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诗意生活,职业倦怠,中年危机

豆瓣上前几天有篇文章《穷B就别去古镇》了,有点儿针对喜欢拍照远足的文艺青年,不过我觉得最后那段电台DJ和call in听众的对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主持人说,你应该多去逛逛商场,别一有时间就去名山大川拍照了。

我有过几年的蛰伏时光,那时我在东莞,03、04年时,东莞非常混乱,每天都有同事被打劫,我一个宅男偶尔出去都看到过好几起光天化日按翻抢劫的活生生场景。每个月都能看到枪毙人的告示。但东莞每天的惊心动魄好像和我无关,我生活在电脑和一架书里。我还记得那时我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状态,写Email给朋友说,我生活在我愿意生活的任何地方。

我也不是完全不出门,周末也会骑着自行车出去,但一般都是直奔唯一的两家书店,买了书就回来了,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神马的,我全不关心。

这样的日子颇有几年,然后因为叶卡同学,去了上海,在上海呆了一年多,来HK。
在上海时我已经很少逛书店了,也很少再呆在电脑前看呀看,写呀写,经常陪叶卡同学逛街,逛商场,看电影,吃饭,有段时间,我完全没上班,呆在家买菜做饭,等女友下班,那段时间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那的确是一种生活,可能还是一种看上去很牛B的生活,但我想,除非是卡夫卡,佩索阿这样的天才,这种生活貌似很自洽,但会越走越窄并无法持续的。连岳最早在南周开我是鸡汤专栏时,发现书信问答是活的可以永远持续下去的创作。决定辞职做自由撰稿时,一直保留了这种方式,像是一扇窗,开启整个世界。

我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天才,更热爱真实的生活,而且不过一过还真不知道,我有种能力可以把柴米油盐什么的琐碎烦恼化为无形,而把生活中更富诗意的事件(比如一起聊天散步,一起读书看电影)突出出来,以至于给自己和对方都造成一种错觉: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是不存在的。这种我现在称为”错觉“的,不过是参照普通生活而言,于我们而言,我希望这不是错觉,而是正确的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现实再坚硬,人也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种诗意的世界并不等同于去远足,去拍照,去各种小清新,而是一种达观开放的生活态度。
各种看上去颇具诗意的生活,实际上可能就好象汪国真的诗,貌似很有诗意,其实”表情做作,略嫌浮夸“,骗骗别人,骗不了自己。

找不到生活的诗意是很可怕的,人生,事业,没有源头活水,也许忙忙碌碌,营营役役,一时间没什么感觉。但我觉得职业倦怠和中年危机都是这么诞生的。

职业倦怠大家都不陌生,我觉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工作没有了开放性,没有了挑战,开始重复。

中年危机也是生活越走越窄所致,生活开始重复的时候,觉得缺乏诗意--其实这时候很可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诗意了,觉得找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调调情睡睡觉,和老婆玩玩猫鼠游戏就挺刺激的,好过平淡如水的日复一日。看上去丰富,未必就开阔,夜店、名牌、各种伙伴热热闹闹,未必不存在危机。

事业亦是如此,我前面写过判断自己喜欢一个行业的方法--看自己想不想做到高层。前同事和我争论说,他不想做到高层,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不喜欢写程序,他喜欢写程序,并愿意写一辈子。

我说,你现在才写了几年,离一辈子还很远,向前发展写个四五年就自然有新的想法,会想去创造,自己做个新产品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你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钱,需要管理统筹,也许你仍喜欢写程序,像Bill Gates,做到总裁也可以每天写一小段程序,但你会发现只有做到高层你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

像那个故事里主持人和call in听众的对话,安于现状,旅游拍照,看看书,写写东西,与世隔绝,也是种生活方式,貌似远离了金钱铜臭;沉溺于某种热爱以为可以安度一生,我现在不敢确定,这或者不是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惰性使然,而且人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这种停止生长的生活是过不下去的。

1 則留言:

  1. 可能至少有一件事是我们都乐意做的,收集标签如同收集邮票,集邮本的封面有大大的宋体字:生活。诗意、危机、倦怠的云和月、团结活泼严肃认真……等等,等等。
    嗨,生长君,日安。记得有时间回大明湖畔一起抽中南海。

    回覆刪除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