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苗炜师傅写那篇别再糟蹋文艺青年的文章是非常靠谱的。该文并不是说某些人无权过『文艺』一点的生活,而是说,过文艺生活,不是人人能持续,不是人人能过得有意义。像出天花一样,忽然文艺,无可厚非,就算是装B也是天赋人权。好比炫富,炫完装完继续正常生活。问题是就此认为这就是文艺生活,难免滑稽可笑。
换一个角度,我觉得文艺青年的生活,无论贫穷还是富足,都没关系,你的器量衬得起你的生活就不会有违和感。是什么人玩什么鸟,美国国鸟是老鹰,中国国鸟是麻雀,就很协调。
在《康熙大帝》里,二月河写周培公出场,写的特别棒,好像是在河边,冬天,一条破船上下来一个冻的瑟瑟发抖的青年,穿着旧棉袍,腰里系着草绳,棉袍露出的棉絮随风飘扬。但这人气宇轩昂,脚步镇定,一点儿也没有因为天冷就缩头缩脑,后来微服私访的康熙请他吃饭,他并不拘束,坐定饮酒吃饭,侃侃而谈天下大势,纵横捭阖,意见一流,康熙于是就招他入幕最终成一代将才。
正如罗永浩曾经这么说过韩寒,我觉得就算他不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就这么默默无闻的成长,有一天你经过松江,偶然遇见这个青年,坐下和他聊两句,你也会觉得他是个特别的人。
因为胸中有料,所以可以不卑不亢。不会进退失据。
举个简单的例子,更容易理解,我记得我大学一年级时,走到我大学所在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站在街口,我没有信心走进去,自然而然的绕去了旁边的地摊街。----因为我兜里没钱,就没有信心去摸人家的衣服。但是泡妞时我就没这种担心,不会因为自己不够帅就不敢去泡女神,因为如果仅仅靠有钱和帅就能泡到的妞,泡来也没什么意思(注:专指大学时期)同样,没文化的人,面对文化也会有这种心虚,只是我诚实的表现了没钱的心虚,而没文化的人往往通过故作炫耀来掩饰自己没文化。
还记得高三那年,我们学校突然来了个卖文的青年,此人颇似文艺青年,身形瘦弱,头发长长,不修边幅,戴着黑框眼镜,一副忧郁的面容,蹲在地上一言不发,前面放着几张白纸,是他用粗笔写的小说手稿和一段话,那段话大致意思是,他怀才不遇,写了好东西没人出版才走这条路,觉得好看就买他的小说,他有手抄本,多少钱一本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认真的看了他前面的那几张纸,小说的某几段,十七岁的我,真心想走上去拍拍他的肩告诉他:大哥,您去找点儿别的事儿做吧,别写了,写的太差了,您没天分。
当然那时我觉得不对劲却没这种勇气,我有些同学看了那些文章很感动(大家品味不同,无褒贬之分),有人甚至出手买了。那位大哥当然是感激涕零。(看得出他不是骗钱的,是真的『怀才不遇』)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十几年后我看《立春》时,才完整的表达出来。很多人骂我那篇影评写的刻薄,但这是我十七岁时就已经确立的想法。
穷和富,去旅行和呆在家里,这些都是表象,根本不足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文艺青年,也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苗师傅的意思是穷就别装文艺青年了,因为看上去不好看。
的确看上去不好看,不好看的主因不是穷,而是本人气质衬不起那种穷。曹雪芹说自己『举家食粥酒常赊』。谁敢说他不是文艺青年呐。那些富的流油的文艺青年,就不再举例子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他们有钱就觉得他们庸俗不堪。
我记得看过最中肯的评价许知远离开经济观察报的言论是:许知远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因为独立思考与主编意见不合而离去的异议人士,但是,对不起,一个飞到美国去采访老外却问人家什么是三个代表的人,怎么会当得起这个名头。一个人的行为,言论,有自己身后的一片灿烂事业作为映衬。才显出个性与精神,否则就是做作。多年来,我读许老师的文章,这种感觉始终挥之不去。
所以如果你被苗师傅的文章刺痛(比如毛利),反思一下,为啥会痛。去问问你们最喜欢的米兰.昆德拉。什么是媚俗,什么是媚雅。而这两种,都不是正常的反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