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魔幻西游里的暴民政治

凑合着看了周星驰的新片《西游-降魔篇》,没有想象中差,但绝对没有微博上那几个拿了钱的所谓名人吹的好。你们又不缺那点儿钱,这是何苦。更何况,完全没夸到点子上,生硬、假,搞不好还起反作用。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我觉得这部戏的亮点有几个:
开头一段山寨《大白鲨》的拍摄方法,但很生动的诠释了暴民政治,大鱼被炸上了岸,道士说,怎么办?
群情激愤:打死它!
另一个声音:它不是已经屎了吗?
群情激愤:再打屎它!
这个时候,唐僧出来说,这不是妖怪,你们搞错了,道士走上前去,声泪俱下的说:一个好父亲,就这样被妖怪害死了,你还这么说,你居心何在?
于是再次群情激愤,悲痛化为力量,群殴唐僧,然后欢呼胜利。


接下来的打怪,争相奋不顾身献身,也是中国特色的群众力量一种。在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下,穷形尽相。
然后其实就是胡扯蛋了,扯出一个爱情故事。


结尾时,唐僧终于找到孙悟空,孙悟空有段话:我之前和佛祖有点小过节,现在已经知道错了,佛祖的经就是好来就是好,佛祖的经我天天念月月念,就是好。
这种口服心不服的精明,中国人最明了。就差没说念佛经治好了我的精神病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这两处,已属难得。片中那个战车则像是徐克拍的《小倩》里燕赤霞的战车,它的开篇也和徐克的《青蛇》开篇异曲同工,背后有个强大的理论支柱,还记得《青蛇》的开头2分钟吗?法海站在石头上,望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生物,个个面貌丑陋,面目狰狞,在忙,在打架,在奸淫,说了句:人。
另一片美女俊男,在翩翩起舞,在吟诗作对,他说了句:妖。
一开篇就点题:看到的未必真,美的未必真,丑的未必假。
这样就把一个通俗片提升了一个小高度,也不影响观赏。


看完片尾,编剧中出现霍昕的名字,这两个亮点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周星驰是不会想这么多。看《功夫》时觉得很惊艳,非常周星驰又超越周星驰,霍昕也参与了编剧。


大部分人不了解周星驰,如果告诉你一个背景:《喜剧之王》里的段子,大部分都是星爷的真实经历,或许你可以更好了解周星驰电影,他从一个演死尸都要糊上半边脸的“死跑龙套”做起的阿星,做到大明星,投资房地产(周现在中环投资的天比高,每一栋都市值5000万以上,正在和前女友打官司,光是帮他投资的佣金,他前女友就索赔7000万。)到现在的星爷。在HK这个赤裸裸的人吃人资本主义社会,他经历了什么。你就能明白他的每部电影,都逐寸逐寸算过,怎么赚钱。看上去好或者不好,只是个副作用。《功夫》之后的《长江七号》非常一般,但光一个公仔估计就卖了不少钱。


最近他日子很不好过,几乎可说是众叛亲离,他身边的人(有的甚至是多年合作的朋友、伙伴)都一一离他而去,有的公开翻脸,有的明撑暗踩。梁思浩说他此生都不会接周星驰的生意(当然,周也不需要他接),他的好友、合作伙伴田鸡(田启文,也是多部周星驰喜剧中的龙套)前段时间在媒体说,我讲那个故事不是想说周生孤寒。他讲了个什么往事呢?他说九几年时周星驰送他一件T恤,他返还周10几张电影票作为回赠。
他说,其实那时候那个T恤好贵的,200多块,对我属于打死都不会买的那种,他送我了!


真不知道这种澄清是真心纠错还是想踩多一脚。


话说回来,周星驰做朋友做到这个份儿上,和把吃剩的盒饭拿给兄弟吃,积极号召兄弟们手纸都要节约用的成龙大哥有一拼了。


最后说说卢冠廷,如果不是这部电影再次响起《一生所爱》的调调,估计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或者压根儿就没留意过这首歌吧。我记得当年大话西游还没红的时候,我心情激动的在学校机房下载了这首歌的MP3,拿了个3.5寸软盘,耐心的等了两分钟,一下就把1.44MB的空间给占满了。
卢冠廷自535事件后就被封杀,淡出中国视线了。他还写过不少好歌,唱的也不错,但人长得实在是“麻麻地”,前段时间看他的专访,他现在住在大埔的村舞,自己种有机蔬菜吃,偶尔出来客串一下电影(月满轩尼诗里演张学友的爸爸)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这首歌比起《一生所爱》差点意思,但经过舒淇的演绎,估计会红。


这么总结一下,这部戏也就舒淇的演出可圈可点--她是越来越有风格了。年纪一把还是那么率真可爱。


其实这部片子是周政协卖身后的第一部,接下来还有5-7部,之前有家有国家背景的公司打算到HK上市,叫做文化中国,这公司的招股书里就写了会和周星驰五年拍三部戏,其它就语焉不详了,最后好像上市未遂。


最后我想特别说说微博上的一些大V们,就算收了钱帮人做营销也不用那么露骨,看着真添恶心,这个片子在影院也好,在家看也好,看一遍已经足够了,哪有那么好,哪有那么高?又不缺那点儿钱,何必做这种令人不齿(起码令我不齿)的事?
再说了,就算收钱做事,麻烦也做的好看点儿,别做着做着,歪打正着成了高级黑。

解剖一只猪--谈谈twitter上的饱醉豚

今天务必留出一点时间来解剖一下twitter上的饱醉豚。
我不是活跃的twitter用户,但也避不开这只猪,就算你unfo他,仍然不断有推友转推--供批判用,供赞扬用,或者不明真相的人--供观点平衡用,所以,他总是出现在timeline上 ,动物发情有固定的季节,老鸨发推却属于“不渴而饮,四季性交”,毫无规律可言。

我没做仔细研究,大致上,每当有新推友出现(尤其是颇具影响力的推友)他就会非常活跃。一天来个几百发也不累。然后呢?然后他就删掉推文,这样删删发发,行踪不定,以至于同一套流氓王八拳打了几年,还是有人上当被打蒙。像我的朋友狐狸同学观摩了一段时间,就发推说:饱醉豚以一人之力撑起twitter上言论平衡的半边天云云,实在是让我很捉急。

其实他的招数很简单,这套流氓王八拳在网络江湖上并不稀奇,只是他包装的好,加上twitter这种碎片环境,人很难做稍微深入一点的思考就中了招,所以我屡次想写篇东西来集中破解一下这种混蛋逻辑背后那点儿简单粗暴的小技俩。


我无能力去教导人相信什么或者怀疑什么,只是希望通过老鸨的推,能够说清楚什么是观点平衡,以及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谁不是从年轻走过来?年轻时,我的脑袋也曾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点一滴,经过学习、训练,终于学识独立思考。虽然每个人都会有段时间被别人的思想跑马,跑马就跑马吧,但起码希望大家能避免这只猪。


有人说他是高级五毛,是我党潜伏在新加坡的网络特工,享受特殊津贴云云,有人说他讲的都是真话所以有些人不爱听,甚至居然有人说他是个左派(这个说法,我最不能接受,具体原因我已经在《解剖一只左仔--谈谈中国的王佩们》里写过了)。
我不喜欢做诛心之论,更不喜欢这样去阴谋标签老鸨,我和他都是普通推友。记得四年前,我写过一篇《中国不高兴》的读后感《铲大便的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此书的争论,大家大都采用轻盈锋利的方式恶心挖苦一番,就飘走了,我选择了最笨的方式--我忍着折磨读了80%的内容,写这么长的一篇读后感,我是这样想的,远远看到一堆大便,聪明人会选择吐一下口水后绕开,总有人要不怕脏不怕累,把它铲走,希望我能做到。』


其实,写这篇的东西,我也是想铲大便,希望我能做到。
首先我想澄清,所谓观点平衡,观点平衡是独立思考必然的方法,即:凡事要先怀疑,正反都看看,正反都想想。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正和反,必须是合理的事实。而不仅仅是正反的“观点”。

老鸨每次都是使这一招:抛出你一个感情色彩强烈的反面的“观点”,即便真的是事实,也把反面的事实割裂出来,负面解读成这个厌恶性观点。(这一点HK的报纸和八卦周刊玩的比他熟练多了)
但很多人恰恰会疑惑于这一点。


比如刘晓波获奖时他猛烈批判刘晓波,举了大量的关于刘晓波的负面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是事实(比如刘晓波第一次婚姻,年轻时对名利的追逐不惜哗众取宠),这种事实如果放在他的人生中,其实佐证的是人性的复杂,一个人的成长和蜕变(或者说进步)。但如果单独拿出来,放在140字的twitter中,就足以给一个完全不知道刘晓波的人一个简单的印象:这人一生热衷名利,最后,甚至不惜坐牢获得诺奖。


他甚至说,刘晓波的『我没有敌人』声明也是为了获诺奖量身定做---像这种只有强烈观点,完全诛心的流氓拳,最狠毒,也最易吸引到肤浅之辈,并令其信孚。其实这是很难说清的,一个人的心路,外人怎么解读,都未必准确,怀疑者可能会说:谁会为了一个奖妻离子散,事业尽毁,失去自由?况且,刘晓波在狱中,根本没有和他争论的自由。只能由这只疯狗乱咬而无法反驳,了解刘晓波更多,企图反驳他的人,也无从下手,一下手往往进退失据,因为老鸨的观点根本就是虚空而无需反驳,去反驳反而打在棉花上,拉低自己到他的层次,就会和他一样虚空无力,而他已经先占据了高地。


再来看老鸨喜欢的所谓列举事实,用数目字儿说话。
最近他又开始周期性攻击艾未未。
比如这一条:
【网易微博有一大群傻逼,跟着艾未未“念”,我跟他们说,这只会加重家属的心灵创伤,是非常残忍的,他们不听。对此,我的想法是:如果艾未未的私生子艾老被汽车压死了,我会每天发email或者打电话给艾未未,提醒他这是他儿子死掉的第几天。】

首先,汶川地震死难儿童的家属,有几个可以上推,可以看到、听到“念念不忘”?
其次,就算可以看见,听见,知道有这么多人在做这么一件事。会加重家属的心灵创伤,没错,但也会时刻提醒家属,不要忘记,这个天灾中的人祸,是谁造成的,是如何造成的。


而他这么恶毒的举例子艾未未的孩子被汽车压死。和汶川地震儿童在学校死难,除了“死”这个结果,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他刻意的这么类比,把一个人为疏忽(政府失职)导致的死难和一个根本没有发生的纯粹是意外车祸混为一谈。


这种混淆视听的流氓拳,老鸨最擅长,也很喜欢用,其实,这也是网络观点引导,舆论统战最常用的流氓拳,每个人,其实只要稍微深入思考那么一点点,只需要一点点,这种王八拳就不攻自破了,同样招数的还有下面这条:


【@baozuitun: 如果你反共了去坐牢,就有了道德上的正义,别人就不能骂你,那么,他人去通奸挨揍,也是获得了道德上的正义,你们不能骂他的各种劣迹,因为他为了人民大众的性权利而通奸。】

反共,是以弱势去反抗一种强权,而通奸纯粹是个人的,无论法律和道义上都负面的行为,他就故意将之类比。
估计这一招很多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普通青年,2B青年,乃至文艺青年,都会被绕进去。

其实这种方法,很多流氓政客在辩论时都会用,我记得之前HK关于禁烟的立法会讨论中,大家都建议用加税的方法提高烟的价格,辅以免费的戒烟辅导,让更多人戒烟。有个议员就发言说:想想看吧,一个底层生活的劳动者,忙碌了一整天,想抽根烟轻松一下,你们还要加税加价,加重他的负担,这样做于心何忍?

他的发言乍一听,充满正义感和为底层发声---很多底层劳工听了果然觉得说的对,扬眉吐气。但是很抱歉,这种小把戏,在一个普遍素质比较高的议会是骗不过去的。最后议案通过,现在吸烟的人越来越少了。

再看以下这几条饱醉豚特色的数目字儿管理:
【这些京沪深广大城市的人,住着价值汶川人均年收入一千倍的房产,开着汶川人均年收入一百倍的汽车,拿着汶川人均年收入2倍价格的iphone,跟着艾未未念死孩子的名字,谴责当地政府不给孩子建造更好的校舍。世界上最恶心的事儿,莫过于此。】


【从照片看,汶川地震的时候,那些倒塌的校舍,建筑质量都比当地的民房好得多。这些孩子若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里,你以为他们会死得更少吗?】


【你们中间,跟着艾未未“念”死孩子的名字,让死孩子死了还不得安宁的嚼着死孩子的骨头满足自己的正义感的,有奉献多少钱给人家造符合抗震要求的校舍呢和住房呢?艾未未是亿万富豪,一边“念”一边投资建造北京上海柏林三大豪宅。【这些豪宅加起来,市场价上亿了吧】。


【@baozuitun: 那些谴责汶川地震的校舍质量、以悼念死孩子上位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均年收入只够买半只iphone的贫困区,怎么有可能建造大量符合地震要求的校舍,这些钱谁出呢?艾未未是有钱买上海北京柏林三处豪宅的人,是可以花3千万掠夺剽窃他人创意的人,他除了用死孩子上位,还做了什么?】


【@baozuitun: 有些人人品不错,所做的事我却未必完全赞同,比如说谭作人。对于四川地震死难者,我不认为学校和教委应该负责。学校的房子虽然质量不大好,有偷工减料,但是,偷工减料是普遍现象。你不能指望一个人均年收入三千多元的地区,能提供良好的学校。毕竟学校比居民的住房已经好了很多。】


透过这些情绪化的、感情色彩浓烈的“控诉”面纱,以下就是老鸨的混蛋逻辑:
你们这些有钱人,根本无法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自己过着好的生活,去同情贫苦的人--恶心!
艾未未自己很有钱,所以做这件事纯粹为了上位!
一个人均年收入低的贫困区,只佩住这种不符合地震要求的校舍。
学校的房子有偷工减料,但偷工减料是普遍现象,所以,这非常合理,学校和教委都没有责任!
通过照片看(请注意,老鸨有一双火眼金睛,通过照片就能看出学校的建筑质量比普通民居好)学校的建筑质量好过民居,所以孩子就算在家也会被砸死,不关政府事。


如果这么厘清后,还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那我只能无语,更加大力度的铲大便。


单从这几条看,如果说老鸨不是高级五毛,我还真不太信,普通网友,就算再喜欢抬扛,都去不到这个程度。


我做一下权责声明,我参加了念念不忘这个活动,当时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不是像老鸨说的,自己过着幸福的生活去拿这点儿同情心令自己心安理得--在中国这个国度,有几个清醒的人可以心安理得的过自己的幸福生活?


汶川地震,结石宝宝,中国所有那些悲惨的矿难,幼儿园校车跌落河,塌桥断路,暴力拆迁的新闻背后,多有无数个家庭被摧毁了,无数个人一生被摧毁了。

但我也深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是人之常情,人们通常会选择尽快忘记苦难,面对新生活。有些苦难的确需要忘记,比如车祸意外,生离死别。但有些苦难,根本已经不是苦难,而几乎算是被陷害、被谋杀。叫人忘记这种苦难,于事无补,反而会有更多人被陷害、被谋杀。不如记住它,强化它,努力去争取避免更多的类似苦难发生。


这就是艾未未,谭作人,赵连海等想做的事,也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做的事。否则,不是危言耸听,迟早有一日,这种苦难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好了,就此打住吧,老鸨尽可以删他的推文,尽可以继续身怀这套流氓王八拳行走twitter,行走网络江湖,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网友、会在这个江湖里打滚、成长,我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而越来越多的人能学会独立思考,希望不久的将来,整个twitter上,都忙于讨论更有意义有益处的话题,而只有老鸨一人,仍在寂寞的耍着这套流氓网王八拳,偶尔运气好,骗骗小朋友的棒棒糖舔。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最近买的书

最近买的书
毛茸茸 @ 2008-11-14 18:33

 

image

好像忽然间,许多已经绝版的书都开始重印了,许多一直没出书的人,都开始出书了。。。

于是,下单下到手软。饶是如此,还是比买碟省钱,幸亏,幸亏,我戒掉了买碟强迫症。

否则,书碟齐下,真要睡马路了。

别问我看得完吗?我看不完,看不完,看不完,每天加班加到十点多 ,怎么会有时间看?

问题是,

难道,

我会,

一直,

这样,

工作下去吗?

------------路上有惊慌,我下了订单快一个月了,还在路上,郁闷-------------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非常罪.非常美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夏元瑜文集,共五本
问题的核心

书缘情缘
楼上楼下 屋里屋外

爱情笔记 
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想象中的动物

李普曼传

酉阳杂俎
路上有惊慌
蒂风尼的早餐

凶榜

凶榜
毛茸茸 @ 2008-11-15 21:47

对我来说,看《鬼片》是很好的消遣,所谓一张一弛,就像做体操。
可惜好看的《鬼片》太少。


刚才在线看了一部《凶榜》,新浪潮时期电影,导演是余允抗,年初看过一部《山狗》也是他导演的,非常有新意。这部鬼片也很棒,而且,我还看到了副导演 黎继明,编剧 刘镇伟,黎继明就是《灭门惨案:孽杀》《灭门惨案:借种》的导演,刘镇伟,就不必多说,光一部《大话西游》就足证了,据说刘镇伟曾经和人吹水,他编剧功力一流,那人说,那是因为你有名气,人家先入为主觉得好,刘就不停的改换名字为 黎大卫(编剧了《超时空要爱》 ),变名字为技安(编剧了《大话西游》《最佳女婿》等等)也是好评如潮,人们纷纷打听黎大卫是谁呀,这么牛B。MD,这个死胖子,不得不佩服一下,真是才华横溢。


后来刘镇伟自编自导的《回魂夜》,多少从这部《凶榜》里偷了点料。也是讲大厦闹鬼的故事。


话说,倒霉蛋阿强(秦祥林)找了很多份工作都不如意,忽然一张无端端的报纸出现在家里的茶几上,上面有招聘保安工作的广告,很顺利就聘上了,做了一栋摩天大厦的保安,第一天上班就遇到怪事,电梯到了一楼还往下开,而且开始进水和泥浆,还有孩子的哭声,后来他的同事相继暴毙,『香港先生』吃狗肉时被骨头卡,到医院手术,忽然从手术台上爬起,口吐黄泥浆而死。接着『汉叔』在家煲汤,一张报纸无端端滑落地,浸湿水,飞到脸上,窒息而死,在『香港先生』的葬礼上,风水大师觉得诡异,就去阿强家看了风水并批了他的八字,原来,他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至阴之日,而且碰巧住在凶宅,结果引鬼上身--不是上他的身,而是他老婆怀着的孩子。


道士愿帮忙驱鬼,但竟然中了小鬼之计,斗法失败,命丧鬼手,死之前,他交给阿强一道符,要他务必在日出前找到小鬼,贴在她肚脐,如果他投胎成功,将遗患无穷。阿强跌跌撞撞跑到地下室,历尽种种惊吓,找到了小鬼的骨骸,但是贴符时流血的右手沾到骨骸,只要沾了他的血,小鬼即可投胎,一切为时已晚。
小孩儿已经降生,他躲在家里阴暗的角落,妻子抱着孩子出院回家,一刀斩向小孩儿,电影结束。


恐怖片的元素总离不开那几样,但如果足够合理就会产生恐怖效果,如果过于离奇,无论效果做的多逼真,都是白搭,这个电影拍摄于八十年代,只有靠化妆、音乐、情节来营造气氛,做的非常成功,漂移的报纸、不安的狗吠、凄厉的鬼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这么说吧,作为一个阅鬼片无数者,有一两处我还是被吓的汗毛倒竖,打了冷战。
一个人住,看了鬼片,又是半夜,所以得赶紧再找一部片看一下来压惊,笑片三级片或者
文艺片。

宁选烂俗,不选装B--《内衣少女》观后感

宁选烂俗,不选装B
毛茸茸 @ 2008-11-27 23:45

内衣导演陈庆嘉同学又出新作《内衣少女》。
我至今还记得该同学导演的《绝世Bra I、II》曾经在各个宿舍轮流播放的盛况,去年我还很怀旧的买了套装收藏,这部新作和那两部一样以一句情意款款的『内衣哲理』 为中心,编织了戏谑夸张煽情的爱情故事,绝世Bra中的哲理是『女人最好的内衣是男人温暖有力的双手』,经过许多年孜孜不倦的对内衣文化的研究,陈庆嘉同学发明了新的内衣哲理--似乎更深刻些呢:女人的内衣,就好像女人的心事,既想人知,又怕人知,故意给你窥见一丝丝诱惑却又拒绝完全敞开心扉(那岂不成了内衣模特或者暴露狂?)。
这样的喜剧电影,轻快、轻松充满都市气息,是熟悉到烂的港片手法,讲一个职业OL邓丽欣,应聘做了内衣调查员,这次触及了更深刻更敏感的话题,她是个虚负花容月貌,半生襟抱未开尚不经人事的性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的恨嫁处女--但并不是老处女。有个十四岁已经成为优秀灵芝孢子--全破壁的表妹,有个为爱情等待一生的自梳女
姑姑,她找到工作的那天,姑姑在家中安详的去世,留给她整柜各式各样的胸围,并且托梦给她说:你要展示你的美,别像我一样哀怨一生。


电影讲述了邓丽欣遭遇的几个不同类型的男性动物--有几个实在不配称为男人,穿插了另外几则新鲜好玩的爱情,但有些过分夸张以至于太荒诞了,比如父子争夺女朋友的戏。


最好玩儿的是,邓丽欣小姐遭遇的男人之中,有一个角色,明显是在恶心陶杰---当然不了解陶杰的同学们也许感觉不到深层次的搞笑。片中这个才子名叫刁杰,写书,写专栏,开麦做电台节目,很忙,一周要写六个专栏,还要为书展写小说,爱炫耀学识渊博,常常将和女伴的谈话写进专栏。这个演员太过年轻,但语调动作处处模仿真实世界的陶杰,甚至,刁杰的新书签售会上,新书的设计和陶杰散文集的设计一模一样,只换掉了肖像和书名,书名叫作《花近高楼伤客心》正是陶杰最喜爱的老杜晚年诗作。更甚者,刁杰到书店勾引女fans邓丽欣时,邓手上拿了本书,赫然就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未经PS过的陶杰新作《在历史和地理间沉思》,虽然导演为了避免陶杰发飙和他打官司,将镜头侧向一边,但我还是看到了书的全名,哈哈~~


赤裸裸映射陶杰的地方还有:一边和女仔在海边聊天喝饮料一边就接到主编电话催专栏,刁杰立刻展开纸写将起来,一边不耽误泡MM;聊天的内容也是陶杰口吻:
你知道吗?Bra呢,翻译成胸围是不对的,早在十六世纪我国古代,将树的年轮叫作胸围,而十六世纪数学家祖冲之已经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
女fans无限敬佩滴陶醉道:啊。。您真实博学多才呀。


这个天真的无知少女还弱弱的问了句:点解,我们的谈话内容第二天就在报纸专栏里登出来了呢?
作为一个常读陶杰专栏者,看到此处,我笑喷了~~~


后来二人终于郎情妾意到了要办事儿的时候,守身如玉的女Fans邓丽欣说:你再给我点时间吧。刁杰发怒道:你知不知道,我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我已经给了你这么多时间&*^%$#.


真实的陶杰才子,打N份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忙到不记得自己有几个仔。


不知陶杰看完做何感想,反正互相埋汰是港片儿一贯作风,王晶在《爱在娱乐圈的日子》里恶心尔冬升和张曼玉的爱情,而尔冬升导演就回敬以《色情男女》里那句惊世骇俗的对白:我愿做王晶,可你是邱淑贞吗?


这样互踩调戏的段子还有好多,不过,这次陈庆嘉同学很明显是踩过界啦,你们电影圈儿,不要搞我们媒体圈儿嘛。要搞也是我们自己搞嘛。
除了这个恶搞陶杰的段子,那几个男的也是高度抽象了的所谓『中环精英』,其实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大傻B而已,这样脸谱化也是港片制胜法宝,大家没工夫细细品咂,还是高度概括一下,再夸张一下,把人间极品之猥琐、势力、小男人、大男人等性格直接盖到这几个人身上就齐了。
影片最后,清纯少女邓丽欣获得真爱--又印证了一句老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最后邓和郑中基的对白十分有趣。


她说:其实我要的爱情好简单,我想事事都我做主,但你要替我拿主意,我想做个独立自主有自己成功事业的事业女性,但又不想太辛苦。
汗~~~这样的好事儿,谁不想啊。


这部笑料无数的好玩儿电影最终又将主题升华:女人的胸围可以由男人来解,但内心的那个扣,得自己解啊。
影片结尾,邓丽欣踏着欢快的音乐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大球场,公园,机场,会展中心,处处都挂满了千奇百怪样式各异的内衣,一时间屏幕上内衣飘飘,邓丽欣长发飘飘,笑容灿烂,一个非常完美的Happy Ending.


