节发展苍白无力。本来原著就对爱情着墨不多,但还是写到了杜拉拉在爱情面前的两难选择,和一点点感性软弱,追求完美爱情的性格,令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完满。我还指望电影可以用画面再弥补一下,结果在电影里,连原来的那点韵味也失掉了,整个爱情让人看起来更顺理成章的解释是:睡了一个高管,然后,升职了。
我总是会提起《教父》,2个小时,几十个重要人物,一一出场,是外国人,但看的时候,你不会记错。几大帮会之间的恩怨纠葛交待得清清楚楚,有细节又有全景,完全没有打打杀杀而让人时刻提心吊胆。这就是功力,靠天份和汗水。
电影把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故事背景和几个主要人物也面目模糊,比起小说,大大的失真,也就失去了感染力。于是整个电影给我们的只有一个个推近拉远的硬生生的广告片段和远远的脱离真实的职场人物以及一个蹩脚至极的爱情故事。既不像职场片,又不像爱情片,不是集而优之,而是兼具两者之不足。
我个人觉得,这个小说拍成电视剧(好像已经在拍了),一定会比《蜗居》更真实,更好看。
至于片中的植入广告,太硬,太假,不再提了,我只是想说,一个美资公司里,那么多人端着晶莹剔透的高级玻璃杯,津津有味的品着立顿,这个场面,太诡异了!
虽然老徐不用裸替,不惜一脱,但是脱了一看,比我还黑.....汗死。不过她的声音还是一如十年前那样好听,所以有段时间我是闭着眼睛的。如果这部电影真的是她导的,如果她真的不想做演员了,我看她还是去做广告导演这份有前途的职业吧。
杜拉拉的作者李可,一直搞得挺神秘的,八来八去也八不到什么猛料,谁知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偶然得知原来竟是我新同事的一个网友。哈哈~~...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回望来时路,有些寂寞呀~~
周末去看了《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两个小时,感受到一点点的现场感。整个剧场有种欢乐的气氛,大家都在这种强大的气场中,非常Happy~话剧的票价,可以同时看到相声、模仿秀、摇滚音乐会.....两个演员发挥的特别好,随机应变,收放自如--我相信这种即兴性很强的剧,和演员的现场发挥关系极大,很多台词或者桥段或增或减,全靠当时的气氛。开心之后,亦有所得,这是幽默和滑稽的区别。和《恋爱的犀牛》不同,这出戏似乎没有成为经典的潜质,却是个常演常新轻松活泼的优良产品。
两只狗性格不同,哥哥心怀理想却软弱油滑,表弟天真未凿、淳朴可爱,更习惯随遇而安,哥哥就像大部分病态少少的理想主义的叶公好龙式的理想主义者一样,当其失落无奈时,就以理想主义者自居,端着卡普奇诺沉思牢骚一番,自恋自满一番,真刀真枪面对理想,却又比谁都软弱,妥协的一塌糊涂。两只狗,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欢欣和无奈,终点又回到起点,正如每个人的一生。
中间串场的段子有点火星,都是看过听过许多遍的了,正本的内容都很精彩,而且,我被时机刚刚好的两首插曲:崔健的《花房姑娘》Beatles的《Yellow submarine》感动了。登时有种入戏的感觉,腾云驾雾的,眼睛有点潮。廖一梅的话剧节奏就是,在你眼睛刚开始潮的时候,她马上开始戏谑了。当你正笑的不知所以的时候,她忽然又开始用崇高的严肃的深沉的情绪来感染你,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收放自如,在这种揉搓之下,看一出戏自然五味杂陈,无比过瘾。
廖几近狂热的喜欢小学课本和苏联文学,在她编剧的电影和话剧里,其苏联文学是其灵魂,小学课本是其皮肉,前者表达理想和崇高,后者表达怀旧和嘲讽。因为我也是小学课本的狂热爱好者(而且,和廖曾习过的课本是同一版),所以,也很喜欢这种调调。
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孟京辉借剧中人之口,对自己的先锋戏剧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嘲讽,当陈建斌口齿伶俐的喷薄而出:在舞台上砌水池子,摆几个破箱子破电视机,搞得废品站不像废品站收购站不像收购站,完全是现实主义功力不够的哗众取宠~~~自嘲到这份儿上,说绝了,别人也就不好意思再批评。我觉得先锋话剧,多少吸收了点京剧的舞台艺术,四个人代表千军万马,一张桌子可以是城门,可以是中军帐,舞台上走两圈儿就是跋山涉水千里万里。只是先锋戏剧的舞台布景,更加抽象更加解构(后现代)主义一些。《两只狗》的布景,亦非常简单,一张白布,用水墨画了两个歪歪扭扭的人形。舞台上照例有个二人乐队,现场伴奏拟音。《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马上就要上演了,也是这样的格局。先锋戏剧还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十年前的《恋爱的犀牛》甚至满剧场跑,《切格瓦拉》也在二楼三楼的看台上往下洒钞票。《两只狗》里,演员从前排艰难穿过,当成穿过一片沼泽,现场抢观众的东西,对观众迟到早退作出即时的反应,非常好玩。这种互动,也更容易令人因参与感而入戏,可以尽兴忘我的欣赏。
