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Jack Dorsey大概是这个时代和乔布斯最像的时代先锋:小时候语言障碍,性格内向,没有正常去上学而是留在家里自学编程,后来断断续续完成高中和大学课程。Jack 少年时代就对调度感兴趣,特别着迷于大型地铁中转站,他还用无线电装置窃听了本镇911的实时通讯系统,求救人员与消防员、医务人员、警察之间的对话,他听的津津有味,并且发现,因为要高效,省时,他们说话都极其简短、意义明确:我在××处,我腿受伤了,××着火了,火焰有一米多高......

这就是Twitter的起因和雏形。
Twitter是我最喜欢的微博,她建基于Jack Dorsey最初的概念,做了种种限制,贯彻Jack提出的『简单有限精巧』的原则,令沟通简洁、高效,从而令碎片阅读提供了简短但有效的信息,是很好的传播工具,交流工具。

前段时间,它居然加了贴图功能,实在令我不能接受,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继续发展到可以留言回复,直至发展成第二个新浪微博?

关于Twitter与新浪微博的比较,霍炬,和菜头,老罗他们已经吵过一大轮,我无需多言。我赞同霍炬和菜头的观点,Twitter不应该提供贴图功能。

自从认识这条真理后,我就一直信奉: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慢慢学习运用这个原理,都令我受益匪浅。

我觉得奥卡姆剃刀对现在这个时代尤其有用。而真正伟大的产品大都贯彻这种理念,Jack Dorsey提出的简单有限精巧就是这个定理的另一种表述。乔布斯领导研发的产品也大都如此。

不想在杂乱的信息海洋淹死,一方面,使用者个人有这个意识,另一方面要有这样的产品协助--人终究是意志薄弱的动物,抗拒诱惑能力宇宙最低。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电视机时代,有事儿没事儿都打开电视机随便看着,上网想找A,结果发现B,沿着B一路点连接到C,D,E,歧路亡羊,最后甚至不记得自己是为了想找A才上网的。而看来有意义的CDE,事后证明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

我自己是有过这样经历的,并且曾经有段时间信息焦虑症,现在已经好了。但有时去找电子书,找到了A,看到旁边有BCDE,还是手痒一并也下载了。其实BCDE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看,这和买书一样,人们会为了拼单买一批终生都以为自己会看但并没有看的书。这是浪费,浪费资源,浪费自己生命。

在新浪微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你去看一条微博,结果看到留言挺有意思,接着把留言也看完了。其实留言并无意义--起码不是你最初的意义。

这就是诱惑,在这个歌舞升平的消费世代,人类面临的诱惑和基督面临的诱惑本质是一样的,都引诱你犯身上的七宗罪。佛家的贪嗔痴。


好的工具和应用就不会诱惑你,还会做你的奥卡姆剃刀。
我见过很多人买Kindle看书就是想用工具强迫自己只能看书和查字典,iPad就不行,看烦了就忍不住玩玩Apps,在你没选择时,往往是最能坚持做一件事的。这就是如今禅修班火热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很神奇,其实只不过是停电停网停手机,让人可以专注思考罢了。想做到并不难,找个乡村也能制造这种条件。

我听过很多初次用Mac机或者初次用iPhone,iPad的人抱怨过iTunes Mac OS的难用,我一开始也是同感,不知骂了多少草泥马,但倘若我还有一点有点的话就是我并不抗拒新东西,心里想想,这比微软动不动就弹错误出来气人已经好很多了,起码它不是Error。不是Bug。

后来我习惯了苹果系统的思维逻辑,发现它的简洁,有限与高效,我见过有人说因为不太会玩Mac OS,所以登进去就是干活,上网,写稿。但就算从没接触过Windows 的人,打开电脑起码都有一件事可以做:玩空档接龙。它很好的填补了我公务员系统中人浮于事的大块时间,那些年政府机关一定除了不少扫雷高手和接龙高手。

对一个OS而言,任何非OS之外的功能都是多余的,游戏中心尤其多余--想玩游戏你可以自己安装,而不是被迫安装。

iPhone的革命性也在于此,乔布斯被大家怀念,在于他的产品传递了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你在用他产品的同时,也渐渐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twitter也一样。

大家现在都在推动这样的理念,我买衣服经常去MUJI,MUJI的衣服都很简单,很素,正是我这个年纪喜欢的类型。她的其它用品也都贯彻着这种简单的理念。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描写丁元英的居所时,作者总结道(大致意思):内心丰富的人,追求外物的简洁,只有内心空虚的人才会把自己的住所塞的满当当。

对我而言,心有戚戚。年轻时我喜欢各种热烈鲜艳,旗帜鲜明的东西:衣服,用品,发型都是。现在不是了,我深信导演不一定要大胡子,最好的摇滚青年也可以穿的规规矩矩(崔健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你内心足够丰富时,就会觉得外物越简单越好。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人生苦短,最宝贵的是时间,人类最渴望的是什么生活我不敢说,我自己最渴望的是过一种充实的生活,无论精神与肉体,过的有意义,满足自己,有助他人与社会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过去二十几年,我生活在中国,过着一种被设置的生活,种种的设置,有形无形的影响根深蒂固,挣扎也是徒劳,打开电视你不得不看脑残的电视节目--否则第二天和同学同事朋友谈什么。看报纸看杂志上网,都是被设置的,物质不比说了,精神生活上,生于中国注定只能接受低能的文化消费。(我是指大众文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不是被设置的,但是一直是被诱惑的,我们被人民日报设置,资本主义被各种广告诱惑,这一点《搏击俱乐部》表达的很充分,过度消费的生活也是不自由的。在此引用王佩同学的推文:

『因为真实的需求(不异化的人生)太昂贵,昂贵到资本主义都无法提供,所以才创造出这么多虚假的需求,来刺激麻痹人们人们的神经』

『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什么是虚假的需求?真实的需求是:买的起的(或者是免费分配的)舒适的房子,清洁的空气,无毒害的食物,便捷畅通的公共交通,可以扎帐篷的公园,宽敞舒适、深入社区、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免费安全的儿童游乐场。虚假的需求是:iPhone5s, SUV, 大多数娱乐节目。』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那个时代看来过于前卫的概念:媒介即信息。
用在这个时代真是太确切了,twitter,微博就是信息,用什么样的工具就会取得什么样的信息,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又应了麦克卢汉的另一句名言:人是媒体的延伸。

当我感到时间越来越宝贵,就会不惜一切使用可以令我的生活简单,有限,高效的工具,用Mac OS不用windows,用twitter不用微博。twitter既然提供贴图功能,我不可能再有个干净整齐的timeline了,但毕竟她还没有留言、回复、长微博,凑合着继续用吧。

Jack Dorsey的新公司Square,是研发取代Pos机刷卡的新应用科技公司,他在公司里没有办公室,有空了就在办公室走走。他带领员工做team building时去看旧金山大桥,他说这是他见过的好产品:远远望去,很简单,很壮观,美丽,但近看就会看到行人,车辆来往穿梭,提供了很好的功能。他这样去看一个大桥从中领略做一个好的Apps的基础,的确是与众不同,令人折服,这样的人,和乔布斯一样,是时代的领袖和先知,如果你认同其理念,他们研发的产品,就算一时间不理解,也要去尝试用,最终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帮到你。助你成为你想变成的那种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