我不由得想起蔡明亮同学导演的无数装B电影,其实,装B又何难呢?像这个轻松烂俗的港式喜剧,我只需要花五分钟就可以把它改成一个蔡明亮风格的装B大闷片。
很简单,把名字改成《内衣.少女》或者《内衣!少女》,把电影里所有说人话的搞笑对白全部去掉,改成慢镜头长镜头的眼神交流,把最后一幕的音乐去掉,俯拍改成仰拍,满屏幕的内衣中,缓缓打出一行字:女人心思就像女人的内衣,既怕人知,又想人知。这样就很诡异了。很牛B,可以拿去领艺术片大奖了。


所以,装B的电影是空洞苍白的,真正的文艺片需要表达的是一些情节、对白无法表达的情绪和哲理(就如基斯洛夫斯基的《红蓝白》)而装B的文艺片则只是秉承不说人话,不用少用音乐,无原则的放大奇异怪诞的场景(比如像这一部电影结尾处随处可见飘于风中的内衣),把对白改成旁白或者字幕,如此而已,还有TMD什么好装?太平就别硬挤,硬挤出来的深度不算深度,弄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好。哪怕就像这一部虽然过于程式化、烂俗化但毫不做作的《内衣少女》
PS:另有郑中基同学倾情出演改编自HK竞选公益广告的破处广告,十分之好玩。
高志森(许多著名三级片的导演)、莊文强(无间道导演)的客串亦十分出彩。
在《破事儿》里,印象最深的就是邓丽欣,她真漂亮。或许林嘉欣已经老了,邓丽欣正当时。

技术贴,控诉微软,慎入

技术贴,控诉微软,慎入
毛茸茸 @ 2008-11-27 23:55

『不要再给微软辩护了,否则我们也会变成这样的性格,写出这样的烂东西』
今天下班前和一个同事做此争论,又想起Tech-ED大会上一张贱兮兮的脸,那个春风得意的演讲者说:我读大学时已经是微软的粉丝了~~
虽然当时我就鸡皮疙瘩乱掉,立刻离开会场,由着丫去吹嘘,但至今想来,仍觉恶心不已,我听过计算机专业人员以热爱Unix为荣,自称微软粉丝,真可谓匪夷所思。今年的Tech ED,完全沦为一场传销大会,而近几年来,微软在我使用感受中,逐步从一家令业界尊敬的技术公司沦为一个地道的商业公司,它的成功更加倾向于商业而非技术,声势被至今仍奉行技术创新至上的Google压倒是迟早的事。而我也逐渐开始回忆起曾经读过的关于微软发家和诉讼的描述。那时我浑浑噩噩,如今才算想明白了。
且不说常常令人抓狂的Windows和Office(坦白讲,这两款MS的龙头产品,越进化越粗糙,使用感觉也越差),我只谈谈作为一个开发人员对MS产品的感受。
今天我和同事的争论是由VSTS(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的使用引起的,我们用它来管理SourceCode,并同时用作SCM(software Configeration Management)工具,两年前我们用的是Rational Rose的Clear Case系统,那个系统虽然操作繁琐,但异常稳定,功能强大。
MS的VSTS使用很方便--简直可以称作 『傻瓜操作平台』,操作傻瓜是进步的体现,功能傻瓜就令人抓狂不已。按照简便易用的操作并未得出合乎逻辑的结果,我只好自己去读后台DB(database),Google了许多资料,直接在DB里删除了一些资料,总算将问题排除了,同事甲舒口气,很兴奋的说:原来如此啊,真是神奇。
我哭笑不得,有什么好神奇的呢?使用微软工具的程序员,久而久之就会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症候,我Google出的资料表明,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的人有很多,大家试来试去终于碰对了,找到了解决方法,于是欣欣然的公布在自己的Blog上,并以此矜夸不已,这不是斯德哥尔摩症候是什么?
一个成熟到可以拿来卖钱的软件,提供了操作手册给你,你照着操作手册操作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收到的效果令人惊奇不已,于是孜孜以求的去研究,去试验,最后发现原来不该按操作手册来做,替代方法虽然能解决燃眉之急,却存在不可估量的风险。
这就是微软提供的技术工具,是我长久以来使用的一贯体验,许多人靠这个谋生,更多的人靠微软提供工具的不稳定性谋生---他们充当专家,来解决一个成熟的可以拿来卖钱的软件的意外,并从中获利。
这个月以来,我们使用的微软产品频频出错,Sharepoint站点意外挂掉,Application Server时好时坏,Database索引屡次崩溃......微软的7×24服务很贵,每小时100美金,而这些都已经事先写在合约里,即:你买我的产品,我的产品是个烂货,坏了你就得找我修,只有我能修,修的时候,一个小时给100美金,由于这个烂货罢工给你造成的损失,我一概不理。
这就是微软的逻辑,可是,作为企业级的应用,你又必须仰赖它,因为,微软喜欢垄断。
许多年前,我不明白微软垄断案的关键之处,如今我明白了,这样的公司存在于计算机科学届,对技术创新是极大的阻碍,早点倒掉为好,Bill Gates以技术起家,以抄袭模仿而发达,最终也将以太过精明的商业头脑而自决后路。
微软第一款大卖的产品PC DOS 就是买IBM的技术内核,从此风格始终如一----你看现在的Vista,多么像MAC,MS Search又是多么的像Google,SQL Server2008看上去像个穿着微软外衣的三流Oracle,它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然而,出于商业考量,靠廉价、捆绑打压同行还不算恶劣之甚,最令人痛心的是微软对小公司的兼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TFS Web Access,原来是一家第三方公司开发的,MS收购之,据为己有,整合进TFS中,便宜又好用的Vmware,也被兼并纳入Virtual Server体系,MS就是这样不断的以其雄厚的财力大小通吃,建立起庞大的软件帝国。
而这样庞大的软件帝国,注定会生产出以不稳定著称的各种产品,今天我们谈起MS的产品,首先想到的是易用,接着就会想到它极度的不稳定,他的不稳定令人发指。而你去超市或者银行,看到最多的还是闪闪发光的IBM三个简洁朴素的字母,IBM代表着难于操作,但同时亦是稳健和功能强大的代名词。Rational Rose的Clear Case操作极其复杂,许多操作需要用Command完成,并不提供可视界面,但其极其稳定,可以应对种种意外,同事它也非常强大,在SCM模块足以提供For CMMI Level3的一切要求,MS当初忽悠我们使用VSTS时也是这么说的:我们支持CMMI Level 3。的确,CMMI的确作为一种可选模式大言不惭的存在于VSTS中,当我们欣然去用,却发现她其实并不比上一版Source Control产品VSS(Visual SourceSafe)高明。在随商品赠送的研习营上,我问VSTS开发负责人,为何不能提供SCM所需要报表,哪怕是一个,一个都提供不了,他镇定的说:目前我们这个产品只能满足CMMI Level3 60%的功能,面对如此答复,我只能无奈就做,偷偷竖起中指,骂一声干!终于还是忍不住说,那请你们不要把CMMi 作为一种支援的Module写进你们的产品,60%的CMMI不能叫CMMI,我想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他回答说:我会研究一下,回去提供给你Script,以实现你想要的功能---天地良心,这要算是MS能提供的,最靠谱的答案了。我等了三个月,一根Script的毛也没见到。
近几年,微软热衷于迫不及待推出一款又一款试验性的商品---可它宣传的时候告诉你,这是成品,很稳定,很成熟,已经在×××等大企业运行的十分良好,从SQL2005到SQL2008,期间间隔不到一年,从Sharepoint2003到整合版的2008,不到两年,SQL2005和Sharepoint2003都是中间品,试验品,却为微软挣了不少钱。那时,遇到不明真相的人们的质询,它总是笑容满面的回复:我们马上会推出新产品,您的这些需求将在新版本中得到解决。关于这一点,微软倒是贯彻了球王贝利的名言:我们最好的产品永远是下一版本,而对同样的问题,Google则总是悬挂着Beta的标志,告诉免费使用者,这是Beta版本。虽然Google也因为Beta三年而不出正式版被人嘲弄,但比起微软的行径,要坦诚许多。
如今的微软公司投入销售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远远超过技术投入,他们的技术论坛上充斥着华而不实的演示,和劣质的代言性的软广告(例如,中国石油CTO对微软产品的使用心得)虽然我不曾在其中工作过,但从它的产品和Tech ED大会上致辞的CTO和其它高管的言谈举止,已经能够明确感受到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微软商业主宰技术病症的恶化,那里也许不再 是一群冬天开着暖气穿着大裤衩热烈讨论技术的园地,穿梭来去的是一个个西装笔挺皮鞋锃亮的销售经理。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令无数年轻人向往追寻的梦境,正在Google的办公室上演。有点难以相信,一个美好的开始会导致一个蠢笨的结局。
很早以前听到IBM和微软的那则安全套笑话,觉得很好笑,但并无体会,现在我笑不出来了。
注:那个笑话是说,床上放着两个安全套,微软牌儿,方便易用,使用效果也很不错,但是,用过的两星期后,女方怀孕了,男方气冲冲的打过去质问,MS客服笑容可掬彬彬有礼的回答:补丁马上就到;而选择IBM牌,则需要阅读冗长乏味的使用说明书,当男方终于搞懂使用方法时,女方已经在等待中沉沉睡去。

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

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
毛茸茸 @ 2008-12-02 22:40

坐车时和逛街时,听完了2003年的光明顶节目,可惜后面几年的Download不下来了,估计得翻墙才可以。也就懒得Download了。
真是精彩,许多次听的我在大街上笑出声~~,如果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畅所欲言,一定也会有个这样的节目,虽然在深夜播出,也会有许多人追着听。

今晚回想起听完了2003年全年,终于听到了陶杰说:无钱开饭,有钱叫鸡的神舟五号评论,这一集真是太好玩儿了,忍不住听写出来,但是找不到一款合适的粤语输入法,只能凑合了~~
这次终于明白『尽付笑谈中』的意义,果然是每一期都很爆笑。

光明顶的Slogan也很不错,是陶杰的创意:

Start: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PartI:午夜会高峰,煮酒论英雄
PartII: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
Ending:登绝顶,看世界。

-------------部分听写--------------
陶杰,梁文道,黄世泽
陶杰:今晚的话题呢就做 自我感觉良好,嘿嘿。 
梁文道:哈哈,最衰了你~~
陶杰:唔衰~~点解呢,因为中国政府射了一只神舟五号,呢个太空人一上到天呢,第一句说话叫做:自我感觉良好
梁文道:哈哈哈哈哈~~
陶杰:呢句大陆话呢,不知点解,算我孤陋寡闻,中文程度低啊。这些大陆话呢同我滴香港人不同,有时候个个字都知,都不明点解。唔知讲乜鬼,呢句说话呢,在大陆生活过你就知了,呢个所谓『自我感觉良好』是讽刺人的,啊。。呢条友仔,食到脑满肠肥,背后个个人话佢贪污佢还自我感觉良好,最多是闹李Peng咯嘛,民间闹李Peng自我感觉良好咯嘛。即是话佢无知失觉,触觉麻木咁解嘛。
梁文道:这句中文用的唔是好好,直接话我觉得好好唔系得了?或者,我觉得冇嘢唔就得了?
陶杰:累赘、冗词,乜叫『自我感觉良好』呢?呢句是恶性西化。
梁文道:我唔系好明啦,之前神舟五号升空之前,中国互联网好多网民讨论呢个话题,究竟中国太空人,上到太空预订嘅轨道后,同地球通讯的第一句说话会系乜嘢
陶杰:呢度就要考虑个民族创意了。 人滴美国佬里句当年嘅名言:系我迈出嘅一小步,但系人类最大嘅一步  苏联嘅加加林上去后嘅第一句:我看得见上帝,呢两句说话好嘢,优等民族,但是,中国呢,整句李Peng呢种『自我感觉良好』......你三千年文明,你整出句正嘢震撼一下全人类呀。
梁文道:唔知英文报纸会点报道,I Feel Good。。。哈哈哈哈哈~~~
陶杰:唔系啊,I Feel good is Great,真系笑死美国佬啦,你估你系过山车啊,你估你系打千秋啊~我们不从科学角度评论里件事,因为不专业嘛,我滴从传媒角度评论,呢个叫做公关,Presentation,叫形象管理的觉得评论,即系:我觉得神舟五号好啊,好有娱乐性。
梁文道、黄世泽:哈哈哈哈哈哈~~~
陶杰:个架火箭跌落来,成班状似农民嘅大汉,一扎涌埋去,我记得我都有亲切感
梁文道:点解呢?你又没试过?
陶杰:我试过!
梁文道:哇~~你都试过~~你上过太空啦陶杰?
陶杰:九年前,小弟呢,好彩,在旧机场隧道撞车 ,整个唔郁得,内出血,断咗条腿骨,哇~·就等各班消防佬来,哇~~成班记者乜狗仔队,嘈宣巴闭~~
梁文道:你觉得点?跟住你话:我自我感觉良好没?哈哈哈~~
陶杰:你看杨利伟,表情好痛苦啊,系上面Fing了咁耐,系唔系眼扽扽,蒙查查呢,卑佢清净下啦~~咁多农民上来做乜啊,两三个专家企系就得啦。
梁文道:大家高兴嘛,大家开心嘛。
黄世泽:中国人系里件事上太兴奋了。
。。。。。
梁文道:加加林呢句说话好有意思,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加加林,佢上道去话:我见得到上帝。他是一个无神论国家来的,共产主义无神论。这句说话好有意思,好深远。
陶杰:呢就叫做政治咯。
梁文道:你有没有留意到,他在太空上面同屋企人嘅对话都好好笑。
陶杰:好笑。我都话,呢个大Show就充满娱乐性。。
。。。。。。。
。。。。。。。
陶杰:各个细路仔问:爸爸你有冇食嘢啊?我心里话,你个衰仔,爸爸点会上到太空冇嘢食呢?
呢个就叫饥饿DNA,民以食为天,上到咁高,你 惊佢冇得食。
梁文道:这句都不是最好笑,最好笑是佢同佢老婆讲:多谢你嘅鼓励,哈哈哈,之前佢都讲到里度景色好靓,我想跟住佢就会有点幽默感,可以讲的好浪漫,譬如话,我都希望你能系里度同我一起欣赏
陶杰:喂~~你讲清楚,里个是国家嘅Show定系你自己个儿女私情Show,呢个证明系中国,你不可以有个人价值观。你敢唔敢系个火箭度话:老婆,我爱你呢?
。。。。。。
梁文道:反而是中国网民好友创意,我见到好多网民建议话,可以讲:咦,我真的见到有嫦娥哦。
。。。。。
陶杰:应该点呢?HK政府私底下捐个100几十亿给国家,叫佢上到太空去讲句,三个字,叫做:我,挺,懂
梁文道:哈哈哈哈
陶杰:哇~~仲好过你做几百场维园汇演啊。
梁文道:哈哈哈。。。
陶杰:真是劲啦,劲啦,哈哈~~英文就是I ting Tong!
梁文道:哈哈哈哈
(其余二人大笑,陶杰居然能不笑,继续讲下去,不说相声可惜了~~)
陶杰:《纽约时报》广泛引述,I ting Tong,不如开放卖广告啊,可乐啊,美国汉堡包啊。。一上到去,即刻讲,请饮乜乜乜。。
梁文道:你点解一点民族主义都冇嘅陶杰。我看清你真面目啦,你滴反中乱港
陶杰:冇啊~~你滴民族主义,我都好谅解嘅,因为你要搵食,你在另一间中资卫星电视有节目,我好体谅你,大家都为钱嗻,系唔系啊泽哥。
黄世泽、梁文道:哈哈哈哈~~
。。。。。
梁文道:其实,大家意见都不是一面倒呢,一方面全民欢腾,但都有好多人质疑。因为我们知道发展太空计划,特别是送人上太空是一项好昂贵好昂贵的消费,究竟值不值呢?今日中国贫富悬殊的情况咁严重,好多人冇饭食,冇药医,我们使唔使花咁多钱~~~~
陶杰:(打断),梁文道,请问你住边一区呢?
梁文道:大围。
陶杰:咁唔怪得啦。一阵先,我话卑你听点解
梁文道:又要话我阶级出身啦~~
陶杰:传真热线23392029....进广告
Part II
陶杰:刚刚你,亲中分子,梁文道,这么多牢骚,唔唵窝~(不合适啊)
梁文道:唔系啊,这个真的值得讨论窝~~中国社会现在真是好多问题啊,看上去振奋人心,但我们不可忘记中国还有许多好贫困的农民,有好多的城市底下层居民,佢地冇书读,冇饭食,冇药医,这个时候值不值得花这么大的钱,其实,这种争论在美国都发生过嘅。
陶杰:客观点讲呢,两个理论,第一,你是不是男人先?你系男人呢就明白,头先我问你住边一区,如果你住油煎旺或者弥敦道以西深水埗啊,或者住屋村,你更加明,点解呢?因为你住屋村成日可见到那些草根阶层老婆闹老公:佢个衰佬,失业冇钱,冇钱开饭就有钱嫖妓。。。
梁文道、黄世泽:哈哈哈哈~~
陶杰:男人,就是这个性格,冇钱吃饭,但仲要去嫖妓嘅。仲要去松骨嘅。呢就是男人的性格嘛。好啦,呢个可以解释到头先梁生嘅投诉。
(接着陶杰说我们爱国人士很理解的,没钱办学校也要上天)
陶杰:如果你是男人呢,有一样常病,好痛苦嘅,一到三四十岁,好痛苦嘅,叫痔疮,梁文道如果你生了痔疮,会不会用贵价去买条名牌底裤呢?你都会嘅嘛,你不会话,我不如医好先,呢两样嘢冇冲突嘅嘛。虽然买回来搞邋着浪费钱,但这个虚荣心是人之常情。美国佬放火箭时国内都好多,纽约黑人区好多黑人冇饭食嘅,都好多枪击案嘅。冇中司徒华嘅毒啦,司徒华都咁讲啦,你仲想不想做那个中资卫视台的节目了?
梁文道:哈哈哈哈~~
陶杰:我讲冇所谓啦,你小心点啦~~

《美国讲稿》VS《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美国讲稿》VS《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毛茸茸 @ 2008-12-15 21:24

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我觉得翻译成《诺顿讲稿》更好)。
看到论坛上,人们都说『不如第一个译本好』
且不说文学翻译难以界定好坏,我真是怀疑这句话是否是种先入为主的条件反射
先翻译的就一定好,我看未必吧,就如流行歌,有的歌,被一个明星唱了好几年一直唱不红,换个人就红了。
翻译也未必就是先翻译的好过后来。就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不同的人翻译的同一文章而言,
我觉得傅雷翻译的《论幸福》不如八几年那群北大学生组在一起翻译的《幸福之路》
而这可能是因为我看到的第一个版本是后者。
卡尔维诺的这篇《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再版了,翻译的人换了,连名字也换了叫《美国讲稿》
我又前者的电子版,但我决定做个实验,我先看萧天佑翻译的这本《美国讲稿》
这样足以验证出,是先看就觉得好,还是先翻译的就真的好。
同一批的书单:

肉唐僧:《被挟持的私生活》
我费了好大劲儿在豆瓣上建立的条目,据肉唐僧同学说,删掉了很多,要是能看到原稿就好了。
困困:《上流女孩当如是》
标题可能会毁了这本书,我最喜欢困困的Blog说明:困困总是兴高采烈的。
薛巍:《西风不识字》
全是书评,西方书评
饭饭:《路上有惊慌》(两本,自己看一本,留一本,谨慎送人)
几乎两个月后,我终于拥有了你们,两本一模一样的《路上有惊慌》
巫昂:《厨房中术》
我还有一本巫昂的随笔《从亲人开始糟蹋》
卡尔维诺:《美国讲稿》
冉云飞:《通往比傻帝国》
我站在书店看了大部分,还是决定买下来,封面上书名银光闪闪:『比傻帝国』真好玩儿。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
毛茸茸 @ 2008-12-15 21:33

陶杰在某期《光明顶》里讲了一件邵逸夫的轶事,说那时邵氏公司演员导演都住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话说某天,有个演员(记不清名字了,山东人,挺著名的)要吃面条,食堂回复说没面条了,该演员可能也有些腕儿,而且逃难而来(邵氏早期的大都是国内影人走难过去的)可能已经受了点儿委屈,所以就很不爽的跑到厨房说,我要找到面了×&……%¥,厨师一拍勺子说,你找吧。


结果他真的翻开重重的鱼丸河粉白切鸡,从冰箱底儿上找到了一把很显然是被厨师故意藏起来的挂面。


这下这位演员大哥不干了,立刻发飙,把面摔在案板上,掀桌子拍板凳的和厨师骂起来(南北夹杂的操你妈,你老母一定很精彩),厨师当然也不受这鸟气,二人撸胳膊挽袖子就打起来了,一群演员和杂役纷纷围观,因为是演员VS片场厨师,所以相当精彩,不容错过。


正在打的难分难解,邵逸夫忽然路过食堂,当时邵爵士对如此火爆的打斗场面和围观人群,视若不见,面不改色的穿过食堂,飘然而去。
对此陶杰评论道:这就是领导风范,如果此刻他上去,二人正在兴头上,管你董事长不董事长,连你也打。


哪怕你后来开除他们,也留下了千古笑柄,许多年后仍被后来人拿来讪笑,你一个堂堂董事长,不该管这种小事。
对此,我深以为然。


但我不是这么看的,今天一大早上班,就在路上看到『董事长』训斥一个走路边吃早餐的小职员,丫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真是好笑。
彼时人来人往正是上班高峰,假如他训斥的是我,我必叫他下不了台,他也断不能因为我走路吃早餐就将我开除,
甚至,我和他没啥直接关系隔着千山万水的层层领导,他连发双小鞋给我穿的机会都没有,最终的结果多半是吹不破我拉不长我。
然后数十年后留下笑柄:某年月日,某任董事长在公司路上被一个小职员顶撞。
但如今搵食艰难,当时那位小MM吓的低头不敢说话,由他抖足了官威。
我深为不安,仿佛看到了公司倒闭的那一天已经不远
有这样的董事长,就知道公司将要倒霉了(当然,如果他早早下台则万事大吉)
这样的人,八辈子没掌过权力,没见过权力,有了一人下万人上的权力,就一定要用用才觉得过瘾才觉得踏实。


就如李鸿章所说,心怀利刃,杀心自起。但凡是成功的掌权者,都是节制的典范。
而且,官威用发怒的方式表达,是最下之一种,相当于草履虫。
我高中时每个班主任都不同。
我隔壁班的班主任,总是在课堂上暴跳如雷,声振屋瓦,底下的同学们吓的两股战战,汗不敢出,连我们班的窗户都震的呜呜响
但他一走,大家就松口气,开心的谈笑起来。


我右边班级的班主任则总是很煽情的讲不好好学习会如何之类的『血泪史』;讲如何于艰难困苦中悬梁刺股而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荣耀,讲的下面的同学们时而觉得苦大仇深,责任重大,时而又做起白日梦,幻想娇妻美子骏马的灿烂未来,甚至流下忘情的口水。。


而我的班主任,是个冷面冷心的孤独者,但他的威严发自内心,他只要往讲台上一站,我觉得真个班级都结冰了~~,眼光一扫,每个人都惭愧的低下头,仿佛进入了教堂的忏悔课,如果有人犯了错,肯定顶不住这样的眼光而早早的跑出来自己招供。


他每次到班里都不发一言,慢慢的走一圈儿,然后关门出去,整个教室都鸦雀无声。一直持续到放学。
看上去很神奇吧,但不怒而威是很高的领导艺术,需要缓慢的经营,这个我不能再说了,顾问是要收钱的^_^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雍正如何做皇帝


许多年后,我的同学们,对我这个冷血班主任仍然耿耿于怀。
说回公司,以前那几任高官,各有风格,其中一个就有邵逸夫风范,从不过问细枝末节。看到眼皮底下的荒唐事儿也是视而不见。
还有一个很好玩,如果看到你扔垃圾没有扔到垃圾桶,他亲自去捡起来,令你脸红不已---这也挺令人钦佩的,就是传说中的『以德服人』啊。
即便是从最通俗的公司管理角度言,他也没必要亲自下手去发飙,回去把负责风纪的领导层骂一顿不是更威?
此君上台后,已经不止一次的对鸡毛小事发表意见(比如,斥责办公室亮灯太多之类)
我和他开过一次会,他不停的看表,等着去参加另一个会,并且时不时就问,还有几页?还有几页?
令我汗颜不已~~几次都忍不住转过脸去偷笑。。。


话说回来,这样的Bean Counter当权,我就只有跟着倒霉的份儿了。这样的烂泥自然是扶不上墙,
即便叫我去做他的Spin Doctor也无济于事。

赠别

赠别
毛茸茸 @ 2009-01-06 22:26

《赠别》

                  穆旦 

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迷醉, 

然后走上熙攘的路程, 

朦胧的是你的怠倦,云光和水, 

他们的自己丢失了随着就遗忘, 

多少次了你的园门开启, 

你的美繁复,你的心变冷, 

尽管四季的歌喉唱得多好, 

当无翼而来的夜露凝重—— 

等你老了,独自对着炉火, 

 就会知道有一个灵魂也静静地, 

他曾经爱你的变化无尽, 

旅梦碎了,他爱你的愁绪纷纷。 

每次相见你闪来的倒影 

千万端机缘和你的火凝成, 

已经为每一分每一秒的事体 

在我的心里碾碎无形, 

你的跳动的波纹,你的空灵 

的笑,我徒然渴望拥有, 

它们来了又逝去在神的智慧里, 

留下的不过是我曲折的感情, 

看你去了,在无望的追想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沉默: 

直到你再来,以新的火 

摒挡我所嫉妒的时间的黑影

看电影太多~`

看电影太多~`
毛茸茸 @ 2009-01-10 21:21

Movie--2008
吓一跳,我都觉得,看的太多了。。。如果把这些时间拿出来看书就好了。
可是大部分我觉得散碎的时间,我都拿来看碟了,因为看碟不费脑子,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列的,我自己都会觉得,好片看了不少,烂片也不少,可是关于看电影。。。就是休息,休息一下,好片烂片基本上,都陪我度过了一个半小时或者更长的欣赏的时光。
评出两部年度最佳电影(其实真的很难选,好看的绝对超过两部):《色.戒》《天水围的日与夜》,一部在年初,一部在年末。
看来明年也要列一列,每年都要列一列,才能心中有数。我标粗的,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最令我汗颜的是,我列出这些电影,大概占到我2008年买的碟的三分之一左右.......
功夫熊猫
寻找林昭的灵魂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 to know about sex》
天水围的日与夜
锦绣前程
画皮之阴阳法王
夜生活女王之霞姐传奇
杀兄
打蛇
喷火女郎
兽性新人类
阴阳路之凶周刊
内衣少女
女机器人
虎度门(没看完)
雷洛传I
雷洛传II
银座嬉春
凶榜
帮帮我爱神
海角七号
文雀
十全九美
旺角黑夜
金枝玉叶
半支烟
幽灵人间
癫佬正传
好奇害死猫
江湖告急
妖兽都市
大丈夫日记
笑星撞地球
墨斗先生
收信人不明
旺角卡门
爱情短片
七月又十四
她来自胡志明市
三级蔷薇之恋
跛豪
投奔怒海
最佳女婿
一个字头的诞生
监狱不设防
投名状
宋家皇朝
爱人同志
蒂梵尼的早餐
唐朝豪放女
五福星
九星报喜
唐山大兄
火舞风云
神经刀与飞天猫
豪情
挡不住的风情
贡品夫人
富贵逼人
富贵再逼人
富贵再三逼人
水浒笑传
颐和园
死亡塔
表错七日情
李小龙传
大富之家
呼吸
欲女
慈禧的秘密生活
异域之末路英雄
异域
玻璃之城
魔鬼天使
赤裸天使
墙之靥
立春
表姐,你好嘢I
表姐,你好嘢II
表姐,你好嘢III
四人帮之钱不够使
求爱反斗星
打工皇帝
黑金(第四次看)
不道德的故事
麦兜的故事
玉女聊斋
男与女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家有喜事
六楼后座
海南鸡饭
爱情灵药
诡丝
安娜&安娜
Cash Back
灵气逼人
公主复仇记
真心英雄
Man In BlackI
Man In BlackII
花与蛇
顾城别恋
苹果
火烧岛
暗花
贼王
七月(纪录片)
朝九晚五(HK)
绑架
我叫刘跃进
Donnie Brasco
The Man From Earth
鬼干部
新精武门
Scarface
财叔之横扫千军
TwentyNine Palms
刀马旦
绿色椅子
天生杀人狂
出埃及记
云上的日子
新不了情
人在江湖
最后的胜利
Super bad
色戒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
毛茸茸 @ 2009-01-12 22:23

image

两个生物化学系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这时,有个曲线玲珑的小师妹从窗外面走过,老成持重的大师兄看到小师弟脸上痴呆的神色,很不屑的说:她跟我们一样,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水。 小师弟依旧神色痴呆著说:是的,可是你看看人家的表面张力!


  许多年后,大师兄做了科学家,而小师弟则成为科普学家。


  和科学家不同的是,科普作者了解科学,热爱科学,但并不把将科学完全想像成一个严谨、理性到刻板的世界,他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忠于科学事业,传播科学,放大科学的美感,犹如佛家的『善巧方便说』,使出把稻草讲成金条的本领,『唇齿清晰』的把高深神秘的科学讲的天花乱坠,给没有科学基础的人宣扬科学普及科学,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科学,善莫大焉。


  科普文章能令更多的人发现科学不仅端庄严谨而且性感可爱,继而爱上科学,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精神,而 科学精神是美好的,科学的城堡上方高高飘扬的是理性的大旗,换句话说,一个社会里,读科普爱科学的人越多,整个社会就越趋于理性,因为凡科学者必讲理据,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很少陷于偏执和狂热,因此,科普精神兼具启蒙意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如这本小书中的《月经休假》里提到的历史,在中世纪,经期同房的男女会被乱石砸死,而义和团那些英勇不化的大叔们也曾试图用染了经血的布条克敌制胜,一举制服他们认为是奇技淫巧的洋枪洋炮。中世纪人们才刚从树上下来,兽性未改,发生这样不靠谱的杀戮尚可理解,义和团大叔们的举动就完全是科普工作缺席造成的了,还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典,清朝时期,我大清子民甚至相信照相是摄人魂魄的法术而拒绝拍照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意味着进步,永远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因此,科普工作有助于建设一个健康向上严肃活泼的进步社会。


  但科普作品也许并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呢,因为科普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来一个摆脱不了的原罪,变成一个钻进风箱,两头受气的倒霉松鼠:搞科学的觉得科普不严肃,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你怎么可能用一篇500字的文章就把我毕生的研究介绍清楚?搞文学的则觉得科普的理性管得太宽,破坏了感性之美---很显然,科普作家从神经学角度解释『斗酒诗百篇』『梦幻』『情欲和肉欲』乃至解构欣赏世界名画,是很难被小资儿们接受。用科学中的『联觉』现象来解释修辞现象中美妙的『通感』也会令一众文艺青年觉得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说不定就会挑起口水战争,在科学和艺术这两个人类知识高地之间展开激烈的厮杀。其实又何必呢?回头看看历史,哪一次文艺勃兴不是紧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来?


