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独唱团 读后---一本正常的文艺杂志


想象中,一本正常的文艺杂志就应该是这样的:包装朴素,纸质色泽凝重有质感,质量很轻便于携带,然后密密匝匝的都是字---优秀的文字,无论是杂文散文小说诗歌。有图,也是好玩的图,新奇的图,富有创造性的图。


只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这样的杂志,是常态,大家不会经历如此心路去迎接它的好消息,坏消息,没消息,直到诞生。


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也有轻微的失落感,拿到手里,翻开,读完一篇一篇又一篇,并不是都喜欢,但没有特别讨厌的(这样不好,据说应该有一篇奇烂无比的文字的呀)。


整个过程,就像当初老罗放出话要办一个网站一样,很快网站开张了,媒体很是追了一阵子,然后就沉寂了。鉴于生出来就已经这么难,估计关于它畅销的新闻,关于这本杂志的报道,还没生出来,就已经死了吧。


但是又能如何呢?没有媒体一样有网络的狂欢。
初识印象,这就是一本毫不做作,不装深沉,不在外表华丽,让你能读下去,可能会喜欢读的杂志,本来,这样的杂志应该有很多,应该分类很细致,应该有各自的精彩,此起彼伏的精彩。比如某些人读《纽约客》,某些人读《纽约时报周刊》。


也许,我们忘了一个现代社会正常人类应有的正常生活应该是什么,或者,我们根本不曾这样生活过,甚至,不曾见识过。我们是这样可怜的人类。可以因为小小的收获而欢欣雀跃,心满意足。


当年,阿城的父亲钟惦斐获瓶饭,获得了自油和名分,拿到了补偿,阿城对他说,如果你因此欣喜若狂,这三十年就白过了。每当有一些开心的事,念及此,就冷静下来。抬头看看四方的天空。低头想着翻蔷的事儿。比如买到春运火车票,比如看到某些罪有应德恶观满盈的人终于被枪决。


它的内容,就是我平时喜欢的内容,就是我平时到处找着阅读的内容,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新,有什么特别。就是我自己如常的生活而已。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它,希望喜欢它的人不必被贴上另类、孤单的标签、不必总是显得那么又穷又傻呵呵。


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当你懂得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哪怕是被众人认为生活中最不重要的:文艺--你就会触类旁通,你就知道什么是虚假丑陋空洞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高型舰在《一个人的圣经》中写到,有性别意识后,第一次看到的裸体女性,是自己的母亲,是那么的美艳,因此长大后无法像全国人民一样接受绿军装或者白头巾式的『半边天』。不能欣赏那种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美。建立了最初的审美观。


而且,文艺可能是人心最薄弱的那一块儿吧,一只小小的雕刻锤,就可以击穿它,可以让那些貌似强大固若金汤的城墙轰然倒塌吧。就像第一期扉页那个用文字镶嵌出来的,安迪.杜弗伦用来逃出肖申克的精致的小锤子。


最后,希望可以正正常常的看到第二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