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一个装B犯,又一个装B犯,还有一个装B犯

一个装B犯,又一个装B犯,还有一个装B犯
毛茸茸 @ 2008-06-27 00:40

终于看完了《颐和园》140多分钟,分了三次。
  一开始感觉挺好的,觉得可以把娄烨同学请出黑名单了,但是看着看着一股强烈的『娄烨味儿』就窜出来了,终于到最后,完全的拧成了娄烨一贯的风格:不知道所云,屡屡处在『放空』状态。
  快十年了,没觉得娄烨有什么进步,估计这正是丫骄傲之处,也是我的痛恨之处,以前看电影时,喜欢有画外音的,觉得特别牛B,特别文艺,现在,阅尽千帆...我真诚的认为,一部电影,如果要靠画外音来交待情节,推动故事,抒发感情,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导演无能!电影有其自身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结构方式以及推动情节的方式,尤其自身优越的强大的抒情方式,如果靠画外音,不如去听广播剧听评书。还拍什么电影?
  娄烨恰恰就喜欢这个调调,而且,他还喜欢用文艺腔浓的化不开的画外音---简言之,不说人话,尤其是《苏州河》的画外音,特别肉麻,直逼琼瑶阿姨。
  《颐和园》 的进步之处在于,娄烨的画外音减少了许多,大部分的情节是真正的故事在推动,大部分的感情是靠床戏和音乐在宣泄,不管怎么说吧,算是进步了一点点。
  《颐和园》里的床戏,只有几处是符合常理的,发乎情止乎性的有余虹和小邮差公园那场,收到通知很高兴,将要离别很伤心,这种矛盾又复杂的小情感一时间无法宣泄,跑到公园暗处献身,余虹周伟第一次在宿舍那场,爱情之感,知己之感以及八十年代思想解放和人性解放的大环境下,因爱而起,甜蜜无比,其它的.......好奇怪好别扭啊,完全是法国情色片附体。虽然床戏设计大胆,姿势也换了很多,但许多处,毫无前戏的不明不白大大的削弱了表达力度(前戏,一定要有前戏!),虽然导演企图赋予这些床戏不可告人的极其高深的思想内涵,但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床戏而床戏,想要赋予床戏除了淫荡、野性、色情之外的意义也不难,《色戒》就做得很好,看完整版后,傻子都知道,第一出男上女下,第二出女上男下,第三出,女上位加蒙上了男方的眼睛,层次分明的表现了王佳芝逐渐成熟、掌握主动权的过程。
  我觉得《色戒》的这种把握非常好,太露骨就沦为娱乐三级商业片,再高深一点点就太装相啦。
  抛开床戏不谈,《颐和园》 值得一提的是娄烨采用了一个人映射一段历史的影片模式,这个模式,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模式之一,好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金鸡》《老港正传》《阿甘正传》都是如此,以上这些电影反映的历史完全是小人物视角,鲜活、真实、细节完备,犹如新闻作品之《光荣与梦想》,从正史中只看到年代,大人物,事件,历史意义,而在这类个人书写的历史里却可以看到历史的细节,小人物在大历史里的命运,我觉得只要阅读足够多的此类书籍,观看足够多的此类电影,就能把细碎的历史拼接起来,逝去的年代,就活生生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干巴巴的留在史书里。
  碰巧,娄烨无意中表达的这段历史,从未有人试图用电影表达过(至少未曾如此浓墨重彩的表达过),他用余虹等几个大学生的人生中的那十几年经历作为线索,再现了那个至今仍讳莫如深的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穿起了整个八十年思想解放市场开放的过程,坦白讲,我看到黄昏阴影里若隐若现的那个持枪的解放军以及惊慌失措迷失方向的女大学生时,那种真实感,比看《天安门》这个纪录片还强烈。这正是文艺作品的长处所在---它会感染你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事实真相。
  后面的八十多分钟,粗糙杂乱,娄烨忙着安排余虹更多的性爱和哭泣,频繁的转换场景和人物,将许多本应多给些篇幅的场面一笔带过,非常可惜的把一个大时代的格局生生的破坏了,在访谈中娄烨说他要表达的仅仅是爱情,和时代无关,只是碰巧发生了那些事情,但是,如何解释前一个小时戏份中大量篇幅所表达的八十年代杂拌的服装和发型、沙龙、贴面舞、诗歌朗诵和追求崇高的时代精神呢?
  那一段持DV拍摄的天安门事件拍的不错,从出发到集会到慌乱的逃走,零星的枪声,似乎没有安排学生中枪死亡的场景,我觉得如果有个这样的特写,或者干脆安排剧中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被流弹击中死去,效果会好很多,枪声过后,哲学、科学、爱情、理想,十多年的寒窗苦读顷刻就化作一堆死掉的肉体,而未死的人仍然前仆后继,将是多么壮烈震撼的情景,可惜娄烨的镜头匆匆离去,没吃到鱼照样惹了一身腥,真替他不值。
  其后的情节和情感,乏善可陈,非正常人类所能理解,余虹后来的生活以及她那句『通过做爱让人理解她的善良和仁慈』,别扭死了,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中国,显然严重脱离生活,余虹顶多是个过客,她没有参与任何的动荡,是大小事件的旁观者,只是像个普通的小女生一样,在大学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而已,赋予她那么复杂的情感和性格特征,令人觉得非常突兀,李缇的死也莫名其妙,倒是周伟这个角色,相当真实,如果说他投射了导演的部分经历,我也没啥怀疑的,在任何时期,这样又无能又窝囊的男生都他妈的莫名其妙的获得美女垂青,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但的确是事实,大学里年轻幼稚的美女们总是喜欢这样有一副忧郁又帅气面容的窝囊废。
  唉。。。。长叹一声,浪费了140分钟看了这个破片,只能努力的寻找一点点的感触,拿来安慰那逝去的时间,娄烨同学,以后你还在我的黑名单里继续呆着长蘑菇吧。
  最后说点和电影无关的话,新一代对历史越来越漠然的大学生们,也许你们也像他们一样上学的时候在宿舍拉上床围乱搞,但是毕业时,你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贞操,还有向往崇高的精神面貌以及一颗本不该如此早就蒙上商业之尘的赤子之心。还有,也许你们永远都无法想象,那个轰轰烈烈的转瞬即逝的八零年代是何等的自由、开放、美好。
  如果你看《立春》产生共鸣,说明你多少都做过几天艺术梦,有过一段同艺术无比接近,缪斯附体的感觉,你要是看《颐和园》产生共鸣就好玩了,至少说明你在大学也像他们一样大胆、开放,热热闹闹的在宿舍乱搞过几场。

PS:女主角郝蕾演大学生余虹时虽然长久的不换衣服,但是挺漂漂的,换了发型就变得很糟糕很糟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