  虽然如此,科普作为『知道分子』之必修课,还是为大多数爱读书爱思考的同学们所喜闻乐见,比如区区在下就非常喜欢看科普作品,但资源的确有限,小时候读的《飞碟探索》还算靠点谱儿,如果我说我后来读的《科幻世界》 也属科普作品,恐怕孔子和耶稣都不会答应。这一本四四方方的小书,名字充满梦幻色彩,《当色彩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像是天真未凿之儿童喜爱的童话,又像怀春少女喜爱的抒情散文集,翻开看看目录,你就会忍不住把一句流传甚广的刻薄之言送给这一小撮不知天高地厚的松鼠们:天上的事知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

 
  也许,自信满满的松鼠们并不买账,因为,很显然,他们认为集中了松鼠们精英制作的这本小书,上知天,下知地,中间知人世。


  这几年买了不少的blog书,这一本也许是最精选最好看最实用的---当然我并不认为它适合用来泡妞,小姬同学在《美好的知识》结尾深情的写道:『室友说,我会遇到一个喜欢谈论色彩和飞行、刺猬和蟑螂的美女』,根据区区在下区区几十年的凄惨经历,这个暗含着『全世界男女科普者联合起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犹如马克思同学的共产主义一样只会存在于笔墨之下,想象之中,因为美女们是如此的迷信、感性、蛮不讲理甚至喜欢与理性之科学为敌,即便遇到美女,开始一场暗示美好结局的谈话,和科普有关的,也许仅仅是星座和血型而已。就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师弟,他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能看到科学的性感,但并不意味着将会被另一双同样的睫毛纤长的大眼睛发现---两者的关联,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哈哈。

 

回想彼得.杰克逊

回想彼得.杰克逊
毛茸茸 @ 2009-01-14 22:33

毫无疑问,彼得.杰克逊最为人知的电影是《魔戒三部曲》,丫拍了七年,后来获奖感言时,丫说:这些年来,我越来越矮胖,几乎变成矮人族。
我不喜欢《魔戒》,我觉得就是个西方版的《西游记》而已(甚至,连出现的妖怪都很像,有蜘蛛精,柳树精)但是我发疯的喜欢此君很早很早时候拍的一部电影《群尸玩过界》(有译成《群尸跳过界》的)
这部电影,可能有些人看过,我一看之下,惊为天人,我觉得还好我是大学毕业时才看的,否则真会吃不消。
电影以一场激烈的偷猎开始,在非洲大陆有种长的像猴子的怪兽,瘦小干精的,不知道有什么神奇之处,被两个土著猎在笼子里,准备卖给一个白人,结果有人被咬到胳膊,土著大惊失色,马上砍掉了胳膊,跟着砍掉了腿,跟着,砍死了。。。

原来这个怪物咬了之后是会变僵尸的。
后来的故事就和僵尸有关了,还有一段美妙的爱情(当然是非常非常次要的),里面出场的人,几乎个个面貌怪异,配的交响乐雄浑高亢---尤其是最后男主角拿着割草机杀僵尸家族的时候。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杰克逊也不过是个庸才,他拍摄的被斩成碎片的器官以及僵尸,滑稽的要命,令你忘记恶心而被深深的吸引。
这部电影不仅情节曲折离奇,特技制作也绝对一流---我想这位杰克逊后来导演魔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我暗暗的想,这个导演是个好小伙,一定会成功的(其实,那时他已经又导演了几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而且已经在执导魔戒第一部了)

昨晚上,我加班到十点,我累的头昏脑胀的回到家,脑袋里还回想着工作的事,很沮丧。我想洗脑一下,以便让我从工作状态中走出来。

就早早的钻被窝(日,十点能钻被窝,我就认为很早了)看一个down了很久的日本电影,因为这个电影很短,只有一个多小时(我至今怀疑是否是只down到了下部?但分明前后都有字幕呀)
这个电影情节超级简单,一个女孩被男朋友(黑社会成员)骗了,打了吗非卖到非洲去卖淫,她姐姐去寻她,也被骗了,但是侥幸逃出来。
跑到一个心理医生处求救,终于不能忘记曾经被轮奸被打针的经历,跳楼死了。
该心理医生,也是个PLMM啦,决定为她报仇,于是就根据她死前的描述,找到一个黑社会成员把他催眠,让他回去自相残杀,但是,很快就被黑社会的头头识破了,将她引诱至地下仓库,把她也打了阵,轮奸了,还把那个被催眠的黑社会成员斩成碎片,结果,注射过量,她死掉了。
于是开着车出去扔尸体和尸体碎片。。
结果,PLMM的尸体和男的的尸体碎片在夜色中复活了,变成一具血肉模糊的僵尸。
然后这个僵尸回去报了仇,就这么简单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僵尸和彼得杰克逊造的僵尸一样血肉模糊,浑身流脓,超级恶心,但是导演还真有想象力,其中一个女黑社会成员是被这个僵尸的鸡鸡(那个鸡鸡做的真恐怖呀。。。直逼杰克逊的水平)插死的,而一个男的则是被『坐』死的(鸡鸡缩回去),最后,该PLMM又到诊所上班,但是,时不时还会变身,于是要按时吃大量的海洛因。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就我目力所及,日本的BT电影里,还真少见这样的类型呢。

美国总统三题

美国总统三题
毛茸茸 @ 2009-01-21 14:06

一。有些事情,表面上看,都差不多

许多事情
表面看上去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有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前有上百万热泪盈眶的『子民』
高喊:×××!×××!×××!
他们举着红宝书

美国有国会山广场
广场前有两百万的公民
高喊:奥巴马,奥巴马,奥巴马
他们在心里举着一本黑皮圣经

他们说:My President
我们说:×××他老人家

二。直播

之前
凤凰卫视牛b哄哄的说
他们派了专业的队伍去华盛顿
他们买了直播专线
他们。。。。。

但是,11:50的时候
ATV(人家可是快要倒闭了哦)直播了
TVB直播了

凤凰卫视继续重播丫的陈鲁豫访谈斯琴高娃
是重播哦。。。
开始前,他们倒是挺劲大的
得b得b的说了好多。。。
一开始反而不转播了
兄弟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12:50的时候,奥巴马同学讲完了就职演说
ATV开始直播跑马,哈哈^_^
只有TVB还在坚持直播后来的项目及午宴

三。墨迹真要命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最短的是罗斯福连任
讲了158个单词
(估计那时正在打仗,罗斯福同学可能没心情发表长篇大论)
最长的一位,讲了两个小时,有五千多字。

1月20,华盛顿天寒地冻。
大家听的意兴阑珊
该总统(姓名不记得了)讲完后回去就感冒了
然后转为肺炎
一个月后
挂了。

成为有史以来最短命的总统
执政一个多月

鹰在天上移来移去

鹰在天上移来移去
毛茸茸 @ 2009-01-22 21:39

 

image

作为读小说的中国人,没读过《棋王》,实在是极大的损失。

----假期享受读书分割线-------------
终于放假了,我在尽享假期,如天枰座的星座预测所言:我在尽享天伦之乐---每天陪着四岁的小侄女爬高上低、搭积木、玩橡皮泥,累了就看动画片,她看动画片时,手舞之足蹈之,而我只需要陪在旁边给予『是啊,好啊』这样的精神鼓励即可,就在这些时间里(有时她会将一部动画片连看N遍)我可以歪在沙发上,在喧腾热闹的动画片里看书,我又重看了阿城的《棋王》。


  第一次看《棋王》就很震惊,喜欢的不得了,那时方读高一,不知为何,只是觉得这小说写的不做作,意义高深又用词浅显,甚至,我抄写背诵了最后一段 。如今我明白它奇特的原因--他没有像大部分知青作家一样呻吟和控诉,他找到了对付那些苦难生活的法则,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拥有了回忆、审视、评判那段个人史和时代史的态度,那是非常非常大气的态度,非常的超脱,举重若轻,作为有着相似遭遇的同一代人,王小波的表现更为超脱--他把那段生活当作最好的黑色幽默,阿城和王小波都感到了知青生活总最恐怖的一面---不是饿饭,他们下放到云南,吃饱是没问题的---被剥夺求知的权利、思维的乐趣。王小波后来对这篇小说颇有微词,他在一篇杂文里写:『有个作家写了下象棋的故事,写的很浪漫,但在我看来,无事可做下棋,其性质和手淫差不多』,我觉得,或者王小波没读《棋王》(棋王的反响挺大的当时)或者没读明白阿城要表达的意思。


  《棋王》所传达出的信息,并不是像王小波理解的那样,也不同于像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他表意很丰富,这只是其中一重---在苦难的日子里,可以沉浸在某种技能(或者思维)里,逃离现实,寻找精神的慰藉。


  在谈到温饱问题时,王一生和『我』有一段关于油、电影、书的讨论,王一生认为,人追求的无非就是吃喝,而『我』却不以为然,但『我』也不知道,既然书籍和电影,都是『假』的,为何总放不下呢?最后阿城写道:『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的某种东西』


  很显然,写这部小说时,阿城已经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所以原稿的结尾是王一生因为下棋,到了某部,天天大鱼大肉,后来,『我』遇见他问道:呆子,还下棋吗?他说下棋干嘛,有吃有喝....这样的结尾,被编辑退回修改成如今的模样,阿城只好另起炉灶,传达出另一个新的意思:『平了头做百姓,自有真人生在里面。』原来的结尾堪称伟大,而且和全篇小说一以贯之,非常契合。


  在阿城的回忆里,他对知青生活挺坦然的,『每日荷锄,平了头做百姓』,他回忆说,有时候他自己在一片山坡上挖地,因为拉肚子,干脆就不穿裤子,到放工时,到清溪里洗干净粘在腿上的排泄物。我觉得控诉和自怜是最等而下之的态度--当然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态度。更可笑的是梁晓声的态度,他至今仍然觉得,他们好崇高啊,好伟大啊,青春无悔啊。。。。


  错误就是错误,被毛戏剧性的玩弄于股掌中的一代人,是历史的悲剧,有什么不能面对呢?你把它描绘的鲜花一般,它仍是长的像鲜花的狗屎。


  阿城这种态度,表现为一种适应任何环境、立于天地之间的达观,正是他一直要表达的人生感受--所谓上善若水,可以形成江河,也可以流入任何的罅隙,曲曲折折,但又百折不回。小说家首先是哲学家,没点儿立身的哲学,写不出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永远都相信:文品即人品。作家的风度关乎作品的深度。


  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别棒,这是我第一次看就爱上它的原因,先不品其中滋味,光是语言就已先声夺人,他用的全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笔法,比如常常用『紧紧手脸』、『眼里放出光来』、『发一声喊』这样短小有力的句式,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里,我也读到这样的句子,鲁迅甚至直接化用《世说新语》里形容嵇康『两眼烂烂,如岩下闪电』来描写后羿射日,『发一声喊』也是鲁迅常用的一句,这句话非常精悍又非常能挑起气氛渲染情绪。和鲁迅不同的是阿城使用的更为精准和不着痕迹(说实在的,我只看出来这一句,其它的句子都貌似原创),比如,那句历来为人称道的『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还有他写第一次看到宣传队演员:『只见三四个女的,穿着蓝线衣裤,胸撅得不能再高,一扭一扭走过来』,像『胸撅得不能再高』这样的点睛之句,表意之准,用词之切,句式之奇,如今谁人能敌?


  现代小说作者已经无条件的像西方投降,如今的小说家已经写不出中国式的句子(当然,并不是说西化就不好),像阿城这样中国意识、中国精神、中国文法的小说真成了绝响,只能回味(汪曾祺和沈从文的文字,差可近之)。


  我始终觉得,新闻特写、科学论文、甚至诗歌,都可以学习西方句式句法结构技巧,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唯独小说,虽然现代派也有佳作(比如哈金写的《等待》),但无法延续中国古代小说的感觉,终究是令人惋惜。


  近期,顾彬谈到中国文学时表示对阿城的失望,说他浪费太多时间写剧本和干其它的事,他说,『作为一个小说家,你可以编剧,但希望你在九点以后再做,早上起来到晚上九点前,坐在桌前写小说』


  我不以为然,首先顾爷爷太熟悉欧美小说家的写作模式,认为理应如此,他怎会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魔幻现实的国度里,我们秉持的是『忧愁忧思乃赋离骚』,不可能像丫们那样雅致,其次,我觉得这样的小说于作者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阿城不可能这样一再重复下去,而且,这种笔记手法的『中国意识』小说,无法构筑长篇。
  这篇小说我读了许多遍,非常好奇,想要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原型人物是有的,它是否有个原型故事在?后来读了许多的知青回忆的书,看了许多电影和纪录片,我常常潜意识里和这部小说对照,和王小波的小说对照,他二人面对这段历史所表现的风度,足以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


  PS:阿城的书已经很难买了,所幸网上到处都是,我还是钟意纸本,终于被我买到一本『世纪文学六十家』系列之 阿城精选。

新年

新年
毛茸茸 @ 2009-01-26 01:35

新年总是很开心的
陪小侄女放鞭炮和烟花

吃饺子吃到钱
而且,吃到两个
真是好意头
连续多年没吃到
去年开始行大运,吃到一个
今年吃到两个
好开心呀!

春晚令人发指的难看
今年乃是集大成的一年
自恋、YY登峰造极
几乎个个节目都带『红』
全部看完了,居然没有一个节目给人惊喜
留下记忆

我真的很担心戏剧联唱也改了新词
弄成新时代的样板戏
还好,还好
上来就是《赤桑镇》『怒气发』
真合我心情

转台去戏剧晚会就会看到
居然
真的改了词
京剧演员在唱新时代的样板戏。。。

终于有电视台肯直播山寨春晚了
澳亚卫视(不知道收了多少钱)
但是
山寨春晚目前还仅具新闻价值
设备很差
节目更差

我陪妈妈看完了春晚
薄尽孝道

我爸已经连续几年不看春晚了
今年他在房间电脑上看《谍影重重I II III》

收到很多短信,谢谢大家
春节时我总是很懒,收而不回

吃到钱,很开心,回短信舞蚊仔同学
告诉他我吃到钱
丫回复说:是不是吃到一个五毛的硬币
我当场笑喷~~~

夾邊溝紀事

夾邊溝紀事
毛茸茸 @ 2009-02-03 13:22

在温暖快乐的日子里,我鼓起勇气看完了《夹边沟纪事》。

夹边沟纪事 这样的书,不可不读,不可再读。不读是数典忘祖,枉自为中国人,再读令人满心惆怅,不可释怀。
  它再一次证明情感和真实的力量巨大,可以越过文字意义上的审美而产生阅读震撼,举凡文字,无非三类:审美叙事,科学叙事,历史叙事。我们用来消遣的文章多有文采,令人从中得到审美上的阅读震撼,而科学叙事带给我们可信赖的信息,使人获得新知,《夹边沟纪事 》这样的书,非严格意义的历史叙事,是朴素到黑白的文字,仅仅用它的真实就把人击倒。


  如今『右派口述史』似乎已经不再『圈禁』之列,因此可以获得许多资料,用以从多个方面证实那段非人的历史,就算是想获得一手资料的印证,现在也不太难,大多当年的右派反革命坏分子,历尽浩劫,仍有人健在,我就得到了许多验证,否则,我真不敢相信这些是真实发生而不是小说家言。


  常有一种声音,尤其是年轻人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忘记过去『甩掉包袱』向前看,当然这样的年轻人还算是略微正常些的,更多的小辈多于自己民族的过去毫无兴趣,甚至不加分辨的接受一切我党营造的煌煌『历史』,我对历史充满好奇,对真相充满好奇,不管真相是否存在,我首先渴望获得尽量完整的关于过去的叙述,也是因为如此,我无法再奥运会开幕上响起的《歌唱祖国》中感到一点点的自豪,我也从未曾为自己的国家热泪盈眶,压在心底的疑问是: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禽兽之邦啊,人生原本是如此美好绚烂,而偏偏是我们要遭受苦难,直至今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至今推崇《蓝风筝》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大陆文艺电影,其中有个镜头,濮存昕所在的单位划右派,一群知识分子坐在一起,相对无言,上头有指标下来,根据比例必须得有个右派,在死一样的压抑和沉默中,濮存昕站起来去了趟厕所,很快就回来了,回来后,大家忽然抬起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谁也没说话,他惶恐的看了一圈儿共事多年的同僚,默默的低下头,他成了右派,仅仅因为他起身去了趟厕所,他被发去劳改,死在劳改农场。


  这一幕多次清晰的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就如噩梦一般,《夹边沟纪事》中提到的右派,还有比这更为荒唐的理由,但许多年前,该影片对那种情形的真实再现令我热血暗涌内心翻腾不已。如今我已经可以平静的读完《夹边沟纪事》这样的叙述,虽然我很心虚的选择一个明媚宽松的时间---春节假日。

 
  书中的『坏分子』们如今已然垂垂老矣,他们可以从容的回首往事,给自己的那段人生一个交代,人性再坚强,也架不住非人间的生活,当年他们大部分还很年轻,有人连续两次逃脱后回家,又被亲生母亲举报抓走,也有的父母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有恋人背叛也有恋人坚持,有人吃人肉,有人吃呕吐物,有人至死坚持某种信念,有人无意中损人利己.....


  对于这本书而言,平铺直叙是最好的结构,不加任何修饰就是最好的表达。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丧钟为每个人而鸣响,我常常从下而上的追溯,上头下达命令捉右派,上头的上头的上头的上头。。。。追溯到一个人,一切的祸端皆因一人而起,足以证明在一个专制体制下,一个邪恶的人所爆发出的破坏力是何等惊人,足以证明,非人的制度对渺小的人类的蹂躏可以达到何种程度(假如是种实验,不亚于日本曾对中国人做的人体细菌实验)。


  我需要了解过去,在过去丰富的叙事中才能感受到今天,也才能够悲哀的发现同样的悲剧仍在改头换面的继续发生。

短片习作--《下水道人鱼》观后感

短片习作
毛茸茸 @ 2009-02-04 22:00

(我坦白吧,传说中的『二十大禁片』我看了十八部,有几部还看了不止一遍,甚至,有一些还挺喜欢的)

《下水道的美人鱼》短短的不到六十分钟,令人觉得是一种练习,就像导演课上的短片儿。
  很显然,这个练习的目标是『特效』,《群尸玩过界》之后,我还没看到这么炫的特技,非常逼真,富有想象力,我想这个造型师经此习作,必能扬名世界,必能胜任一切繁难复杂诡异多彩之造型。
  它短小但已成经典,在后来的美国电影《虫舌 虫俞 之灾》(又翻译成《撕裂人》)中,就借用了小虫子撕裂身体爬出眼眶、鼻孔、耳朵,最后大批量的涌口而出,人随即倒地裂开的技巧。那部电影才是环保电影,情节也很完备,又黄又暴力,又恶心又恐怖。
  很显然,这部电影没有完整的情节,这一点非常失败(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练习的不是情节而是特技,所以如此),但是细节的考量又挺入微的,比如美人鱼生的这个病,的确是鱼类常患且会致命的一种。画家逐步画病变的美人鱼,那幅画也很考究,非常认真准备的道具。
  个人觉得它不是什么环保片,那些昔日情景,也可能完全是画家的臆想,因为对过去的暗示相当不足,如果真要表达一点环保的意思,完全可以让邻居的小夫妻随便说两句作为呼应,就可以消除臆想的嫌疑,导演没这么做。
  我很平静的看完这部短片,但我知道这离日本其它几个系列的恶心电影,还有十万八千里,上次我在碟店,发现了一套BT的『豚鼠系列』,我只是逐个翻看了一下碟封,就有点翻肠倒肚....赶紧远远的离开了。甚至也不敢再来描述,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年轻的时候寻求刺激看了一个专门收录此类影像的网站,有一个两分钟左右的短片是个美女在吃一大碗芥末一样的东东(完全是绿色的),吃了吐吐了吃,如是往复之....
  我看了十几秒钟就奔厕所干呕去了。
  那一套碟里,收录了这个完整的电影。这样挑战人类极限的电影,除了刺激感官之外,并无任何意义,也属不该存在之的影片之列。
  经过日活公司的洗礼,看了《花与蛇》的新闻发布会和幕后花絮后,已经不再认为小日本是BT一族,发布会上团鬼六同学谦卑恭敬的发言,导演和演员互相鼓励恭维的做派,以及观众低调礼貌的回应,都令我将艺术归于艺术而不是社会和人性,日本人做的这些电影略嫌BT,但他们其实只是像做汽车做相机做笔记本电脑一样,怀着敬业认真的精神,把某项事业力求创新发扬光大了一下而已。

法定不加班日

法定不加班日
毛茸茸 @ 2009-02-11 20:48

周三是法定不加班日
终于可以在下班后,关上电脑,开着我的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吃一餐好的。

连着两周工作日就吃工作餐,匆匆吃完去加班
觉得很郁闷,新年才开始耶,就这么搞。。
会累死人的。

吃完一餐好的心情就好了很多
况且,吃饭的时候,那家店里还有不少美女可以欣赏呢。
说不上为什么,这么粗鄙的食物会有那么多美女喜欢
堪比KFC。

然后就去逛街啦,买碟啦。
专心致志的翻一个半小时碟片,真的是很好的放松
蓝光出碟了,75块一张
所以,盗版总是引领风潮

还有一种封面特别漂亮的,立体一般的D9,15块
为了封面的创新,忍不住买了一张《夺宝奇兵 4》
忍不住买了《对话尼克松》
买了白烂贱客的《情色自拍》
许冠文许冠杰兄弟的十部老片
又买了一次《打蛇》,送人
买了老片《公仆I、II》还有不记得名字的两部老片

给小侄女买了一套《米老鼠和唐老鸭》及一部《Finding Nemo》
最后快乐的离开了碟店

阳光空气和水

阳光空气和水
毛茸茸 @ 2009-02-13 00:06

今天收到了新年买的第一批书
质量出奇的整齐,无论从内容还是装帧具为上品
当然是因为我选的好呀,但是似乎今年新出版的书,装订、纸张和印刷的确比以往有了大的进步
上班第一天我就赶紧下单买书,因为去年底放假,积攒了许多要买的
搬到一个住处,无论是套房还是公寓,或者酒店房间改的出租房,它总会为我改变风格
慢慢的周围都堆满了书,桌上,床上,地上
我就心满意足,兴高采烈的站在坐在躺在它们中间
睡觉前和睁开眼就能望到它们,开始或结束忙碌的一整天。
按说,这不是我收到的第一批书,因为一上班就收到了《读库》以及读库赠送的包包
真是个好包包啊,作为一名包客,我包不离身,但这一只是我所有包里,最适合装书的。
按说,这也不算我收到的第二批书呢,昨天收到Jamie送的礼物
层层剥开后里面有一本加肥猫的《世界是我的床》,昨晚就忍不住看了大半
谢谢你,Jamie,它带给我的快乐,比一张舒服的大床还要多。
这一次买的书,几乎每本都是我想要立刻看的,但我知道我时间不够
只能一本本的打开,浏览,写上我的名字和日期
再把它们放在一堆书中间。
就目前情形而言,我的生活如此单纯,以至于我不需要感知我生活在哪里
是扰攘繁华的城市或者宁静悠远的乡村
外面的世界消退了,我在我的住处,随手可得书,随时可上网
就好象生活在任何地方。
其实,还可以再减,不能上网也无所谓
只有和人交流时,我才需要网络
其实,还可以再减,只剩阳光空气和水
可以冥想,发呆,回忆--终于可以说拥有一点点回忆了。
越来越觉得读书看电影都是私生活之一种,没有书写的欲望了。
有几家出版社,我特别钟意的
比如花城出版社,林贤治出了很多书,像肖斯塔科维奇的《见证》
他们还出版了王小波的 时代三部曲
比如华夏出版社,他们最早出版了《黄金时代》
还有中青社。。
前两者在王小波生前寂寂无名时就出版了他的作品
而后者在他去世后整理了出版了他最全的全集。
以下这一群书里,我最喜欢《上来透口气》的封面和装帧,简直爱不释手,
可惜我的相机不在手边
这本书稿也是校订过的第二版了,第一版和《1984》并在一起出的,封面可没这么素雅可爱。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是广西师范大学自己辑录的一本书也是我最想看的一本
我看了三遍《走向共和》,关于李鸿章的段落,看了无数遍,至今记得赴日本签城下之盟的李鸿章,在第一天的谈判桌上
夹着雪茄,精神奕奕的起身冷冷的看着对方,
骂了一句:豺狼之邦,蕞儿小国,
然后强硬的说:地,不能割。钱,最多赔一亿。
不再多谈,起身就走。
当时伊藤博文就震惊了,第一天的谈判就此结束。
当然,历史没有如此的戏剧化,不过李鸿章的谈判手段的确了得。
以前在孙仲旭GG(他也是《上来透口气》的译者)的blog上看到吴鲁芹采访E.B.White,
觉得特别好,
这次这本书就是吴鲁芹采访索尔.贝娄等欧美十六个重要小说家的全部稿件,
我原以为他是个女的^_^
<风雨读书声>是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的书评合集,
它的封面也出奇的好,几乎是吸引我买它的原因,因为这些书评平日买报纸都看过了
也是花城出版社出的。
我不喜欢村上春树,理由好像在若干年前的一篇blog里写过了。
这是我买的第二本他的书,我很喜欢跑步,也认同他在书中 说到的关于作家和创作的感怀。
写作也是种工作。
导演访谈的书,买了好多,本来,这些材料散乱的分布在网上,其实都可以找齐的我也说不上为什么又买了,而且还那么贵。
高尔泰:寻找家园
道士下山
与魔鬼的谈话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张朋园: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
英美十六家/吴鲁芹作品系列
风雨读书声
人在故乡为异客--二十年后返乡手记/布莱森旅行随笔系列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一岁就上常青藤
-------以上Joyo,以下当当,还有一些在路上--------
奥威尔:上来透口气
夜航船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哈哈,早点睡觉喽,明天修顿球场有书展,据说有一块钱一本的限购促销书,攒足精神去也~~~

在神奇的國度里--高行健作品读后感

在神奇的國度里
毛茸茸 @ 2009-02-19 12:21

这是个神奇的国度,我关于读书的种种荒唐经历之一是,各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被翻译、炒作、热卖;简体中文写作的诺贝尔奖中文作家高行健的作品被列为禁书 。

  乱七八糟的『穿越』、『修真』小说大量出版、炒作、热卖;倪匡的小说至今仍呆在禁书列表上(前几天看到一套正版,不知是否已经解禁),我们有权欣赏一下中文的诺贝尔奖是什么样子的,就像我们曾经因《卧虎藏龙》的获奖,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武侠电影。


  诺贝尔奖之于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为前文化部长的王蒙老师曾经透露过一二,那种前恭后倨的态度,真是贻笑大方,令我作为一个想写中文、阅读中文的小人物都感到汗颜。我惴惴不安的从HK给朋友代购了几本高行健的书,寄出之前,先睹为快。1999年大学暑假,我窝在不通电视不通网络的寂静乡村,喂牛切草、拽耙扶锄,白天听蝉鸣、黄昏闻犬吠,剩下的时间就镇日读书、发呆,在旧书箱里翻到一本1987年第一期的《收获》,有一篇中篇《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深夜读之,激动不能自已,那种精神感染力,至今想起心头仍有温热,朴素的语言、新奇的结构、动人的故事,许多年后,我再在网络上找,却已经找不到完整的版本,2000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一片质疑和谩骂声中,我想到我读过的唯一一篇高行健,心中暗道:实至名归。那些谩骂无非就是『高行健的获奖,隐藏着西方社会对我中华民族的险恶用心』、『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达到了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等等 ,这则消息,甚至出现在我某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模拟试卷中。
  别人因获得诺贝尔奖图书大卖,用简体中文写作的高行健的作品则列为禁书。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奇特遭遇。


