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大话西游,解构,后现代主义,咪蒙

 

看完这本书,我忽然想起初中时背过一篇古文《冯谖客孟尝君》,依稀记得几句:长铗归来兮,食无鱼。然后就有了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于是就有了车。
现在我想起这段,觉得好搞笑啊。
一个穷鬼,人家请你来,管你吃,管你住,你还要吃鱼,要配车。


当然《冯谖客孟尝君》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得储备一些,人一生难免要用到鸡鸣狗盗之徒。不过想起这个场景,还是觉得搞笑。
这种搞笑的感觉是真实的,因为这件事很荒谬,装B才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被人发现。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是在《独唱团》上看到咪蒙的第一篇做品的,那一期独唱团,我能记住的,只有这一篇了。几经辗转从深圳带回这本书,叶卡同学翻了几篇说,你为啥要买这本书啊,这些段子,你平时不也能讲嘛。我暗爽了一秒钟,然后故做谦虚的说,还是有一些我不是很了解的嘛。


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因为和人聊起,我平时也是这么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是我有什么“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是我懂得什么“解构,重构”,只是我觉得这样讲更容易明白,更有趣,甚至,可能更接近真实,甚至,这就是我读历史,读古文时不可告人的真实想法。
我们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视角去看一看历史,究竟哪个更真实?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冯谖客孟尝君》,迄今为止,存有的记录就是那一篇文章,读一读,想象那个场景,把那些宏大和“以史为鉴”放一边儿,这难道不是一个装B犯成功上位的励志故事吗?

想一想李白,他那些拍马屁的文章写的也很优美,这又如何?人不止一面,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却要把所有历史人物都压成纸片儿,并贴上忠奸。
通常我们把《大话西游》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为打开“恶搞”、“穿越”的钥匙,它解构了《西游记》,把齐天大圣、唐僧八戒全部“卸妆”,请下神台,给了很多人一种新启蒙:用游戏的心态去看沉重的历史。其实这在HK几乎可算是传统--港片的唯一特点大概就是“解构”,解构一切经典。


然后,就出了很多跟风派(像爆笑三国Flash之类),坦白讲,这种跟风派很Cheap,直白的说就是下贱,拿庸俗充通俗。无可观处。
解构不是易事,摧毁经典甚至难过创造,需要有和比经典更深的功力。(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看本书后面的参考书目,直至看到了《王小波全集》赫然在列)
咪蒙做得很漂亮,在这部充斥着“花美男”,“装13”,“跨省”,“人肉”,“文化超女”,“你懂的”。。。等网络热词的背后,是对史料扎实的掌握以及一颗快乐的心--谁说这不是史观之一种?有人看了三观碎一地,有人却可以建立起更完整的史观。


世界上有很多好书,有些书告诉你事实,使人增长知识,有些书给你启发,让人情感更加丰富,而咪蒙的书,让人快乐,单纯的快乐和思考的快乐都有。现在好像很少有人写书是为了让人快乐了(我记得2010年巫昂写了本《星期一是礼拜几》就是为了逗人笑,效果也达到了)


咪蒙写的这些人物,有些大家耳熟能详,有些则纯粹是因为该人物的确是个“有故事的人”才写的,所以,整体上看来,撷取其中一面,对有些人物,比如李渔,嵇康,阮籍,有些太过草草了。


还有,就是我在《世间的盐》读后感中慨叹过的,网络已经污染了一代人的语言,为什么读这本书可以很happy,因为我们习惯了读网,比如《好疼的金圣叹》,完全就是“天涯体”,这种书和网络的错位本身就能带来一种荒诞的幽默感。但时光飞逝,如今谁还记得“纸箱包子”,“俯卧撑”呢?既是热词,就有冷却被人忘却的时候,以咪蒙之强大,将这些“热词”和各种网络体凝固于纸上,对那些并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可能就完全找不到笑点了。
顺便说,这几天我在看《乔布斯的秘密日记》,每每在地铁上笑出声,堪称美国版《圣人请卸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