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精神中产
(@必胜客,photo by Me)
周末我在厨房乒乒乓乓热火朝天的做饭,女儿蹒跚学步,在叶卡同学扶助下逛到厨房,对我笑笑,一边流口水,一边发出一声惊讶的:呀,呀,呀?
叶卡同学说,昨天起床后豆浆机又有问题,半天打不好,我也没时间吃东西,她很气人,不好好玩儿,当时真的很生气,真想打她屁股,但转念一想,只是因为事情不顺利,我自己沮丧,她那么小,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怪罪到她身上。
听她这么说,我有种冲动,想放下手中的菜刀,抱一抱她,但女儿好像又有了新主意,扯着她咿咿呀呀的,溜溜达达又去客厅了。
虽然我们高中就一个学校,但认识她已经是差不多十年之后的事,我已经有点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自以为看透人生,几乎算是个爱情上的Cynical了,我记得那时曾在连岳blog上看到有一对儿恋人因为争论x藏问题分手了,啼笑皆非之际,暗下决心,如果一定要有女友,要结婚,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聪明、通情达理,如果每天对着抵制日货的人,叫嚣收回台湾的人,毫无常识可言,就算是美女,我也会疯的。
那时我并没想到,通情达理如此简单,又如此重要,身边有个聪明的女人或者有个糊涂的女人,男人的人生会有很大不同。
话说叶卡一个人在家诸事不顺的周六,我在公司参加一个义工培训,走到地铁站时,我还在犹豫是否打给人事,报称有急事呆在家照顾她们俩。过去的一个月,我们俩几乎每天都是在精疲力尽中度过的。下了班我就急急的赶回去照看着女儿,叶卡才可以开始做饭,喂她吃饭,吃完饭带她出去散步,回来给她洗澡,洗完澡还要陪她玩儿,等她睡着时,往往已经过了12点。
后来还是去了--既然已经报了名还是不要食言吧,也可以多了解一下HK。
我将要去做的义工工作,是辅导一个学校的中学生,据培训我们的义工所说,学校位于东涌,该区住的是低收入人士,许多新移民家庭,拿失业综援(救济),因为交通费昂贵,他们很少有机会出来工作,他们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离开东涌,当地没什么工作机会,也没有好的商场,公共设施有限,当地的青少年甚至十几岁了没有电脑用,没到过铜锣湾,没见过名牌商铺云云。总之,这里充满了负面的情绪,是个被遗忘的市镇,我们要帮助他们。
热情、充满爱心的社工讲解完这些基本情况后,开始培训我们社工基本知识,沟通交流等等。
这样的家庭在HK的确存在,我在RTHK上看到过不少短片,或者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伦常惨剧发生在这样的社区。贫穷烂赌的父母,暴力的少年,男盗女娼,自杀事件,风化事件层出不穷,有悲情城市,有罪恶之城。
为什么会这样?
我在农村长大,二十多年没有离开过家(大学都是在附近读的),我少年时期也没见过火车,没用过电脑,没见过任何名牌商铺,没见过世面。
我没有标榜自己成功之意,只是在想,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恐怕不是地理位置偏僻,公共设施不足,而且,恐怕我们短期的义工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
重点是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
HK这个社会,太像卓别林的《镀金时代》了,把每个人逼成大机器上繁忙的螺丝钉,每年都会有研究报告发布:HK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少的城市,HK是亚洲做爱最少的城市,HK是剩女最多的城市........
在这样繁忙的社会里,最大的成本,最宝贵的东西,其实是时间。
所谓的“低收入家庭“最大的特点是父母无暇关心子女,拼命工作赚钱,努力为子女提供好的教育机会,可是从未去了解过儿女的心事,上周看的一个短片里有下面的场景,一个高中生,热爱摄影,不想上大学了,想高中毕业就工作,给父母减少点儿负担,但妈妈一直想他考上大学,兼职三份工作,为他赚到了补习班的学费,他却不愿去补习,吃饭时又说起补习的事,父亲把筷子一摔说:
你就是懒,你看你妈多辛苦才为你挣到补习班的钱!少给我扯那么多,明天赶紧去上补习班,将来考不上,别回来见我!
这可能就是许多家庭的写照,尤其是在父母诸事不顺的时候,迁怒于唯一比他弱势的目标,发泄在子女身上是自然而然的--所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孩子就是这样长大,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里观察到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子女,父母陪孩子多一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从小就会和孩子协商很多事。而一些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黑人家庭,父母无暇陪孩子,给孩子命令多一些:不准摸,不准买,不准去。。。。。
这两种小孩儿长大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人生路也大大不同。
在中国,在HK,就算收入已经中产甚至更高的父母,又是如何呢?
有多少父母会从呱呱坠地一刻开始,一直陪伴子女成长,爱心,耐心,真正的交流,我们见得最多的无外乎以下模式:
双方都出去工作,把小孩儿扔给自己的父母,每年回去看一两次;
双方都出去工作,请个保姆帮忙(这个是HK的主要模式);
一方工作,另一方照顾子女到上学。
起码我有不少同事前同事都迫不得已选择第一种,或者第三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中,通常是全职妈妈,这个算是最不坏的选择了。但有多少父亲以工作繁忙为由,天天不着家,偶尔在家也不怎么陪孩子而是在忙自己的私事儿的?
所以这些根本算不上是中产。中产其实应该定义为父母有时间陪孩子的家庭。父母有时间陪孩子,有一定的情商,起码有耐心、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将自己的坏心情宣泄在孩子身上--这其实挺难的。
所以,我觉得物质的贫困并不算什么弱势,在山田洋次的电影《黄昏清兵卫》中,我们看到一个落魄至极的穷武士,他大半生平平无奇,几乎是默默无闻生活在最低阶层,而且妻子病逝,留下一对幼年的女儿,但他乐观,善良,充满爱与责任心。言传身教给后代以尊严,荣誉,他自己不识字,但告诉女儿,读书是好的。虽然他收入低微,但精神上却是个中产。
反观那些日进斗金,号称为了事业,名与利,忙到无暇照顾家庭的成功人士,那些自以为牛B哄哄,到哪儿都耀武扬威的暴发户,给自己的儿女,做了个多么坏的榜样。
钱早晚都可以赚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已经不会饿死人。但精神上的中产,错过投资时机,补救也没可能了。
这就是我想停下来,抱一抱叶卡同学的原因,有时我们会争吵,有时我们会非常疲惫,但我们从未彼此抱怨,从未将自己的不如意,投射在女儿身上,将来也不会。
我们彼此支持,从女儿身上获得快乐与满足,度过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将来,我们所怀抱的理想,虽孜孜以求,仍不能实现,至少还有快乐活泼的女儿,是为最大的成就。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Ex
你能不能接受另一半有前度?可以接受到多少?什么程度?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是准备探索这个问题,谁知道,看着看着,跑偏了,又跑到爱情上去,变成一个速食小品而不是文艺片,这个新生代80后小说家导演麦曦茵,导演和剪辑的手法非常成熟,整个电影干净、时尚、美不胜收,但又非常家常,想必这是个熟悉的故事,也会引起不少共鸣。
李敖曾经说过,前妻,是地球上最恐怖的动物,令很多曾经离婚再娶再嫁过的人,感慨万千。
不过我觉得李敖这句话,胡茵梦说最恰当,作为前夫,李敖是地球上最恐怖的,有谁见过和人离婚后,开电视节目每天开骂骂一年的前夫吗?
