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了一下,原来这几年的书展,我都去凑了下热闹呢。
在HK逛书店在HK逛书展观李敖大师表演记 (或者
这里)
(书展上的陶杰与老花美男杨凡)
陶杰吹捧人真是不遗余力,以下是对话摘录,不过我绝对同意杨凡比王家卫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主持陶傑(左)讚楊凡是唯美大師,發掘過吳彥祖、馮德倫和張國榮(哥哥)等靚仔,楊凡謙說哥哥不是他發掘,陶傑說:「佢要透過你鏡頭,由醜小鴨變成鳳凰。」楊凡笑說:「你咁講,我今晚個微博俾人炮轟呀。」陶傑繼續大膽言論:「睇過你嘅電影,再睇王家衛真係令人莫名其妙。」楊凡即緊張說:「哎呀,唔好咁講。」
==========好啦,下面是我写的==========
这个月末,一年一度的HK书展就开幕了,每年这时候,媒体都争相做读书专题,每一年,大部分媒体都得出大致相当的结论:HK很少有人读书了。新的统计数字说,40%的人过去一年,没完整的读过一本书。我一看就不相信,如果漫画也算书的话,HK人读的书真不少呢。
我常常看到有人在地铁上读书--虽然读的大部分是投资理财和心灵鸡汤,但那也是书啊,还是畅销书呢,另外见的最多的就是漫画了--32开,16开,Kindle上,iPad上,Galaxy Note 手机上,iphone上,小学生,中学生,西装革履的中环精英,已经谢顶,双鬓染霜风尘仆仆的中年大叔,他们都在看漫画,各种风格都有,日本学生妹,本地龙虎门......
在这个连140字都嫌长的互联网时代。说HK人读书少了,哪里的人读书多呢?然而我还是想强调,不读书的人不知道读书的乐趣,无论时代多么进步,互联网多么繁荣,不读书的一代,终将是浅薄一代,人们最终会回到阅读世界,重新做人,而不是做电子生物。
在HK保持读书习惯的确不易,虽然,无论是中文出版物还是英文出版物,HK可谓应有尽有,洋洋大观,HK不仅是LV,PRADA的集散地,世界各地图书也汇集于此,这些书籍设计精良,制作精美,理所当然的价格不菲,每每进去书店翻翻,爱不释手,再看看定价,需要狠狠心才会下手,大部分时间摸摸就走了,单从投资回报看,一本书定价一二百港币,不算贵了,在HK随便吃个盖浇饭都要四五十,吃的像样一点点一定会超过人均一百块。且不说用来造纸的小树苗,想想看,一本书的诞生,作家花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但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宁可100多块吃顿饭,也不会100多块买本书。而内地的书可就便宜多了,虽然质量和装帧都“麻麻地”。
国内很多独立书店倒闭了或者正在倒闭,HK 书店的命运也差不多,先是被逼成了“二楼书店”,然后一间间的倒闭,现在还在开的,大都是用自己的物业,爱开书店,赚不赚钱无所谓了,饶是如此,倒闭仍是大势所趋,每年不见新开的,只见关门的,像铜锣湾这样的地方,开一间书店绝对没有卖云吞面卖“波鞋”赚钱。文艺青年来HK,到旺角,扫完一轮单反镜头别忘了逛逛HK的“书店街”--西洋菜街,有不少“二楼书店”,二楼不过是个指称,没有临街的铺面,有的甚至在六楼七楼,开在民居中,小而丰富,相信每个内地自由行旅客,第一次进“二楼书店”,最大的冲击就是一面墙放满了“禁书”--当然,不光是《足本金瓶梅》《灯草和尚》《肉蒲团》之流,还有许多大家心照不宣不需再提名字的禁书,就算是译介的外国文学,港台的翻译大部分都质素有保障,不像国内翻译的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HK台湾出版的中文书,大多还采用竖排,这个初看时,还真不习惯,老是看岔行,眼都花了。但一本书结结实实看下来,也就习惯了。
在HK,就算你爱书,买得起书,但你买回来搁哪儿呢?在这个寸金尺土房价几乎冠绝全球的地方,房子大部分都精致的很,转换成平方米,以40-60平方米为主流,光是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塞的满满当当,还要挖空心思利用空间才能做到。哪里有书柜的位置?在国内时,无论租房还是自己的房子,我的房间再小,都能放下一两个书架,最多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小的阁楼里,有六架书,每个都一人多高,琳琅满目的排在我床前,每天早上醒来,我睁开眼,翻个身,挨着看书脊都能看一阵子,每天被书籍包围的感觉,很不错。现在住在HK,我床头连个窄窄的柜子都挤不进去,我的那些书,唉......伤心往事不再提,自从我离开广东,它们就成了这美丽世界的孤儿,总是生活在别处。
到HK后,我的买书记录直线下降,不得不爱上了Kindle,iPad这样的玩意儿,没办法,想先睹为快,买又不方便买(国内的书,在HK买是很麻烦的),放又无处放。但中文书电子版压根儿是跟不上的,我还是辗转在深圳书城买了些书(我敢说是我买原价不打折图书最多的一年),就堆在床头,看完塞茶几抽屉里完事儿。我常常想,是不是因为没有空间,所以HK人无法培养很多雅致但需要空间的爱好,比如读书,写书法,画画。HK人尤其喜欢打电玩,从小打到老(三四十岁还每天都要打电玩的港男,比比皆是),是不是因为在所谓的人生乐趣中,这个最省空间。