  《一个人的圣经》,有强烈的作者自传性质,据我后来查到的资料,高行健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历经镇反、文革,下乡期间,拖着两箱子书,东躲西藏的写东西(曾经藏在竹筒里埋在地下),后被妻子高发,不得已将日记和手稿尽数焚毁,后任职某国家机构法语翻译,于89年因公出差法国,申请政治避难,以卖画为生,再没回来,后加入法国籍。


  五六十年代,高行健正值青春,也曾卷入那段火红的荒唐岁月,八十年代,高行健开中国先锋戏剧和现代小说之先河。2000年,六十岁的高行健以《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个人的圣经》是高行健一点点的童年记忆和一个人的文革记忆,语言风格相当的简洁、诗化,而且不断的转换人称,看得我有点晕,算是一种文体尝试吧,我不太赞同这种方式,倒不如以一种人称讲述到底,但是某些篇章中,『你』、『他』的交互使用,展现出的身份变换的繁复却可达到无法言喻的震撼力,阅读一本书,能有此经历,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体验了。


  我一直都觉得文品即人品,一个人的思想、器量去到什么程度,作品才有可能达到某种程度(当然也有人器量恢弘但并不写作),高行健对文革的认识,是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最为健康和超脱者,王小波将过去作为黑色幽默的素材、梁晓声作为青春无悔的素材,还有更多人作为血泪控诉的素材,高行健则选择将它彻底忘掉,他认为去控诉它嘲讽它和歌颂它一样,是对自己的束缚,使人终生活在其阴影之中,才是最大的罪恶。高行健书写之,宣泄之,忘记之,然后获得最纯粹的自由之身。

 
  小说从作者到HK排演自己的戏剧写起,邂逅一个犹太情人玛格丽特,这两个有着相似『恐怖记忆』的他乡之客,相遇、交谈、上床,醉时同交欢,醒后各分散,玛格丽特激发了他回忆的灵感,令他在一种逃避、痛悔、怨愤交织的情形下,开始写关于自己过去的回忆。


  在他的回忆中,有童年在租借上海的小康生活,有青年的火红岁月和荒诞不经的下乡经历,关于现在,则只有一次返回『祖国』参观那具著名尸体时的心理活动。
  他的经历和多数过来人的『口述历史』相仿,在农村,他亲眼目睹了严歌苓写的《天浴》一样的故事,为了返城指标献身的美丽少女,以及红卫兵时代文斗武斗明哲保身的经历,不同的是,高行健在小说里写了许多场的性爱,几乎是以此作为线索贯穿了全部的记忆,作为红卫兵时和一个高干子女长时间的偷情,逃难时在江边旅馆和一名陌生女学生为宣泄恐惧而发生的慌乱一夜,以及后来身心自由的和许多不同国度的情人处处留情,这些性爱写的很干净,就像王小波写下的大量的性爱描写,但因时机不同,在每个大时代下的交欢,自然而然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的心理的意义。读到他文革时期和不同的女孩的暧昧之情,常令我想起《1984》中的温斯顿。


  写到乡村的生活,高行健又回到《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时期的笔法,美好、宁静、伤感。
  关于现在,作者只回忆了偶然的返国,参观毛尸体的心理活动,他写道:『作为一个皇帝,你可以拥有许多许多女人,写的诗也颇为豪壮,你可以视人民为草芥猪狗,但你不可以要一个人,非要说你的话不可』,这就是他对着你具尸体说的话。


  旅居法国后的高行健,经过自己的斗争,获得了毕生无忧的生存之资,摆脱了灵魂最后的束缚,拥有纯粹的艺术自由,从此再没结婚,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作画而作画,为了排戏而排戏,天地图书出版的这套高行健文集,皆以其画作作为封面,《一个人的圣经》封面是一副淡淡的女性的背影,名字叫做《内视》。


  去年末,他的新作《山海经传》在港上演,高行健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镜头下,是个已经69岁的老人,看上去四十出头,言谈淡定、平静,一点也看不出经过的岁月风霜和内心挣扎,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完整而自由的艺术家了。


  在我粗浅的认知中,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又懂生活又懂艺术的神人,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历史有着丰富的经验(甚至是亲历),有强大的生存技能和直面一切困难的勇气,构建的作品可以很细腻很丰富,包含大量的信息也可以很轻灵、通透仿佛得道升仙一般看透世事。另一种则是跳脱生活的人,他们完全不关心生活、社会、历史,纯粹生活在内心世界,他们很难为世人理解和接受,这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用一杯清水譬喻,前者是经过激荡浑浊之后复又澄清,后者则属于始终努力保持原初的清澈,至死不渝。
  而高行健,属于第一类艺术家。
  如今,高行健的书在国内难买,但网上非常易得,不管怎么说,他们禁掉高行健,对我们而言,真是巨大的损失。
  所以,兄弟不揣浅陋,奋不顾身的推荐一下,大家不妨下载读之。

非诚勿扰和乱世佳人

非诚勿扰和乱世佳人
毛茸茸 @ 2009-02-26 01:28

《非诚勿扰》没有想象中差,但也毫无突破,葛优和对白,还是冯小刚电影的核心力量,缺一不可,这个电影情节老套但对白好玩儿,葛优的闷骚演技也一如既往的发挥到淋漓尽致,风靡之后,似乎作为相亲宣传片,昭示相亲时代的悄悄来临--电影雄辩的证明:相亲也可以很浪漫的。
  但歪解一下也许更有意思。


  从我的理解来看,它是一个讲述女人宿命的故事:一个温柔美丽青春无敌的年轻女子,如何辛苦的走出一个老男人的阴影,又甜蜜的掉进另一个老男人的圈套。
  大家有没发现,当男人三好几快要四十或者四十好几尚未五十,见遍美女、阅尽沧桑,头顶微秃,钱包涨鼓,会自然的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老男人味道,这种味道对年轻女孩有着致命的吸引,就像动物界的猫薄荷,女人的一生,恐怕都难逃爱上老男人这一劫,就像几乎所有男人悲惨的前二十年中,总难免爱上一个『爱上老男人』的女孩,搞得遍体鳞伤,上下求索,严重怀疑人生,感叹福薄命浅桃花不开,然后,蹉跎岁月之中,步入老男人之列,开始吸引过去对自己视如空气的年轻女孩,人间的无奈就是如此,夕阳总是记错落山的地点,男女总是发生如此的错位。


  一个男人年少的失恋像出疹子一样,出的越多,免疫力越强,杀伤力也越大---谁不喜欢一个有故事的老男人呢?当他摸着微微隆起的肚腩,不温不火的说着自己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者讲述传奇的革命家史,身边刹那间形成巨大的磁场,他充满无尽沧桑的眼光也会变得电力惊人,轻松的击败你们班上几乎令你动心的那个激情澎湃的辩论队最佳辩手。


  所以,小男生们会听着『走吧,走吧,男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心碎那是爱的代价』,然后就长大了,成为老男人之一员,香的好像一枝花。
  而女生往往聪明一时,糊涂一生,才出虎口又入狼窝,除非打定主意,不再指望有人把长发盘起,就此拿掉戒指,扎起马尾,过一个人的精彩。


  我对女生并无成见,事实的确如此,男人在失恋中越来越老,也越来越老练,女人却相反,看《非诚勿扰》时,我老想起《乱世佳人》,作为一部史诗型的小说+电影,乱世佳人是一部女人的成长史,但我尤喜欢看『自以为聪明绝顶美丽绝伦可以玩弄任何男人于鼓掌之间的高傲的像公主和白天鹅一样的』斯佳丽小姐在成熟老练的白瑞德注视下,玩一个又一个底儿掉的小花招还自以为得计,也许老男人真的喜欢这样的貌似聪明实则傻的可爱的女孩吧,白瑞德也像秦奋一样无法解释的爱上了在自己眼前玩鬼吹灯的小女生,并且居然还勇敢的加入游戏,陪她们玩到底了,历尽一番劫数变化,也许战争和乱世都施加了力量,斯佳丽终于成长成熟,发现自己的荒唐可笑,选择了独自坚强面对强大的现实力量。而《非诚勿扰》则有个圆满的结局,笑笑拒绝成长,从一个老男人成功的过度到另一个老男人,她天真如初,丝毫不会想到,一个可以把『分歧终端机』卖两百万英镑的老男人有多么可怕,把他的手机抛入大海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部电影虽短小,但在男女情感角力方面拍的很到位,节奏拿捏的也好,从一开始相见,到北海道旅行,二人同时出现的每一场戏都是笑笑和秦奋的角力,冯小刚也挺大胆的,竟然敢将情节推到自杀的程度,然后又合理的收回来,解决了一个巨大的爱情难题--就像《我的野蛮女友》解决的那个问题一样:你要是让女主角爱上男主角,观众朋友们会觉得她水性杨花,感情不够深厚,你要让她一直抱着前一段感情独守空床,观众朋友们也不答应,造成资源浪费不说,对男主角也太不公平,整部电影的最后包袱,就是解开这个难题,我觉得《我的野蛮女友》的答案更完美一些(导演让男主角和死去的男朋友扯上一层亲戚关系,并且制造了像死亡一样的一场长久的别离),《非诚勿扰》的答案却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艰难的经过一个轮回之后,女主角又跳圈儿里了。


  最后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老男人的泡妞大法吧,首先无情的岁月已经赋予了老男人沧桑感、幽默感、闷骚感这几只强大的武器装备,武装到牙齿的老男人在对女孩一见钟情之后,居然能引而不发,正所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那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呀,跟着老男人一路使出了,痛说感情历史计,醉酒忏悔计、招行信用卡计、假装买春计、假装发火计、海边披衣服计,他说起小白的故事掉了眼泪但又不是痛哭流涕,他一直默默的关心爱护笑笑,像拉着风筝的线头,既不让她察觉他的沦陷,又不让她感到负担。


  最主要的是,他还有一个必杀技---完美的电灯泡乌桑,有个发小儿级的电灯泡,间或真挚诚恳貌似公正客观的以第三者的身份照一下,可令被照者更加神秘充满诱惑力,年轻的女孩儿绝防不了这一手,你不得不承认,许多时候,美丽的爱情结局,是靠无私伟大的电灯泡照亮的,作为一个曾经的旅行社总经理,秦奋的灯泡绝对遍天下,焉有美事不成之理。大家想想看,一个年纪轻轻,经历单纯的空姐,哪架得住这样的连环计和尖端武器?所以迅速就被瓦解了,还很幸福呢,综合的看起来,瓦解女人其实也不难啊,你只要记得看海时多穿件衣服用来给她披,记得吃完饭买单,记得去风月场所但不要叫特殊服务,他就觉得是个绝世好男人了,马上放入小心灵,变成她生命之传奇,今生的唯一。


  当我终于一只脚踏入老男人之列,我才明白为何年少时会有种种的伤感和无奈,老男人吸引年轻女孩儿是岁月对过去那些伤心往事的偿还,也是命运捉弄人类的巨大玩笑。
  但是,可爱的女人们该怎么办呢?

史上最贴切的MV

史上最贴切的MV
毛茸茸 @ 2009-03-11 19:28

第一次听罗大佑的《爱人同志》就觉得古古怪怪,有种神秘的感觉,『分不清左右还是向前看』、『让我相信你的忠贞,爱人同志』『我不是个爱情的好样板』
这些歌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令我觉得一定是别有所指,我还曾K过这首歌,自己唱了一遍,仍觉得怪怪的,但感觉到它必和文革有关,许多年后的大年二十八,我看了严浩梁家辉编剧的电影《棋王》,谜底解开了。
我一直觉得梁家辉是个很神奇的演员,看到这部《棋王》 ,他列名主演和编剧,这部电影集结了中港台三地的优秀影人:金士杰、岑建勋、严浩、梁家辉,采用阿城的《棋王》和台湾张系国的科幻小说《棋王》作为蓝本,穿梭于两部小说两个时代两个『地区』之间,剧情非常精彩。
阿城的《棋王》就不用多做介绍,张系国,是个电脑工程师,同时也是小说家,写了不少科幻小说,《棋王》即是其中之一,讲了一个神童的故事,小神童有预感能力,被电视台用来做游戏节目,也有人用他的预知能力来买股票,后来和一个电脑公司老总同时也是天才棋王怪蜀黍对决,功成身死,电影将两个故事串在一起,而那根线索就是岑建勋。
六十年代的大陆,岑建勋饰演的角色还是个小孩儿,从HK到大陆和表哥一起到云南插队,体验革命热情,他目睹了阿城《棋王》的故事,长大后在HK做广告人和节目策划,又参与张系国的《棋王》故事。两个故事穿插进行,结构的挺好,不觉得突兀,反有种奇效,就是比较一下,一边看上去挺假恶丑而实际上确有秩序和公义在,另一边看上去红旗飘飘热情飞扬,却混乱不堪,虚伪的要命。
这部电影基本忠于原著,小说里许多细节都成功的转换为电影语言,拍出了感觉,比如火车上的拥挤,王一生吃饭的恶相,画家写生画裸体,知青吃蛇肉,最后的车轮大战等等,这些场面拍的非常原汁原味但又不是生硬的文学语言和场景。
陈凯歌改编的《孩子王》我认为非常失败,阿城写的是『世俗小说』,愣是被丫拍成了『文艺片』,后来阿城也提到,陈凯歌没有将小说语言转成电影语言,非常生硬。
两个主角,梁家辉演的棋呆子王一生和金世杰演的高脚卵非常成功,我不知说什么好,虽然严浩将主题改掉了,棋王的主题比较抽象,更像是哲学高度的,而严浩则将其具体为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哲学问题交给张系国的故事,现代的棋王又是对技术和无情商业社会的批判,最后以悲剧的方式,两种批判都大功告成,人性的正义的温暖的一方战胜了灭绝人性的文革时代和冷酷无情的商业社会。
电影结束时,棋呆子和小神童穿越时空相见了,这两个超越尘世的神人,附身看着人间的芸芸众生,相视一笑,牵着手缓缓的走远了。
回到开头的疑问
电影一开始就是长达五分钟的老猫天安门检阅红卫兵画面,下面是绿色的海洋,一张张青年们热泪盈眶的陷于癫狂的虔诚的脸,举着语录本哭着喊着高喊万岁,用的是纪录片的剪辑,而《爱人同志》的前奏激越的响起,随即配上罗大佑苍凉的嗓音,我一下就明白了这首歌的意义,这也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贴切的MV,不需要导演,只需要剪辑。

道士下山,心有些乱

道士下山,心有些乱
毛茸茸 @ 2009-03-12 00:41

妈的,三月全部是加班,我只能在法定不加班日写点blog啦~~~cao!
------喝了浓茶,有目的失眠分界线---------

偷空休假,再偷休假的空,看完了《道士下山》,很过瘾的小说,中国小说,很久没有看的这么过瘾的体验了。
有点古龙,但又揉合了道家佛家的一些玄理,更好玩儿,虽然故事之间关联不强,但到最后人物性格倒是很鲜明。
在后传里关于中医的描写,我觉得挺靠谱的,中医看上去挺难当,其实不难,就是那几味药,简直和大力丸有一拼,搁哪儿哪儿治,名医靠的是口才,也就是忽悠,还要打好配合,和算命的打配合,病人去算命,算命的就说:要想看好,去××方,而那个方向只有丫一家药铺,同时也帮衬算命的,说:你这是心病,不妨找××给你算一卦。和vincent大师闲聊时谈到风水易术,丫也是这么说的,靠的是把口,其实到那儿一看,就有答案了,但你要直接告诉丫们,丫们会觉得你水平浅,钱花的冤,非得拿个罗盘什么的比划比划,再拿出笔记本电脑算算,然后长篇大论一番,其实说的还是那两句话,这就叫做包装,高明的风水师,不仅包装过程,连个人也弄一缕胡须,穿一袭玄衣,搞得仙风道骨的,增加说服力,古今一理,万物一理啊。
还有关于古代建筑师的一些轶事挺好玩的,我小时候也听妈妈讲过,大户人家盖房子,如果招待不好就会有各种怪现象,比如在漆门的时候掺点狗血,蝙蝠闻见就会来吸,翅膀拍门,主人以为有人,推门一看不见人,所谓的鬼敲门;在门槛下埋一把剪刀就会咒死长房长子这个有点邪门儿,也挺缺德的;妈妈给我讲的还有把某个窗户或者门框留空,利用气流原理会发出怪声,令主人住不安宁,这本小说里则说给刺猬喂盐,然后扔在院子里,刺猬会发出老人咳嗽的声音,主人出来又找不到人,于是变成闹鬼凶宅。
我小时候见到的实际情形就没这么高明啦,我记得本村儿有个人比较小气,盖房子时不按时给钱,还挑三拣四,结果领头的师傅生气使坏,把丫的房子盖的前重后轻,左宽右窄,总之,看上去像个棺材。
可见技术人员真是蛊惑,不好惹啊,古今皆然,中国工程师在微软的Office里埋了不少的彩蛋地雷就是这一光荣传统的伟大延续。
除了这些好玩的东东,因为作者的道家背景,其中许多玄理结合情节谈得挺深刻的,看的投入点的话,恨不能立刻放低一切遁入空门做个小道士或者小和尚去。不过这是小说的感染力所致,过会儿就明白过来了,兄弟是个朴素的理性唯物主义者也能入戏一阵子,足见写的精彩。
此书唯一令我不太爽的是作者的前言,说的神神叨叨的,仿佛写的不是小说,乃是修仙大法,甚至连作者自己都相信呢,这就和我当初选修女性文学时不得不捏着鼻子看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时的感受一样,起初看得挺开心,最后作者告诉读者,前面的一切都是个神经病写的....
这不是玩我嘛!

流亡中的自在-达赖喇嘛自传 读后感

ISBN: 9570805218
毛茸茸 @ 2009-03-13 22:38

π

我找到它的ISBN,欲在豆瓣上建立它的条目,输入之后返回『deleted』---原来,以前有人建立过的,这个国际通行的ISBN在豆瓣上对应到一本叫做『 Deleted』的书,哈哈~~神奇吧,就好象这本书不曾存在过。
两个多月时间,在手机上读完了这本书《流亡中的自在--dalailama自传》,多次在HK的书店里见到黄色封面竖排版的此书,想买,不敢买,怕在过关时被留下不良记录,操他大爷的。不过我也看完了,而且是反复的精读--在手机上看书常有此效果,需要反复的读,可以随手做摘记,我把它们摘出来,发现是我做最多摘记的一次阅读。
我感到惭愧,看完此书之前,关于西藏,我一无所知,脑海中只有闪闪发光的一些宏大字眼:解放,农奴,统一,分裂。。。。
之后我至少获知了最基本的关于西藏的一些历史知识,还有种『佛家不打诳语』的观感--我几乎完全相信了他的说法,将以往从课本和官方主流宣传之中获得的『事实』加以对比筛选,然后扫地出门。
dalailama的这本自传写于许多年前,那时他还没有现在这样衰老、悲观。
甚至,前几章的笔触细腻动人,既无佛教之庄肃也无任何政治内容,他写了自己如何被找到,接回拉萨,开始了作为宗教领袖dalailama的一生,那时的他和我们小时候一样顽皮、任性、爱搞恶作剧,其实,dalailama,在宗教意义上,应该算是个藏传佛教的博士生,藏传佛教有五部大论,体系完备,是非常高深复杂的学问,每一部都会有高僧精通,而作为dalailama,则要向精通某一部的高僧学习,直至全部都精通,被选中后,从五六岁开始,就得展开漫漫的学习、考试、答辩之路,学习(和修炼)的过程也非常艰辛。但看他写在寺庙里度过的童年时,常令我想起聪明的一休,做早课时开小差、偷偷的吃鸡蛋和肉(僧侣需要对这两样忌口),和小伙伴打闹嬉戏,捉弄自己的老师...

青年时期的dalailama则是个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像光绪皇帝一样喜欢机械,拆装上一代dalai留下的钟表以探究竟,修理唯一的一辆老爷车,开着乱撞坏了又偷偷的掩饰,带着伴读爬很高很險的山峰....

即便是流亡时期,他也始终保持着乐观和仁爱(不知是否是佛教高僧的心理素质特别强大),除了叙述流亡初期的艰难岁月,他还特地花了许多笔墨写他在印度养过的三只流浪猫,总结豢养流浪猫给他的启示时,他写道:『我观察动物有一个心得---即使经过驯养,它还是会不顾生活的舒适,一有机会就跑到外面去,这促使我更加相信自由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需求。』
关于和我党的交流和流亡是最重要的篇幅,从这里至少可以听到另外一方的声音,看完此书大概可以弄懂,为何他在海外声望日隆,而他的对手却显得如此浅陋可笑。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无缘无故的恨,当你从新闻联播和参考消息上获得的声音总是一面倒时,多少要有点怀疑之心,听听another side story,再去思索所谓的真实历史,别一上来就忙着站队、声讨、骂娘。
他很诚实的写道自己将诺贝尔奖金如何花费(这属于他私人的钱),如何在印度决策错误投资失败浪费了许多钱,流放地的艰难困苦和我党在西藏的恐怖手段也记了不少,但他更为痛惜不已的是西藏佛教文化传统和建筑的逐步被毁灭。
关于那段史实,我选择相信他的描述,除了相信『佛家不打诳语』之外,他写书的态度令我肃然起敬,我很难想象有如此坎坷经历,曾親歷家园沦丧目睹百姓生灵涂炭的人,能有一颗如此宽容的心,他做到了,不知这算是宗教的神奇还是个人人格的闪光。常识告诉我,持此客观、宽容的态度者很少撒谎。

他不会像对手那样用『妖僧、居心险恶的国家分裂者、幕后黑手』这样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强势词语来获得精神满足,坦白讲,这种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的态度和语气,类似性幻想,就算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高潮也是自摸的结果,谈不上啥子快感。

他在書里說:我從不以批評zg為榮,用『他们说谎毫不迟疑,一向如此』這樣的詞句,已经算是他对对手最大的批评了,就算从公关学的角度,相較之下,优劣立判,只要稍微有点常识有点判断能力者,就能从不同的说辞中嗅出真实和虚假的味道。
关于这一点,我想多说几句,在那本著名的《妖魔化中国》一书中,清华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李希光,如此描写纪思道的华裔夫人伍洁芳:“一个身材瘦小的三十多岁的中国血统的女人,细细的小眼睛,单眼皮的眼睑上被化妆品抹得发青,尽管脸上抹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但仍掩饰不住高高的颧骨和朝天的鼻子,唇膏把两扇厚厚的嘴唇抹得猩红。满脸是讨好白种人的浅薄的笑颜』

如此主观、情绪化的弄法,恰是我党新闻事业之立足根本,这样的搞法,如何取信于人?相比之下,我选择相信前者。
他毫不避讳的写到了一些被对手斥为『封建迷信』的神奇经验,这些经验,以前断断续续的看到过,藏传佛教本就有够神秘,但dalailama写来却非常诚恳,他写到转世灵童的寻找,请神明指引的儀式,瑜伽术和其它一些神秘现象,他说也许科学并不能解释全部的世界,但他提到,所谓瑜伽高僧雪地赤裸行走已经有了科学根据,乃是人体内的一块脂肪,在长期修行之下可以燃烧发出热量抵御寒冷。關于藏醫藏藥的原理,他也有大量的論述,所表達出的,始終尊重科學又敬畏神明的態度,這樣看下來,并不覺得矛盾。
关于请神儀式的敘述,我印象深刻,他详细的描述了整个过程,灵媒通常都比较瘦弱,且病恹恹的,请神之前有个很繁复的仪式,整个仪式上灵媒需要穿很重的盔甲,带生铁头盔(起码有十几斤重,帽带儿勒的很紧)整个服装大概有200斤左右那么重,而神降临在灵媒身上时,平时病歪歪的一个人,可以大跳大闹,身手灵敏的不得了,而神一旦离去,整个人又瘫软下来,陷入病恹恹的状态。
在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小活佛》里,有一点点请神的镜头,和他描述的過程非常相似,而我回忆小时候农村跳大神儿的人,也大致与此吻合,灵媒都神神叨叨的,病歪歪,跳神时又很利索,声音也变幻了,跳完之后又陷于原状。
所不同的是,农村的大神,给的指示比较含糊,而西藏的神的指示很明确,达赖喇嘛决定流亡时,问了两尊神,一个是前身,一个是他的保护神,都很明确的指点他出走,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印度)
关于转世则写的更加真实,在《西藏生死之书》的开头一章(汗~~我只看了一两章。。。)也提到死亡和转世的故事,不但达赖喇嘛会转世,藏传佛教的信徒也都会死后转世,他举出了许多例子他的老师,他的好友,他自己,毫不夸张,也不神奇,但非常真实。
他还写到一些略为敏感和尴尬的问题,比如宗教和禁欲(我觉得也有道理,但做不到啊做不到,哈哈):
有時候有人會問我禁欲是否真的值得,是否真的可能。我們可以說禁欲並不是單單壓抑性欲而已。相反地,你必須完全接受這些欲望的存在,並且用理性的力量來超越它們。當你成功時,心智會受益良多。性欲之所以麻煩是因為它是一種盲目的欲望,說『我想和這個人做愛』是在表達一種欲望,這種欲望和『我想根除世人的貧窮』比起來,後者是有知性指向的欲望。此外,性欲的歡愉只會帶來短暫的滿足。誠如印度的大學者龍樹所說﹕
   當你癢的時候,搔搔癢處會有快感;
   但是一點也不癢要比搔癢得樂來得好
他也不讳言农奴制度的缺点和西藏上层贵族之间的斗争,无论是写任何人、事,朋友、敌人(也许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敌人吧)西藏高层里的贵族斗争,他都有颗宽容仁爱的心,他总是看到人的善,宽容人的恶,怜悯人的无知和狂妄,文字非常平实,但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慈悲为怀的态度,阅读这本书不仅是了解历史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之旅,是个祛魅的过程,常令我无比汗颜,少了许多戾气。我判断,有这样的感染力首先是真实,然后是宽容,这也是他在西方大受欢迎的原因吧。
我不想争论那块儿土地归谁所有,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未曾有过明确的定见,所以谈到分裂,我也颇有疑虑,但夏虫不可语冰,就连说说凉水都不行,在此就不提这一段历史了,免得有人又虛火上升來和吵架,有兴趣的自己看书去判断吧。
另外一些我觉得好玩的东东,是他对我党及印度伟大领袖们的观察、记录和比較,常看的我忍俊不禁。例如他写老猫对宗教的态度,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立刻想起《鹿鼎记》里的陈近南,有一幕,他和韦小宝的对白如下:

小宝,你是聪明人,所以我可以用聪明人的办法跟你说话,外面那些人就不同,聪明人都被满清招去当官了,我们就只能找到这样的,这样的人是不可以讲道理的,要用口号来催眠他们,所谓『反清复明』只是一句口号,就像佛家的 『阿弥陀佛』,满清抢走了我们的钱和女人,我们要夺回来。
韦小宝:收到!要反清,抢回我们的钱和女人,至于复不复明,关人鸟事啊
看了许多次的《鹿鼎记》我才感到这段的好,笑中有深意。

老猫以为dalailama也是这样理解宗教的(反正他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最後他靠近我說,『你的態度很好。宗教是一種毒藥,第一它減少人口,因為和尚、尼姑必須獨身;其次它忽略了物質進步。』這時候我覺得滿臉火辣辣的,我忽然非常害怕,心想『啊!原來你是個毀滅佛法的人』。
我在手机上看完它,做了许多书摘,真是一次感触良多的阅读之旅。

哑孩子~~

哑孩子~~
毛茸茸 @ 2009-03-18 20:03

哑孩子

作者:【西班牙】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戴望舒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把它带走的是蟋蟀的王)

在一滴水中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我不是要它来说话
我要把它做个指环
让我的缄默
戴在他纤小的指头上

在一滴水中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被俘在远处的声音,
穿上了蟋蟀的衣裳)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我的怪癖又发作了~~~