这部电影告诉大家,就算不是前妻前夫,单单是Ex,前度,杀伤力已经非同小可了。
在本片中,不仅探讨了恋情的终结,还探讨了男人的转变,陈均平,是个文艺青年,Designer,大学毕业,因为底线设置比较高,郁郁不得志,和女友周怡蜗居新界的村儿里,两人的爱恋,温馨满屋,浪漫满怀,但有时也不免吵吵闹闹,许多次,女方都会赌气提出分手,而南方就会苦苦挽留,但陈均平有个特点,苦苦挽留,只会进行两次,如果女方执意分手,他就会沉默下来,let it be....
每一次都是,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事不过三?
当然,一个高傲的文艺青年,未经沧桑怀才不遇自我期许颇高的艺术家,挽留两次已经颇为不易了,然而,女孩子要人疼惜,一万次都不够。
所以,虽然同居六年,但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若干年后再见,已经物是人非,机缘巧合之下,不得不共处一室一段时间。电影也是从此处开始的,真是个精巧的结构。
再次相处的几天中,两人都从彼此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成长(或者堕落),最后开开心心的分开了,这一刻开始,他们才真正的将“Ex” 放下,开始新的生活。
男人的成长,是从底线降低开始的,陈均平现在是Producer,不再是designer,这是个转型,看到他在海边BBQ,一边对着手机另一端讲同样的话:艺术家也要吃饭的嘛,你想清楚,签了这份约.....周怡想到他们在一起时,他还在电话的另一端,彬彬有礼但斩钉截铁的回复Producer:多谢您照顾,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啦。
从手机的另一端走到这一端,就是分手之后,男孩故事的全部。
而女孩的故事更简单:她只不过想找个人,带她去旅行。
电影结尾时,又旁逸斜出一个主题:妇女要解放,女性要独立。周怡的妈妈--一个酷爱旅行,青春不老的中年妇女,告诉女儿:不用找人带你去旅行,你可以自己去旅行的。
然后,她就自己去旅行了,开心的像只小鸟,仿佛换了个人。
吃饱饭后的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的第一个事情就是爱情,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本领,是不停学习的过程,在此问题上,人人都该理性一点,找到对的另一半,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而不明白这个道理,放不下完美爱情的执念,就会像片中陈均平的现女友阿诗一样,聪明,美丽,大方,但最后被伤的一塌糊涂,不知所措。因为她也缺少一种必需的修炼:独立。
爱情最残忍最动人处就在于可以单方宣布死亡,爱情死去的那一刻,正确的态度是放下执念,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这不仅仅关乎爱情,也关乎人生。不知道是不是生理结构不同的缘故,疑惑是基因问题,这个功能,男人更容易掌握,“经历了很多,感觉不会再爱了”,移情事业,做一个再不相信纯粹爱情的cynical,往往是男人成长的标志之一,而大部分女生,往往拿得起放不下。
阿娇演这种历尽波折追求爱的小女生再合适不过(同类角色,邓丽欣演技非常差,假的不得了),《公主复仇记》也是这么一个角色,这部电影把她拍的很天真,很傻,很美,很纯--虽然在片中,她换过三四个男友。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大地惊雷告诉我的。。。
既然你们都在赞叹牛仔大叔多么粗狂,勇敢,粗中有细,小萝莉多么聪明能干,那么我就来说说改编后比较真实的部分。
考本带着小姑娘去保留地找钱尼时,途径一个印第安家庭,这个家庭,就是他口中的杂货铺,钱尼把金币卖给他,把那匹马栓在门口,门口坐着两个小孩儿,一男一女,无辜无聊又有点惊恐的望着这个醉醺醺的白人--他们不是第一次见他了。老头上去把栓在门口的马放跑了,然后一脚把其中一个小孩儿从栏杆上踹下来,跌了个狗啃泥。小孩惊恐的爬起来,拍拍身上土又坐好,木呆呆的。接着,醉汉进了屋,屋里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知晓,极有可能,他直接开枪击毙了小孩儿的父母,或者,至少把他们吓的屁滚尿流,交出了金币。但这金币是他们从另一个强盗手上买到的。
因为没问到信息,他气冲冲的出来了,看到小孩儿,再次把他踹了个狗啃泥。
而这一幕,小萝莉远远在马上看着,这俩小孩儿和他年纪相若,只是长着黑色眼睛,黑色的头发。他们是印第安人---美洲大陆原本的主人。
然后,老头带着小萝莉继续前进,吹牛自己过去的光辉经历,并对小萝莉灌输意识形态: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老婆孩子没地方睡。然后遇到了尸体,遇到了带狗熊头像的兽医加人医,最后,那个印第安人居然还给他开枪报信儿说有人跟踪他去了----这就是所有被压迫民族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然后,他们来到了一所房子外,当然,老头对这里很熟悉,和里面的人喊了两句话,就对着里面乱开枪,打中了其中一个,我还记得屋里人的回答:这里只有两个××教信徒。妈的,其中一个被你打伤了,然后他进去,大吃大喝,用恫吓的方法逼出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被他打中的人快死之前,祈祷,并请求他帮忙将自己埋葬,否则便会被野狗吃掉--他也是个逃离自己家乡的可怜的罪犯。他还很年轻。小萝莉说,你答应过埋他的,老头说:屌,地太硬了,挖不动。这狗娘养的应该死在夏天。
就这样,又两个人死了,虽然他们是个团伙,但这俩是底层的不能再底的人,生活所迫而已,而且已经表示了悔意,提供了情报。
老头很无辜的说,他用刀插你,我帮你把他打死了。你还想我怎么样?
