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做大事和做大官

“以前人们渴望做大事,现在则渴望做大官。”这是电影中老年撒切尔夫人的感叹,记者问她怎么看如今的恐怖主义,她想了想说,“我们一直与邪恶同行,只是魔鬼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耐心”。
  类似的金句,就算是编出来的,也颇能乱真。
  撒切尔夫人,是个真正的政治家,政治家的人生目的不是权力,权力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获得更大的权限做事,正如当年她听从同僚建议:你想改变我们的党,Lead it。你想改变我们的国家,Lead it。
  这是政治家才会有的抱负,所以她当选后,手腕强硬,作风剽悍,因为这是她一早就想做的事,她做教育大臣时,面对质疑就已经很强硬,择善固执,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能打动人心,也在于此,它撷取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几个代表片段做代表,算是持平客观的描述,她在英国评价反差很大,支持和反对者都不少,也都很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撒切尔夫人,是我想象中比较认同的那种政治家--从政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受影响的人数最多,中国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同样是改变人的生活,良相影响的人更多。
  她还是大学生时,听了希斯的演讲,备受鼓舞,觉得理念相近,加入保守党,一步步竞选,终于走进希斯影子内阁,但后来她觉得希斯过于软弱,已经不适合领导党,于是参选,击败希斯,做了党魁,继而做了第一个女首相,背后的动力都是一条,她要做事,要践行自己的理念,她的理念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避免英国走向社会主义。
  通过电影中表现的这些事件(事实上,大部分与历史吻合,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是个深明剃刀原理的领袖,她总是坚持简单明了的理念,并把复杂的失误简单明朗化,比如福克兰群岛战役,她看不懂海军司令的作战图,也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和平斡旋,只是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和流氓谈判。后来战争胜利,英国夺回了福克兰群岛,在国会发言时,她说:我想今天这个日子,不适合用来质疑,不适合用来批判我的判断。我们需要为死去的士兵祈祷,这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时刻。
  美国来斡旋时她也是用简单的提问破解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她只是问美国外长:夏威夷也离你们国家很远,离日本倒是很近,如果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你们会不会和它们议和?
  其它的政策也是如此,她总是能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找出方案,强硬推行。这是合格政治家的技艺。
  当然,政治本身的复杂,当局者未必能够全部看清,她最后的恰好败在党内。而不是对手政党。11年,对她而言,做了不少事,还有不少没做完。
  这部电影和其它英国电影(比如 《奇异的恩典》则是更早时期的议会),可以看到老牌民主国家的议会情形,我在BBC看过一点布莱尔去国会答问的实况,几百年过去了,其实差别不大:大家做那儿大声对骂,议长拼命的大叫:order!Order!,然后静下来,有人发言,一句话刚说完,下面又是反对党大叫大骂,或者执政党议员大力支持。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开会时,党友对她说欢迎来到疯人院。事实的确如此,西方国家的议会气氛都是疯人院式的(有的初学者如台湾韩国,还大打出手),可中国人一面茶余饭后嘲笑这种政治形式,一面默默的攒钱把子女送到了英美法日这些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其实也是投票的一种:用脚投票。
  撒切尔夫人的人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英国人字典里没有成功失败,生命的意义并非如此衡量,第一次选举失败,男友丹尼斯手持一份儿英国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美食:炸鱼薯条递给她,然后开始求婚,他说,尽管你有牛津大学的学位,但你是杂货店出身的姑娘,如果你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你的政治生涯就会顺利很多,嫁给我吧。
  这样的求婚可一点儿也不浪漫。
  年纪轻轻的Maggie接受丈夫求婚前,抑制住激动和喜悦,认真的说:我必须说清楚,我可不想一生在厨房洗碗细碟中度过,在照顾小孩儿中度过。准老公回答:当然,我们会请工人的。她干脆把话说清楚: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人生要有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她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片中出现两个孪生孩子追着她的汽车跑了很远,希望妈妈能看看自己画的画,她坐在车里,冷静的飞驰而去,留下一对失望的儿女。连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在听到她要竞选党魁时,也表示不满,不过最后他说,“不要担心我,小玛,我没事儿的”。
  电影从她失去丈夫后的老年生活开始,贯穿电影始终的,除了撒切尔夫人做的几件大事外,还有她的感情生活,她的晚年,对丈夫和子女的回忆,比那些军国大事要多得多。直至最后被幻听幻觉困扰的她,说出自己心底话:
  ”遇到你之前我独自一个人活了24年,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你突然闯进我的生活,害得我不能独立只能依赖你。“
  然后,她看到丹尼斯真的走了,在她幻觉中消失,不禁悲从中来。
  陶杰曾经多次提到,他在英国生活的十年,正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十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她如何重塑了英国,每次说起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93年(撒切尔夫人下台那年)返回HK定居,希望能经历97的回归,看一看HK的变迁,现在他看到了。
  上星期看《60分》采访发明Twitter的Jack Dorcrsey,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参选纽约市长,他说,我喜欢纽约,我想改变它。这是个地道的宅男,甚至除了打字,不能和人正常的沟通,他设计了twitter,是被twitter公司的股东踢走后,又创办了Square--一个电子支付系统xit系统。因为他一位朋友在一场艺术品展会上一件作品也没成交,仅仅因为他没钱安装Visa或者银联的终端机。
  记者问他,到时公开演讲,拉票你怎么办?他说我再想办法吧,其实也可以通过twitter啊。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羞涩的感觉,眼睛看着下方,从未正视记者。
  希望他竞选可以成功,因为驱动他一直向前走的,是做事的冲动而不是权力的欲望。

1 則留言:

  1. I felt the following quote from the study summed things up rather nicely: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chronic conditions and an aging population is driving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hat contemplates the whole person and not one specific disease state or acute episode…”

    回覆刪除

<梦的背后>是心酸

  看了马英力制作的纪录片《梦的背后》,讲了拍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全过程。非常精彩,看的很过瘾。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娄烨的电影,氛围是第一的,但他营造氛围是扎扎实实的从声光电服装等着手,务求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简单讲就是打灯要打出没打灯的效果(片中娄烨和摄像的对话:你看,这打了...