我的怪癖又发作了~~~
毛茸茸 @ 2009-03-19 00:06

(感谢 Olivia推荐,昨晚看完了《武士的一分》)

倒着看,前面全是剧情复写,严重剧透,我复写剧情的怪癖又发作了。

-----pass吧------

微风款款,时有秋叶飘落,也有夏日的炎热和电闪雷鸣,有小孩儿在塘边,焦躁不安的按奈住性子学习钓鱼,死气沉沉的社会笼罩在森严单调的等级制度下,武士阶层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种,年轻的世袭武士三村(木村拓哉),和这样的社会有点格格不入,因为他居然有点儿厌倦自己的身份和工作了。
  他的工作是『试毒』,在将军吃饭之前,一排武士整齐跪坐,每人腰里别了双筷子,厨房忙做一团,但井然有序,样品端上来了,每人面前一碟,他们机械的掏出筷子,将食物送入口中,慢慢的咀嚼,然后,监督试菜的老武士问一声:可有不适之感?大家一起鞠躬算是验收通过。又有一队整齐的武士小步紧走匆匆而过,将饭菜送给将军。试毒武士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三村对此感到一丝厌倦,虽然作为一个武士他过的还算体面有地位,甚至,他还有一个忠心的老仆,那也是世袭下来的家仆,作为一个不安于命运设置而略有理想的武士,三村就是整个阴暗社会里的一丝明亮阳光,他是个喜欢开玩笑的武士,对生活的设置感到苦闷,他有个美貌冠绝一时的妻子加代,不但倾国倾城,而且持家有道,妇道严谨,每日服侍夫君举案齐眉彬彬有礼、奉室洒扫,井然有序,三村大概是唯一一个会开玩笑的武士吧,他常在吃饭时和老奴开玩笑和妻子开玩笑。
  终于这一天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告诉妻子说,要辞职,回来开办一个教授剑道的学校,教小孩学剑术,将来生活可能大不如现在,但那是很开心的生活,妻子对丈夫的决定千依百顺,而且,她作为一名孤儿从小在丈夫家中长大,毕生之所愿就是永远和他一起生活。
  『你的孙子要送来学哦』,他对老奴说。
  『农民的儿子也可以学剑术吗?』
  『当然啦』
  『谢谢主人,他不听话你可以随便揍他』
  『小孩子是不可以打的』三村笑着说。
  这一天,他决心辞职的这天早上,风和日丽,妻子侍奉他吃毕早餐,洒扫完毕,坐在门口喂一对笼中的小鸟,她笑靥如花,不大的院子里,树木亭亭如盖,老奴在一旁打水劈柴,他吃过早餐,自信满满的告别妻子,心中描画着自己的新生活。
  他是被抬回来的~~双目紧闭,嘴唇紧闭,人事不省。
  这一天他试菜时中毒了
  秩序森严的将军府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将军心安理得的吃了第一口香喷喷的米饭,夹了第一口鲜美的田螺刺身,这时门外的木村拓哉忽然栽倒在地,冷汗直流,就此昏厥过去。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并非有人投毒,乃是刺身没有烹饪熟而导致的食物中毒,犹如吃河豚会中毒一样。
  风平浪静之后,年迈的试菜管理员武士老先生,回到家里,切腹自杀,这于他是种荣耀,因为之前他已经在大家试菜的短短几秒钟内,跪坐着睡着了--很显然,他已经不能再担当此职,也许切腹自杀换来的是后代的世袭和可以继续申领的武士俸禄。那一天,屋外跪满了后代子孙,尽皆素颜,披麻戴孝,他在屋内请闪闪发亮的短剑,凝视着宝剑的寒光,细细的擦拭,缓缓的切腹自杀。他痛苦的声音传出屋外,大人小孩儿依偎在一起,低低地啜泣,木木的念经。。。
  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他没有被毒死,但从此失明--这也是海鲜类中毒常见的后遗症。
  作为武士,他当然想到一死,先是他努力隐瞒妻子自己视觉模糊的事实,后来妻子又努力隐瞒他将永远失明的事实。
  经历了一番挣扎,怀着难以言说的对妻子深沉的爱意,他决定勇敢的活下去。
  然而,家族会议上,族人对他们的生活却颇为担忧起来,他们因为炎热而更加烦躁不安、汗如雨下
  『你们要怎么生活呢?他失掉了俸禄,你们可能住不起城邦,要搬到乡下呀』
  大家纷纷出谋划策
  加代吞吞吐吐的说,也许岛田君能帮忙
  『啊,那太好了,你认得他吗?你赶快去求他帮忙吧』
  问题终于解决了,大家拉开关的严严的屏风门,如释重负的享受凉风和小菜。
  三村的俸禄保住了,生活又复归平静。
  很快,快嘴又罗嗦的姑妈,神秘兮兮,走了一身的热汗跑来告诉三村
  『我丈夫看到加代在旅馆呢,和另一个男人一起』
  晚饭不再香甜可口,他派老仆暗中跟踪妻子,终于发现了一切。
  作为一名武士,这是难以忍受的巨大侮辱。
  『你用身体换来的米饭,我却日日吃的香甜,我比狗还低贱,你不是我认识的加代!我和你离婚了,你立刻搬出去吧』
  老仆为之伤心无奈,他求情说:她是孤儿,你让她去哪里呢?
  加代伤心欲绝,但还是匆匆收拾了一小包行李,小心翼翼的说:他没有砍下我的头已经不错了,我这就走。
  后来的日子,尽显夏末秋初之悲凉,他脑门儿长出长的头发,不再是武士的发型,终日坐在门口发呆,宛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
  他的同僚常来探望,在一次闲谈中,他得知,岛田欺骗了妻子,其实他是个自私的武士,一心只想往上爬,他欺骗了加代,并没有给将军进言要求保全三村的俸禄,他村之所以保住了俸禄是因为将军念及他为自己试菜而中毒,可怜他而已。
  得知这个消息,三村又愤怒又懊悔,但从此生活有了目标,他振作精神,日日与老仆练习剑术,约了自己的老师,希望得到最后的指点,老师问他,你要和谁决斗?为何事决斗?说出来,我才能帮你。
  他咬紧牙关,不让泪水滑落,隐忍的说:出于武士的尊严,恕我不能回答。后面我们会知道作为一个与当时世界不合节拍的聪明人,他不回答,不仅仅是出于武士的尊严。还在于对当时形势的正确估计,不想连累师傅,不愿惊动其它人,毕竟他要杀的,是比他高阶的武士。
  老师说:你盲了,但也可以取胜,只要你有和他同归于尽的心,他就会害怕。
  他让老仆送去决斗的口信,并且特别告诉对方:不要因为我盲,就轻敌。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有高级剑术职称的高级武士。
  决战的前夜,他抚摸自己的战袍,妻子曾日日用烧着火炭的小炉仔细的熨过,它平整如昔,表达着武士的生活和尊严
  河边的马场,秋风萧瑟,扬尘令人双眼迷离,远远的,岛田来了,他戴着武士的斗篷斗笠,插着武士的长剑,努力使自己气宇轩昂自信满满,可看上去却鬼鬼祟祟,忐忑不安。
  三村拿出妻子和服的袖带,扎在头上,长剑在手,杀气在身。
  他出剑奇准,岛田甚至以为他眼睛没有盲。他惊慌的逃开,偷偷摸摸的绕到他身后的屋顶,扔剑鞘下来,引开他的注意力,企图从背后偷袭。
  一瞬间,胜负已决,岛田的臂膀被刺穿,三村安然无恙。
  岛田被抬回去后就切腹自杀了,上头没有调查这件事,没人知道是谁击败了他。
  三村又回到荒凉的家,获得了短暂的内心的宁静,在老仆的巧妙安排下,加代以女仆的身份回到家做好饭菜给他吃。
  他吃了一口饭,召唤老仆,和妻子相见,他说:我怎么会忘了你烧的菜。
  加代哭倒在他怀里,洗尽多日的委屈和伤痛。
------------------------------------------------
  他就是战国时代那个与众不同的武士,不是因为他盲了眼,而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不一样,他有温情、幽默感、好奇心,所以他不接受别人接受的一切:地位、俸禄、看上去光鲜实则枯燥乏味没有尊严的生活。他可以接受别人不能接受的一切:盲了眼、妻子被人欺凌而不去寻死。他获得了幸福的生活,为其它人所未曾生活过的。
  这部122分钟的电影,缓缓看下来,丝毫不觉的冗长,日本的导演真够从容严谨,一花一草莫不彰显历史风情,一言一行无不贴切宛如回到幕府时代,想象那时的世界,没有什么科学技术,物质匮乏,人们用一种落后的等级制度来限制自己的生活,它包含繁冗的礼仪、森严的阶级划分、呆板的日常生活,穿的严严实实的,走路都低眉顺眼的,完全没有地位卑微的女人,在此社会之中,每个人的幸福(甚至连将军在内)都少得可怜,也没有的悲伤,但那时的风情如此醉人,春天的绿树红花,夏天的萤火虫飞舞,秋天的落叶飞舞,整洁的日本民居,女人们高高束起的整齐发髻,轻轻舞动的罗莎小扇,用来烧水煨汤的青花釉瓷瓦缸.....导演用了非常细腻的镜头再现那时的生活,这是一个平常至极的故事,甚至每一步情节发展都可以被观众料到,但却达到了令人激情涌动的效果,仿佛前面平铺直叙的一切琐碎细节,都为后来二人的拥抱做铺垫,仿佛刻画的所有人物,都为衬托三村的与众不同,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每个时代都有另类,看上去他们与整个时代中的其他人大同小异,因为他顺乎本性,挑战铁桶搬严密又强大的社会,虽然难免小心翼翼,但足以在整个时代背景之中闪闪发光。
  整部电影平静如流水的风格,以及流水之下深沉的抒情深深的感染我,看的柔肠百转,男女主角在男尊女卑之环境下的深情厚谊足以令人深深感动,从剧情中可以毫不费力的想象两人幸福纯真的青梅竹马,老仆人的忠心朴实,三村姑妈的絮絮叨叨算是穿插其中的小小笑料,而且在这部电影中,你会发现,木村拓哉不仅仅是帅的掉渣儿而已。
  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是山田洋次,也就是《黄昏清兵卫》的编剧和导演。

这部电影中的社会单调苍白死气沉沉,但是有着最基本的严格的秩序和尊严,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将要失去武士身份的三村,曾想过脱离族姓,但亲戚族人不同意,他们宁可牺牲当时没有地位的女人(加代)以维系家族荣耀,老了,没有使用价值的武士,选择以切腹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也许他的一生如一日一样无聊乏味),甚至,色迷迷的岛田,趁人之危勾搭加代时,都彬彬有礼如谦谦君子,前戏做的很足,先是忆述往事,称赞当年在寺庙上学时,加代美貌冠绝一时,如果需要帮忙尽可开口要在暗室才现出人面兽心。而决斗失败的他,失魂落魄,羞赧至不愿存活于世,选择沉默的切腹自杀,以保全最后的尊严。所以,尊卑有序是很不好的制度,但并不表示人会失去尊严。

锁骨太销魂了~~

 

image

锁骨太销魂了~~
magic @ 2009-03-25 20:45

兄弟最满意的零件儿,一是手指修长,二是锁骨销魂,哈哈哈哈~~

From 长毛乖的blog图党

香江第一才子的十全武功

香江第一才子的十全武功
毛茸茸 @ 2009-04-02 01:38

(google陶杰,已经成敏感词矣,古典造型的图图地址已不可打开)
特别鸣谢:
舞蚊仔同学--持续不断孜孜不倦百折不回的更新陶杰专栏(更多的八卦请到此观摩^_^)
唐生同学--mofile给我下载历年光明顶节目
陶瓷闪亮亮群的 会登临绝顶同学--传Now tv大班访谈陶杰的种子给我

陶杰因一篇专栏上了头条,细察之无非是一贯风格,以前激怒本土人士,这次激怒了菲律宾人,无论激怒谁,都无需道歉,用陶杰的话说:是读者自己心魔作怪。况且陶杰的回应『英语博大精深,可能是读者有误解』也不算是道歉,陶杰本人也雇有印佣,而且,据他曾在节目中说起,还是打工的大学生,陶杰都赞赏和尊重有加,稍有常识的读者都不会拿一篇专栏大作文章,甚至列入不受欢迎人士 名单,显然别有用心,且不去管,来谈谈陶杰。
越来越佩服陶杰
昨晚网上看Now TV郑大班的脱口秀节目采访了陶杰,他很少在电视上公开谈自己谈这么长时间---当然即使这一次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他也是闪烁其辞『笑骑骑』的打哈哈掠过了许多尖锐的个人问题。
这个节目类似 《大卫牙擦骚》,以璀璨的星空、高楼大厦为背景的演播厅,请来的都是城中名人,一段钢琴曲后,陶杰『官仔骨骨』的上场了,非常得体的休闲西服,打条斜纹的tie,头发已然花白,眼神犀利依旧,始终是似笑非笑的面容,举手投足还是那个『风流洒脱的遗老遗少』感觉,谈起任何话题都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还是那个学贯中西冷嘲热讽的香江第一才子,都说陶杰崇英媚外,唾弃祖国,但他自言只是『崇优』,中国古代的唐诗晋字、宋代和民国的绘画,都极为欣赏,所谓爱国乃是爱文化,我觉得他或许是这个时代是最有中国古典才子气质的文人之一,比如,做某报主编时,曾经试过戴黑框眼镜着长衫大摇大摆招摇过市去上班,写许多古雅风流文章,从眼角眉梢甚至烟花柳巷的细节追寻逝去的古典时代的优雅温情和美好,颇有民国遗韵,对传统之爱,以至于此。当其蓄起一撇山羊胡戴着金丝眼镜西装革履时,又十足是个冷眼睥睨一切倨傲不逊的旧派英国绅士样,写一笔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英式散文,中英文人之精髓溶于一体,就是眼前这个年過半百的才子陶杰。
当然,谈来谈去都避不开那几个话题:你陶杰是才子亦是财子,城中以文章为稻粱谋者,除了查良镛林行止,你是第一人;当年厕纸裹面从九龙塘时钟酒店狼狈逃走的木乃伊,是不是『背妻搞女』的陶杰?大家都说你崇洋,恶意丑化中国人,你怎么看?大家都说你立场飘忽,『搵食第一』,算个『无行』文人,你又点目弟?
问题实在刁钻,但又怎能难倒八面玲珑机智勇敢的陶生?他都谈笑风生一一化解。
说到赚钱,郑大班说,我私下给你计过,你年收入有八位数咁多,陶杰就佯作不知的掰着指头细细计算,然后大摇起头:冇咁多啦,多谢老板俾面俾机会,多谢广大读者听众支持啦。虽然不知收入几何,但就我所知的陶杰的日程表,实在令人惊叹:早上9点钟前商台有一档『晨早陶杰』,大概5分钟,解读当日重大新闻事件,然后是『陶言无忌』算是声音专栏,日日都说。白天就在tom.com做正职,内容总监,晚上十一点商台一个小时的夜谈节目《光明顶》,一周还要写一篇长长的『黄金冒险号』专栏,一篇给南风窗的专栏(自今年始),以前更恐怖,每天还有一篇『陶杰短评』在PG 日报上出街,间或还会到ATV、RHK或者TVB录电视节目,在多间大学任兼职讲座教授,这次『专栏事件』最令我震惊的是,陶杰居然还在Hk Magazine上有英文专栏,端的是四面出击的第一健笔啊,虽然陶杰常常是一个话题通杀各个专栏广播节目,收集资料大同小异,属于变相的『一稿多投』,但也算是当得起香江第一才子,属于笔杆子届高产的神人了,况且陶属于老派文人,很少用搜索引擎(否则也不会那么多硬伤,哈哈),用钢笔稿纸竖排写稿、传真。我听了过去近三年的《光明顶》作为主持人,无论初一十五圣诞除夕,请来的嘉宾可以走马灯似的换,却从未试过他请假,有时明显听得出感冒声音变调或者轻微的咳嗽,都坚持返工,做完《光明顶》至少晚上十二点,遇上跑马日,还会延后一个小时播出。昨晚看的访谈节目中,大班和陶杰齐齐慨叹于年轻人不能接班,说到某报所谓『青年才俊』编辑撰文说这些老骨头霸住位置,不给年轻人上位,郑大班有些唏嘘,陶杰却不以为意,高声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但我有passion啊!你们有吗?我俾你位坐,你做得来吗?如今的年轻记者写篇稿件错别字连篇,文法错误离谱,英文不精,中文又不通,常识匮乏,眼光狭隘,凭乜上位啊?香港是个好公平竞争的地方,有才华不会被埋没。诸位后生仔读者至此,可以反躬自省一下,自己对生活和职业,可有陶杰大叔这样的passion?可否能够多年如一日凭一腔激情而如此勤力?
此言不虚,陶杰的确是个有passion的媒体人,看他日日保持高产(有时亦能高质)日日保持着『理智的愤怒』便知他是有立场有抱负的媒体人,这个后面再讲,除了这些正职收入之外,陶杰还做广告代言,我在珠三角地区的城际长途汽车上,屡次见到其代言的『马世良保胃丹』,HK街头则有他巨幅画像广告,代言某燕窝补品,这些收入也都不是小数目。据说,陶杰还曾替人撰写讣辞墓志(这可太像古典文人了^_^),也是价格不菲,但他否认了曾替政府某高官捉刀写发言稿的事,加起来算一年没有八位数也差不多了。
关于知识分子是否该靠双手勤劳致富以及如何致富,黎智英有番论述,他说:传媒于他首先是一份生意,首先是赚到钱,这样才能持续下去,才会产生影响力,生意成功,影响力也会更大,发声才有人听见,你自以为办报办的好,写的好,但生意做的很失败,没人买,根本持续不下去谈何影响力?我想作为个体,陶杰的想法与此相近,如富兰克林所言:口袋空空的人,腰板站不直,知识分子尤其如此,在当今之时,经济不能独立,谈何人格独立?在无条件尊重有钱人的HK社会,陶杰『搵食』成功,不仅使生活有良好保障,也因此扩大了影响力,言论的分量因此也会更重,我觉得有相当正面的教育意义。
有人称陶杰为『搵食分子』,他对此称谓并不以为忤,就像流传已久的『乩童论』一样,付之一笑,其实最初,搵食分子是他的自嘲,乩童亦是自嘲,自信之人才懂自嘲,才敢自嘲,他曾在左报写社论,立场爱国爱港到偏激,亦曾在右报写稿,日日骂『土共』,讥讽中国社会是『小农社会』中国人摆脱不掉小农DNA,辛辣批评内地自由行游客毫无文明习惯可言,还有一段时间,左右都写,双手互搏,能做到如此精神分裂,又做如此成功的,陶杰是第一人,对此他解释道:『我手写我心』是文人对自己的束缚,精神分裂是至高之境;但他也坦然指出:凡属名陶杰及我真名曹捷者,皆是我心声,其余则是稻粱谋啦。他还说,一张报纸的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必需代表老板立场,不是任你驰骋的地方,老板俾工作你,你得拿出他需要的东西。讲到揭露批判中国社会本质,他说自己比不上柏杨,都是贩卖二手观点,鲁迅曾说过林语堂曾说过的,他再说一次而已,讲到偏激,又比不上那位《来生不做中国人》的作者。
在我看来,说陶杰精神分裂及立场飘忽,言行不一,大都如陶杰所说,属于讀者自己有心魔,被说中,感到难堪,因此反驳他的多数站不住脚,例如有人说他曾替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拍摄宣传广告,又在《光明顶》节目中贬斥教院办的是浮夸教育,如果这算是言行不一,我不以为然,代言一个学校时,并不能预言到学校后来会办成那样,如果后来变成那样时为避嫌疑不说不提,才是猥琐无行。
陶杰的许多言论,就我所看到听到而言,的确有前后有不一致的情况,但每次陶杰都能自圆其说,都是基于事实的就事论事,我不觉得是立场飘忽,实在是读者听众理解力问题,例如,他2003年写的那篇引致特首办亲自回应的社论《董建华,你为何还不下台》,时隔多年后,董已经脚痛辞职许久,某段时间,追寻所谓『集体回忆』,报纸一片骂董之声时,他又撰文深情写『一个敦厚老人的背影』,这不算是立场飘忽,只是寻找的角度不同,永远在一片大同小异闹嚷嚷的声音中『鹤立鸡群』,就我所听所见,嘲讽董建华,陶杰比任何一个媒体人做的都多都犀利(也许尊子除外),但包括后来这一篇颇为感性的『挺董』文章在内,他都是以事实为根据,就事论事,逻辑严密,或者反映当时大众的声音或者反对大部分人的声音。我觉得这算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姿态和担当。
虽然诸多业内人士,专业造诣和媒体经验,鲜有能和陶杰比肩者,但陶杰却从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他十几岁负笈英国,修读英国文学,曾在世界一流的媒体机构BBC任职八年,期间又在伦敦政经学院修读政治学,精通中、英、法文,且勤于阅读,博闻强识,可谓学贯中西,评论、专栏大多以最基层人士为读者群,一笔到底,用反讽手法,讲出大众的声音,他勤于观察生活所以语言生动形象、个性鲜明,文体结构又深得英国散文要领,短小精悍,要言不烦,因此自成一家,可以历十年而长盛不衰,可以任人骂之赞之,但无法忽略其持续的影响力,他最近又被评为最佳节目主持人--要知道他的节目可是夜晚11点才播出的啊。《光明顶》是我听过的质素最高的广播节目,很好笑亦很有教益。
自93年从BBC辞职回到HK媒体江湖,陶杰摸爬滚打凡十年,期间除了一些文艺型的专栏文章外,无论是撰文还是广播以时评政论类居多,极尽嘲讽之能事,几乎骂遍全城达官显贵和所谓各界名流,却从未得罪过一个人,这是坚持『始终保持理性批判,以事实为依归』的回报,陶杰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话到嘴边留半句 理从是处让三分』,也不可谓不厚道呀,事实上他的文章和言论,从未超越这一底线,始终保持知识分子本色,而不是骂街泼妇毫无底线的情绪化宣泄之水准。而访谈陶杰的郑大班,98年还曾在商台门口被斩到浑身是血,事后封咪,当然,和当时阴云密布山雨欲来的政治局势有关,但亦不能不说,和媒体人本身的操守、立场及表达方式有重大关联,当时陶杰也在江湖飘啊。
今年起,陶杰以《南风窗》专栏为阵地,杀入内地,以前提起陶杰,为内地所熟知的,无非是那句震惊内地的对神五发射的谈笑『无钱开饭,有钱叫鸡』,如今常有人将他和梁文道做比较,梁文道自商台去职风波后转入凤凰,便为内地所熟知,近年更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开有专栏,又在各地文化论坛频繁演讲,结集出版《常识》影响力非同一般,梁深感HK之寂寞,说HK是不读书的社会,他写的文章提及的问题,无人愿意理会,而在内地常可引起诸多共鸣和反响,因此将重心转移到内地,抛却『左右』之分不提,仅从为文态度上,两人便有分歧,梁文道提起陶杰时曾说他文笔好,有识见,但只识得一味的批判、讽刺,动辄以一句『小农DNA』做为立论基础一棒子打死,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知识分子当对祖国有所担当,要有建设性,我欣赏梁文道的文章和情怀,但对此言颇有异议,所谓知识分子,难道不是以批评为业的吗?建设难道不是当政者的应做的分内事吗?而且,我逐渐发现,夏虫不可语冰,就当下的启蒙方式而言,耐心性讲道理收效甚弱,反而是陶杰的辛辣讥讽,一笔插到底,更为直接有效,简言之,当头棒喝一针见血好过长篇大论的絮絮叨叨,直指灵魂,令人感到不安甚至感到受辱,更易催人自省发现症结所在。所以,我渐渐觉得『陶杰式』的启蒙更为有效,况且他也能写长篇大论的口水文章,不过是在文艺领域写罢了。
令陶杰在广播界扬名立万,持续至今仍带给他丰厚的收入及荣耀的是商台的《光明顶》节目,而这个节目正是梁文道任职商台一台台长时亲手所创,04年梁文道意外离开商台,这个节目却始终风格不倒,持续至今仍广受欢迎,也算二人合作愉快吧。
下面又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八卦时间啦,去年末出的港片《内衣少女》中,有个角色叫『刁杰』,报纸杂志广播出版样样涉足,言必摇头晃脑、引经据典,还在书展上勾引女粉丝,摆明暗讽陶杰,相当搞笑,谈到私生活,陶杰并无太多交代,对当年东周刊封面上的『木乃伊』事件,陶杰仍矢口否认,当年被狗仔队在九龙塘时钟酒店影到,疑似陶杰者用厕纸缠住面孔只露双眼木乃伊一般从后门仓皇离去,一名疑似文艺女青年则推开镜头说:都是同行,俾面少少~~,郑大班当然不会放过此一火爆的疑似『背妻搞女』事件,陶杰曾撰写多篇专栏谈婚姻和爱情,甚至连上床时男女的『bed manner』 都有一番高论,问及私人生活,他却总是插科打诨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言谈玄远不得要领,这次的问答也颇为有趣,总之就是打死也不承认,据传,曹夫人也十分了得,甚至有人怀疑,陶杰有些吟风弄月的专栏文章乃是夫人捉刀,至于真伪就不可考了。如今曹夫人在家相夫教子(想想看要打理年入8位数的财务,也不轻松呀),也许甘做陶杰背后默默无闻的幸福女人吧。陶杰还谈了教育小孩儿,他说如今他的孩子也是温室花朵,生下来就有优越的环境,但十几岁了,一定要让他告别童话时代,认识到人间万象,因此每周都会让菲佣安排一两个小时给他们抹窗拖地。
陶杰对才子的定义是,博闻强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大班说,古代对才子的定义,乃十六字真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嫖赌饮吹』,陶杰能写会画(还相当专业呢),还说最近在研究梅花易数,但笑言从为嫖娼,说是有好友约他,他也始终做不到,有心理障碍,哈哈,这样看来就没有才子黄霑、倪匡那么洒脱啦。

把一本书批倒批臭之一

把一本书批倒批臭之一
毛茸茸 @ 2009-04-02 23:59

年纪越大越觉得诸法空相,就是有相也是由心生,看人如此,读书亦如此,读到面目憎恶的文字以及从文字中间大大咧咧傻b兮兮裸露出的狂妄无知浅薄的思想,犹如看到一个极品人士:一条裤管儿撸起到膝盖,另一条掖在袜子里,穿着西装笔挺配上回力运动鞋,头发梳的很整齐,但是油乎乎的。《中国不高兴》就是这么一本土的掉渣的书,让我觉得背后是一群如前所述,土的掉渣的人。
  对我来说,读《中国不高兴》是一场自虐式的行为艺术,一早就料到,它会侮辱我的智慧和常识,挑战我温良恭俭的好脾气,但我还是弄来看了,我觉得人要不断的进步、识字、生产,就得不断的磨练自己,包括面对如此极品,修炼到视若无睹心平气和的地步就接近圣人啦。
  似乎,我还差得很远,终于无法忍受如此土气的挑战,读了大约80%,放弃了,以挑战失败而告终。这本书企图以恶心人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犹如广告界的恒源祥,要的就是个吸引力,你骂他,他暗爽,你夸他,他会爽到吃惊,在萧伯纳的剧本《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个假痴不癫的杜特立尔先生。息教授问:你是恶棍还是傻瓜?这也是我想问这本书的作者群的一个问题,据说某个作者私下表示过,这本书就是几个人在一块儿吹水的扯淡记录,弄出来就是炒作一下卖点钱--很显然,这个作者是恶棍无疑了,但另外几个呢?我很想知道答案。
  因为我实在很难想象,几十岁的人,个个有良好教育背景,就算没有教育背景,活了这么大岁数,总该知道点喇叭是铜锅是铁的粗浅生活道理吧,为何甘愿一直活在意淫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呢?当年热话:意淫强国,倒是合了这本书的主旨,你翻开看看,通篇都是『中国是核国家,中国再怎么不灵,别人也不敢揍』、『你懂不懂,将来我们力量更大了,你要不取得我们的好感,我们就揍你』『中国难得的高兴,他们却不让我们太平』之论调,简而言之就是意淫和受迫害狂,一方面丫们意淫着说未来是他们的世纪,另一方面丫们又走路提裤子,警惕性非常高的觉得人人都是要害丫。集这两种思想于一体的痴人说梦,是不是很有喜感呢?
  我得坦白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收获了许多乐趣,令我不断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故事,她说有一年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个老丞相,兢兢业业的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审阅试卷,每当困顿时,就会拿起一个考生的卷子看看,然后就狂笑一通,又精神起来,接着审卷,搞得那些副主考们很纳闷儿,阅卷工作接近尾声时,老相国终于劳思过度,累死在工作岗位,这下副主考们傻了眼,大家面面相觑了一会儿,说,既然老相国如此喜欢这篇文章,我们就点他为状元吧,结果有个人就糊里糊涂的走狗屎运做了状元。副主考里有一个明白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其实是因为那篇文章实在写的狗屁不通,错别字连篇(估计没少写: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之类吧),于是主考官每次看都会笑出声来,笑一笑也就不困了。
  《中国不高兴》于我而言,也有同样作用,我一看就高兴起来,原来世界上可以有年过半百的傻逼,而且还屁颠屁颠的自曝其丑,难道不是令人宽慰的一件好事吗?

