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三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drama-yigewuzhengfuzhuyizhedeyiwaishenwang-poster-mask9

上个月底,像叶卡同学请了2小时假去看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港版)至此,这个剧中港台就看全了,我很喜欢达.里奥福的这部戏,买了书,搬了几次家都带着,现在还在手边。综合来看,台湾版(表演工作坊)最丰富,最忠于原著,本土化也做的最好。北京版(孟京辉导演+陈建斌主演)最好玩儿,也最有力度。港版则完全偏离了原著,把一部寓意深远,深入浅出的好戏变成了一场政治脱口秀式的骂街、发泄。


达.里奥弗的戏,属于街头表演类,故事简单,但入木三分,比如这部戏,情节很简单,在意大利风起云涌闹革命的年代里(我想大概是左派很凶猛的那个年代,嬉皮士运动,法国大学生崇拜萨特毛泽东的年代),意大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在警局坠楼“自杀”,当然,估计是被自杀的,当局为了掩盖真相,从监狱里提了个疯子出来帮忙想办法,整个戏就是在排练掩盖真相的故事,涉及许多宏大话题:无政府主义,媒体,政治,民主运动与自由,当权者与弱势群体等等,用这些话题,产生了无数笑料,极尽讽刺。
这个戏港版演不好,无政府主义HK是有的,但意外死亡,就从来没有过,警察私设刑场,更是完全没可能,对付游行示威民众时用了大的胡椒喷雾就已经被骂的找不着北,还在接受调查,可能要负上刑事责任,简言之,HK没有产生这部戏的土壤,自然,观众也很难共鸣。


换在北京,可就大大不同了,我看的是2000年的版本,我记得那一年被自杀的现象已经风起云涌了,俯卧撑死,做梦死,躲猫猫死......已经风行网络。看到这个故事,谁会不会心一笑?但如果真照着达里奥福的剧本演,估计就算是小剧场也出不了,孟京辉也别想再搞先锋戏剧了。


所以,老孟很聪明的删去了大段大段关于政府媒体政治体制的剧情,加了不少关于排练的剧情,还非常大度的自嘲了一把“你们这些搞先锋戏剧的,有的在舞台摆几个旧轮胎,有的在舞台砌水池子,搞得舞台不像舞台,废品收购站不像废品站,完全就是现实主义功力不够而哗众取宠!”陈建斌一口气把这一大段独白喷薄而出时,台下掌声雷动,笑声震屋瓦。


人,要有自嘲精神。孟京辉做的多漂亮,陈凯歌不让人家嘲笑他又是多么可笑。
他们还复排了《茶馆》里的一个情节,算是对传统话剧的挑战,几个年轻演员,演的有模有样,这段也堪称神来之笔。
虽然删掉了一些敏感剧情对白,但孟并没有把这个戏做成一个搞笑小品,保留了警察的自我剖白,关于贫富,强权和弱势的辩论--这些非常契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十几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我仍很怀念这部剧,仍想要翻出vcd来重温一下,那时陈建斌还没这么胖,是个身无分文心有天下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漂在北京,孟京辉也还是个风风火火,热情洋溢的愤怒的先锋戏剧导演。那几年,《无》,《恋爱的犀牛》上演了。


十几年后,作为恋爱必做的事之一,我和叶卡一起在上海看了重新编排的《恋爱的犀牛》,非常失望(链接);后来我看到《无》也复排了,但已经彻底沦为一个轻松的小品,充满了网络流行语---虽然这些年过去,中国越来越像《无》的剧情。


台湾导演很聪明,因为这种事在台湾也是没有土壤的,台湾不会有“意外死亡”这种事,但是台湾的政客是天下最会演戏,脸皮最厚的政客,台湾人是最关心政治的黄种人,所以,导演兼走偏锋,把媒体-->政治-->自由和正义作为表现的主题,把这个戏搞的非常深沉,但绝不沉闷。大段大段的台词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至今记得戏中的疯子长篇独白对媒体监督、人民舆论压力、政治作秀的剖析,让我醍醐灌顶。台湾版老老实实扎扎实实的把达.里奥福的原本表演出来了,虽然改变了侧重点,但仍然是很不错的兼顾深度和欣赏性的好话剧。


我充满期待的去看了港版,地点是演艺学院,上演时间发生在六四集会后,七一游行前,铺天盖地的海报,打正了政治剧的旗号,结果却看到一场融合了近几个月政治新闻词汇的脱口秀表演,基本上毫无主题可言,编剧恨不能把最近立法会上的丑闻,特首选举中的小插曲产生的热词,全部塞进去。连上演前两天发生的立法会“返来就郁”(回来就动手)都塞到结尾处。(这个估计是开始前才加的吧,应该不是排练版本),整体表现上未及达里奥福剧本的十分之一。但大部分人看话剧就是看热闹(尤其是HK人),大家在粗口横飞中,爽上了天,非常happy。


HK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是不能讲粗口的,所以当台上演员平均两句话三个粗口爆出来时,台下的人像性压抑太久的人突然间可以看毛片一样兴奋的要命,这也成了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就这样,去掉了大量情节,加上很多HK政治花边新闻的戏,也演了两个小时,综合来看就是热情有余,实力不足。


进场时,工作人员说,全长两小时,没安排时间去厕所。果然,整个过程,没人走来走去,没人接电话打电话,没人拍照(禁止拍照的),表演结束后,大家依序退场,演员们从后台出来,握手,交谈,感谢大家来看,并希望多多在facebook推广,然后目送大家离开剧场,离开演艺学院。


因为一路赶来,没吃晚饭,我坐在一楼吃一碗进门时被工作人员友好的没收退场时还给我的公仔面,是咖喱味儿的出前一丁,一面吃一面想,咖喱是印度的,出前一丁是日本的,却是7-11里HK人最爱吃的美食,都说中国文化是个大熔炉,我看HK文化才是,无论南来北往,西风东渐,到了HK,全都变成一盘速食美味的公仔面,看看港版《本能》,港版《变相怪杰》,港版《007》,还有这个港版的《无》,都是一个套路,后现代主义,解构,然后浅薄化,大众化。本来《无》已经够现代主义的了,到HK,还能被再次解构。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不属于HK,不符合这个城市的风貌和文化,如果真是想引进国外好的戏剧,我倒是可以推荐一个契合HK这座城市的话剧,梦露的某任老公,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2 則留言:

  1. I must admit that this is one particular excellent insight. It surely gives a company the opportunity to get in on the ground floor and really take part in making a thing unique and tailored to their needs.

    回覆刪除
  2. Good stuff, liked this article! Stretch Mark Removal

    回覆刪除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