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中国网民从猿到人的进化

10465236_b07fbb10cb

除了羡慕嫉妒恨,我想不出那些批判韩寒的人,还会出于什么居心。
这几天,除非不上网,否则,看到全是批判韩寒或者支持韩寒,批判的言论,除了方舟子的,其它看了不少,方舟子的,看也不用看,文学是不需要打假的。

有说韩寒写的东西烂的,有说他油腔滑调耍小聪明的,有说他年轻沉不住气的。凡此种种,莫名其妙,让我又看清好多所谓名人的浅陋和狭隘---这恐怕是最大的收获了。

韩寒的文字,几乎全部都看过了,覆盖90%以上没问题,小说里,我有印象的《长安乱》《他的国》和《我想和世界谈谈》一直是在进步的,但是很不幸,好多读者的审美能力一直在下降(我看多半是被微博搞坏了胃口),《一座城池》是非常虚无的一部作品,到长安乱和他的国就非常魔幻现实主义了,从玩无聊的文字游戏,原创一些无谓的笑话段子逐渐开始王小波化。

这难道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发展之路么?从无病呻吟到呐喊,就算一直停在一座城池的程度,也不失为一个好作家--起码写得出令人发笑的文字,我自己也写过东西,有一些,至今自己看了还是觉得很开心,写作时候的快意,淋漓之感,会有深刻记忆,那些说韩寒耍小聪明卖弄的,估计迄今为止,尚未体验过写作的快乐。自己写不出,当然不能体会别人写作的快意。反而蹦出来指责别人只会耍小聪明,发议论。天可怜见,如今中国之大,连个耍小聪明耍的好看的人都找不出。

我是倒着看的,《三重门》看的比较晚,的确是模仿痕迹很重--这种经历,我也曾有过,惭愧的说,模仿过余秋雨写了高考作文(得分还不错),理直气壮的说,模仿过王小波写了不少情书(哎,往事不要再提,天涯何处觅知音那),直到现在,写东西前如果不想带有某种印记,还要几天不看东西才可以,否则,看过的语言风格(尤其是那种风格强烈的作家,像李海鹏,王小波,钱钟书,其实安妮宝贝也算风格强烈的作家)还是会深深影响到自己写的文字,不信去看看李海鹏小说的评论里,多少人的评论都蒙着小说语言的影子,安妮宝贝博客留言,那更是不堪卒读的碎花棉布裙子,海藻长发....

韩寒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故事风格,这时候,他还很年轻,已经摆脱了阅读经验的影响,很多作家,也走了同样的路,也许为时代所误,也许是自己没天分,用了更长的时间,他的小说或者杂文,抛却意义不谈,起码是让人发笑的,感到开心的。多读韩寒,绝对比读郭敬明令人收益多。

麦田这件事,只有两种可能,一就是炒作,证明麦田是个精明的无耻之徒,二是认真的,证明麦田是个幼稚的傻瓜,统计学很差,逻辑推理能力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很差。
至于方舟子,唉。。。想到他我总是想到李敖,有人可以长达几十年的认真的自吹自擂,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无论他曾经做过什么,都被这一人类所不能理解的怪癖冲淡到没有了。

然而,生在中国,就好比生活在洪荒时期的另一个地球,别的国家的人民已经在享用文明,我们还在从三叶虫开始,艰难的进化。

一个人先是强国论坛的忠实访客,每天叫嚣美帝太阴险,台海风云急,犯强汉者虽远必须猪,接着醒悟,变成方舟子的粉丝,到处去打学术假,然后年纪渐长,变得温和,粉上连岳,粉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变得像个人,可以欣赏韩寒,欣赏刘瑜,变成韩寒粉丝,再经历种种风吹雨打,坚定不移的做韩粉,然后学会直立行走,独立思考,长大成人,不再做猩猩,这就是一个中国网民从猿到人的进化之路,同学们,睁开眼看看,还有谁是草履虫,谁生活在侏罗纪,谁还是个黑猩猩,猩猩能言不离于兽,尽管已经进化出了四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