所以,在HK,书籍做为知识财富和货币财富一样,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因为没有时间空间,无从染指---和其它专业人士一样,HK有专业文化人,大概两只手伸出来,最多算上一只脚,就够数了,陶杰,马家辉,刘天赐,蔡东豪,张五常,黄霑,潘国森,李怡,黄碧云,李碧华,梁文道等,这些人撑起了HK的文化事业,电视上,广播里,报纸副刊专栏,文化活动上,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是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因为少而专,所以有市场,不像内地,个个都可以蹦出来充公知发表意见,反而缺乏大家普遍信得过的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
买不起书,没地方放书,可以去图书馆借阅,HK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非常不错,藏书丰富,最新的报纸杂志,港产的国际的,应有尽有,借阅归还方便--用电子身份证就可以借六本,可以网上续借,大的地铁站就有自动还书点,上班时路过丢进去就可以了。每个生活区附近都有公共图书馆,很像大学里的图书馆,设有自修室,免费WIFI,甚至有几部电脑可以自由使用。如果有你想看而没有的书,你可以开单给工作人员,他们会借调,或者买一本新的借给你,而你只需要付2块钱就可以了。图书馆里安静清幽,书都做了处理,全部包了硬皮。
但是,HK人的时间宝贵异常,除了学生,和一些有读书爱好的老人,谁有时间天天泡图书馆呢?初来乍到,因为住的地方步行十分钟就到图书馆,我还兴奋了老半天,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去,借了几次书,统统超时罚款了---我才发现原来两周那么快,原来一本书放两周而不看好正常啊,我还是自己买书看吧,放俩月也不会超时。
后来我就很少借书了,但偶尔去一次,还是看到不少人借书还书,什么门类都有,武侠小说是被借阅最多的,其次就是一些历史类书籍--这是HK的得天独厚,很多在内地和台湾都出版不了的中文书,关于我党历史的,关于国民党史的,都能在HK出版,转卖到台湾和内地,曲线救国。
我知道还是有不少人读书的,民间自有高人,在公开论坛上,在广播的烽烟节目(phone in节目)里,偶尔就能见识一些民间高手,打进来纠正主持人的硬伤。有次我搭的士,就遇到一个民间中共史专家,给我讲了一路我党的野史八卦,虽然大部分我都已经知道,但还是暗暗佩服,读书,读史,能让自己活得更踏实,更清醒,鉴往事,知今朝。
除了投资理财书,据我所知,HK人通读《圣经》的也不少,不少人都是基督徒或者天主教徒,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聊天问他晚上看不看书,他说看,我问看什么,答:圣经 以及和解释圣经的书。
我有本《圣经》,是某年在武汉大学毕业大甩卖市场上“请”(讲到宗教的东西,一定不能用买,要用请呀)的,镶了金边,中英对照,发了几次宏愿要读完,结果《创世纪》读了好几次,最远一次到《巴别塔》,再也没有进步过,据连岳所言,精读一遍英文版要两三年的时间,人名地名多的很,大部分章节都是枯燥的流水帐,读完非常考验毅力。
因此据自身粗浅的经验,以为人人都半途而废,我大言不惭的问他:看完了吗?
他平静的答:看了两三遍吧。
新约旧约都有?
当然。
我无语了,肃然起敬。
我想这样的天主教徒基督徒还有很多,起码这本重要的文化典籍,理解西方文化的金钥匙--圣经,不少人是日日读,天天读的。就像我们那时喊的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每一年的书展都大同小异:前面提到那些作家,趁机出一批专栏结集,搞个签售,座谈什么的,请几个文化人,国外的国内的来做个演讲,顺便卖卖自己的书,最后一天,各个摊位减价大甩卖,HK人拖着小车进去,像扫其它货物一样疯狂血拼一番--大部分都是旅游,食谱,健身美容,投资理财书。拖着小车心满意足的回去并心情愉快的觉得又一次占到了便宜。10年是唯一不同的一年,多了不少“口靓模”卖写真集,这些宅男女神们穿的很清凉的到书展去搞现场签售,引发了不少骚动和口水,最后大家大致统一了意见:卖书的地方,不能卖肉,于是去年前年,就没这个艳福了。
HK人感叹读书人越来越少,内地人叫HK做文化沙漠,还是颇令人伤心的,想想看,这是什么地方?是个报纸上连载过《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的地方,是个外省来的文人,凭一支笔和一腔热情,就可以创建一个媒介王国的地方。如今报纸上只剩一些直白裸露毫无文学味道的风月版咸湿小说在连载。就连咸湿小说,现在的也没有过去《今夜报》上的好。这个世界越来越直白简单,也越来越少乐趣。
其实今年主打的是这样的书,不知道罗湖口岸有没有加大力度。
===============
欢迎新手爸妈,准爸妈,光临我们的店,
轻触这里,进入奇妙世界;想要什么书也可以告诉我看是否能够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