同学们,出来看傻b~~

同学们,出来看傻b~~
毛茸茸 @ 2009-04-06 23:51

我猜,若干年后,陶杰会在《光明顶》里说:09年4.1,小弟流年不利,写了篇专栏,被某小农DNA国民误解,七情上面,嘈喧巴毙,又是游行又是请愿...唉。。。真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我有点糊涂了,把陶杰逼成『爱国作家』广大同学们,是真傻还是假傻?
我的看法是,想要搞最低工资保障运动,最好不要拿陶杰做药引子,这样很不明智,而更傻的是某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真的是不明真相哦,生生把陶杰生生弄成了爱国作家,开始我哭笑不得,后来看到各大门户都弄了专题,看了留言,我有点怀疑我的智商,虽然看了多年的陶杰专栏,但鉴于陶杰善用曲笔,用香港某讨论区的留言说,『有时候曲的我们都看不懂他到底要讲乜嘢』,谨慎起见,我还是赶紧找来英文原文看了一下,再次鉴定后发现我智商正常,于是就开始觉得整件事很有喜感了。其实,不懂英文也无妨,陶杰素来都是变相的『一稿多投』,一个主题通吃中英专栏和电视广播节目,这次也不例外,PG日报上有一篇几乎一字不漏翻译过来的中文稿件。
首先,这绝不是某些专家说的:滥用言论自由,也跟政治正确挨不上边儿,说这话的人,简直是在自证傻逼啊,这和言论自由什么关系呢?这和政治正确又有何干?就算不了解陶杰风格,这一篇文章也不难懂吧,陶杰专栏的一贯风格就是『代言』,通俗的讲就是乩童起乩,扮演各色人等,回忆所及,在他的专栏中,他代言过『海龟』『鬼妹』『维园阿伯』『自由行暴发户人士』『麻甩佬』『小六学生』『某些知识分子』,『某些司局长』甚至扮演过『特首肚子里的蛔虫』,可谓从八岁到八十岁通吃,每次『代言』都能绘影绘形,绘声绘色,也正是陶杰所长,是他长期细致入微观察生活所得,每次都能恰切的反映出社会上某些角色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也正是他专栏好看之处,就好比小丑扮演给皇上看的滑稽剧,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自己不知道,陶杰演给你看,有点自尊心的就不免会脸上挂不住,火辣辣的,被人照见,反躬自省,改了吧,或者死不承认,装作没看见自己的黑,骂回去,如何感悟,各由人选。

因为是设定在某些情景之中,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有上下文(Content),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high了,我十分不理解,HK的劳工团体,是为了争取最低工资保障,以此作为药引子,拿陶杰当药引子,陶杰说:『做这一行,就预了这个风险』,被人当导火线,只能『认衰』,但他还是做了该做的一切,到劳工团体办事处道歉,照会领事馆道歉,在节目里道歉,从此闭口不谈此事。
然后,内地网民的『愤怒』就十足是搞笑了,用陶杰的口头禅说:『相当反智』,不知道现在他心里做何感想,是开心还是苦笑,我想起许多年前黄子华在金像奖颁奖礼上对日本获奖演员荒原大地说,『回去给日本人说下,钓鱼台是中国的哦』,这本是句司仪的玩笑(很显然,小演员并不能听懂粤语),黄子华立时被奉为爱国人士,我记得这句话甚至被某周刊选作了当年的年度话语,真令人汗颜、哭笑不得,某些爱国人士的『爱点』可真低,只要有人在公开场合说句这样的话,就被捧上天拉入自己的阵营,成为爱国人士,连陶杰都跟着入选了,真是兼收并蓄的十分了得啊,陶杰应该心怀感激。
陶杰是不是爱国人士呢?我认为是的,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打是亲骂是爱呀,爱之深责之切呀,因为陶杰有着对祖国深沉的爱意(注:兄弟这是用曲笔,请列位看官务必省察),所以才十几年来不停歇,孜孜不倦的在专栏里像个乩童一样各种角色轮流『上身』,展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种种的滑稽可笑嘴脸,供批判用。只是这一次,陶杰『上身』演的不太好,其实所谓香港小男人,怎么能说出(As a nation of servants)『奴仆国家』这么深刻的话?明显是对白设计太烂,与角色身份不符,这才是陶杰应该道歉的地方。
说起道歉,我想起杜鲁门.卡波特轶事一则,当年卡波特自视甚高,当时有个女作家Susann很红很有钱,卡波特开她玩笑,说她其实是“一个装成女人的卡车司机”。这句话让Susann气得要发疯,威胁要告卡波特。卡波特迫不得已进行了公开道歉——向所有的卡车司机。
我觉得这是陶杰应该做的事,应该向他扮演的『香港小男人』道歉,他们说不出那么深刻的话。应该向某些论坛的广大网民道歉,承蒙抬爱,他应该继续爱国到底,不能认衰道歉,先硬后软。

把一本书批倒批臭之二:他们的国

把一本书批倒批臭之二:他们的国
毛茸茸 @ 2009-04-07 01:36

『不高兴』这样撒娇式的话就不提了,几个老男人撒娇,其状恶俗恐怖,还是说说中国吧。
我觉得一切的分歧,争论的焦点,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这个词:中国。
上个月,我看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视频,虽然早有思想准备,还是被震动了,作为颁奖主持者的马悦然缓缓的用略微有点生硬的普通话读出以下颁奖词时,我还是心潮起伏,难以按奈,禁不住的热血上涌,他说:
『你不是兩手空空離開祖國的,你帶著你的母語離開祖國,而從此以後母語也成為你的祖國』
看到这一幕,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很激动--激动之情犹如某些人看到神五上天、奥运举办,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祖国,而《中国不高兴》的中国,《中国可以说不》的中国,是他们的国,不是我的国。
一切争论都是概念之争,把这个问题 搞清楚,一切就迎刃而解,他们所谓的『大时代下的忧患意识』本就建立在一个虚无的概念之上,而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所谓『爱国主义』也建立在一个十分可疑的概念之上,先把国家定义出来,就足以见证许多过去爱国事迹之荒谬以及本书内容之荒唐,几乎完全是建立在沙堆上的海市蜃楼。
我认为,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条件,我也以此为基础来定义我的祖国,母语,用母语书写的灿烂文明,这块大地上或者辉煌或者屈辱的历史,就是我的祖国,因此我将祖国随身携带,努力学而时习之,也随时准备爱国一番,正视祖国的丑陋,推销祖国的美好,因此,我不会为了争夺奥运会火炬的事同其它人争拗乃至大打出手,大骂出口,也不会对我不了解的历史胡乱表态称某些人为『汉奸卖国贼』,某些人为『用心险恶的分裂者』,我的爱国,也绝不会停留在『抵制某货』的程度,相反,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对破坏祖国文明(包括西藏文明)的行径深恶痛绝,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毁坏文化者,歪曲历史者,才是我的仇敌。
攒出这本书的诸君,就是我的敌人,他们居然无视历史和事实,且把汉语水平运用的如此之差还好意思出书,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我强烈愤慨并含泪谴责之。
同时也想问读者诸君,如何定义自己的祖国才可以给以往那些荒谬行径一个合理的解释?
该书提到许多留学生,不遗余力的擦鞋,称为新一代人的觉醒,还有许多肉麻夸赞的话看的我脸都红了,其实大谬,他们所列举的那些事,令我想起西餐叉子吃人肉的故事,坦白讲,我对08年诸位留学生的表现,失望至极,看不到一点希望,就好象学会了用刀叉,但仍然是吃人肉,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论读多少书,受什么样的优秀教育,始终无法换掉自己血液中的遗毒,始终不能去掉尾巴进化为一个直立行走的人,想一想就觉得悲哀,苏格拉底常常游走在雅典城中,逮一个年轻人过来谈话,用最简单的方法开始问问题,问啊,问啊,最终就问的该青年低头耷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狭隘和自以为是,羞赧的离去,从此改过自新变得谦逊务实,虽然最终雅典以妖言惑众毒害青年之罪处死了苏格拉底,但他的思想还是健康的活到现在,我们也可以效法问一下,就从具体的行为问起,为何要和争夺火炬的人发生冲突?因为爱国,爱的什么国?我想问到第二个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分歧了,我不知道诸君的答案,是疆土、政权还是一个自己根本无法说清的幻象。
时隔多年,这帮胡折腾的人并无些许的进步,其实还是故伎重演,言必称『我们....』,宏大的不得了,一个『我们』连招呼也不打,就把13亿给代表了,第二招就是在国家和政府,人民和历史这些概念上偷梁换柱,故意混淆之,扰乱视听,令自己的论断看上去言之成理,实在禁不起推敲。
武断的代替他人判断(替80后意淫),主观的揣测他人意图当作事实(也就是所谓的忧患意识),也是常用手法,我读着这样逻辑完全错位的文字,眼前就浮现出一群自以为是的糊涂蛋的形象,口说无凭,举个例子吧,王小东写了这样一段话:
『米洛舍维奇也好,萨达姆也好,无论说他是专制也好,独裁也好,都无所谓,它的制度是很完整的,很有秩序的,它自己在运转』
这就是王小东的逻辑,就这水平,他还好意思批评王小波没逻辑思维能力,众所周知,猪圈就非常符合他的描述,是完整的有序的自己在运转的,问题是,养的是猪,不是人,进化链条上,差着好几百万年呢。在他们的立论中,集体永远大于个人,国家亦和每个人没关系,是一小撮精英的事。
跟着,黄纪苏的逻辑是这样的:
『不能光靠这些,还要在制度上解决民主监督的问题,当然,也别以为有了民主制度就什么都有了,过犹不及,一年到头罢工游行,社会也搞不好』
我觉得黄的论断和某领导挺像,某领导说:咱不搞西方那一套『轮流执政』。
鉴于他们都是几十岁的人,我认为这是装糊涂的真混蛋,用『一年到头罢工游行』来指代民×主制度,用『轮流执政』来将民主制度标签化,混淆视听,看上去雄辩滔滔,其实不值一驳,不过这种搞法,还颇有市场,因为专为读书读一半,想事想一成脑子就一根筋的发热之人设计,这群爱国人士,读到此处,跟着就会拍案而起,喊一声:『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上街去烧国旗,抵制×货去了。回来看到有人夸自己爱国,开心的不得了,激动得热泪盈眶,想一想都觉得可怕。
王小东说『火炬事件』是年轻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来做出反应的,这倒是没说错,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许多年来,所受的教育,从书本获得的知识,从可以掌握的渠道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确会做出如此荒谬的判断,当年康有为断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家谱也』开始,我们就没有健康的史观,也没有秉笔直书的信史,甚至,当我们长大成人,开始眼睁睁的看到历史事实如何被屏蔽和改写,虚幻的历史如何被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制造出来。这就是王晓东所谓的80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历史的理解做出的判断,也只能做出如此判断,想一想都觉得悲哀。
他们有一个拿来贩卖的国家观念,在此观念之下还纳入了他们所断定的民族和历史,那是他们的国,不是我的国,我和他们像是站在两个对立的山头,中间隔着万丈深渊,彼此永远不能融合,永远不能说服对方,自己这一面,有最美的风景,其实,山的那一边,还是座山,还会有许多的山,就别指望通过炒作,这本书会大卖了。
顺便澄清一下,这几位搞起这本书的人,并不能代表『左派』事实上他们只是一群或者傻逼或者混蛋而已,根本没有左派崇高的情怀,真的左派,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左派因其观念过于理想,人生必会惨淡,还记得《老左正传》里的左向港吗?西瓜一块钱一个,他专挑小的买,把大的留给别人,这就是天真热情的左派,虽然显得傻乎乎的,但其情操高尚,他们把那个看不见未来的乌托邦,把那个显然有悖人性的大同世界当作心中永远的理想,修身立德,以身作则,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孜孜以求,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这样的左派,现在也不鲜见,作为一个悲观于人性的自由主义者,我从内心尊敬其人,但绝不相信其理想可能实现。
这几个撩起裤腿,挽起袖子,唾沫星子乱溅的口水老则另当别论,说他们是左派,是对左派的侮辱,用习总的话说,他们只是几个吃饱了没事儿干胡折腾的家伙罢了。
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此书的争论,大家大都采用轻盈锋利的方式恶心挖苦一番,就飘走了,我选择了最笨的方式--我忍着折磨读了80%的内容,写这么长的一篇读后感,我是这样想的,远远看到一堆大便,聪明人会选择吐一下口水后绕开,总有人要不怕脏不怕累,把它铲走,希望我能做到。

<失樂園>
毛茸茸 @ 2009-04-07 12:49

我重看了《失樂園》
以前是獵奇的看法,拖著進度條找床戲--結果很明顯:床戲索然無味,一點也不夠刺激。
這次我完完整整看了120多分鐘,方才體會到渡邊淳一深沉的悲憫。

五十歲的久木,對于人生似乎已無所求,妻子端莊典雅,甚至到離婚都表現出日本女性的偉大:隱忍,無私,善解人意,她就每天坐在桌前,或者整理照片,或者做拼圖,心潮起伏表面平靜的度過兇險的一天又一天,她多么害怕,有一天久木撒謊失敗,或者干脆坦白不再撒謊。

他的女兒健康可愛,像母親一樣善解人意,事業有成,已經可獨立謀生,他本人也做了不少事,出版了不少書,盡了男人大部分應該盡的責任,于人間確已別無牽掛和留戀。死就死好了。

凜子卻是十足的悲劇,破碎的家庭,不幸的婚姻,她死去時留下的是寡母鰥夫,實在不該。

一直看到最后五分鐘,我仍不敢確認他們會一起去死,對此我也頗為不解,《感官王國》中的事件,發生在日軍侵華之前,濃厚的政治氣氛之下,國人對前途命運迷惘一片,耽于性愛,甚至不惜切掉雞雞而殉情,都可以理解。《失樂園》發生在眼前的世界里,重申愛情的偉大崇高(雖然,好像一直都停留在性愛層次,但,那也是愛呀),如果讓二人私奔,在中國人看來,就成了『淫奔不才』的一對兒野鴛鴦,反而沒啥戲劇性了,況且他二人的感情,是否經得起考驗?似乎二人都并無信心。于是走了日本人慣走的老路:死在最爛漫的時刻,像櫻花,像煙火,以死為代價,爆發驚人之美。

臨終前,二人雪地散步,各自回憶自己的一生,久木五十歲,凜子三十八歲,這一場景,令我自然的想起我永遠的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中,完治和莉香一起點生日蠟燭的情形,××年,永尾完治30歲,遇見赤明莉香。這樣看來,死亡之前的確是巔峰體驗,和熱戀心態相去不遠。

電影里反復出現久木在煙霧繚繞的辦公室忙碌工作,接電話處理問題的鏡頭,那個積勞成疾,患癌癥累死的同事,臨死前還在背詩,他和久木年紀想若,于人生已無庸常的需求,追求的是另一種美,從這個層面上說,和久木的追求一樣:不同與眾、沒有前景、絕望。所以,他們死的一樣安樂。不明真相的其余同事們還在惋惜,哪能理解他們已經榮登極樂?這樣看來,又有點批判現實意義--媽的,現代社會對人異化的的確很嚴重啊,雖然衣食無憂,但平淡枯燥的生活足以逼的人發瘋。

更加極端的『切雞雞』電影《感官王國》,源自一篇真實的社會新聞,而這部《失樂園》卻是小說改編。我多么希望切雞雞的 《感官王國》是小說,而《失樂園》是一則社會新聞啊。

PS1:黑木瞳(千萬別再搞錯,寫成幽木瞳了,哈哈)真是美的掉渣啊,那一身氣質,就算留了如此out的五四女生頭,都難以掩藏其爆發出的女性魅力。

PS2:男主角最基本的素質還是憂郁,可見陽光氣質害死人,只能吸引無知少女而已。

PS3:該電影比渡邊淳一寫的書靠譜多了。

冰天雪地室外裸跪+360度后空翻 推荐一本书

冰天雪地室外裸跪+360度后空翻 推荐一本书
毛茸茸 @ 2009-04-12 17:14

我已经很久没在这儿晒书单,但我仍在不停的买书
我已经很久没在这儿晒碟单,因为我已经近乎停止了买碟
我已经感到自己开始变老,于是做起减法,有些事真的需要岁月需要沧桑才能明了,岁月和沧桑的刻度,就是时间,是年纪,就像万物生长靠太阳。
我22岁时在王小波论坛开帖子批韩寒时说:韩寒作为一个少年成名的作家,永远也写不出《青铜时代》这样的作品,因为他的年纪,他的阅历,令他无法构筑一个丰富复杂的社会无法刻画出以假乱真流传千古的人物形象,甚至,玩不好长篇小说的好花样(结构),那时,韩寒也22岁吧,如今七年过去,虽然他写的小说还不坏,但我22岁时的妄言,仍然100%是事实。

-------------------言归正传分割线-----------------

  昨天从2:30左右到八点整,我读完这本书,一切都不同了。
  上网近十年,我有过许多次的挣扎和斗争,因为本身是软件工程师做技术的缘故,我得以时时关心和更新技术,自己也觉得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之源,可我却常为此困惑,因为,上网之前,我是有着长期阅读习惯的人,试过最简单不过的求知环境--乡间的一间小屋,几本书,一些纸张,一根铅笔,夜晚安静的可以听到蚯蚓的叫声,黎明喧腾着此起彼伏的鸡啼鸟鸣。有几年,我在这样的环境读书,读盗版小说,读发黄的《收获》和《十月》,做陈文灯的高等数学考试题库,我获得的思维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回忆,宛如修行。
  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时常从信息的海洋抽身而出,心烦气躁的删掉所有下载的电影,取消订阅的RSS,拔掉网线,枯坐冥想,这样的波动和危机,就像生理周期,半把年就要来一次,我曾许多次迷惘于此,在这样的危机中四顾茫然,几乎忧虑成疾,同时我也一次次的突破,并最终接受了这样的震荡,把它当作生命的节奏--和大自然冷暖交替的季节一样。事实上,如今这样的挣扎越来越少,生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已趋于平静美好,为此我深感欣慰,认为是我多年努力斗争的结果。
  从2点到八点,我坐在书桌前,喝茶,喝咖啡,吃瓜子,吃苹果,偶尔起身上洗手间,然后就是左手拿tips右手拿荧光笔的读书。
  它如清流缓缓注入我心,是如此顺畅,以至于6小时读完了每一个字,做了许多的摘记,264页,我测出我自己的阅读速度,并不如我想象中那么慢。同时也感到,没有哪个周末,令我如此快乐和充实,更重要的是,从此,我对这快乐有了信心和把握的能力。
  从全书的结构可知,作为专业出版人多年和《How to read a book》翻译者的郝明义,深谙图书结构之道,以最优的结构方式组织了全书,每个章节几乎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困扰人们多年的问题,似乎这些问题,像『为什么活着』一样,穿越历史长河而永恒存在,永无答案,接着,他又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一一给出明确的、说服力强大、切实可行的解答,从中亦可看出他阅读范围之广,采用材料之准确,在许多问题上,他都可以走得更远,但却绝不庞逸斜出,横生枝蔓,他本可以将此书写的貌似高深且又厚又重,标一个惊人的定价出售,但他却选择厚积薄发,集中火力,将它写成一本小册子形式的读物,这一点尤其令人感佩,可谓做到了既博大又精深,经过七年的思索和实验,在八天内写完初稿,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都能击中要害。
  他将读书这一人类活动做如此理性的分析,甚至有一点点太过现实的冷酷,但在各章节中又常常充满着像
  『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这样温暖可人的话语,这种感性和理性并重的情怀,我认为,臻于完美。
  他用自己半生摸索思考经历的阅读之事,得出一个趋于完善的关于阅读的综合定义:阅读的历史,阅读的分类、方法、阶段,我们为阅读所付出的,以及阅读赠与我们的。
  他痛批不当的教育模式对人阅读能力的伤害,对当下浮躁社会的种种垃圾出版物对阅读者的侵蚀深感忧虑,他以自己的一得之见,毫不客气的指出过去关于知识和阅读人们认知中的种种谬误,以及在错误中浪费的时间,但又不会令人绝望和痛悔--事实上,多晚的开始都是开始,阅读世界中,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说,早有早的好处,晚有晚的收获,犹如身处卡通世界,你随时可以在墙上画一扇门,打开就可以回归。
  作者以主食蔬果甜食美食为喻,将人类的阅读按目的分为四类:生存需求;思想需求;工具需求;休闲需求。处置得当就可获得阅读的乐趣,处置不当却会令阅读习惯日益萎缩到消失,从而无法尽数体验这个世界的复杂和美好。以此为基础,他列举了作为阅读对象的诗歌小说历史哲学甚至图画影像对人们的影响,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在不同的阶段喜欢读不同内容的东西或者对同一本书有了相异甚至相反的体验。
  对于网络阅读,作者持悲观中的乐观态度,也分享了许都自己使用网络辅助(甚至主导)阅读的心得经验,作者回顾了历代文人读者对于书事的慨叹,这些慨叹我们也不陌生,就像袁枚『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或者苏东坡『今之学者,有书不读,游谈无根(爱八卦)』的忧虑。『阅读越方便的时候,我们越是不想阅读,人性如此,从来如此,和网络无关』,所以,改变自己快过改变环境,古今一也。对于网络对信息和知识的影响,郝明义走的很远,可与麦克.卢汉和波茨曼的思想相接,在娱乐至死,信息爆炸的当今世代,尤其需要懂得,知识并不等于智慧,信息更不是智慧。除了读书还有许多活动可以令人明理增智,比如旅行。在《少读一点的理由》中,引用笛卡尔的话,对此做了一番反思:
  笛卡儿认为,所谓的“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事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而“这种知识要能够做到这样,必须是从一些根本原因推出来的……也就是本原”。(出自另一本著作《哲学原理》的法文版译本序文。)
  而他在摸索,思考这个“本原”的时候,用的就是他所说的:“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象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作绝对虚假的抛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怀疑”。所以,“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别的,是“怀疑”。
  接着,笛卡尔给自己定下了如下规则:
  一、遵从这个社会及法律的规定。在所有的意见中,采取最远离极端,最中道之见,来约束自己。
  二、在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要跟从或然率。看不出或然率大小比较的时候,还是要做一抉择。一旦抉择,就不再以为它们可疑,而相信那是最可靠,最正确的看法,果断坚决,不再犹豫,反复无常。就像密林中迷路的人,总要前行,不能停留在原地。
  三、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自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这样也就可以安份守己,心满意足。
  笛卡儿的《谈谈方法》的重点就是如此。
  “凭着这种方法,我觉得有办法使我的知识逐步增长,一步一步提高到我的平庸才智和短暂生命所能容许达到的最高水平。”笛卡儿说。
  这也是阅读的终极方法。
  有段时间,王小峰连写了几篇blog来阐明『珍爱生命,远离网络』的道理,虽然看上去骂骂咧咧,令好多留言者受到冒犯,但话糙理不糙,在这一点上,郝明义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简单的说就是,当你还没有一个大致完整的知识结构时,不要急急忙忙的摄入太多的信息,他会令你更加迷乱,以至于很难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对世界与社会的观感,没有这个体系,就会越来越乱,摄入的越多越加烦乱,仿佛练功不懂得导引就会走火入魔,用王小峰的话说:变成脑残一族。对于建立知识结构这件事而言,读书显然要好过在网络上乱转。
  郝明义认为,这是一个人人都必须建立自己个人知识体系的时代,也可以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时代。
  因互联网勃兴而忽然打开的阅读世界知识的丛林,有好处也有风险,对于没有自己知识体系的人而言,知识的丛林深度广度都暴涨了十倍,令人更加马不停蹄的走马观花,匆匆浏览而一无所获,而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知识结构完备的人,不会在丛林里迷路,随意采撷,自然编入自己的体系,探幽发微,既能饱览路途的风景,又深知自己的目的所在。
  至于如何建立多元广阔的知识结构,也有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作为一个曾经历尽艰难,建立自己知识大厦的普通人,读这个章节,我的确有点相见恨晚之感,略感欣慰的是,不管怎么说,走了弯路,历尽挣扎,我也完成了这个阶段,读来心有戚戚,也是一件快事。
  谈方法的章节,这本书像是工具书,作者务求清晰可行(甚至手把手教人如何使用Google和Wikipedia等网络资源),教你如何逛书店,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整理自己的藏书,甚至如何决定一本书该不该买,于我而言,许多已经是自己摸索的习惯,再次得到共鸣,但他关于时间划分的经验,还是令我对多日迷惑的思索豁然开朗。
  告别学校之后,我们开始为生计奔波,再无固定的阅读时间了,许多人因此渐渐失掉了阅读习惯,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还有些人认为看看新浪搜狐什么的就算是阅读了,也有鄙视看门户网站者,认为读《南方周末》和《××××周刊》才是阅读王道,睡觉之前,等快餐的时候,能读的东西也就是这些了。作者以理财为喻,既然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做专门读书的人(其实好像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等于我们没有家底儿,因此就要学会理财,他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整块的阅读时间何等重要以及如何获得,前些日子,我陷入这个问题,忧虑了很久,常常枯坐冥想,犹如参禅打坐,我快要想明白了,并且借力在此得到印证,真是开心。人要保持阅读习惯,也要保有固定的整块的阅读时间。
  读书能令人发大财吗?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阻止人们去阅读《做个成功的×××》《×××指南》《×××必读的一本书》之类的垃圾,也无法令人相信如今种种创富奇迹,有一大半是文盲或者从不读书者所创,而梁文道也曾在一次演讲中开玩笑说,李嘉诚不读小说,他推荐的书都是企管类的书,所以做生意缺乏人性,这样听上去像是自嘲的话,对此,作者并没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再次重申『文艺复兴人』的概念以及可能性,回应本书第一章的举例:
  『读企管书,又读黑石雄一又读火箭工程,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书店,现在又要把触角伸进太空的那位先生』
  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的答案,因为人生不仅是财富这件事,我想说的是,作者在第一章节的一段话:阅读与梦想结合,阅读令人产生梦想,梦想也令人重新规划阅读。挣钱也一样。
  作者引用伍尔芙的话做的回答,非常感性,足以令每个读书的人感动:
  『我有時夢想著,在最後審判那天,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律師和政治家前來接受他們的獎賞──王冠、桂冠和英名鐫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萬能的上帝看到我們腋下夾著書走近時,祂轉過身來,不無欣羨地對彼得說:『瞧,這些人不要獎賞。我們這裡沒有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
  他再次重提文艺复兴人的概念,并以罗素作为榜样,也令我心有戚戚,我不止一次的彷徨犹豫,上古时期,人类的知识就那么多,一个人是可以穷尽全部知识的,近代的文艺复兴人,我能想到的也就是罗素了,艾柯或许有一点点接近。我们常把民国时期那批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作为『文艺复兴人』的榜样,他们也一样读大学,把国外大学教育的好引入国内,试图通过教育改造整个民族的知识结构(这一点,本书亦有深入浅出的论述),那些年代的大学生,的确比我们现在有趣的多,没有明显的文理分野,是科学家,同时也可以很专业的阅读小说欣赏音乐,随着分工的日益明细,我们进入大学,就像做砖,被拍的方方正正的就出来了,毫无个性和修养,不过是一群无趣野蛮的笨蛋罢了。如今则连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国民教育也懒得搞了,进入学校起,就忙着一种教育:搞钱教育。
  我想,人生本就是一场由无数个小的试验组成的一个巨大的试验,无人预先知道结果,为何不按自己的想法,坚定的试验一次呢?
  尽管快乐的读完这本书,可我并没有郝明义乐观,书与人的相遇,与人和人的相遇一样随缘,大概是四年前,我读了一部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电子版,两年前,我买了纸本中文版,那时我想,这本书可真搞笑啊,形同悖论,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不会读到这本书的,而教一个常读书的人该如何读书,不是很荒唐么?它在我的书架静静呆了两年多,我偶尔也像翻一个笑话一样掸掸灰尘翻开它看几页又放回去,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要把它再次取出,精读一遍。
  我用整块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度过一个周六的下午了,大部分的周六,我在加班或者在浏览网页看观看视频中度过了六个小时,晚上十二点左右,两手空空,头脑乱乱的上床睡觉,骗自己说,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周末。
  我读完这本书并且自然而然的学以致用,做了这篇读后感。
  虽然我并不乐观,但还是想用一个失传已久的方式来推荐这本书:冰天雪地室外裸跪+360度后空翻 推荐之。
  关于作者:我最早看到这个名字是在买的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上,他是翻译者之一,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还翻译了《2001太空漫游》,也通晓多种外语(关于学习语言,他在本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他还是漫画和超级玛丽爱好者,本书中有几页他做文案的漫画,第二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和菜头的blog上,作为大块文化出版公司的董事长,他准备出版冯唐的小说,因此大家有一场聚会,后来和菜头读了他送的那本《那一百零八天》并写了一篇读后感,在这篇读后感里,和菜头写道:
  『郝先生本身是台湾出版界的强人,他是韩国华裔,在台湾念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出版业,曾经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现在是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台湾出版界的风云人物。而他所取得的这些成就,都是在拖着病残的身体,在轮椅上完成的。』