后来独眼龙双枪歼四悍匪当然很英勇,有仇必报也真君子,小萝莉的坚强,聪慧,精明亦可谓深入人心。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简约但不简单。三人之间的那种戏剧张力,像一场话剧。靠对白,布景推动剧情发展。和《正午》一样,它是部微言大义的电影,正午讲述的是多数人的懦弱,与独行侠的机智勇敢,这部电影讲”勇气“和”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小萝莉终生未婚,也没有和这两位大侠再相见,一个多么饱含凄美和遗憾的动人故事。
再回到电影开头,三名罪犯被处决,头两个,都发布了一番悔改讲话,声泪俱下(我真TMD怀疑,人死之前--还是绞死,哪有那么多话要说!)等到第三个,是印第安人,他刚一开口,也许是要祈祷,也许是要申冤,没人给他机会,套上麻袋直接松板,执行了绞刑。
这就是美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方式,他们从未把土著当人看--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翻拍最成功之处。
碰巧看完这部电影第二天,我在RTHK看了一个纪录片《华人移民史》,讲了一段差点儿被历史忘记的故事---天使岛,美国的排华法案。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如今那批在天使岛呆过的华人(他们必须在天使岛等候移民局的逐个审查才能拿到本来可以合法拿到的美国身份),已经90多岁,100多岁,有的做了历史学家,有一个去了好莱坞做动画师,代表做是小鹿斑比,他自由,但也永不会忘记那段历史。法律是公正的,第一修正案为基础的移民法,但执行的是人,他们一样收黑钱,歧视华人。
美国人牛B之处在于,他们愿正视自己曾经犯的错误,大家都是从猴子变过来的,谁还没点儿坏毛病,谁不曾恃强凌弱,丧失人性。自信的民族不回避过失,改过自新,正式道歉,永不再犯。而又的民族就遮遮掩掩,谋夺人的记忆,试图抹去自己曾犯下的错。并且继续固步自封,自高自大。
这就是这部电影留给我的,许多年后,关于这部电影,也许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仍回记得两个小孩儿被踢下栏杆摔个狗啃泥的镜头。
我非常喜欢这部翻拍旧片,虽然科恩兄弟的电影,我收藏了不少,最喜欢还是这一部。
媒体的作用---再谈苹果日报
媒体的作用---再谈苹果~
2012-08-17 10:58:37
(风月版时常有三级片、A、片的影评紧贴裆下风潮)
10年前,我大三,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选修女性文学.我很少缺课,枯燥的课堂上,乱七八糟读了很多书,然后觉得我应该去做记者--引用《东方红时空》的对白:不遗余力讴歌真善美,奋不顾身打击假恶丑,循循善诱,把无耻之徒们问的无地自容,然后披星戴月,彻夜写稿,看着它们排版印刷出刊,迎着第一缕晨曦,去通宵营业的大排档吃一碗猪骨粥.....许多年前我对自己想象的描述比这还要抒情、浪漫、不切实际,不信可以拔冗看看我给连岳写的长信。
如今十年过去了,我始终没做成一名民之喉舌(哪怕是党之喉舌,也没做成啊),也放弃了这种幻想。
更为悲哀的是,我甚至没看到其它人做成我理想中的事业。这真TMD令人感到悲哀。
然而我还是觉得,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除了三权分立外,需要媒体作为第四权存在.监察政府,就算有议员,司法独立,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为了吸引读者,获得长期支持,就算有自己立场,媒体也总会站在读者立场--这个立场有些关键时刻和那三权的都不同.
来HK前,经中国民间陶杰研究专家旺喜同学介绍,我看了几年<苹果日报>,在网上看的,关于苹果日报我写了不少东西,比如他的”扒粪“新闻观他的三俗.从负面出发写新闻的一贯风格.
这几天新特首梁振英的团队闹的人仰马翻,回首去看,居然全是苹果日报爆的料.
竞选时,苹果日报爆出唐英年违规建筑事件,甚至拿到了房子的图则(设计底稿),重挫唐的选情.最后唐败选。
梁振英的团队刚成立,苹果日报就把各个局长一一起底,起出发展局长麦齐光20多年前(也就是港英年代)骗领租金津贴的丑闻--虽然,这种小便宜,九成公务员都占过,属于执法不严的漏洞.但作为局长,就不得不下台了,苹果日报拿出了二人互租单位的租约,和授权可以卖房的协定.直接引发廉政公署介入.
麦齐光下台了,陈茂波顶上,记者问他你怕不怕有人爆你的黑材料,他说我想过,我没有黑材料.然后,话音未落,第二天一早苹果日报头版爆出他涉嫌购买工厦,改成板间房出租,他出来开记者会,矢口否认,说自己已经和那个公司没有关系.而且,不清楚物业出租情况.
好,你说不清楚是吧.苹果马上又出了头条,把他购买工厦时的合同登出来,证明买的时候就是连租一起买的.这下,全港都看到,又是一个大话精.但此人脸皮比城墙厚,况且这也不算犯罪,顶多是为人太过凉薄丫死活不愿下台.
因为这件事,我想起2003年梁锦松(也就是伏明霞老公)"偷步买车"道歉下台的事,一查,又是苹果爆的料.
那些八卦十足的娱乐新闻暂且不提,光这些政治新闻连起来看,让我禁不住思考,苹果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记者可以拿到如此私密的文件,这绝不简单。
我想差不多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媒体运作了,肥佬黎肯定有套方法,广布眼线,很可能政府这些官僚们,每一个,都有记者跟,一跟跟几年,去哪儿吃饭了,有没有包二奶,和谁谈了点什么,正面侧面打听,估计门儿清,个个都有个档案在报馆,(犹如清朝的《百官行述》),一旦发迹,做了要员,想坑蒙拐骗捞取政治资本,这些东西就被摊上桌儿,上头条,轻则下台辞职走人,重则罚款坐牢吃官司.
如果不是这样,我实在想不出报纸可以反应这么迅速\准确(比CIA,ICAC还牛B),这么多年来,苹果不是没有失手过,陈健康事件就在头版道过歉.它的免费报爽报也曾错登唐英年私生女照片.它的新闻角度,陈述方式也是颇有点偏激的但我不觉得这是什么错失,媒体当然应有自己立场,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写报道.问题只有一个:不要捏造事实.总体来说,监察政府做的非常好.
记者做到这份儿上,才有点儿意思,像侦探,像推理小说家(但又不能乱推理),比如年初时,有报纸报道梁振英DTZ(戴德梁行)股票”一铺清袋“,连自己持股的公司都经营不好,怎么能当好特首,梁不服输,说股票有赚有赔,并没有赔光。好了,现在申报利益时,他又说自己已经不再持有DTZ股份了,两相对照,真相大白。在这样的社会,撒谎成本太高了。
看这些新闻你才会发现,文笔,结构神马的,都是浮云,看的时候你直接就忽略掉了,新闻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事实!粤语叫:料,有没有料?坚定系流?(真还是假)如果事实足够震惊,只要文从句顺写出来就可以了。水门事件,有人关注过两名记者的文笔吗?
