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去到尽~~~

这是去年写的一篇媒体稿(最后没用),所以,有点儿干巴巴,不好看。

 

7月新政府就任,新上任的发展局长麦齐光在胡总面前宣誓不到两星期就因为被传媒揭发涉嫌二十年前做公务员时,做虚假陈述,骗取政府发放的租金津贴而下台,不但下台,还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分分钟有牢狱之灾,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短命的一个局长。这个租金津贴,其实制定时有点儿君子约章的意思,只要你申报自己没有自住的房子,就可以申领--哪怕你买了房,但租给别人了。他和另一个同事都买了房,互租,各自领了27个月津贴后,自己停了,涉及金额大概20多万。这个事件,因为政策原因,很多人都这么干过,发生在港英年代,可以说是英国人留下的“炸弹”。

然后,陈茂波上任发展局长,刚一上任,立刻又被传媒揭发他投资的公司买了不少旧工厦,改成板间房出租,然后他就手忙脚乱的出来开记者会,先说自己不知道,又说公司董事是他太太,并且他太太已经在7.1那天辞去董事职务。这个罪小很多,无非就是违反房屋使用条例,或者有违章建筑,但是反响要恶劣的多---你自己都这么有钱了,还要赚这种钱!记者算了一下,他买的那层工厦,转租给二房东,改装成三个板间房,每间1000多月租,加一块儿,每个月的租金大概才3000多块,扣除管理费用税费,估计到手也就2000多。而陈茂波做发展局长一个月的工资是30几万。

看到麦齐光下台时,我已经很震惊了,他当时的职务,他做的楼市投资,都为他赚了不少钱,却还要贪小便宜领政府发的租金津贴,因此差点儿失了1千万的退休金和每个月几万块拿到死的长俸。(因为案发时他已经退休,退休金也拿到了,不会再追回)。但另一个和他互租单位的公务员(现在是路政署长)就因小失大,还有半年就退休的他500万退休金没有了。每个月3万的长俸没有了,可能还要罚款坐牢。

看到陈茂波这个板间房事件,我被震惊的都麻木了,究竟是为什么?一个月新30几万的局长,连3000多块租金都不放过?据我所知,3000多块,在中环请人吃顿像样的饭都不够。电台主持陶杰说,一个月30多万,是什么概念?早上一起床,抹下眼屎,洗把脸已经1万块了到手了。

和同事聊这个事儿,他们都觉得没什么稀奇,“香港人系咁个啦,去到尽先可以发达嘛”(香港人就是这样的,去到尽才会发达的嘛),甚至,我一个同事认为,应该让这样的人入政府为市民服务,比较会算计。我真是无语。因为在我看来,这种只看到眼前便宜的人,通常没有Vision,而政治家是需要Vision而不是这么贪小便宜的。

不过,渐渐发现,去到尽,真是HK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说的好听点儿叫醒目,精明。说的不好听就是吃相难看!留意一下,这样的新闻还真不少,前机管局(机场管理)董事涉嫌利用内幕消息买卖股票,赚了8万多块,因为他是董事之一,提前知道公司被收购后会股票会升,于是回去大笔买入。法庭上他说自己喝高了,不记得买卖股票,法庭驳回这个理由,操作股票买卖软件需要三四个步骤,一个喝高了的人,不可能全部顺利完成的。因此罚款,判社会服务令--这都是小,丢人真是丢大了。但HK人是不怕丢人的,丢人算什么?没钱才可怜,你有钱别人就会忘记你那些丢人事儿了。

在我看来,这种凡事去到尽,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往往会因小失大。但仿佛HK人已经习惯了这个循环:急功近利-->音因小失大-->东山再起-->得意忘形再次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跳不出这个怪圈儿,反而作为HK精神之一种,作为成功必经之路。

许多年前,在内地看到新闻,伏明霞的老公,HK财政司长梁锦松因为“偷步买车”(在新购车税制公布前买入新车)下台时,我还觉得可能是事出无心,作为司长他制定政策增加购车税,政策生效前,他买了辆新车,种种证据表明他早就计划买那辆车了。最后他捐出了两倍的税金(大概38万)作为自己疏忽的补偿。以他的财力,10几万根本不算什么,当时他面对这件事时,相当磊落,董建华也一再留人,但最后还是因此下台。现在,我有点相信他是故意了。虽然已经身家千万,十几万也还是钱那。如果没有传媒揭发,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我不明白这种精神是如何形成的,难道也是资本主义精神之一种?中国人喜欢插队,什么事都要争先恐后,这是“饥饿恐惧”留在基因里的阴影,慢一步可能没饭吃,小命都保不住。一代代这么传下来。

资本主义精神是尊重个人财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陈茂波的板间房赚的租金也许不够他吃餐饭的,但他可以3000块吃餐饭,却不会不赚这3000块钱,也就是说,花在自己身上,又是自己的钱,怎么着都行,你该给我的,一分钱都不能少。据我所知,有不少教徒(基督徒,天主教徒)每个月固定将自己工资的百分之几直接捐给教会的。其善念虔诚令人敬佩。但可能一转脸,就开始为算清楚AA制的午餐因为几块钱和同事精打细算。去到大财团,就是猛加铺位租金,玩死小商贩,自己垄断独大赚尽你口袋里的钱,然后再拿来捐给慈善机构做善人。

和同事们聊天,他们都表示,正是因为他这种锱铢必较的行事作风,他才发达了,我不以为然。

我又要说舔碗的故事:《白鹿原》里,黑娃秋收时出去给一家地主“扛活儿”(打短工),该地主每天带着他们下地,吃在一起,干活在一起,吃饭时,喝完汤,地主一家老小都会舔碗,仔仔细细把碗添的干干净净,并且要求长工们也这么做,黑娃觉得恶心,不愿意甜,地主怒道:不要看不起舔碗,你娃知不知道,就是因为我们祖孙三代都舔碗,积累下来就是一囤一囤的粮食,我才有今天的基业,因为你们祖孙三代不舔碗,你才来给我打工。黑娃听了二话不说结算走人了。

当然,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励志理财故事来看,收获别的启示,让自己发达。我却是赞同黑娃的,如果赚钱、理财就是这样去到尽,我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如果想不出,那我就不发达了,打一辈子工吧。只是打工我也不会打需要舔碗的工。

中国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里有没有包含教养,道德的成分?换句话说,精明能干恨不能赚尽天下的钱,但吃相能不能优雅一点呢?资本主义尊重个人财富,以人的自私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但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也写了影帝最爱看的《道德情操论》,法律准绳内,自私人性下,还有一个道德,你财大气粗,吃顿饭3000块,你收做板间房租赁生意,收取本来已经穷到没办法才去住板间房的人的租金1000多,不违法,但人们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对你的尊敬也少了几分。

有一次和同事聊整个香港闹的沸沸扬扬的推行“国民教育”问题,他罕有的认为这个是需要的,我说为何?他说现在人太自私了,应该让他们学习一下共产主义,我听了目瞪口呆,但也有几分理解,为何他会有这种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