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没有真相,只有头条

A1

《A1》 (头条新闻)是部不起眼的电影,要不是因为当时正在粉李心洁,估计就错过了,一看之下,是部不错的港片,海报上写着“人在做,天在看,没有真相,只有头条”

现在来想这句话,太贴切了,很多时候,真的是没有真相,只有头条,大部分真相,除了亲自参与之外,独立思考加广博的信息来源,可以无限接近。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有一条新闻说房东涨价十倍,广州的那家面店面临搬迁,网友排队去吃,以示支持。

这条新闻正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传统美食苦心经营,无良房东坐享其成,热心群众又一次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美食无声的支持以及对房东的鄙视。

过了一星期,又一条新闻出来了《舆论压力这么大,我不敢不租》,讲述了一个忠厚老实的老业主,被误解与被侮辱的故事。并在文后给出了timeline ,这个很重要,几时开始提的加租,加了多少,是否合理,几时上的央视,究竟是面店故意炒作欺负房东,还是房东见钱眼开恶意涨租?

恐怕这个故事,人民群众没多大的兴趣好好去了解,更恐怖的是记者做了什么?第一篇报道是一篇合格的报道吗?
绝对不是!先不说好不好,起码连合格都要打个问号。

10年,我在上海,艾ww在上海的艺术工作室被强拆的那天,旺喜同学大老远跑到上海,并约我一起去现场,我们搭完地铁搭公交,摩的,又步行半个小时,终于到了现场,那真是人山人海,但也很无聊。逗留了几个小时,傍晚时分,我执意离开去机场接女友,旺喜同学无奈之下和我一起离开了,终于没有看到拆迁的那一刻,没有拿到瓜子。

第二天我看了著名的反动报纸生果,理所当然的,对这一草泥马公民行动进行了大肆报道,看完之后,我,啼笑皆非。倾向性太强了(虽然这种倾向性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甚至,多处失实,年代久远记不真切,仅举一例,当时有几个拿吉他的,的确弹唱了,不过唱的是崔健和一首粗口摇滚《罗马表》,根本无关政治,而报道中,记者热情的写道:他们一起高唱《草泥马》之歌,群情高涨......
为什么要这么写?
因为不明真相的群众需要这样的新闻,因为不明真相的群众根本不管你唱的是罗马表还是草泥马。

因为人民群众都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产生了“差不多”媒体。
这时候,千万不要cynical的认为,全世界都一样啦,媒体就是工具啦,宣传啦....去死!
你有没看过BBC,有没听过BBC world service,知不知道路透,纽约客,知不知道这些媒体,为了“真实,客观”这四个普普通通的字,做了哪些繁重工作,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陶杰曾在节目中说,大学毕业时,如果让我选择中两千万六合彩,还是第一份工作就是加入BBC,我仍然会选择后者,这些年BBC给我的,两亿都不止。
BBC的“客观,真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举例而言,对于独裁国家元首的讲话,绝不可用直接引语,例如那年夏天的事,报道时正确的方法是:共产党所声称的×××反革命暴乱,也就是举世皆知的××广场大屠杀。
这样就平衡了两面,一面代表当权者,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一面代表普世价值的声音。如果只讲一面,如果直接引用,代表你认同他们的说法。

新闻业在别国是受人尊敬的行业,为民喉舌(我知道一切皆虚无的cynical们又要跑出来抬杠了,请闭嘴),出色的媒体更是公信力的代表和社会公正的基石。昨天菜头写了一篇长文剖析方舟子的历程,在中国,因为媒体失去了公信,媒体没有尽到责任去监察,反而花了不少时间和篇幅,捧红了这个邪教教主。

举目望望,现在中国媒体人,都是什么素质?在中国(包括HK,台湾)新闻业甚至快要沦为和王八戏子吹鼓手一样的贱业,自毁长城,与人何干。当国外记者们苦心孤诣去研究如何才能达致客观真实时,国内的记者们还在为拿不拿红包备受煎熬。
当然,中国仍有一批具备专业精神,勇敢敬业的媒体人,但他们的结局,不是出走,就是被边缘化,边缘就边缘吧,仍然有其坚持,令人敬佩。

对普通人而言,记住这句话“没有真相,只有头条”,不要听风就是雨,活在媒体的操控中。
这部电影中,梁家辉出演一个报社主编---真是牛B,即能演黑社会老大,又能演报社主编,而且演的相当传神。这部电影的故事颇为曲折,是个很好的新闻伦理学范本,电影结束时,李心洁演的时尚消费类记者,终于排除万难查到真相,出了头条,最后一个镜头里,

偌大的办公室,黄色的灯光,柔和又温暖,要闻部的老头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对她说:我看了你写的头条,第一次写吧?如果不怕累,过来要闻部吧,怎么样?

而另一边,主编梁家辉在自己小格子里,堆积如山的书堆纸堆里,就着台灯,埋头写着本日社论。

电影选景是《明报》集团,组版,讨论,争执,下印场,出报.....种种情形曾令我热血沸腾,而如今的《明报》可真对不住这部电影。

1 則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