苹果日报鲜有正面报道,正面新闻,我觉得这才是媒体应该做的事,正如肥佬黎所说,政府做的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政府做错了,如果不说,可能就没人知道,说政府的好,只有政府的人看了爽,对那一小撮儿人有好处,说他的不好,则是对大部分人有益的事。
这一年多,我每周打车一次去南区公干,一路和的士司机聊天,会聊HK的事,聊起苹果日报肥佬黎,每一个说他不好的。虽然会说他负面,有“风月版”,黄色新闻有伤风化,但主流民意仍是觉得这份报纸才是HK的良心,不可缺。
(这是政府公职人员利益申报情况,官方公布的,存入报馆资料库)
说说黄色新闻和咸湿版,苹果的娱乐版八卦的不得了、风月版则赤裸裸是色情小说连载,北上寻春指南,甚至有青楼妓馆(当然现在叫夜总会了)的广告(详情请去观摩一部港片《豪情》,包你不会后悔)、社会版那些绘影绘形的黄色或者暴力新闻,的确有点儿过。但是,一张报纸,如果登的全是社论专栏,全是国计民生,谁会有心思看完?这个我不是假设的,之前HK革马盟(还有人知道这个组织么?革命马克思主义研究联盟)的传人长毛也办过报纸,说的可都是伟光正的马克思主义,最后没人看收场。
一张报纸就好比一部长篇小说,一支交响乐,有高潮有铺垫,你打开它各取所需就是。
最近苹果日报头版刊登了前运动员,HK足球名匠,退役后生计艰难,靠推销色情场所消费套票维生,标题是:前港脚拉皮条!这就是苹果的风格了,负面、稍稍夸张。
结果,收到一堆投诉说,人家那也是一份工作,而且并不是扯皮条,扯皮条是犯法的。应该尊重每个工作的人。
于是主编第二天在专栏里道歉说不该说扯皮条---但是,为何不能找个正面健康一点的工作,做保安做司机都可以月入过万,为何一定要去做那个推销。
然后,又收到一堆投诉说,什么叫健康正面的工作?你们报纸里写咸湿小说的,你们的风月版的人难道就很高尚么?
今天,主编(陈剑虹)在专栏里说,是时候思考风月版了~~~
我猜,他这么一说,肯定又会有很多人去信要求,千万不要取消风月版。
===================
来这里看看吧,也许现在用不着,将来总会用到^_^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中国的冯唐和美国的乔布斯
美国好奇号登陆火星后,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工程师们坐成一排,兴高采烈的接受记者采访,主发言的那位,牛仔T恤,头发蓬松,还有唏嘘性感的胡渣子,就那么轻松自如的回答提问---当然,某些人也可以认为随随便便,不修边幅,但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自由的感觉,我现在努力学习、工作、赚钱,都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自由自在,做一些创造性工作,逃避掉一切重复性的机械的劳动。
自恋的人都是互相鄙视的,乔布斯死之前,我是个果黑--虽然,我和太太都用Mac Book,iPod,iPhone,iPad.但我一直对这些产品骂骂咧咧:导文件太麻烦,太封闭,华而不实......后来这样的抱怨越来越少,我越来越“苹果化”,然后,忽然有一天,乔帮主归天了。那天一大早得知这个消息,还是突入起来的颇为伤感了一阵子,自恋的人都是互相鄙视的,直到一方死去的时候。
满大街都在谈论《乔布斯传》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很少有人谈论该书第一章之后(有的甚至没超过前100页)的内容,和菜头杜撰了几条读后感甚至获得了成百上千心有戚戚感同身受的转发,不能不觉得这世界上充满了自恋而虚荣的人。
乔布斯就是个自恋而虚荣的人,同时也符合了另一定理:偏执狂才能牛B到底。把自恋和虚荣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升上天国供人敬仰,千百年后,让人怀念。而其它自恋而虚荣的人,已经忙着去追新出的iPhone5.。。。
看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前,我想先看看这本搞笑的秘密日记,翻开这本书的扉页,2010年4月买的,全书假借乔布斯自述而成,读的时候假定这些话从乔帮主口中说出,即觉得合情合理,又令人忍俊不禁,是非常愉快的阅读历程,一个星期,地铁上的时间,轻松的读完了。
一开始就来了这么一段:
“再重申一下:我英俊潇洒,名震寰宇,才华横溢,我还用钞票擦屁股,我现在明白了,难怪人们都嫉妒我,连我自己都对自己羡慕不已。”
全书围绕乔布斯曾面临的一场官司,写了乔布斯的生活,思考,怪癖,同时,牵出来许多名人:乔布斯的密友Oracle的总裁埃里森,U2 主唱波诺,小野洋子,斯皮尔伯格,布兰森,迈克.杰克逊等等,顺便连这些名人也涮了一把。
玩笑归玩笑,虽然笔法戏谑,作者还是写出了不少“内幕”,毕竟,概述作者是有十几年经验的科技记者。大致上一些事实是存在的:政客和大公司总裁之间微妙的关系,乔布斯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乔布斯神神叨叨的禅与修行。
关于修行那一段儿,真是笑死了,据说,乔布斯远走印度跟随一个已经得到成佛的高僧修炼,该高僧其实是美国一个心理学教授,忽然有一天抛家别业去了印度,并修成正果,引得美国众精英跑去追随,丫们每天在一堆石头上坐着,高僧开始胡说八道,有时一句都不说,总之无论如何,大家都似乎领悟了的样子,终于三个月过去了,乔布斯跟着上师去了他的家,结果上师的家雍容华贵,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完全不吃素,在诧异中吃过饭,导师就着一盆清水,给乔布斯剃度,当时小乔热泪盈眶的问:师傅,我明白了,我有慧根,我被选中了,是吧?
老和尚哈哈大笑说:屁~,因为你头上生虱子了,我不能让你带着一头虱子回美国。小乔恼羞成怒说:我早看透你个老骗子了,这就出去揭发你。
上师说:你读过尼采没有?小乔说,我读过了,
读过你来这儿扯啥那?你可以揭发我,不过你去试试,谁会信你?
小乔无语了,接着禅师就告诉他其实你已经学到了你 要的东西,他说,
你学到的,就是人们渴望得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会不惜一切去得到它,你看看自己是怎么来的就知道了,看看你经历的磨难吧,看看你周围的美国人吧,这是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国家,但同时也是经历最多苦难的国家,没有人感到幸福。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人么开着豪华轿车,住着宽敞的房子,吃着珍馐美味。但这些都没用,人们还是要去教堂,还是要去看心理医生,还是要酗酒,还是要吸毒。还有一些像你一样的人,他们抛家舍业来到了印度。然而这里也没有他们要找的答案,你今天已经发现了这一点。
这很好,这是学到真谛的第一步。让我来告诉你一点。美国是靠商业发展起来的,这也是美国所擅长的。有人想要通过某种方式创造出物质的东西,并赋予它宗教的意义。我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一点,但这将会实现,并且需要实现。
“
左手是信仰,右手是物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什么都能成功。
这段上师的长篇大论又何尝不是一语中的?