看话剧看电影都一样,编剧导演的用心,大家未必可以全部领略,但无论多少,都会很开心,例如此剧中模仿秀一节,模仿刘欢莎拉布莱曼大家都知道,模仿花儿乐队和宋祖德,知道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比如,来福的名字里,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高尔基的原名(这也是在中学课本的注释里有的),这些小小的细节因为人们了解的多或者少而感触不同,不过对整体的效果,影响不大。
由此我也想到,看点正经的幽默是如此的难,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幽默感缺失的民族,我所见的中国式的嘲讽,嘲笑的多讽刺的少,看到的大部分号称令人发笑的玩意儿,低俗而浅薄,有时候,面对火星段子云集,自我感觉良好的表演(就像周立波)我真的笑不出来,而笑,不过是正常人一点正常的需求。大笑是保持心理健康很强大的武器,为此我感谢这场让我从头笑到尾的话剧。
标题这句话,是剧中语,来福穿过前排座位,从右侧上台时,一回头说:回望来时路,有些寂寞呀~~我很喜欢这句极其小资儿的独白。
...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历史人物的解读方法
《中国男》几乎是本加长版的《非常道》,这些关于男人的断章中,最精彩的还是他们的言行,而本书所撷取的也正是原来在《非常道》中就已经记录过的非常言行,并无多少新的内容,一本书40多个人,只能是要言不烦,蜻蜓点水,而且,写法上,议多于叙,臧否多而事实少,与我的阅读期望并不符合,我原以为可以看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内容,例如关于龚自珍章节的『丁香花案』,只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例如标题为『译人严复』却只字不提翻译事,而对严复的思想及为人大加批判......虽然作者自有其用心和抱负,而且多年来已形成了某种成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一切的作文皆出于此,写人纪言,始终有种忧国忧民的书生之气贯穿其中。但如今的我不是7、8年前的我了,不喜欢这种略显沉重的情怀。
和此书相类的另一本书,邱小刚的《中国好人》是去年已买,今年大爱的一本,其一,钩沉史料多,发掘了很多并不为人熟知却于历史有大作用的人物,多事实而少议论;其二,邱小刚那份举重若轻无为而为的情怀,我真是喜欢的非常。同样是写武训,邱小刚的文章中信息更多,结尾也一以贯之的像调侃其它『中国好人』一样调侃武训。这种略带讥讽的笔调也许有人觉得不敬,不满,既然历史本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他扮作圣人,为何不许我把他扮作戏子?人生太沉重,历史更沉重,不妨戴着有色眼镜看,或许更有意思。《中国好人》告诉我:争胜负易,辩是非难。历史上没有好人,亦无坏人。而《中国男》的人物臧否是很鲜明的,虽然总是会给他们一个『不幸生在此时之中国』的大理由。它告诉我的是:历史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甚至会有『完人』。
我非常喜欢《非常道》,送人加自用,前后买过三四本,就像我早年喜欢《世说新语》一样。《非常道》中所记正是历史的吉光片羽,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事实。多年来学校教育高考中考的文治武功,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对每个中国人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改造,我记得崔健和周国平对谈时说:我小时候以为伟大领袖都是不用大便的。而《非常道》撕下了这一层崇高的严肃的同时也是虚伪的面纱,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给我们,历史人物活了,历史也就跟着活了。猛然发现原来一群熠熠闪光、需仰视才见的历史人物们也会生气骂娘、聚众嫖娼,革命者一样喜欢醇酒美妇一样利欲熏心,也有像我们一样软弱、自私不能示人一面。这种散碎的像娱乐八卦一样具体而微的小故事产生的巨大力量,轻而易举的摧毁了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此,历史不再是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而真正变成普通人的生活史。严肃沉闷虚假的历史,烟消云散了。我们感到古人的复活,感到历史的鲜活,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从历史生活看到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永远只可仰望,不可企及。
是的,那是百年一遇的大变局,那是国耻家仇的沉重时刻,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即便如此,我仍会想起,重任在肩的曾国藩,工作之余的小爱好,替活人写挽联。想象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的,关着书房门,摊纸研墨沉吟片刻,写一联,捻须一笑,洋洋自得。而我至今仍觉得撞破此事,骂他的人,太没有幽默感了—曾国藩的墨宝,很贵的。替你丫挽联,很有面子的。
因此,我才希望多看些实事,少看些议论。
我并不犬儒,对余世存始终怀有忧国之心还是异常钦敬的。此书中所有的议论大概可以概括成傅国涌曾写过的一篇《告别衰世中国》和王康为《非常道》做的序言《历史的破晓时分》(出版时未附在书上,发表于某期《读库》)于我而言,徒增无奈,唯有等待。