作者的blog在这里

(特别鸣谢Jamie送我这本书,虽然我得知它的出版,却暂时没有购买计划;顺便也谢一下99读书人俱乐部,是它们伟大的发货失误,多发了两本此书给Jamie。同时也印证了我一贯相信的读书有时靠缘分和运气,犹如买彩票)

Stefanie

Stefanie
毛茸茸 @ 2009-04-12 23:59

Stefanie
                   词/唱:孙燕姿

站在最顶端上
却失去光芒

曾留下的痕迹
我无法想象

一个人的勇敢
能和谁分享

喜悦后的悲伤
在没有人的地方

深呼吸
继续往上

我知道我知道
也许明天会更好

对天空
大声咆哮
答案我却听不到

我知道也知道
心里的恐惧有时多过坚强

有你
我不再难熬
也不再
寻找

最后一场跑
他开始踮脚

陌生人的喧闹
一句都听不到

想飞越他不怕高
我知道我知道
也许明天会更好
对天空
大声咆哮
答案我决定不了
我知道也知道
心里的恐惧有时多过坚强
有你
我不再难熬
也不再
寻找

国已中年,尚无中产

国已中年,尚无中产
毛茸茸 @ 2009-04-19 02:36

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一家,占全了。而且,还不幸住了一间凶宅。还好,他们婚后没有遭遇家有恶邻,否则岂不是衰到贴地?不过他们那家邻居算不上好.
  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美国人简单的一生,如大家常说的那样,因为制度优越导致外国人太过简单,头脑简单,经历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只有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一个奇异制度下长达数千年的物种,才会一代又一代的『上下求索』怀疑人生。别人用来享受人生的时间,我们统统用来怀疑,所以我们是何等深沉的民族呀。
  在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里,一个小孩从小接受基督教的熏陶(或者其它宗教的教育),民主自由观念的洗礼,长大后经历一下摇滚、大麻、左派(也许还有滥交)、社会主义的洗礼,在舞会上认识心爱的姑娘,在洁白无瑕的婚纱、衣领和教堂里完婚,跟着就开始规规矩矩的生活,从此在宗教信仰中获得此后人生的一切满足感,变得保守、节制,虔诚到甚至古板。
  即便在困难时期,他们也生活优渥,几乎从无冻馁之患,不明白因制度带来的人间惨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而我们就不明白,因为他妈的感情空虚带来的人间惨剧是怎么一回事儿)事实上,无论历史中还是电影里,你很难看到美国电影将问题指向社会制度,他们最擅长诉诸个人的精神世界,就算探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仅仅限于一个家庭之中,例如《American beauty》
  《革命之路》也是此类探索型电影。
  爱波和弗兰克的悲剧也是美国中产普遍的悲剧之一,它来自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人生意义虚无的上穷碧落下黄泉。故事的结局,弗兰克在爱波的感召下,满怀激情的探索之后发现自己内心一片荒芜,其实,他一直都不愿承认,作为一个小职员,他挺享受这种『身边有个好看的,家里有个做饭的』感情和生活,而充满人生理想的爱波,不得不面对『嫁错郎』的惩罚,虽就死(我觉得堕胎在美国有着宗教上的意义)仍不悔,故事的结局之一,弗兰克眼神空洞的望着两个失去母亲的天真浪漫的小孩儿---他是不是在想,孩子们,你们现在很开心,长大后,生活不过如此啊,又过十几秒钟,镜头切向那一对儿革命路上的老夫妇,老太太饱含深情的摸着怀里的猫猫,对着老头絮絮叨叨谈起那一对儿曾经与众不同的夫妇,老头放下手中的报纸,缓缓的拿下助听器--用中国的话说,黄土埋到脖子了,他不愿再忍受,画面就此定格。
  爱波夫妇(确切的说应该是爱波本人)以一己之力,凭一张在巴黎的旧照片发起的对未来的探险,对打破生活设置的努力,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了。爱波夫妇闹出的动静,几乎令每个家庭都感到了危机,弗兰克的好同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忽然动感情的跑到后院儿,双手捏在一起低着头站着发呆,老婆追出来,他可怜的说:以后不要提弗兰克夫妇了,好吗?说实话我最鄙视的就是这位,他胆敢在车上和爱波做爱,面对自己的危机却选择了龟缩,小镇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平静,更荒谬的是,透过华丽的面纱,揭示生活本质的人,竟然是个精神病患者。在一次家庭聚会的歇斯底里中,他指着爱波的肚子说:我很庆幸我不是你腹中之婴,不必降生到这个世界(我怀疑,就是这个情景,令爱波最终决定自己堕胎)
  片中的场景,大部分是蓝天白云,绿草树荫,西装礼帽,一栋栋绿树掩映百花盛开的小院落,展示了一副所谓太平盛世下一群衣冠楚楚的中产们貌似快乐安静的生活,但偶尔露出的几个画面,才叫惊心动魄,几乎可算是中年丑态百出图,中年男人微微隆起的腹部,女人松松垮垮的皮肤及掩盖不住的鱼尾纹,每日单调的日出日落,锅碗瓢盆.....最可怕的是日益封闭的内心和枯萎的灵魂,比如Milly太太,就算想一下有人居然胆敢告别如今的生活都能把自己吓的大哭,导演还算厚道,他故意弱化了孩子的情节,片中的夫妇们,都是儿女成双的家庭,却鲜有孩子出现,小孩的形象在这部电影里像是无足轻重的纸片儿--因为孩子并不是危机的原因。
  作为一个以探求生活多样化为生活目标的爱波,最长出现的场景是不停的神经质的抽烟和流泪,泪水花了她已不再年轻的脸,她如此的与众不同,这种勇气和理想令她在舞会上熠熠闪光,在小镇上被人传说一时,她热情洋溢的对生活的不同可能性进行了探求,用生命完成了对模式化生活的抗拒。
  世俗力量是如此巨大,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如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处处充满了一个个的现代化程度发展不同的猪圈,用力突破围墙固然可精神可嘉,但如果不够强大,操作不好,就会头破血流,接着回去过旧的生活,甚至再也回不去了,就此毁灭。如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兄一样,对生活的设置不屑一顾并能成功逃脱者,几乎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更何况,爱波想要突破的生活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生活,不再是她一人的理想可以承载的。
  探寻人生意义是种可怕的冒险,因为并非每一个躯壳里都装有一个灵魂,尽管美国的小孩,受到优越的教育,年轻时又有Graduation GAP可以到处去游历,见识天下的美景和美女,大学时能感受多元思想带来的冲击,可这不代表他们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精神危机,如我们所见,进入生活,逐渐成长,不也一样是这个破德行?
  我们可以略感欣慰的是,这样的危机不会在中国产生,中国已过中年,尚无中产,中国古训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用某领导人的话说:『吃饱了没事儿干的人×××××』,连罗素都说:为下一餐而担忧的人,没有心理危机,中国一直生活在生存恐惧中,一代代的人都未曾逃脱饥饿恐惧,《活着》这样的小说已经成功的揭示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生活的伟大成就就是:活着。所以,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你丫住着高尚社区的小别墅,后院有花有草,门口还有个小树林,家里有车,儿女双全,老公又有工作,你还想什么呢?目前我们每天兴高采烈孜孜以求的不过如此而已。
  大约在我10-15岁之间,有一天,我到地里干活,经过大陆时,有一两四轮拖拉机扬起阵阵黄土,绝尘而去,黄土飘扬之中,我看到开拖拉机的小伙着一个落满尘土的棕色皮夹克,头发卷在一起微微抖动,他叼着烟卷儿,神气活现,轮子上的挡板上坐着他老婆,扶着老公的后背,颠簸之中,坐的稳稳当当,头巾飘飘,自信满满,幸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哒哒哒哒的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在那一刻我就想,这就是爱情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呀 ,普天之下,莫不如是;二十年过去了,美国人民在寻死觅活于中产危机,而爱情和生活之于我们仍然如此,只是宝马奔驰代替了拖拉机,副驾上的小三代替了原配而已。
  所以,我们没有如此指向内心的中产危机,因为中国根本没有一个叫做中产阶级的群体。中国亦没有此类型的电影作品,看看《手机》《一声叹息》就知道,所谓危机不过如此啊。

老超人~~~

老超人~~~
毛茸茸 @ 2009-05-24 18:26

有人上桥以跳桥为要挟拉横幅讨薪水,有人因此被堵在桥上的车里骂骂咧咧,有人一脸兴奋的围观,这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超人出现了,在万众瞩目之下(甚至包括110),他上桥去把拉横幅讨薪者推下桥,摔成重伤,并向神气活现的向欢呼的民众致礼,桥又恢复畅通,坐在车里的人意兴阑珊的回顾刚才那一幕平时要在花几十块在电影院大屏幕才能见到的荒诞刺激的场景。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据说这样的活动,每月有68起之多。
虽然如此,看客之心仍令人齿冷。
一个社会究竟要荒谬到何种程度,才会将本该加在『有关部门』身上的诅咒,加在跳桥者身上?才会将弱者走投无路的维权行动叫『做秀』?才会在桥下拥满了的看客齐齐叫:跳呀,怎么不跳?许多年前鲁迅笔下,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那一群鸭,如今活得很幸福,不满足于木呆呆的围观而开始兴奋的呱呱叫。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好像大踏步迈进现代社会,西装革履,端坐在文明的餐桌旁,文雅的拿起西餐叉子,吃的却还是五成熟的人肉。
当这样的事一再发生,人们已经习惯到不愿再想他来自何方,为何有此举?有话不能好好说吗?天下没有说理的地方吗?为何要这样损人不利己。
不幸看得多了足以将人淹没,令人从痛苦到麻木从而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幸福感和满足感也会令人麻木、短视、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和人性。
你现在责难上演『跳桥秀』的人,咒骂他,因为他你迟到了,失掉了一个月的全勤奖,因为他,你不能如约驾车前去赴会失掉了一笔生意,因为他你不得不绕道费时费钱,你开着小车,在和谐社会的大道上一路狂奔,这个小小的插曲,扰乱了你生活的节奏,甚至影响了你的幸福感,当普通的人们对于每个月68次的跳桥跳楼秀感到厌倦甚至憎恶,跳桥者在一声声:有种跳呀,怎么不跳?的质问声中,真的羞愤自尽血溅当场时,人们会不会发出阿Q式的叹息:『不好看,没有砍头好看。』?

你住进高档社区的豪华公寓,再没有在午夜被人破门而入声称要查暂住证,从此你便不知暂住证是个什么物件,你钻进小车,风驰电掣,感慨现代社会的方便快捷、生活优越美满,再不愿回忆起,你在大雨里踩单车,曾被飞越而过的轿车溅的一身泥水的日子。
幸福的生活使人们如此善忘,如此的关注眼前的小幸福,住进小楼成一统,并不指望每个人都居安思危忧国忧民 ,怀抱解放全人类三分之二受压迫人们之理想,只是希望自己幸福的同时,保有一点点对他人的悲悯之心,以便保持那一点点被成功感和优越感压榨的很小的仅存的人性。
你该想到,也许有一天,你被逼无奈的上了桥,这时,一枚老超人,从天而降,笑眯眯的站在你旁边,你以为看到了上帝本人,而他对着你笑了笑,原来,不是来来搭救你的救世主,而是助你一臂之力,早入地狱的阿修罗。
海珠大桥是美丽的,尤其是傍晚,夜风轻轻吹拂,大桥贯穿珠江,坚固雄伟,彰显人类的伟大,海珠大桥也是繁忙的,每分每秒都是往来不息的车流。
海珠大桥又如它的钢铁架构一样冰冷残酷,木呆呆的目睹一幕幕的人间惨剧,犹如它每天目睹许多龟缩在各种豪华轿车里的对着拥堵骂骂咧咧的两足无毛,直立行走的动物从桥上经过。

我真的很想像台湾RAP歌手哈狗帮一样问一句:
老伯老伯,你的亲戚朋友在哪里?
为什么
不去公园打太极,
為什么
不去中正堂里下象棋。

渴望

渴望
毛茸茸 @ 2009-06-01 18:34

渴望

                    翟永明

  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
  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
  久久停留,忧郁从你身体内
  渗出,带着细腻的水滴

  月亮像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
  酣睡,发出诱人的气息
  两个白昼夹着一个夜晚
  在它们之间,你黑色眼圈
  保持着欣喜

  怎样的喧嚣堆积成我的身体
  无法安慰,感到有某种物体将形成
  梦中的墙壁发黑
  使你看见三角形泛滥的影子
  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
  不可捉摸的意义
  星星在夜空毫无人性地闪耀
  而你的眼睛装满
  来自远古的悲哀和快意

  带着心满意足的创痛
  你优美的注视中,有着恶魔的力量
  使这一刻,成为无法抹掉的记忆

恋爱的犀牛 十周年

恋爱的犀牛 十周年
毛茸茸 @ 2009-06-06 22:06

5.27,在上海商城剧院和GF一起看了《恋爱的犀牛》,距我第一次看这出剧,已经快十年了,这次有点还愿的意思,之前和她打赌,偌大的剧院,不会满座,起码会有三分之一的空位,结果我输了。尽管是周四,而且已经连演了一周,剧场很大、两层,还是有起码80%的上座率吧,理想主义者坚持到底,会以不同的面目取得胜利,挺替孟京辉夫妇高兴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买在剧院门口摆卖的套装DVD,因为我去年已经买了D版的了,还很过分的买了两套,一套送人。
2000年--说起来是好遥远的时光啊--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看一遍这出戏,会背每一句对白,入心入肺,痛彻心扉。间隔近十年,心情也大不同,坐在前排,黑暗中握着温暖的小手,感受指尖传来的温柔,不再为执拗的情感触动,更多了一分冷静和理智,以至于看出了几处吐字不清和走位失误,散场后告诉她时挺惭愧的,有点像《霸王别姬》里的袁四爷,纠缠于『霸王回营走四步还是六步』的问题。
我们没吃饭就进场了,我告诉她,看这部话剧,你不会饿的,如果表演足够好,你会忘记很多感觉,超然物外。这一版,不到九十分钟,散了场一起去吃饭,十指紧扣走在五色斑斓夜风习习的南京西路--没怎么超然物外,踏踏实实的感受真实可触的爱情。
九十分钟,我始终没有入戏,觉得是一次失败的表演,起码那天晚上演员状态不佳,观众挺虔诚,渴望并且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期间甚至有不恰当的鼓掌---而我认为这样的戏剧,鼓掌显得多么荒唐,如果真的入戏,你怎么来得及鼓掌?你怎么会想到鼓掌?它又不是《孔繁森》又不是《英雄儿女》?它又不是周立波的《笑谈三十年》

理想主义者以各种方式坚持,最终以各种面目取得胜利,我立刻想起作为编剧的廖一梅发在《soho小报》上的文章--《我爱的男孩们都老了》。
回到住处,陪她看郭涛吴越版的《恋爱的犀牛》我九年前看的《恋爱的犀牛》,至今仍有温热,我在怀疑是不是我老了,开始看不惯很多东西,开始看不惯变化,开始怀念Good Old Days,现在我可以笃定的告诉你我思考的答案:不是的,我没有老,是这个世界变得更庸俗了。我因为岁月洗去幼稚的冲动和激情而变得宽容淡定,但并非老于世故,并非囿于从前,事实上,三十之年,我发现我变得更加单纯了,单纯不一定与青春同步,正如鲍勃·迪伦所说,“那时我是多么的老,现在我比那时年轻了。”以至于不愿在恋人面前掩饰我的失望--如果不是陪她一起看,我会悔于票价和九十分钟的时间。
仅就剧本而言,被奉为新时代的爱情圣经,是不恰当的恭维,它的确有数不胜数的精彩对白,就好象流行歌曲一样,随时准备击中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些受伤或者甜蜜的心灵,所以被奉为经典,多半因为它的理想化和勇气可嘉的非世俗情怀。
《恋爱的犀牛》讲述了执拗的爱情的故事,假如我说除了天灾人祸之外,人世间烦恼80%以上源自不健康的爱情理念和因之而生的纠葛,多半不会有人反对,否则怎么会有厚厚的两本《我爱问连岳》会有那么多的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情感信箱,以及在我们看不见的互联网角落里,无数的喃喃自语自怨自艾式的倾诉?而更加吊诡的是,爱情如果一开始就饱满红润健健康康,还是爱情吗?
作为话剧,《恋》将这种吊诡,将爱情中的种种冲突和纠结,推向极致,将爱情之病发展到绝症的地步,将人物性格高度的夸张和集中,让两个偏执狂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无法化解的冲突,而且,就那样硬挺到底,丝毫没有解决矛盾的打算---先锋戏剧比之经典『三一律』话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其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这种差别犹如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的差异一样。不能不说是伟大的进步,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令人绝望,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矛盾都会获得解决,大部分的时候,它其实是一步一步的变得更糟。
它讲述了一份执拗的爱情,和家常爱情观格格不入的两个人,分别执着于自我的两个爱人,马路不愿对现实社会低头耷脑,执着近乎执拗的坚持爱情理想--用男人的方式。而他爱上的女文员,是个和他一样执着到近乎执拗的坚持爱情理想的女人--用女人的方式。这样的矛盾如果可以化解,犹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样荒谬。因此它是个悲惨的结局,两个如此纯粹热烈的执着于爱情理想的人,假如不是彼此相爱,将不可能也永无可能终成眷属。这,是多么不恰当不健康的爱--犹如爱情世界里的癌症,但它又是如此的散发着病态的激情,像结核病人脸上的红晕一样迷人,将我们从无奈的现实生活中拯救出来,旁观他人的痛苦,享有九十分钟的梦幻--尽管我们出了剧场,我们一直就是他人本身。
在我心目中,这出戏剧的伟大在于廖一梅最终将这种情感超越爱情,升华到信仰的程度--用来表达『保持人格独立』对『从众』的抗拒--这是多么的富有激情和浪漫的理想主义啊,它曾令我热血沸腾,浑身战栗,而在2009年这一版,这个升华,已经弱化的几乎不可见了。我不得不庸俗的说:它向商业低头,融入了太多『波普化』的先锋主义符号(例如一些意向、关于流感的顺口溜、声光电、和舞台上落下的水帘),并以这些符号而不是剧本和表演本身作为真正卖点和噱头,吸引大众。
我非常喜爱十年前那个120多分钟的版本,它貌似先锋,打破了『三一律』,但实际上又非常完整的讲述了这个故事:马路爱上明明,明明爱上一个已婚艺术家,二人都很执着,马路的朋友帮马路治爱情疾病,试图给他证明,生活和庸俗电视剧并无差别,不要如此的执着,要顺从命运的安排,马路固执依然,愤而戳穿虚假的庸俗,更加认识到坚持的珍贵,继续坚持---哪怕中了500w的彩票仍不改其志,金钱美女世俗的成功,都不能使他忘掉完美爱情,最终喊出:忘记是我唯一可以做的事,但我选择不忘记,宁可终其一生拥抱失败的爱情。另一条线索的明明索爱不成,被爱不成,堕落,迷惘,歇斯底里(女人的方式)清醒之后,继续坚持,宣誓同样的爱情话语。甚至,导演用一场普通意义上的喜庆无比的婚礼,作为结束。而穿插其中的爱情训练课程,又高度概括的归纳了尘世间普通的爱情是多么的庸俗无聊,又沾沾自喜。
十年后的新版,许多弥足珍贵的情节弱化了,比如给马路治病的庸俗连续剧表演,整个删掉了,连『恋爱训练课』这一场,也缩水了不少,刚开头就煞了尾,少了这两部分,我不知道在座观众还能否感到暗中的线索而穿起整个剧情,否则,就仅仅是看了几处有先锋意义的戏谑表演,和看小品差不多吧--虽然是先锋主义小品。否则为何会有那么多人鼓掌呢?(不明真相的群众呀^_^)
十年前的小剧场,场地小的可怜,布景甚至简单到简陋,台下蹲着坐着站着参差不齐的年轻人,演员和观众一样激情澎湃,最后一幕,郭涛甚至敢穿三角裤上场,坐得笔直时还可以看到一点点微微的肚腩,最后一幕的彩票摇奖,是在观众席抖一块大红布完成的--那时的先锋戏剧特别讲究互动,下面不时有人爆笑,有人窃窃私语,那一切仿佛也变成了话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这正是那时先锋戏剧所追求的前卫感和整体感。十年后,人们整整齐齐坐在宽敞豪华的剧场,带着恋人,带着朋友,彬彬有礼的鱼贯而入,小声的询问,礼貌的弯腰寻找自己的坐号,将手机静音,看完后默默的有秩序的退场,做个合乎规范的观众;演员们卖力的表演,汗湿重衣,表演出巨大的激情,水帘从舞台上炫丽的落下,打湿了男一号模特一般的躯体,胸肌腹肌毕现--规规矩矩的六块。

虽然,先锋光芒终于隐退--或者,你可以说它以另外的方式折射出来,变得温和不再那么耀眼夺目,令人不能逼视,哗众取宠和先锋,波普艺术和先锋艺术的差别越来越小;小众戏剧终于顺理成章过度为大众文化消费之一种,理想主义者孟京辉,仍然保持着愤怒和激情,但也越来越懂得和现实握手言和了,先锋话剧从小剧场走向了大剧院,这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正如《恋爱的犀牛》中打动人心的对白所言:『顺从命运竟是那么的难吗?我看大部分人自然而然也就那样了』这里没什么对错是非,只是希望商业和大众不会变成流水线和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十年后这一版,我总体的感受,就仿佛看到一件弥足珍贵的精雕细琢的手工精品变成了流水线量产了的商品一样,虽然实属必然,但终究令人若有所失、怏怏不乐。
还是建议大家去看一场话剧,投入的看一场话剧吧,至少在某些时刻,你可以大胆的幻想自己去做一名话剧导演,你会发现生命可以如此不同,可以有如此多种多样的可能。

旧雨新知

旧雨新知
毛茸茸 @ 2009-06-07 11:19

十年后,开场的鼓点十分震撼,可能在那一分钟左右,我是入戏的,一直到马路就着话筒说完了那段经典独白,跟着,人一跑出来,什么都破坏了。

《玻璃女人》 这首歌,在十年前,郭涛完整的唱过一遍,这一场里从头到尾都支离破碎,多么优美的一首歌,无法完整的听一遍。

这一版的马路是最接近郭涛的一版,目光忧郁,声音低沉諳哑,如果不是他总喜欢忽然停顿站在台上,用手指向观众席,我会给他满分啦。每当他做起这个动作,我都觉得华仔上身,仿佛马上就要说出:『后面的观众,你们好吗?』这是多么的煞风景呀,估计也是我一直无法入戏的原因;女一号除了声音较好之外,比之吴越差太远太远了,她根本无法表达出明明应有的执拗、自信、歇斯底里---吴越的表演是如此自然甚至有点轻率,最终达到了效果:仿佛有种女孩生来就是为了让你伤心、不安、无可奈何,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吴越版的明明亦正亦邪挥洒自如,可以观止。而红红和莉莉,本来就是两个好玩的角色,这一版和上一版都很不错。因为这一版女一号太弱,我觉得大概不会有人记得她而是会记得红红和莉莉。其它几个男演员有一种『实习生』的感觉,表情做作,略嫌浮夸,尤其是牙刷,和第一版比,差太远了,太业余了。整体感觉就像在排练,还是缺乏激情的排练。

这个剧本当初为陈建斌(或者也是为他当初的恋人吴越)量身定做,廖一枚夫妇找到出租屋里的陈建斌,他拒绝了排练和演出,他要去演电视剧了,因为已经付不起房租,生活无着落,不要再谈理想,甚至第一句对白、写剧本的契机,都是源自陈建斌在出租屋里茫然的说出的那句话: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许多年过去了,孟京辉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同侪离他而去(比如胡军)离话剧而去,他激情依旧,执着依旧,用这样的答卷宣告了理想主义最终取得胜利,不知他内心是否踏踏实实,是否还能回忆起,他长发散乱衣衫不整独自踩着单车穿过黑夜里的中戏校园的感受,还能否回忆起,第一版《恋爱的犀牛》上演时,简陋的招贴上,他在『导演:孟京辉』上画的圆圈和箭头。我不知道是理想主义胜利了,还是理想主义终于死球了~~