还有他对其它几个科技公司的嘲讽:
每次我来洛杉矶都有这种感觉,这些人就像比尔.盖茨,即便你当场揭穿他们的骗人技俩,他们也不会向你道歉。相反,他们会想别的法子继续行骗他们干这个的确拿手,因为过去几十年,他们一直在干这个。但是他们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他们的狡猾和聪明,而在于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厚颜无耻。他们就像是那些偷老太太钱包的败类。这件事根本不难做,关键在于谁肯去做。在音乐界和电影界,他们已经横行霸道了多年,以至于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做法。
好了,这些一针见血的论断,假借乔布斯的口讲出,更有说服力,就是本书除了看热闹之外的”门道“,在本书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摘抄了。
接近真实的乔布斯可能要等看了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才能知晓,本书中的乔布斯,是他诸多精神幻像中的几个:自恋狂,天才设计师,多愁善感的老文青,爱搞恶作剧的理科男。看上去他甚至有点令人讨厌,但我还是那句话:作品说明一切,正如本书中的乔布斯见人就说的那句对白: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谁吗?告诉你,iPod是我发明的哦。
有这么一件艺术和工业完美结合的产品,一家信仰和物质结合的公司,老乔的确有资本如此吹嘘--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没有讲出口的”秘密日记“,这也是我喜欢美国人之处:因为他们足够自信,所以从不介意自嘲,哪怕是那种最阴损的自嘲。
然而,看完这本书后一星期,我惊奇的发现,有个中国人也写了这样的日记,只不过不是秘密日记,也不是由他人杜撰,而是传主本人,严肃认真,面不改色的亲自书写的,请大家记住他的名字,冯唐。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转 如果共和党想胜选
美國與世界:如果共和黨人想勝選 367
要跟奧巴馬競選有兩種做法,較量治國之道或較量意識形態。對手可以批判他的政績,要不就批評他的理念。
批政績可以單刀直入:他創下美國最糟的復蘇紀錄,失業率連續四十二個月超過百分之八,經濟成長減緩,導致美國負債又增加五萬億美元。
要批奧巴馬的意識形態也不難,只要挑他在羅阿諾克市對小企業主的發言即可:「那不是你建立的。」奧巴馬用嘲弄的語氣反問聽眾,你以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血汗是事業成功的原因?經營有成不是你的功勞,應該歸功於興建公共建設的政府,如果沒有基礎建設,你將一無所有。
這就是美國想要的治國哲學嗎?
美國是中間偏右的國家,保守派約為自由派的兩倍,從意識形態來競爭,不但能吸引選票,還能解釋政府失職。奧巴馬的意識形態及其施政,充份說明這四年來的失敗。
甚麼施政方案呢?奧巴馬上台之初列出大膽的施政方針,他宣稱美國危機有系統的肇因,需要從根本改變,他來當總統就是為了要推動改革,因此簽署了諸多法案。
首先是八千三百一十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號稱能「再投資」美國,並把失業率壓到百分之六以下,我們清楚現在的失業率,至於投資呢?甚麼都沒有。
第二是健保制度大改革,目標要削減暴增的健保支出。他說:「簡單來說,健保問題就是財政問題。」然而美國國會預算處卻指出,奧巴馬健保改革會在未來十年內額外增加一萬六千八百億美元的支出。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讓企業更不想僱用員工或進一步擴張,並使數萬億美元原本能用來投資的民間資金閒置。
奧巴馬承諾改革的第三部份是能源。他想用減碳方案,擴增聯邦政府權限,包括駁回興建從加拿大油砂產地進口石油的基斯頓( Keystone)輸油管,讓中國人去用這些油砂資源,以及全面喊停墨西哥灣鑽油計劃,結果聯邦法官都看不下去,認為嚴重違法。
這些就是奧巴馬的施政,因為不得民心,他自己都很少提及。
理念很重要。二○一○年的中期選舉是一九八○年以來美國最具意識形態爭議的選舉,而選民用選票否決民主黨,不准他們繼續擴張政府權限、政府支出與政府干預。
現在變得更糟。努力建立家族事業、開個小餐廳,想要行醫的人,顯然不樂意聽到居然有人宣稱他們的成就,都是政府造橋鋪路的功勞。
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杜卡基思曾在一九八八年說過一句名言:「選舉重點不在意識形態,而是能力。」杜卡基思輸掉了選戰。如果共和黨人想勝選,奧巴馬那句「你的事業成就不是你的功勞」,必須牢牢掛在奧巴馬的脖子上,直到投票那天。保守派想要獲得連續第三次的夏季大復興,不只要攻擊奧巴馬的無能之處,也要攻擊奧巴馬腦袋裏的東西。正是這些「政府優先」的理念造成了這些經濟與政治的政策。
打擊這一點,就能贏回白宮。
柯翰默 Charles Krauthammer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转 李怡社论
七月中旬,廣州出版的《新周刊》以全本篇幅,出了一個台灣專號,總題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主線是介紹台灣的人情味和對人的友善,他們談到在台灣問路得到善意的感動,總編輯封新城說「在說國語的街頭,我們很少能有這樣卸下防備的時候。」說國語的街頭,自然指大陸。
早兩個月,大陸青年作家韓寒台灣行之後,在他的博文中談到台灣人的友善和為他人着想,使在大陸生活慣的他甚至一度懷疑他們的動機。他說他感到「非常失落」,失落於「在我生存的環境裏,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於是我們很多人骨子裏埋下了這些種子;我失落在我們的前輩們摧毀了文化,摧毀了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間的信任」。
《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說,很多大陸人讚揚台灣,台灣人都自覺承受不起。她說,大陸人對台灣愛之深,有多少是對自己的恨之切?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相對來說,大陸最醜的風景也是人。
《新周刊》總主筆蕭鋒今年一月在他的網誌記台灣行,在讚美台灣社會的人文風景之餘,他談到台灣人越來越不認同做中國人,是因為「中國把中國人這塊招牌給弄臭了」,小悅悅被車撞倒而18途人視而不見絕非個別事件,「各種道德淪喪的事情在中國早已層出不窮,如包二奶、公器私用、扶摔倒老人被告。還有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等眾多食品安全問題,相信你已經充耳不聞了。」開放大陸人到台灣旅遊後,大陸人的人文風景也在台灣展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變成了吵鬧的夜市;大陸旅客無視禁煙的標示在禁煙區吸煙;……為了搶奪阿里山小火車座位,兩團大陸旅行團在車站月台大打出手。」
台灣與大陸的人文風景不同,相信香港去過兩地旅遊的人都有印象,毋須細說了。筆者想說的是,二三十年前,情況並不是這樣的。那時台灣剛開放人民可去大陸探親旅遊,相對大陸當時的窮困,台灣經濟好太多了,許多台灣人去大陸,不僅有優越感,還擺出財大氣粗的架勢。有報道說,台灣人在大陸車站禁煙區的「吸煙罰款五元」的牌子下,一邊抽煙一邊說,「我拿一百塊出來就可以抽二十次啦」,情況一如現在大陸暴發戶遊客在台灣的所為。那時台北的交通也無序,筆者1988年初訪台北,在斑馬線前都不知道怎麼過馬路,因為所有車子都不會在斑馬線前停下來。那時興起的國會打架更是聞名世界。
為甚麼那時會這樣?而現在又有這麼大的改變?