最后,封面题字是王康,写的真有气势。另送远古八卦一枚,在封底,策划:【李剑敏,粲然】呵呵,此中有八卦,欲辩已忘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
和此书相类的另一本书,邱小刚的《中国好人》是去年已买,今年大爱的一本,其一,钩沉史料多,发掘了很多并不为人熟知却于历史有大作用的人物,多事实而少议论;其二,邱小刚那份举重若轻无为而为的情怀,我真是喜欢的非常。同样是写武训,邱小刚的文章中信息更多,结尾也一以贯之的像调侃其它『中国好人』一样调侃武训。这种略带讥讽的笔调也许有人觉得不敬,不满,既然历史本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他扮作圣人,为何不许我把他扮作戏子?人生太沉重,历史更沉重,不妨戴着有色眼镜看,或许更有意思。《中国好人》告诉我:争胜负易,辩是非难。历史上没有好人,亦无坏人。而《中国男》的人物臧否是很鲜明的,虽然总是会给他们一个『不幸生在此时之中国』的大理由。它告诉我的是:历史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甚至会有『完人』。
我非常喜欢《非常道》,送人加自用,前后买过三四本,就像我早年喜欢《世说新语》一样。《非常道》中所记正是历史的吉光片羽,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事实。多年来学校教育高考中考的文治武功,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对每个中国人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改造,我记得崔健和周国平对谈时说:我小时候以为伟大领袖都是不用大便的。而《非常道》撕下了这一层崇高的严肃的同时也是虚伪的面纱,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给我们,历史人物活了,历史也就跟着活了。猛然发现原来一群熠熠闪光、需仰视才见的历史人物们也会生气骂娘、聚众嫖娼,革命者一样喜欢醇酒美妇一样利欲熏心,也有像我们一样软弱、自私不能示人一面。这种散碎的像娱乐八卦一样具体而微的小故事产生的巨大力量,轻而易举的摧毁了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此,历史不再是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而真正变成普通人的生活史。严肃沉闷虚假的历史,烟消云散了。我们感到古人的复活,感到历史的鲜活,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从历史生活看到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永远只可仰望,不可企及。
是的,那是百年一遇的大变局,那是国耻家仇的沉重时刻,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即便如此,我仍会想起,重任在肩的曾国藩,工作之余的小爱好,替活人写挽联。想象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的,关着书房门,摊纸研墨沉吟片刻,写一联,捻须一笑,洋洋自得。而我至今仍觉得撞破此事,骂他的人,太没有幽默感了—曾国藩的墨宝,很贵的。替你丫挽联,很有面子的。
因此,我才希望多看些实事,少看些议论。
我并不犬儒,对余世存始终怀有忧国之心还是异常钦敬的。此书中所有的议论大概可以概括成傅国涌曾写过的一篇《告别衰世中国》和王康为《非常道》做的序言《历史的破晓时分》(出版时未附在书上,发表于某期《读库》)于我而言,徒增无奈,唯有等待。
最后,封面题字是王康,写的真有气势。另送远古八卦一枚,在封底,策划:【李剑敏,粲然】呵呵,此中有八卦,欲辩已忘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
訂閱:
文章 (Atom)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
-
我最喜欢的三张专辑,也是最近期的三张 你快要四十岁,三十多年来表面上和大部分人一样,上学,上班,谈几场不太成功的恋爱,结婚生子,逐渐老去,泯然众人。但你内心一直有一块保留地,在那里,你体会着狂野,体会孤独,敏感,羞怯却又睥睨众生。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人生就这样了,完了,总是和主...
-
ISBN: 9570805218 毛茸茸 @ 2009-03-13 22:38 π 我找到它的ISBN,欲在豆瓣上建立它的条目,输入之后返回『deleted』---原来,以前有人建立过的,这个国际通行的ISBN在豆瓣上对应到一本叫做『 Deleted』的书,哈哈~~神奇吧,就...
-
My Little Airport :香港最后的文艺青年 林愈静 2016-10-12 18:57:45 今年,我日渐贫乏的精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MLA(My Little Airport)又出了新碟,虽然,我没时间去看发布演唱会,没抢到票去一连三日的演唱会,但我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