消失了的布景设计及意向: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话剧的人,我第一次看《恋爱的犀牛》,还是为它震撼,它只有一个简单的布景,巨大的黑影以及中间的一片空白(有人说是犀牛的鼻子或者眼睛)用犀牛的视觉弱嗅觉灵敏作为意向表现马路这样敏感内向,不用眼睛所见而靠嗅觉(是间接的,小众的方式)判断世界的人物,非常前卫大胆有新意,又合於常理。大仙黑子牙刷他们打扑克用的桌子,取自超现实魔幻主义画家达利的一组作品《永恒的记忆》中的扭曲的钟表,达利画了各种形态的钟表,全都扭曲着,像融化了的巧克力一样,并在下面做注:无论钟表形状如何,它始终代表着时间。他们在这个扭曲的钟表上打扑克,消磨时间,开幕的第一场,也是大钟的制造工厂,和一段张广天的革命摇滚歌曲,这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寓意丰富的设计,在新版里全部删除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删除,还有什么比时间和永恒,更能考验爱情呢?
消失了的意向之二,很孤单的一个女演员,从犀牛的眼睛里走出来,低声唱歌,划火柴,另一个演员过来吹灭,如是十几次,直到歌曲唱完,火柴燃尽。这种坚持和惆怅的感觉我也觉得很珍贵。
消失了的意向之三,他们对白里说到 柠檬味的口香糖时,有3-5秒的忽然停顿,如果我理解正确,这是电影里分镜头用法的话剧版,当时各自脑海里产生了激烈的思想变动,虽然只有一秒不到,但内容丰富到3-5秒,孟京辉就这样让他们暂停,让观众也忽然暂停,像是一种较量,挺有劲的。
改变了的意向:当初,我特别敬佩孟京辉用跳绳来表达性爱,像是灵光乍现妙手偶得的创意一样,一个女演员走出来跳绳,又退回幕后,那个声效和疯狂的性爱引起床的撞击声一样,然后,蜡烛吹灭了,在黑暗中,男女主角急促的呼吸,急促的对白,伴着刚刚过去的跳绳的声音,云散雨歇,天亮了,两个人睡在床上。我觉得这种表达近乎完美,不过这一版也还说得过去,两个人在跑步机上,投影到对面的墙上的剪影,站的笔直,曲线有致,快、慢、跑、跳、一阵子男走在前面,一阵子女走在前面,也是很不错的表达。最后的一场结婚洞房戏,就有点太直露和媚俗,含蓄有创意的表达最能吸引人,要看床戏,也不用到剧场呀。
改变了的细节:孟京辉一贯迷恋于仪式化的表演,在《恋爱的犀牛》里有许多编排好的仪式化的舞蹈动作,这次的『抖报纸』抖的不好,加入的流感的那段儿还可以,但后来吹笛子那段还挺不错的,『千手观音』那一段也令中间的这一幕顺利的达到高潮(演过话剧就知道,这一段很难排练),至于那段方言版的用于嘲讽不当的表达爱情方式『山东快书』,改成江浙方言版---这,这,这。。。媚俗也媚的太露骨了吧。看内容本就是山东快书呀,何必到一个地方就改成当地方言版呢。

Happy Birthday~~

Happy Birthday~~
毛茸茸 @ 2009-06-16 22:33

这篇文章后有人留言让我们在一起,哈哈哈~~~

image

 

在家休息其实也是奔忙了两个月后, vincent大师决定奔赴一个物富民丰,百草茂盛,风凉水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边陲小城,虽然我今年才去过,但这座城,如今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样了。

我在如梦如雾的江南烟雨中如歌如诉的撒着欢赶到恬静安详的车站---这是我到过的最奇特的汽车站之一,人非常的少,也不吵闹,甚至都没有兜售各种垃圾读物和食品的热情的小贩,它简直像个火星上的车站,中港台英合资公司的三把手vincent大师开着公司专用的豪华木兰小绵羊在车站接我,陪我吃了热腾腾的汤面,而我因为怕冷,很不协调的自己喝了一瓶小二--本来,我是想喝花雕衬托一下江南,但没那么小的包装嘛。

然后我就记得一个湿漉漉的雨夜,我和大师撑着两把小伞,深一脚浅一脚的去了据说是湖边公园,还路过了在深夜里闪闪发光但又空无一人的某体育中心。站在湖边公园广场上薄薄的一层水里,我看到了黑漆漆的湖面,它和白天不同,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在这深不可测的一片漆黑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工地,就算在黑暗里,吊臂的剪影也还是刺破了湖面和天空的宁静,令我觉得大煞风景,大师说,我早晚都会到这里来走走的,吸收日月之精华,我笑他说:你不怕吸收的太多走火入魔么?哈哈。。
雨下大的时候,我们打道回府,可以听见雨滴打落伞面的滴答声,丝毫不觉得吵闹,一路上聊了不少梅花易数、流星赶月之类---当然,主要是丫在聊,我插科打诨一些极其不靠谱的考证和注解,我们买了瓜子橙汁饼干,就像许多年前一样,做促膝之谈,后来坐累、吃累了,就靠在床上,做倾心之谈,缭绕着雪茄、中南海、都宝、白鲨的青烟的房间里,万籁此具寂,唯余vincent大师拉风的磁性嗓音以及我也很拉风的『语言常笑』
以前我并不是很清楚,时光飞度是怎么一回事儿,掐指一算,我和vincent大师也快相识十年了,属于那种传说中高质量的交往--就是那种有时候一年到头也许就见一次面,说一次话仍然可以很畅快。

最近一次晤谈是很偶然的机会,我冒了毛毛雨,坐了4个小时长途汽车,可谓穿过万水千山去探望丫,果然是江南,一路上经过水乡无数,青山无数,绿水无数,黑洞洞的隧道无数,看到雨伞无数,乌篷船无数,我一路都饶有兴致,甚至关了MP4,不停的擦车窗观窗外美景--正值初春,远山含翠,恰似女儿眉。

Vincent大师的住处虽然还和在岭南时一样的乱,但毕竟是江南,入乡随俗的整洁了许多以至于我一进屋就找到了可以坐的地方,还很大呢^_^

我在房间转了一圈儿--毕竟,比我的房间整齐多了,而且,大师好像迷恋上了手工技艺,一到江南便恢复了雅致的本性---以前在学校画室的楼梯间,还不是大师的LWH同学过着谈笑有鸿儒(也就是我啦),往来尽美女(也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校园小明星啦)的雅致生活,做雅致的事--泡茶、煲汤、打坐、在窗子上涂色、画符,白天饮糖水、黑夜诵佛经。。。。。
精巧的本性被唤醒后,丫变得创作力惊人,比如房间墙上一排颇有宜家风格的杂物盒,全部由淘宝寄货品给丫时的包装盒改装,大师一律把它们变成素净的白色,以双面胶支撑,整齐有致的排列在墙上,床头则有一副飘荡着的却又完全符合建筑力学原理的杂物台--据说也是淘宝寄送货品给丫时,拆下来的包装板儿。vincent大师学了五年建筑,曾经醉心于把一块儿一块儿乱七八糟的小薄板粘成你们在售楼处看到的具体而微的高尚社区或者CBD,如今丫终于可以有机会学以致用一次了。可能同样是因为专业被唤醒,丫居然还在房间养了一株千锤百炼,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绿色植物,并且将一个2L的农夫山泉瓶子改装成一个朴实大方的花洒---真够矫情的吧,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株纤弱可怜的无名小草,曾经备受摧残如今已经焕发勃勃生机。
我把时钟拨回到2000年,在学校的西北角,仰头45度可以望见塔上的木铎的地方,蜗居着神秘人物LWH同学,我都不记得如何识得他,记得有人介绍他时曾经这样夸张的说:他读完了我们图书馆所有的书!说的我胆战心惊,接着鄙夷不屑--吓唬谁啊,兄弟我以极大之热情孜孜不倦囫囵吞枣夜夜挑灯达五更的白首穷经,也不过读了半层不到---我们图书馆有四层呢。。。。

后来我像vincent大师求证过,夸张率大的惊人^_^.不过丫像读私塾一样,而且记忆力惊人,看过的书都记下了,我却是一只热情洋溢的狗熊到最后仍是两手空空~~
  这样一尊神物坐落在学校的西北角我强大的电场居然没感到--这说明我们学校实在是太大了。

如今,那些青春跌落在广袤的校园里,寻也寻不回来了,后来的生活又有许多次促膝而谈,从黄昏的夕阳,到清晨的第一声鸟叫,第一缕阳光,我们都长大了,我甚至觉得,我已经开始变老,我在国营的证照俱全的有两个正规保安把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汽车站把vincent大师送上去那个江南之南的小城的车,居然是黑车,一路的艰辛我已经无从得知,只能庆幸,我胡乱给丫的变化多端的某一个电话号码充了值,过了十分钟,电话打过来了,我无法想象也无从得知,劫后的丫,是怎样拖着一副简单的行囊沉着冷静的换了车,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目的地。
LWH同学,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本想在0点钟声敲响的时刻,敲锣打鼓的张贴这一篇blog,明目张胆的恭祝您丫不可告人的××岁,可那时我居然在疲于奔命的加班,这些年来,我们为了各自的生活,经历了人生中许多的hard time,还记得我自信满满的话吗?我们要越过它们,这些纷至沓来的障碍,我们不能悲观,因为人生的磨难,我们已经尽数粉碎,以后的人生都将会是阳光雨露,开满美丽的喇叭花,每一个花瓣上都停着一只微微震动翅膀的金色蜻蜓。
不要再说,××之年一事无成,起码过去多少个寒冷或者炎热的夜晚,被我们照亮,Happy birthday,Master Vincent,愿你早动凡心,堕入红尘~~hiahiahia~~~

image

愛比死更冷

image

 

愛比死更冷
毛茸茸 @ 2009-06-17 08:51

這本書我是偶然得來的,在一家超市亂七八糟的打折書里,西藏出版社出版,我花了5塊錢買到手,看完第一遍它就整個散掉了,看第二遍時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正襟危坐以免把那些散掉的書頁搞丟了~~
這里有節選:時代閱讀網


一部优秀的小说里,作者以双重身份出现,作为讲述者的人性和作为创造者的神性,可以创造一个笔下的世界和许多个性独立的人物,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纷繁复杂几乎可以逼真的社会环境,可以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令人不得不相信,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命运本该如此。犹如福楼拜为之哭泣《包法利夫人》,写到最后,他哀伤到痛哭的说:包法利夫人要死了,她不得不死,又如千红一哭的曹雪芹,他一手安排了人物的风光一时,也不得不亲手毁掉一切,让她悲惨的死去,仿佛人物已经脱离作者而在虚构的世界里有了自己的宿命,作者首先打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读者,这样的小说读起来总是很过瘾,令人久久难忘。


哈金的《等待》就是这样一部小说,我前后读了两个月,读了两遍,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常常会在不经意时想起它,挥之不去。
他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特殊时期的一桩离婚,军医孔林打算和原配离婚和同事结合,因为是军医,因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因为本人的软弱,这场离婚用了整整十八年,在十八年的等待中,每个人都耗尽了青春、热情以及最重要的:爱的能力,终于,十八年后,婚姻自然解除了,爱情变了,他老了,等待中该到来的一切都随岁月飘走了,他开始怀疑一切曾经坚信不疑的信念,绝望的开始另一场等待....


孔林性格是软弱的,注定了一生的悲剧,他无条件的屈服于时代,屈服于命运,害怕做一丝一毫的抗争,有时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往往以痛悔告终,软弱的人通常都是善良的,懦弱的,以至于他不配享有爱的幸福,只受尽了漫长的爱的折磨。在懦弱的等待中,他女儿长大了,情人被人奸污,自己身体也垮掉了,终于等到的梦幻情人因为漫长的折磨而变成凶悍无趣的中年妇女,十八年来,他都在想象美好生活,到头来却两手空空,怀疑一切之后,又开始另一场等待--等着情人死去,他可以和原配安度晚年。读完小说有种无穷无尽的悲哀,但又是如此的真实。


历史的车轮隆隆而过,将若蝼蚁般无足轻重的个人生活一个个碾成碎沫,俗话说,『拧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在我个人阅读经历中,没有比破坏剥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尤其是爱情,更能激起我对某些时代的憤怒了,而我又最讨厌两类『文革文学』,一种是『忆苦思甜型』一种是『强烈控诉型』,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那会把批判降到和被批判者同样低级的程度,严重削弱批判的力量,在《等待》这部小说里,哈金甚少交代和时代有关的背景--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他笔下的体制和人的互动没那么强烈,这场悲剧初看像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自我的画地为牢,掩卷稍加思索就会感到,在那个时代无孔不入的控制下,个人生活在一件件小事中被体制撕成碎片的恐怖与悲哀,善良而软弱的人,虽不会有耀眼夺目的人生际遇,但也绝不该被剥夺平凡的小幸福,而事实却是循规蹈矩的弱小者悲剧一生,胆大妄为泼皮无赖者却一路青云直上,赢得金钱美女,无需多说,这是畸形社会才有的必然。


哈金平静的叙述,甚少用长句和华丽的辞章,却激情暗涌,你看着他一步步的把生活展开、一步步把它送上悲剧的征途,一切的转变是如此自然、逼真,人说爱情可以永恒,《等待》告诉你,在漫长的等待和折磨中,人会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爱的能力,会对一切放诸四海皆准的信念,产生强烈的错愕和怀疑,爱会转化为无尽的怨恨,彻底改变一个人,终于可以合法的和曼娜结婚,孔林感到若有所失的空虚,曼娜则将过去的等待化作一腔怨愤,变成一个庸俗无趣的女人。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变化不是戏剧性的一朝一夕,而是融于每日每夜每分每秒的生活中,聚沙成塔,一点一点形成的。这不是如张爱玲所说成功来得晚,欢乐会减半,而是欢乐会全部的消失化为空虚和怨愤,所以,生在一个不用为爱情等待的时代的人们,没有时代要求的必要,不要再互相折磨彼此了。


我更能欣赏这样反思时代苦难的作品,它的力量是巨大普适恒久的,远远胜过咒骂控诉式的宣泄。故事发生在中国某个特定时期,哈金用英文写作用英文思考,很显然在这部小说里,这表现为一种优势,从而令这部小说超越了时代。那个时代的特定语言曾经铺天盖地,以至于从那个时代生活过来者,想用中文表达时就很难逃脱那个时代语言风格的印记。


去年的香港书展,请到哈金做了场报告,谈到创作,他说好的小说开头犹如一束强光贯穿全书的前半部分,而好的结尾则从后向前与之汇合,《等待》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写作技巧,小说的开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梁文道在介绍哈金时说,没有中文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每年夏天,孔林都回鹅庄和妻子淑玉离婚』
小说的结尾也很棒,用了两个段落,就轻松的跳出了『文革时代』的苑囿,将『等待』升华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变得格外意味深长。
在漫长的等待结束时,他终于离婚成功,娶了一同等待了十八年的曼娜,但他已经开始怀疑人生,开始拷问灵魂,感到等待的徒劳之余怀疑爱情是否是种幻觉,那种感受,既不是收获的快乐,也没有成功忽然到来的失落和空虚,比这两者都可怕,他开始怀疑自己半生以来对人生的判断,开始后悔自己走过的人生---这是多么可怕,他已经快要五十岁了,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爱情,而这种怀疑就算三十岁开始都有些晚 了。终于等来的曼娜和他结婚后,变老,变得庸俗,从青春少女变成一个泼妇,而且,高龄而生完孩子后,诱发了她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时日无多。文章的结尾,孔林去探望前妻,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天伦之乐,他又开始等待,等着曼娜死去让他能够重新回到前妻身边,过一种宁静但麻木的晚年生活,你会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的逝去,虽然他肉体依然存活,但已经没有了爱和热情。


这个结尾太震撼了,对此你可以做许多理解,可以理解为时代造就了他和两个女人的悲剧,也可以理解为是他性格的悲剧,和时代无关--不是有很多王八蛋都过得很好吗?时代悲剧暗含着对不合理的制度的强烈愤慨,而性格悲剧更能唤醒大多数人的共鸣,这样小说就很丰富很立体也很显功力了。


哈金的语言很特别,用的都是最平常的词和句式,表达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气魄,例如小说的开始,有这样一段:
『如今,他父母早已故去,女儿孔华也中学毕业了。他寻思着,这个家已经不需要他来支持,他该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了。无论如何他应该把自己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解放出来』


读下去你会发现,全书都是这样的语言构成的,英文原版亦是如此简单明了,这样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和国籍,可以畅销许多国家,备受欢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看书去

看书去
毛茸茸 @ 2009-07-08 20:34

他们吆喝Kindle时,我在手机上看的津津有味,又看了一遍《新闻业的怀乡病》《最后的贵族》
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汗。。下周就要参加一个360度职业考察课程)
看完了《原谅我红尘颠倒》(真烂啊,有心情了收拾一下)
最近没有好好的看书,但还是买了不少书。
在网上买的都懒记了。
上周末去了购书中心,又赶上暑期大拍卖。
我一直想知道译林出版社的仓库究竟有多大,好多年了,走了好多地方,都能看到充满质感和重量的译林版积压书
有许多还是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的。
平均10块钱一本,好便宜啊

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乔伊斯)
一场美国梦(诺曼.梅勒)
布莱顿硬糖(格林)
权利与荣耀(格林)
领导(朱利安尼)
岁月(布哈林)
长日留痕(石黑一雄,很难找的一本书)
鹿苑(诺曼.梅勒)
人性的因素(格林)
天真与经验之歌(布莱克)
余欢(刘瑜,真好看的一本书)
耻(库切,真好看的一本书)
后来,到购书中心买教材,大排长龙,我排了一阵子,看到另一个队伍里一个眼镜男只拿了一本《疯狂英语》,已经快到收银机那儿了,犹豫了一阵子,毅然走出队伍(其实我也快到了),走上前去说你帮我一起埋单吧,我有零钱,说着把书和钱递过去。
他竟然不肯,说:自己排队去!
我靠,我当时想的是,他只有一本书,我也只有一本书,收银员一样要噼里啪啦按两次,出两张小票,做两次包装,合成一次不是更省时间更环保么?我又不要发票,也不要包装,而且备好了全价的零钱。
他居然不肯,这个眼镜男不肯!
我不可能再回到队伍里了,就把书放回原处走掉了。
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形,我得找个女读者帮忙啦^_^
我都不好意思去碟店了,因为已经失去了购碟兴趣,以前每次买几百块的,现在跑去翻来翻去,买一两张就走,觉得愧对老板娘,所以没有陪阿九夫妇一起去买碟。
我就是忽然间,失去了购碟的兴趣,要是戒烟也能这样多好啊
也许会是最后买的两张碟:《丹东》《蝴蝶君》5月买的。
去年底我买了一套MJ的全集,8张D9,包含所有的MV和演唱会以及花絮。
不写了,看书去~~

女版『洛麗塔』

毛茸茸 @ 2009-07-22 20:25

<東京鐵塔>真是個大膽的故事,可為何叫這個名字呢?僅僅因為它是地標嗎?因為人們都看得見它?我至今不理解。

又是一個和洛麗塔對應的故事,家庭主婦愛上青春的大學生。我想起韓國電影《綠色椅子》,同樣我對影片的名字大惑不解,至今存疑。

這兩部電影里,他們學會了忍耐和付出,終于拿到了一張愛情證書,離了婚的黑木瞳仍有能力駕車前往巴黎,他們終于在橋上相遇,巴黎、河水、金色的夕陽,充滿了愛情故事所應有的一切浪漫因子。她終于沒有『理智』的選擇理想的『東食西宿』---人間哪有這樣的美事兒?而我也驚詫于美少年終于沒有面向鐵塔,自由落體,雖然他電話里那么說,但就此死掉顯然不是成熟的愛情,如果是這樣,那三年來的音樂白聽了,小說也算是白看了,他沒有,而是服從母親之命去了巴黎,繼續他的愛情,他沒有愛上風情萬種的同齡巴黎女大學生,癡癡的等著自己一生的戀人也是年齡足以做媽媽戀人。她們合該有美好的結局,也許開始時,他只是『戀母情結』而她只是『玩具情結』,可到最后他們都不得不真心面對自己的靈魂,不得不承認這有些驚世駭俗,但的確是愛情,他放棄了自殺(在日本,這總是被人津津樂道的很光榮吧),她放棄了錦衣玉食的豪華生活---這個女人很幸運,從微小的細節里可以看出,她掙錢能力強大的老公內心也深深的愛著她,雖然他總是沒時間相陪。

這一對憂郁的文藝青年和文藝少婦之戀有了完美的結局。

另一對兒多少有點滑稽,而且我覺得很詭異,居然是男方說:這樣的女人有經濟能力,溫柔體貼--我瀑布汗~~這句對白通常都是向往老男人的美少女說的呀;正在做菜的她想起他,把持不住----這也通常都是獸性大于人性的男人才會有的舉動。總之,在他們身上,陰陽全錯了位,雖如此,終于擺脫畸戀的少婦,捧著花落寞的走回紅色豐田小車時,還是忍不住落淚,她說過的名言:早知道年輕時多玩一下再結婚;這段奇特的感情就像春風吹皺了她平靜如池水的生活,激起了一點點漣漪,然后風飄走了,水面也復歸平靜。

這樣的故事,道出了愛情的特有的魔力,它看似公平--深谷里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它又極不公平--有的花兒春天特別長,會得到特別的寵愛。它也反應出隱忍的日本文化中的奔放一面,它不像《American Beauty》,它告訴大家:不僅僅是女同學的老爸可以惦記女兒的同學,男同學的媽媽也可以惦記兒子的同學。中年中產的生活真有那么枯燥和無奈嗎?過著過著就知道了。

好像是去年吧,看到一則深度報道,貴州一名高中女老師,和班上兩個男生戀愛,其中一個殺死了另一個。我記得當時大家對此激烈的爭論,看到那個風韻猶存的美女老師,男生大都沒什么要表達的,反是女網友們分外的憤憤不平,認為此老師有為師德,認為她們之間不是三角戀情,甚至根本不能算是戀情,是老師無恥的引誘了學生.....這樣的事發生在男老師和女學生之間,就不會是如此的結局,這樣看來,所謂男女平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呀。

看完電影我覺得東京鐵塔好熟悉,那一晚的夜色好熟悉,今天吃飯時忽然想起,那是在《The Babel》(巴別塔)的第一個故事里,那個聾啞小女孩兒的家,寬大的陽臺上也能看到燈光閃爍的東京鐵塔。

在香港逛书展

在香港逛书展
毛茸茸 @ 2009-07-27 22:57

image

周六去了香港书展,还没出湾仔地铁站就看到柱子上尽是书的广告,半人高的陶杰,张小娴,一排排的亦舒作品封面,这几天,香港地铁站里的广告属于书籍属于作家,如果仅从书展的盛况看,你可能觉得HK是最爱读书的城市,主场馆在湾仔会展中心,队伍都排到了政府大楼入境处,路上的指示很明确,队伍有条不紊--毕竟都是读书人么。
一张票25HKD,兄弟很失败,忘记做人民币兑换就冲进去了,结果兜了一圈儿,没有人愿收RMB,就算我1:1给他们,也不收,我只好中途退场出来换钱,再买票进去,每次去书展--无论哪里的书展,我都很激动,这次也一样,,虽然排队也可以看到无敌海景,海风阵阵,非常凉爽,但是经过漫长的跋涉到了展厅时,还是激动不起来了。
五六个小时,几乎把所有展位都『挤』了一遍,总体感觉挺失望的,也许这不是HK书展的问题,而是整个图书界,整个阅读界的问题,无需争论,全民阅读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爱读图远胜过爱读字,我特地挑了o靓模们云散雨歇后才去的--虽然应持开放态度,但内心还是很难接受书展上出现五颜六色的肉肉暴露的美女---它又不是车展,对吧。


选择周六去时,虽然美女不见写真书还在,但可以选择绕开。
书展派发的单张设计的非常好,连我这种毫无方向感的人都可以看懂可以利用,这也说明,展位实在是太多了,以往去书展,我不用任何单张,从第一张台一路逛到最后一张台,扫全场。这次,我也是扫全场,但等最后扫过一遍要返回买书时发现已经不记得摊位在哪里了,只好拿出地图来翻查。
在三楼,还是比较大的几个书店最醒目:中华书局,三联,大众书局,商务出版社,还有最大的英文书店PAGE ONE,这次才知道PAGE ONE的slogan真好:Every book  begins with page one.英文书没有发言权,大概翻了一下,好看的经典的小说挺多的。


比较有特色的几个出版社,金庸的明河社,干脆什么都不卖,就卖金庸全集,只此一种。还有花千树,几乎全是张五常和舒巷城,看得我很受不了。还有一个出版社,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是多么的大逆不道,哈哈,明镜出版社,它展位上的书,估计除了几本黄色小说,其它的都是『禁书』。人最多的还是那几家知名的出版社,明报出版社,三联,商务,天地图书,也是出版物还可以称为书的出版社。其它大部分的书太华丽了,封面甚至三维立体,以至于我疑心自己是在翻盗版碟(蓝光盗版碟,封面做的尤其精良)。


值得一提的是那本书(你知道我说的是哪本啦,就是《 prisoner of the state》)这本书在HK铺天盖地,几乎到了十步一本的地步,而且很早就开始铺天盖地了,从它出版的那天起大街小巷,无论是卖各种主流报纸的7-11,还是卖漫画和成人杂志的旺角小报摊儿,都端端正正的放着一本,书展上更不用说,几乎每家摊位都摆着几本,甚至连o靓模为主打的摊位上都会有一本,看到这种情景还是很开心的,这样的书,应该泛滥一下的,虽然我自己怕麻烦,没有买。


在次文化堂的展位上,近距离看到华叔,安静的坐那儿签售,人很和蔼,长长的眉毛也已经花白。第一次进去的时候还看到吴志森和彭志铭,和电视上差不多,次文化堂出了华叔一套书,大约有六七本,我本想买彭志铭的《小狗懒擦鞋》和潘国森的《修理陶杰》站那儿看了会儿,还是觉得贵,就放下走掉了,不过我在次文化堂的展位呆了很久,只是想近距离的看看华叔。没有买《修理陶杰》在CUP的摊位上买了一本已经是第四版的陶杰的《峰青夕阳红》,我觉得这是陶杰的专栏结集里比较有收藏价值,含金量最高的一本,内含几篇访谈足以做为人物访谈的范本,还有一些都是星期天评论的结集,一周一篇的,显然质量高过一天一篇的,哪怕是一点点:)


书展上人非常多,此番拥挤的程度仅此于当年我在招聘会上找工作,逛到最后脚酸腿软,展厅的四周也席地而坐满了逛累了的人们,旁边就有餐厅,供应各种快餐和小吃,真不错。好多出版社摊位收款处排起长长的队伍,摊位里还是拥挤不堪,不过还好没有特别喧闹,大家都互相体谅,很讲礼貌---这也消解不了我的失望,可能是因为期望太高吧。饿了有的吃,渴了有的喝,累了还可以去会议厅听讲座,这次我没去听讲座,去年估计很多人都去听了哈金和朱天文的讲演吧,多么难得。


想买而没有买的书,除了那些『禁书』之外,还有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郁闷的是,这套书,无论在哪个展位上,都封着膜,想翻翻都不行。还有李陀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还有一本杨德昌纪念集,它们都太贵了。以至于我想等着内地版的出现,这次书展上,内地的出版社,我统统略过了--我不用大老远的来HK看内地出版社。
去书展的路上,在听陶杰对某年书展的评价,虽然他好几年的书展上都亲临签售和讲演,但对书展现象仍冷嘲热讽,仍不以为然,陶杰说:在一个健康社会里,读书就像呼吸一样是平常的事,不会有人去办呼吸展。


是否HK人只在这几天才买书?拉着大小的箱包,买回去的却是一堆花花绿绿的旅游书、菜谱和其它充满了图片的,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书的物体。估计等到尾声的那一天,扫货团杀到,就更可怕了。
我曾偶然撞上一次广州书展,在体育中心,5块一张门票,那次我是我买书最过瘾的一次,大概买了三十多斤吧,大都是比如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还有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这样在书店里遍寻不到的品种,而且个个打五折,买的真开心。那次书展上,我还看到当年的麦家在露天搭起的台子上做讲演,台下坐了寥寥几个人,还在那儿自顾自的闲聊。


书展上有还有许多摊位是并不卖书的,比如麦兜摊位,卖的是T恤,书包,公仔,雨伞等等衍生品,还有一些买T恤和小玩意的摊位,也一样人流如织,它是书展,可我在里面找到了逛菜市场的感觉,看到天色已晚,而我要赶回去,在天地图书买了一套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灵山》,就匆匆离场了,大块文化和远流出版,都来不及细看,摸了很多次的一套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还是只肯打到7折,计350多块,想想还有许多书没有看,就别扛这么一套回去摆着了吧。


离开书展后,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在一楼7-11吃的两个生煎包,真的很好吃,那时我还没出来兑换RMB,只有20HKD,只好买了两个生煎包,才有力气出来兑换,再次买票入场。
从罗湖过关时,几乎没有任何检查,但我还记得我在中山港被检查的那一次,还记得有一次看到两三名海关工作人员把一本《Mao,the unknown story》翻来覆去的把玩,对面站着惴惴不安的通关者。

image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