因為那時的台灣還沒有脫離威權時代,從五十年代起,台灣小學所有作業本的封底都印有兩行字:「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國民黨的黨國教育大舉宣傳愛國(中華民國)、反共、台灣人是中國人,使一般人認為這些觀念「天經地義」,是品德中第一性的,公民道德從屬於愛國。當他們以中國人的身份到大陸,在貧苦大陸人民面前自然有優越感。
接下來是台灣二十多年的民主化,這一脫胎換骨的改變,使台灣人的公民意識漸漸取代了國民意識。對一個公民的權利義務、對所生活的土地的關愛、對個人的社會責任的認知自然增長,取代了威權時代愛國即愛政權的觀念,一個與人為善的社會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中共建政初期,黨的絕對權力還沒有真正樹立,社會的公民道德、人文風景也是不差的。今天大陸社會的道德淪喪,正是前30年的唯權是尚及後33年唯權加唯錢是尚所造成的惡果,而唯權與唯錢的價值觀又是以愛國的名義包裝起來的。
在中國極權政治的國民教育下,孩子不是快快樂樂地學習,而是被教導「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是烈士們用鮮血染紅的」,自小就學習革命和流血。為了國家,為了領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都是正確的,父母子女夫妻等天性都服從權錢鬥爭的需要。曾參加過六七暴動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接受《六七暴動》一書作者張家偉訪問說:「六七事件是愛國抗爭,歷史應該作這樣評價」。因此,如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所說,這是在愛國的名義下殺人放火。對接受極權主義國民教育的人來說,為愛國而殺人放火是理所當然的。
大陸有見識的年輕一代,如韓寒、蕭鋒或《新周刊》一群,已看透極權政治之下的國民教育造成的社會惡果了,香港還要推行這種教育嗎?
李怡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黄书阅读指南
在本文中,我将尽力少发议论,让事实说话.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黄书,以及如何鉴别一本优秀的黄书,如何从作者遮遮掩掩中发现一颗荷尔蒙迸发的永葆年轻的春心.
其一,和真枪实战一样,最重要的是前戏,一场完美的性爱,从早晨约会的一通电话已经开始了,接下来的晚餐气氛,晚餐后的电影是否合适,房间的灯光,一颦一笑,每一句话,每一口呼吸,都是为达高潮的重重铺垫,缺一不可.黄书也是如此.用葛优的话说:别以为光不要脸就行了.A片没有三级片好看,也是同样道理,情节是很重要的.到达那些露骨动作之前,是否做了足够的前戏,事情的发生是否是发乎情而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其二,黄书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为黄而黄,这种黄书写出来就是为了挑动情欲性欲,让读的人"鸡巴为之一颤",两眼冒火.恨不能****(此处少儿不宜,略去);
我看过的大部分黄书,都不是这种,涉黄,大部分情况下黄书只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必然,或者寄托了作者重重不可告人的其它目的,例如<1984>和王小波的小说,无论用来写统治与被统治,用来写政治隐喻,性爱,都是一把利器.因为孔子和耶稣都说过:食色性也~因为吃太过普通,所以大部作家采用性来表达人性---任何人性.
以下是小弟二十年来,看过的黄书,或者涉黄书,阅多天下黄书,胸中自然坦荡.让文字说话,什么是坦荡,什么是猥琐,那些是湿漉漉的饱满的感情,那些是沾沾自喜的无聊炫耀.大家自己判断.
<白鹿原>
这是我个人认为中国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具体的观感,我已经写过.今天抽出这一段,这是非常长的一个段落,一气呵成,陈忠实大大曾经很谦虚的说,不会写女人,可他在白鹿原里写的女人,个个活灵活现.涉黄段落也写的非常有水准,同类作品还有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书中写了不少男人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洋溢着粗野原生态气息的偷情,乱伦,自渎(女性).但我必须强调,这是本伟大的小说,穿插其中的这些场面,作用是令它更丰富,真实.
<雍正皇帝>
二月河老师和陈忠实老师说过同样的话:我不会写女人.
不过二老师说的是实话,整个帝王三部曲,写了不少女人,但千篇一律,连说的话都差不多.但二老师写帝王正事儿的同时,插了不少当时的青楼妓馆,瓦舍勾栏,这些描写差强人意,大都是从明清那一大批黄书里化用而来的,没什么新意,下面这两段,一是才子佳人,二是团体群P描写,这类书籍,如果想看这些描写,有一本清朝禁毁小说,如<僧尼孽海><灯草和尚><春染秀塌>等,比这露骨也比这多,当然,他们都是化的<金瓶梅>,鉴于这些书并未正式出版,我就不截屏了:
<为人民服务>是个黄色中篇,也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的黄书,写过读后感的.
这篇文章最能体现政治与性的结合,在那个年代里,二人以毁坏毛像作为爱的誓言和忠贞表现.其性描写也惟妙惟肖,作者好像荒木经惟,拎着个相机近距离拍摄了酣畅淋漓的情形.和荒木经惟相比,你要相信你的想象力是大师中的大师.给个福利,全文这里:
(http://www.sb945.com/wz/115/a115938/)
王小波写的性,是最干净无邪的,例子我也不会再举,他写的性,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反抗,如他接受访问时所说,挑战禁忌,性爱是禁忌的,智慧是禁忌的,有趣是不被接纳的,于是我就努力去写这三类东西.李银河问他你为何不写爱情,这么美好的东西.王小波是写过美好爱情的<地久天长>就是一个美好的柏拉图式的纯美之爱.我至今还记得伤心过去,那强而有力的结尾,我们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小红的房间,走向自己的生活.
把王小波的书当黄书看的人,实在是抱着金碗却去要饭.
同类的书还有奥威尔的<1984>,我看第三遍时,才注意到其中的爱情描写(前两遍完全被那种可怕的气氛给镇住了,心惊胆战的看完.),奥威尔虽然写了这部反乌托邦式,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作品,但他对女人的了解非常细腻入微,在他笔下,的确是自由女性,引领人类飞升.
把奥威尔列在这儿,纯粹是举例说明,这件事在任何作品中基本上都是不能缺席的.
高行健的作品中,性描写和思想表达是纠缠在一起的,结合的非常紧密,当他获诺贝尔奖时,2000年,我还看不懂他的作品,后来我买了一套<一个人的圣经><灵山>来看,<一个人>已经完全能看明白了,灵山,我现在也没看懂.高行健的写法是直来直去的,他在诺奖演讲时的标题是<真实,是一个作家的伦理>,我就是根据这篇讲词,看懂了一个人的圣经.
好了,高级货差不多讲完了.
低俗的,大家应该去请教,<陈皮皮的斗争>总顾问,泡澡时都不忘用tt包着手机看书的黄阿狗大师.我就不再截屏,权且存目吧,江湖流传这么久,能看的大概也就:
<曼娜回忆录>(又名 少女之心)
<性启蒙女老师>
<东北大炕>
<陈皮皮的斗争>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王朔老师,慕容雪村老师.冯唐老师属于两头不到岸,既不黄,也木啥思想.硬装着有思想,硬充黄书.不截图,不举例,简单说,当他在文中写出"J8"二字时,基本上已经宣告了全书的失败,你看以上各个名家,哪个用了这个词?
写这么长一篇,我想说的是以上我截图的这些书,我全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就算你是想看点儿黄的,也要保持阅读习惯,并且要有耐心,一本通篇咸湿的小说,不值一看,想必如天天大鱼大肉一般,你也无法消受日复一日.
鲁迅说看红楼梦,年轻人看到爱情,猥琐人看到淫荡,毛主席看到阶级斗争,著名的古代书评家东吴弄珠客(魏子云考证说就是冯梦龙)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兽也。”
读了我这篇导航,大家该干啥干啥吧.
======
以上作品均为正常出版物,在网上大概也都能找到电子版,这里不是下载地址,是我的广告位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诗意生活,职业倦怠,中年危机
豆瓣上前几天有篇文章《穷B就别去古镇》了,有点儿针对喜欢拍照远足的文艺青年,不过我觉得最后那段电台DJ和call in听众的对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主持人说,你应该多去逛逛商场,别一有时间就去名山大川拍照了。
我有过几年的蛰伏时光,那时我在东莞,03、04年时,东莞非常混乱,每天都有同事被打劫,我一个宅男偶尔出去都看到过好几起光天化日按翻抢劫的活生生场景。每个月都能看到枪毙人的告示。但东莞每天的惊心动魄好像和我无关,我生活在电脑和一架书里。我还记得那时我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状态,写Email给朋友说,我生活在我愿意生活的任何地方。
我也不是完全不出门,周末也会骑着自行车出去,但一般都是直奔唯一的两家书店,买了书就回来了,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神马的,我全不关心。
这样的日子颇有几年,然后因为叶卡同学,去了上海,在上海呆了一年多,来HK。
在上海时我已经很少逛书店了,也很少再呆在电脑前看呀看,写呀写,经常陪叶卡同学逛街,逛商场,看电影,吃饭,有段时间,我完全没上班,呆在家买菜做饭,等女友下班,那段时间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那的确是一种生活,可能还是一种看上去很牛B的生活,但我想,除非是卡夫卡,佩索阿这样的天才,这种生活貌似很自洽,但会越走越窄并无法持续的。连岳最早在南周开我是鸡汤专栏时,发现书信问答是活的可以永远持续下去的创作。决定辞职做自由撰稿时,一直保留了这种方式,像是一扇窗,开启整个世界。
我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天才,更热爱真实的生活,而且不过一过还真不知道,我有种能力可以把柴米油盐什么的琐碎烦恼化为无形,而把生活中更富诗意的事件(比如一起聊天散步,一起读书看电影)突出出来,以至于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一种错觉: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是不存在的。这种我现在称为”错觉“的,不过是参照普通生活而言,于我们而言,我希望这不是错觉,而是正确的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现实再坚硬,人也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种诗意的世界并不等同于去远足,去拍照,去各种小清新,而是一种达观开放的生活态度。
各种看上去颇具诗意的生活,实际上可能就好象汪国真的诗,貌似很有诗意,其实”表情做作,略嫌浮夸“,骗骗别人,骗不了自己。
找不到生活的诗意是很可怕的,人生,事业,没有源头活水,也许忙忙碌碌,营营役役,一时间没什么感觉。但我觉得职业倦怠和中年危机都是这么诞生的。
职业倦怠大家都不陌生,我觉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工作没有了开放性,没有了挑战,开始重复。
中年危机也是生活越走越窄所致,生活开始重复的时候,觉得缺乏诗意--其实这时候很可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诗意了,觉得找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调调情睡睡觉,和老婆玩玩猫鼠游戏就挺刺激的,好过平淡如水的日复一日。看上去丰富,未必就开阔,夜店、名牌、各种伙伴热热闹闹,未必不存在危机。
事业亦是如此,我前面写过判断自己喜欢一个行业的方法--看自己想不想做到高层。前同事和我争论说,他不想做到高层,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不喜欢写程序,他喜欢写程序,并愿意写一辈子。
我说,你现在才写了几年,离一辈子还很远,向前发展写个四五年就自然有新的想法,会想去创造,自己做个新产品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你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钱,需要管理统筹,也许你仍喜欢写程序,像Bill Gates,做到总裁也可以每天写一小段程序,但你会发现只有做到高层你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
像那个故事里主持人和call in听众的对话,安于现状,旅游拍照,看看书,写写东西,与世隔绝,也是种生活方式,貌似远离了金钱铜臭;沉溺于某种热爱以为可以安度一生,我现在不敢确定,这或者不是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惰性使然,而且人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这种停止生长的生活是过不下去的。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真实的诗意
2000年,我在学校一个号称很先锋的“书吧”观摩了贾樟柯的《小武》,那时的我,正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年纪,这部DV电影那粗粝的感觉,原生态的长镜头深深的震撼了我,当影片去到结局,小武因为失恋于一个洗头房的姑娘而心烦意乱,终于失手被擒,绑在街头电线杆儿上供人观摩,恍惚间,我以为回到了家乡那个小县城。
那时的感觉恍恍惚惚,觉得这样的电影好,又觉得木啥求意思,不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嘛,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有啥求好拍的,值得搬上荧幕?后来看了贾老师的《站台》,三个多小时,漫长又惆怅,结束时非常伤感,虽然一样镜头写实粗糙,但北方的天空下,一群带着乡土气质和艺术气息的小镇青年,一出出街头表演,自然流淌出了诗意,真实中自有诗意。
《神探亨特张》也是这种感觉,尽管有些对白略显做作,但考虑到北京是一个的士司机一出口都是公知范儿的地方,这也就很自然了。电影在镜头晃动中结束了,抛开片中这些票友们不谈,这部电影也流淌出真实的诗意,让人伤感。
这部电影令我想起去年看的一本新时代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也是展示真实的,真实的农村,是一个互害社会,想不到真实的北京也是,回头想想,这部电影里那些小偷骗子,个个都很可恶,专拣“弱势群体”下手。但当你了解他们的故事,又个个都可怜。表面上,电影似乎是主旋律的(也因此通过了审查?),但表现出的北京是如此的真实,令人感到压抑和焦虑。可能我们见惯了一个灯火阑珊,窗明几净的北京,山寨的硅谷,山寨的CBD,山寨的小资儿。如今,真实的北京浮现眼前。当第一缕阳光照在CBD时,一群年轻人像插秧一样娴熟的把小广告贴满了地面。当夕阳西下,一群清洁工又艰难的喷上清洁剂将它们铲除,冲洗干净地面。
这让我想起陈果的电影(回归三部曲,《去年的烟花特别多》《香港制造》,《细路祥》,《香港有个好莱坞》),在HK生活这一年,我觉得陈果镜头下的HK才是最丰富的,最真实的。而我们看到的警匪片儿,三级片儿,搞笑时装片,根本就不是HK。陈果抓住了这种感觉,许鞍华并不是上海人,却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抓住了上海的感觉。
另外,我觉得这种电影不必去高档的院线看,越是简陋越有感觉,就像你听周旋的《天涯歌女》,不用什么高级音响,略带干扰噪音的收音机感觉是最适合的。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大话西游,解构,后现代主义,咪蒙
看完这本书,我忽然想起初中时背过一篇古文《冯谖客孟尝君》,依稀记得几句:长铗归来兮,食无鱼。然后就有了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于是就有了车。
现在我想起这段,觉得好搞笑啊。
一个穷鬼,人家请你来,管你吃,管你住,你还要吃鱼,要配车。
当然《冯谖客孟尝君》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得储备一些,人一生难免要用到鸡鸣狗盗之徒。不过想起这个场景,还是觉得搞笑。
这种搞笑的感觉是真实的,因为这件事很荒谬,装B才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被人发现。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是在《独唱团》上看到咪蒙的第一篇做品的,那一期独唱团,我能记住的,只有这一篇了。几经辗转从深圳带回这本书,叶卡同学翻了几篇说,你为啥要买这本书啊,这些段子,你平时不也能讲嘛。我暗爽了一秒钟,然后故做谦虚的说,还是有一些我不是很了解的嘛。
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因为和人聊起,我平时也是这么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是我有什么“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是我懂得什么“解构,重构”,只是我觉得这样讲更容易明白,更有趣,甚至,可能更接近真实,甚至,这就是我读历史,读古文时不可告人的真实想法。
我们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视角去看一看历史,究竟哪个更真实?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冯谖客孟尝君》,迄今为止,存有的记录就是那一篇文章,读一读,想象那个场景,把那些宏大和“以史为鉴”放一边儿,这难道不是一个装B犯成功上位的励志故事吗?
想一想李白,他那些拍马屁的文章写的也很优美,这又如何?人不止一面,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却要把所有历史人物都压成纸片儿,并贴上忠奸。
通常我们把《大话西游》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为打开“恶搞”、“穿越”的钥匙,它解构了《西游记》,把齐天大圣、唐僧八戒全部“卸妆”,请下神台,给了很多人一种新启蒙:用游戏的心态去看沉重的历史。其实这在HK几乎可算是传统--港片的唯一特点大概就是“解构”,解构一切经典。
然后,就出了很多跟风派(像爆笑三国Flash之类),坦白讲,这种跟风派很Cheap,直白的说就是下贱,拿庸俗充通俗。无可观处。
解构不是易事,摧毁经典甚至难过创造,需要有和比经典更深的功力。(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看本书后面的参考书目,直至看到了《王小波全集》赫然在列)
咪蒙做得很漂亮,在这部充斥着“花美男”,“装13”,“跨省”,“人肉”,“文化超女”,“你懂的”。。。等网络热词的背后,是对史料扎实的掌握以及一颗快乐的心--谁说这不是史观之一种?有人看了三观碎一地,有人却可以建立起更完整的史观。
世界上有很多好书,有些书告诉你事实,使人增长知识,有些书给你启发,让人情感更加丰富,而咪蒙的书,让人快乐,单纯的快乐和思考的快乐都有。现在好像很少有人写书是为了让人快乐了(我记得2010年巫昂写了本《星期一是礼拜几》就是为了逗人笑,效果也达到了)
咪蒙写的这些人物,有些大家耳熟能详,有些则纯粹是因为该人物的确是个“有故事的人”才写的,所以,整体上看来,撷取其中一面,对有些人物,比如李渔,嵇康,阮籍,有些太过草草了。
还有,就是我在《世间的盐》读后感中慨叹过的,网络已经污染了一代人的语言,为什么读这本书可以很happy,因为我们习惯了读网,比如《好疼的金圣叹》,完全就是“天涯体”,这种书和网络的错位本身就能带来一种荒诞的幽默感。但时光飞逝,如今谁还记得“纸箱包子”,“俯卧撑”呢?既是热词,就有冷却被人忘却的时候,以咪蒙之强大,将这些“热词”和各种网络体凝固于纸上,对那些并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可能就完全找不到笑点了。
顺便说,这几天我在看《乔布斯的秘密日记》,每每在地铁上笑出声,堪称美国版《圣人请卸妆》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
-
ISBN: 9570805218 毛茸茸 @ 2009-03-13 22:38 π 我找到它的ISBN,欲在豆瓣上建立它的条目,输入之后返回『deleted』---原来,以前有人建立过的,这个国际通行的ISBN在豆瓣上对应到一本叫做『 Deleted』的书,哈哈~~神奇吧,就...
-
我最喜欢的三张专辑,也是最近期的三张 你快要四十岁,三十多年来表面上和大部分人一样,上学,上班,谈几场不太成功的恋爱,结婚生子,逐渐老去,泯然众人。但你内心一直有一块保留地,在那里,你体会着狂野,体会孤独,敏感,羞怯却又睥睨众生。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人生就这样了,完了,总是和主...
-
My Little Airport :香港最后的文艺青年 林愈静 2016-10-12 18:57:45 今年,我日渐贫乏的精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MLA(My Little Airport)又出了新碟,虽然,我没时间去看发布演唱会,没抢到票去一连三日的演唱会,但我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